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

来源:知库网
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0卷第3期 --——335・-—— 丁金华.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35—337 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 丁金华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 1) 摘要:江南乡村具有典型的水乡景观,但是随着城乡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江南乡村的景观生态环境也面临着挑 战和冲击。文章从分析江南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和现存问题入手,从生态规划的角度,对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 化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 关键词:江南乡村;景观更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2)03-0335-03 乡村的土地是有生命的,是大地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1.3生态脆弱 分。在江南乡村,水田格局、沟渠阡陌、护坡池塘等丰富的水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乡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 域自然生境条件与农村建设用地犬齿交错,创造了江南乡村 维持能力比较薄弱。当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可借 水网格局的特色景观。但是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推进及人工 助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以维持生态平衡;而当乡村生态 建设干扰的不断增强,乡村聚落的景观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 系统受到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 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乡村自然环境的异质性、镶嵌度等级 维持。 增高,人工环境和水域自然生态协调共生的环境关系日渐失 随着人工建设对乡村生态环境干扰的增强,水域、耕地和 衡,水网生态环境愈显脆弱。因此,从生态规划的角度研究如 其他非建设用地Et益减少,乡村环境的异质性、镶嵌度等级增 何促进江南乡村景观环境的有机更新,对建设可持续发展、健 高,斑块日益破碎化,割裂的生态格局增加了乡村生态环境的 康、安全的乡村生态环境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脆弱性,更降低了乡村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 1江南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 2水网乡村景观环境现状分析 乡村是一个空间地域系统。江南乡村渠道水网交织,水 2.1人地矛盾突出,自然生境逐渐退化 塘星罗棋布,丰富的水域环境与农田、林地、村镇聚落等组成 传统的江南乡村景观形态丰富多样,蜿蜒的小河、宁静的 一个人工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统,形成了介于自然环境与城 池塘、灵秀的水荡、古朴的大树、飘香的果园等共同构成诗意 镇环境之间的独特水网乡村生态特征。 的水乡景观。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的建设用地不 1.1结构均匀 断增加,人多地少成为江南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很多 不同地区的乡村因其自然景观组成要素不同导致发育于 弥足珍贵却被视为荒滩荒地的乡土环境遭到破坏,乡村自然 相应的景观类型的乡村结构各不相同。从江南水乡区域景观 生境逐渐退化。 水平的角度看,形成以农耕水田为基质,道路、河流和灌溉渠 地处水网地区的江南乡村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是 道为廊道,居住点和水塘为斑块的景观镶嵌结构。从景观结 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 构分析可看出,基质、斑块、廊道分化十分明显,普遍呈现出水 境之一,被誉为“自然之肾”。但是由于开发建设的粗暴干 田、水塘和居住点的镶嵌特征,均匀程度较高…。 扰,大片的湿地转化为鱼塘,鱼塘转化为水田,最终变为干地, 1.2景观多样 甚至成为建设用地,许多保留的湿地由于失去了连续性,生态 水是江南乡村景观的灵魂,也是江南乡村景观体系的核 涵养功能也大为降低。大树、河(溪)流、池塘与自然植被是 心,湖泊、河道、湿地等自然要素是构成乡村生态系统的主要 乡村地区固有的特征,然而乡村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很少考虑 元素。此外,乡村生态系统也包括了经人类改造的半自然元 这些固有的自然元素。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地退化和消 素(如农田、鱼塘、园地等),以及乡村住宅建筑、乡村道路、桥 失,取而代之的是宽马路、大广场、“花园式”厂房等硬质界面 梁等人工构筑物。所有这些元素交错分布,有机结合,创造了 的人工景观斑块,生境条件趋于简单、破碎化,原有自然生态 丰富的边缘生境,维护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景观多样性。 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2.2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破坏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江南乡村也面临着前 收稿Et期:2011—05—18 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突出表现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 基金项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8一R2 境遭到破坏。江南乡村环境受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工业污 —17)。 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航运污染及旅游污染等几方面 J。 作者简介:丁金华(1973一),女,江苏吴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景观 首先,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由于布局分散、规模 生态规划设计研究。E—mail:yzdingjh@163.corn。 小和经营粗放等,许多企业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 336..—— 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第4O卷第3期 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沟渠和耕地中,严重污染其周边地区的环 境。其次,农业对乡村环境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粗放式施肥的 化肥农药、农作物秸秆被随意焚烧或遗弃,畜禽养殖污水的随 意排放等都造成了大量的内源污染。再次,农村生活污染源 也是影响乡村环境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生活污水 处理率不高、乡村生活垃圾种类复杂、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等都 导致环境污染严重。最后,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升温,一些乡 镇围湖岸边度假村、宾馆、餐饮等人工化建筑设施高强度开 发,产生了较多的旅游生活垃圾,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2.3生境破碎化,生态功能降低 江南乡村水域资源丰富,河流、湖泊及沿岸绿带构成了乡 村空间格局的骨架,成为乡村的“蓝带”“绿肺”,对整个乡村 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城乡建设用地不断扩 展,乡村自然环境不断退缩,原本丰富的水域环境在建设过程 中,出于用地、景观、安全、投资等种种需求,对河道填、堵、束 的情况比较突出,完整的水域景观被分割成大大4-,4,许多不 同的斑块,形成破碎化的生境景观,从而使生态环境连续性地 降低。表面看来,将不良水体变成建设用地似乎是变废为宝, 其实原本完整的水系遭到破坏会加重内涝发生的概率,并且 水的连通性下降会使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影响大量水生植 物的生存,生态功能大大降低。 2.4趋同现象严重,乡土风貌丧失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居民对其居住环 境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但往往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 护的正确指导,片面地把城市的一切看成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简单采用城市居住区的布局模式,大片行列式排列,形式单 一、建筑上盲目模仿城市类的住宅或别墅,缺乏乡村应有的自 然、亲切的生活氛围和特色。自然景观资源的污染、侵占、改 造以及建筑景观地方性、文化性的丧失等都造成了村镇面貌 趋向雷同,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不断丧失。 3江南乡村景观更新的生态化策略研究 3.1促进资源集约利用,保护自然景观生境条件 生态资源的集约利用是指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 适用、高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由于乡村建设规划相对 滞后,农村传统的生活方式等也造成了土地等紧缺资源的大 量消耗,长期粗放、低效型发展模式造成了乡村资源浪费现象 严重。而城市建设的不合理开发也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合理 保护与有效利用,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城市化 进程快速推进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必须将资源粗放利用转 变为集约利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化解或减轻资源短缺对 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 一方面,需要对开发的建设用地进行限定,集约利用、优化 配置环境资源空问,避免因建设空间无序蔓延而占用自然生态 空间,严格保留乡村的公共绿地,设置公园、湿地、广场等公共 空间,通过重塑乡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保障健康、完整、高效 的水网自然资源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例如江苏苏州杨文头村 利用原有场地水域创造乡村良好自然休憩空间(图1)。 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绿色生态技术,为其提供必要的技术 保障,具体包括:垃圾废弃物的循环再生,中水、雨水等水资 图1 利用原有水环境重塑乡村自然休憩空间 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营建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 生态复合绿地系统,沼气、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开 发利用等,通过这些生态技术,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 影响降至最低,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共存共生 。 3.2加强景观生态建设,发挥生态服务功能 在江南乡村,良好的水网自然环境在调节温湿度、净化空 气、水土保持、改善小气候及有效调节乡村的生态环境、增加 自然环境容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是, 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江南乡村景观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 有的挑战和冲击,主要表现在水质污染、环境功能退化、生态 格局遭破坏等多方面,而乡村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发挥有赖 于良好的水域景观生态环境的营建。 首先,面对污染日益严重的水域,必须将水环境污染的生 态治理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期工程。同时,对滨水两岸建设的 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控制,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要避免设置, 生活污水较多的住宅也只能适度建设,建筑开发的容量也不 宜过高,以减少水体重新污染的概率。 其次,滨水绿化带是江南乡村水网格局的重要生态廊道, 必须保证滨水绿地植被的连续性和一定的宽度,保持河道的 自然特征和两岸的亲水性,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证 生物的多样性,通过营建多样性、多元化的自然生境条件来充 分发挥自然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益。如图2所示,重视 水网滨水绿地建设,加强水网与绿色廊道的连接,充分发挥其 重要生态廊道功能。 图2滨水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廊道功能 最后,保证垂直于河道的廊道通畅,结合河流的走向和风 向来确立廊道的方向,以利于气流的导向,形成水陆风导人的 丁金华: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 空气通道。通过这些措施,保证蓝脉和绿脉延伸贯通于乡村 ..——337--—— 结果,较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与城市相比, 空间生态格局中,并形成很多渗透性的绿楔,利用它们把自然 空气和凉风引入乡村,促成自然水资源与城乡聚居环境的结 乡村承载着更为丰富的自然生境条件和传统人文信息,尤其 在江南乡村,独具水乡特色、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条件更应 合。如图3所示,将水网、绿带与聚居环境有机结合,创造良 好的生态格局。 图3 水域自然环境与聚居环境的有机结合 3.3 强化适宜性分析,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乡村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即以最经济和高效的空间 格局维护乡村生态过程的健康和安全,实现城乡建设过程中 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主要是在景 观生态环境适宜性的分析基础上,从资源角度,通过建立保护 区、缓冲区、适度利用区等实现整体生态资源的安全合理 配置。 一是确定乡村景观环境生态保护区,包括湿地及野生动 物、自然植物群落栖息地等具有重要生态环境价值、特殊科学 研究价值和游憩景观价值的自然景观。生态保护区属于生态 敏感区,设置的主要目的在于保护,因此保护区内应禁止任何 开发性建设,尽量维持自然状态,只允许适量地提供科学、教 育、试验研究之用,配置必要的研究和安全防护设施。 二是围绕核心保护区设定生态缓冲区,以减少外围人类 活动对保护区的干扰。生态缓冲区在开发建设的强度和规模 上仍须限定,根据其具体的历史文脉、水系特色等进行设计, 强化缓冲区对乡村生态的稳定功能和对乡村居民的休憩服务 功能。一般可考虑在缓冲区内设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局部地 带设游人活动、休憩区,可进行钓鱼、划船等活动。 三是确定乡村景观环境生态适度利用区,适当增加生态 环境的异质性。根据不同的资源利用方式,将生态适度利用 区分为游览区、经济生产区等。游览区主要指文化景观、视觉 景观都相当丰富的地段,这个区域具有完整的、最能体现水乡 特色的景观风貌;经济生产区主要指以水域等优势资源为依 托,从事经济活动的区域,如渔业、运输等。 在对乡村景观开发强度的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江南 乡村生态安全格局,从资源角度构划生态资源的安全合理配 置,有效避免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不可弥补的开发性破坏,促进 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 3.4协调地方特色风貌,创造和谐乡土景观 乡村作为人类聚落与自然资源良好共生的一种群落生境 形式,其自然纹理是本地域气候、水文、村民活动长期作用的 受到保护和延续。 强调保护乡村自然和地域特色,应从建筑、规划布局、地 形地貌、产业、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努力挖掘特色内涵,延续 原有的村庄脉络,保护乡村景观,弘扬和塑造村庄特色。在乡 村新的社区规划中,应充分尊重周边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与 自然地形地貌的结合,反映地域性的村庄布局特征。保留、继 承和挖掘原有村落的自然纹理,规划时尽可能顺应已有的自 然纹理、历史特征,协调好乡村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之间的矛 盾,注重对乡土文化的研究、继承和发扬,加强对村落空间格 局及周边环境要素、环境氛围的保护,创造和谐优美的乡土文 化景观。如图4所示,尊重原有场地自然特征,将绿化、水系、 道路、建筑与原有肌理有机整合,组成伸缩变化、收放有序的 乡村开敞空间。 图4 与原有场地肌理有机整合的特色乡村环境 4结语 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景观建设中的问题将不 断出现,保障景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江南乡村经济和环 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从生态规划建设的角度,提出 乡村景观更新的生态化建设策略,可全面提高环境自我维持、 自我更新的能力,达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优化组合,为创建 良好的江南乡村生态环境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韩丽莹,王春平,等.群落生态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9:99—100. [2]陈涵子,翁忙玲,姜卫兵.保护江南乡村水环境[J].城乡建设, 2006(1):39—41. [3]丁金华.对乡村建设中景观生态学问题的一点思考[J].江苏建 筑,2007(5):3—4. [4]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生态学报,1999,19 (1):8—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