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来源:知库网
Reso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2 28f 1 1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 田万慧 (兰州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20) 摘要: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已成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定量评价的主要方法,也是目前循环经济研究领域定量研究的热点之 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以改善农业环境,杜绝资 源浪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了甘肃省农业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及其14个地州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 析,提出了甘肃省及其各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区域差异;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X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141(2012)11—0982—04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in Gansu Province rrIAN Wan—hui (School of Agriculture&Forestr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ing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became the main method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 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which was currently one of the hotspots about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circular economy.Therefore,building a systematic and scientiic evalf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for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he develtop- ment level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which had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ifcance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environ— ment,to eliminate the waste of resources and other issues,a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ccording to the“4R”principle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authour buil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and evaluated comprehensively and analyzed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bout 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fou ̄een prefectures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weighting function method.And this paper put up development proposals about agricul— tural recycling economy of Gansu Province and its various reg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conclusions. Key words:agricultural recycling economy;comprehensive evaluation;regional diferences;Gansu Province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已成为 当今国际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国内对农业循环经 济的研究已由内涵、原则、模式、对策等定性研究拓宽 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等定量研究,而且定量 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1指标体系的构建 结合已有文献资料,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的“4R”原 则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甘肃省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 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 用、资源环境安全在内的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 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20个单项指标[ 一 (表1)。 表1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占有较大 的比重,发展循环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认清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 区域差异性,探讨如何根据该省不同区域的实际状况, 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功能,对实现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缓解生态环境压力,全面建设循 环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收稿日期:2012—09—13;修订日期:2012—10—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模式研究”(编号:10XJY0028);兰州商学院 2011年度重点科研项目“甘肃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基于新农村建设 的视角”(编号:LZ2011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田万慧(1980一),女,甘肃省靖远人,管理学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982・ ・ (续表1) 2评价方法 2.1 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确定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依据所构建的农业循环 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原始数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正向 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农业循环经济状 况越好;二是负向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 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 性,避免变量量纲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采用参考值 标准化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l6,7],其公式为: 正向作用指标:置= ………………………(1) 负向作用指标:置= ………………………(2) 式中,xj为第i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Xi1为第i项 指标的原始值,x.0为第i项指标的参考值。 指标权重的确定:因子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 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 方法。利用该方法确定的各公共因子的权重是根据综 合因子贡献率的大小来确定的,避免了人为确定权重 存在主观臆断性的缺点,使综合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 理。故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并通 过SPSS软件来进行计算(表1)。 公共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公共因子权重的确定 是根据各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在累计方差贡献率 中的比重得到的,公式为: = Egz………………………(3) 式中,wi 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权重,Ei 为第i个公 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Ed为累计方差贡献率。 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单项指标权重根据各 指标的总权重占该类指标权重的比重,公式为: 总权重: 出: ……………………………(4) 式中,wid 为第i个指标的总权重;Aid为第i个指 标的综合得分,公式为:A = 。式中,n代表所 提取的公共因子的个数,wi 为第i个公共因子的权 重,F 为某一指标在第i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值;Ad为 全体指标的综合得分,公式为:Ad= A 式中,n代 表纳入运算的指标数。 . 单项权重: d= …………………………(5) rr“ .式中,wid为第i个指标的单项权重;W.dz为第i个 指标的总权重;Wil为第i类指标的权重。 分类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分类指标的权重是在 单项指标总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得到的,其计算公式为: 出……………………………………(6) 式中,n为该类指标所包括的指标数,wj】为第i类 指标的权重,w|d2为该类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总权重。 2.2评价分值的计算方法 要全面反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需要通过 某种方法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加 权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计算后,利用综合得分 来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模型为: 4 S=三( 墨 )R ……………………………(7) 式中,xi为第i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 标准化值;wj为第i类指标所属的第j个单项指标的 权重;Ri为第i类指标的权重,S为农业循环经济综合 评价值;∑XjWj表示各个分类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 J=1 值_2,8 ;XjWj表示各个单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3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 本文评价所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历年的《甘肃年 鉴》、《甘肃统计年鉴》、《甘肃农村年鉴》以及甘肃省及 其地州市主要网站公布的数据。在确定指标权重和计 算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分值时,选取甘肃省 1998--2009年各项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用式(1)、式 (2)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用SPSS17.0软件 完成因子分析,并对甘肃省1998--2009年农业循环经 济发展评价分值进行了计算,具体结果见图1。 趔 1998 1999 2000 2OOl 29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口O9年份 图1 1998--2( ̄)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983・ 从综合评价结果来看,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农业循 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是1998年的1.9倍,年均增长 速度为5.98%。 具体可将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 一阶段为1998--2002年的波动发展阶段。这一阶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表现为“先递减后递增” 的特点,其综合评价值在区间2.114—2.210内缓慢递 增,年均增速仅为1.12%。第二阶段为2002--2009年 的高水平稳步推进阶段。这一阶段的农业循环经济表 现出持续且快速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速达到8.87% (图1),其原因与这一时期甘肃省的农业政策调整有 着直接关系。1992--2002年,甘肃省开始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并在 1998年开始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重点在种植业内部积极调整农作物品种,优质特色农 产品,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此外,生态环境建 设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起步良好,从而推动了农业循 环经济的发展。2003年以来,甘肃省抓住西部大开发 的良好机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教兴 农”为手段,加大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将重点 放在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实现了 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加工、销售上,加快了农业 产业化经营的进程L9,mj。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日益渗 透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 村建设步伐的加快,甘肃省农业生产的质量、效益和竞 争力都有所提高,农村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 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循环经济进入了稳步推 进阶段。 j粤 求 份 +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c卜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资源环境安全指标 图2 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结果 从分类评价结果看,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 环经济发展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 标的评价分值表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高于1998年的 水平。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评价 分值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但两者2009年的评价分值 ・984・ Resource 高于1998年的分值(图2)。从四个分类指标的年均增 长速度看,其优先序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7.40%)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2.60%)>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1.30%)>资源环境安全指标(0.40%)。可见,甘肃 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经济与社 会发展因素的贡献;其次为资源循环利用因素,资源减 量投入与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贡献较低,尤其是资源 环境安全因素令人担忧,成为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 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1998--2009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呈 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其中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 动作用最大,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的作用较大;资源减量 投入从整体上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部分年份起到 了反作用,资源环境安全指标的作用则极其有限,明显 制约着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可见,在甘肃省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 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提高资源的减量化投入 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是实 现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重点。 4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在区域差异分析中,依据气候、水分和土壤条件的 不同,将甘肃省农业区域分为河西干旱区、陇东陇中黄 土高原区、甘南一临夏高寒区和陇南山地区4个农业 生产分区[alj。为了方便比较,以甘肃省2009年农业 循环经济的综合得分及各个分类指标的得分为参照 值,视其为平均水平,表示为1。14个地州市的综合得 分及分类指标得分通过参照值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 的得分与参照值进行对比。得分>1,表示发展水平在 平均水平之上;反之,在平均水平之下_4 J,其结果见表 2 表2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Re80urce Development&Mark堕2Q12 2 i 从调整后的综合得分来看,甘肃省14个地州市的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嘉峪关市、酒 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甘南州、金昌市、兰州市、临夏 州、天水市、白银市、平凉市、陇南市、定西市、庆阳市, 其中嘉峪关市、酒泉市、张掖市、武威市、甘南州、金昌 市、兰州市、临夏州这8个地州市的综合得分在平均水 平之上。 4.1河西干旱区 河西作为甘肃省灌溉农业的主要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好,其所属5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平 均水平之上,尤其是在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 方面的成绩显著。嘉峪关市的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得分 居全省第一,原因是嘉峪关市的农膜有效利用系数、复 种指数、机械有效利用程度均高于其他各市;金昌市的 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居全省第一,主要是因为其森 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自然灾害抗灾率在全省都较 高。但由于受传统耕作技术的影响,河西5市在化肥、 农膜、农业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的使用上体现出较高 的强度,导致资源减量投入指标水平较低,均在平均水 平之下,占据全省的后五位。而武威市排在最后,2009 年的化肥施用强度和农膜使用强度均居全省第一,分 别是甘肃省2009年平均水平的2.7倍和2.2倍;农业 机械使用强度居全省第二,是全省2009年平均水平的 2.8倍。可见,这种靠资源高投入换来的经济发展是 不可取的,不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的要求,最终会影 响到经济社会、资源循环利用及环境安全水平的发展。 4.2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 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除 兰州市外,其他各市均在平均水平之下。兰州市作为 甘肃省的省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良好,但农业资源环 境问题突出,人均耕地面积居全省倒数第二,仅为 0.06hm2/人。其他各市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经济社会发 展水平较低,均低于平均水平。但陇东陇中黄土高原 区在资源减量化方面的成绩较显著,除兰州市外均高 于平均水平,这是因为兰州市的化肥施用强度及农业 机械使用强度仅次于河西5市,位居全省第六。此外, 平凉市和庆阳市的机械有效利用程度过低,导致资源 循环利用指标得分较低;白银市的森林覆盖率(5.3%) 全省最低,定西市的有效灌溉系数较低,资源环境安全 指标得分较低。 4.3甘南一临夏高寒区 甘南一临夏高寒阴湿区,是甘肃省主要的畜牧业 基地,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中藏药材资源,农业循环 经济整体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均接**均水平或在平 均水平之上,且农业资源消耗少。此外,临夏州的农膜 有效利用系数和机械有效利用程度较低,资源循环利 用指标得分也较低,居全省第11位;甘南州和临夏州 的人均耕地面积和自然灾害抗灾率过低,资源环境安 全指标得分也较低,分别居全省第11位、第1O位,说 明甘南一临夏高寒区的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 水平是较低的。 4.4陇南山地区 陇南山地湿润半湿润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由 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较低,导 致农业循环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 第12位。同时,由于其农膜使用强度和农业机械使用 强度较低,资源减量化投入指标得分较高;森林覆盖率 (42.5%)居全省第一,水土流失治理率和自然灾害抗 灾率都较高,资源环境安全指标得分较高,居全省第2 位。由此可见,该区的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和资源环 境安全水平较高。 5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 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法和加权函数法对甘肃省1998— 200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对 甘肃省14个地州市2009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进行了比较分析,找出了各区域之间的差异。从评价 结果来看,与理论界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从而证明本 文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从整体上来看,甘肃省在稳步推进经济与社会发 展的同时,应积极采取先进的技术继续提高资源循环 利用的水平;大力倡导资源投入的“减量化”理念,提高 资源的利用水平;注重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绿色农业, 保障资源环境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各区 域来看,河西干旱区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转变传 统的资源消耗性的经营理念,以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 为重点,实行“草一牧一沼”、“粮一菜一瓜果一牧一沼 气”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东陇中黄土高原 区在巩固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经济 效益,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水 平;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以全膜双 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为重点,以“退耕一林果一畜牧 一沼气一梯田一水窖”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提 高资源环境安全水平。 甘南一临夏高寒区在继续发挥 资源低消耗优势的同时,要多方筹措资金,提高资源的 循环利用水平和自然灾害抗灾率;结合自身的发展特 点,整合草畜业资源优势,实行“高地一低地”、“畜一 草”双向对流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陇南山地区要发 (下转第989页) ・ 98S ・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0urce Development&Market 2012 28(11 ・研究方法・ 4.2生态服务交换的不对等程度评价方法 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 为了能定量评价区域间生态服务贸易的不对等程 生态服务贸易的非对称必将进一步加剧,这将极大地 度,可构建生态服务不对等交换指数。该指数构建的 影响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对贸易产品中隐含 基本思路是:以出口的生态服务对进口的生态服务比 的生态服务可从隐含自然资源产品提供、隐含能源提 重反映生态不对等交换的程度。生态服务不对等交换 供和污染物净化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具体的计算方法 指数的内涵,实质上是反映对外贸易增加的生态服务 可采用结合投入一产出方法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 负担与节约生态服务的比较。当出口的生态服务大于 评价总体生态服务贸易对等性时可采用生态不对等交 进口的生态服务,意味着该地区在生态服务贸易中处 换指数。当然,本文构建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数只是 于不利地位,出现生态服务贸易赤字,该地区可能要向 一个框架性的思路,还需要实证分析来验证其适用性 区域外提供廉价的自然资源供给服务,或是要更多地 和可行性。 承担污染物质的净化和消纳功能。 由于本文对生态服务的测度分为自然资源供给、 参考文献: 隐含能源提供和污染物吸纳三个部分组成,因此生态 [1]郭中伟,甘雅玲.关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几个科学问题[J].生物多 不对等指数的构建也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生态不对等 样性,2003,11(1):63—69. [2]谢高地,曹淑艳.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贸易与市场机制[A].于贵瑞 交换指数a的计算公式为:a=p1B1+ B2+kS3。式 著.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变化的前沿科学问题[C].北京:高等教育 中,B1=出口产品中隐含的自然资源/进口产品中隐含 出版社,2009:525—543. 的自然资源;B2=出口产品中隐含的污染物/进口产品 [3]世界自然基金会.地球生命力报告[R].2010. 中隐含的污染物;B =出口产品中的隐含能源/进口产 [4 J UNEP.Global Products Chains:Northern Consumer,Southern Producer and 品中的隐含能源。p 、 、&分别表示各组成部分占生 Sustainabilityl RJ.Environment and Trade Series,1998:15. [5』Roldan M,Martinez—Alier J.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From a Southern 态不对等指数中的权重。权重的计算可采用层次分析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6(2):281—297. 法结合专家打分法进行。a表示生态不对等指数,取 [6]Fredrich k,Roland—Hist D.Energy and Exports in China[J].China Eco・ 值范围为:a>0。当a=1,表示生态服务对等交换;当 nomic Review,2008,19(4):649—658. a>1,表示生态服务出口大于生态服务进口,出现生态 [7]Andemson J 0,Lindroth M.Ecologieally Unsustainable Trade[J].Ecological 服务贸易赤字;当a<1,表示生态服务出口小于进口, Economics,2001,37(1):113—122. [8]Robert Costanza,Ralph d Arge,Rudolf de Groot,et a1.The Value of the 出现生态服务贸易盈余。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la[J].Nature,1997,387 (15):253—260. 5小结 [9]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 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跨区域的生态 理学报,2000,55(5):607—616. 系统服务市场交换成为一种必然。在目前的全球经济 (上接第985页) [5]那伟,祝延立,庞凤仙,等.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优化对 挥其在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的优越性,以发展绿色农业 策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2):209—212. 为重点,建立以“林一山野菜一茶一沼”(山顶)、“果一 [6]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 资源学报,2005,20(6):891—898. 菌一牲一沼”(山腰)、“果一粮一渔一沼”(山底)为主体 [7]李波,张俊飚,李海鹏.湖北省循环农业发展状况评价与政策建议 的立体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 。 [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1):69—72. [8]姜法竹,杨纯波,胡翠霞.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J].中国 参考文献: 农学通报,2007,23(9):645—648. [1]张立超,翟印礼.我国循环农业综合评价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 [9]甘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EB/OL].(2009—5—5)[2012—4一 (10):73—74. l8 J.http://www.gsei.corn.cn/html/zxgh-893-92732.htm1. [2]杨文.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 [1O]酒泉市科学技术局.“十一五”期间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突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出九大重点[EB/OL].(2007—3—1)[2012—4—18].http://www. [3]马丁丑,王文略,马丽荣.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制约因 jqkj.gov.cn/xwdt/detail.php?Ⅱ-no=26687. 素诊断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I,32(2):204—208. [11]卢吉平,吴梦寒.甘肃:循环经济在陇原:托起现代农业的新希望 [4]柴玲玲,万忠,张禄祥.广东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区域差异分 lEB/OLJ.(2010—1—27)l2012—5—2 J.http://2010jiuban.agn.gov. 析[J].南方农村,2010,(2):6—10. cn/dfxxlb/gsxxlb/t20100127—1423639.htm. ・9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