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4期(下半月版 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 影响因素分析 乔摘营 要 目的:总结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化疗联合生长因子方案 动员后,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并分析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11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5± 11.5)岁。7例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三腔导管,保证采集过程中血液流速50—60 ml/min。共3O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 细胞采集,其中5例采集2次,5例采集3次,1例采集5次。8例患者采集成功,共获得淋巴细胞+单核细胞(MNC)的平均值为(5.99.4-1.65)× l0s/kg,cD 34 细胞的平均值为(6.22±4.24)X10。/kg;3例患者采集失败,共获得MNC的平均值为(3.96±2.48)×10。/kg,CD 34 细胞的平 均值为(0.75±1.O3)×10‘/kg。同一患者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第2 d采集MNC、CD 34 细胞的数量高于第l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O.05)。结论:使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对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效果受多因素的影响,故护士在采 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患者的 tL,理护理,以确保安全有效成功地采到足量的造血干细胞。 关键词 白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血细胞分离机;采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04.008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迅速发展,异基因外周 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已成为根治血液系统恶性 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其花费较大、配型困难、移植风险 高等问题使其不能广泛普及。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全血流速为50 ml/min,终处理血量为10 000 ml,全血与抗凝 剂比例为10:1,根据患者采集前的血常规中HCT(红细胞压 积)、MNC(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值输入相应参数,第1次 溢出(8O状态)后,显示屏出现89运行状态时,确定采集界面 (IDB)。本组中4例患者双侧肘部静脉条件允许,选用16 G 穿刺针行静脉穿刺,7例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 脉穿刺留置三腔导管,以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 (APBSCT)具有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及相关死亡率 低等显著的临床优势。针对不具备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移植的患者或没有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供者情况下,自 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作为治疗的选择之一,提高患 者的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期。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据以( ±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方差检验,检验水准 =0.05。 成功的关键是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与质量。本文总结分析2008 2结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果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次数和效果 1 1例患者共3O 年1月一2011年1月我科收治的1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共3O 2.1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其中动员1次的患者9例(5 例患者采集2次,4例患者采集3次);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例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动员3次,第1次、3次动员各采集2 1.1对象本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 患者动员2次,第1次动员采集2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1 次,第2次动员采集1次,共5次采集。8例患者采集成功,共 均值为(6.22±4.24)×10 /kg;采集失败的患者3例,共获得 胞移植患者共11例,共30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 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为(51.5± 血病1例。 11.5)岁。非霍奇金淋巴瘤7例,多发性骨髓瘤3例,急性白 获得MNC平均值为(5.99±1.65)×10。/kg,CD34 细胞的平 0。/kg,CD34 细胞的平均 1.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采用化疗与生长因子联合动 MNC的平均值为(3.96±2.48)×1员方案,在患者化疗后WBC下降至低谷给予皮下注射粒细胞 值为(0.75±1.03)×lO6/kg。采集失败的病例中,其中1例 2次采 集落刺激因子(G—CSF),并动态监测血象的变化,直至采集 女性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阿糖胞苷+G—CSF动员后,结束。 集造血干细胞,共采集到MNC为1.88×10。/kg,CD34 细胞 1.3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WBC降至最低点再次升至> 为0.20 x 10。/kg;1例女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动员3次,共采 X 10 /kg,CD34 细胞为1.94×10 /kg;1例 2.0×10 /L时开始采集。采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 集到MNC为6.70 CVAD的B方 选择采集程序中的特殊程序8,严格按照机采操作规程,机器 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使用美罗华+hyper共采集3次,获得MNC为3.30 x 10 /kg, 自检正常后,开始安装采集干细胞使用的耗材,采集分离夹为 案+G—CSF动员,0 X 10。/kg。 蓝色,收集夹为黑色。安装完毕时机器进入初始化程序,设定 CD34 细胞为0.1作者单位: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液内科 乔营:女,本科,护师 2.2患者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MNC、CD34 细胞水平 变化 同一患者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第2 d采集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4期(下半月版 ・15・ MNC、CD34 细胞的数量高于第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中得出,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中,同一患者 <0.05),见表1。 第2 d采集MNC及CD34 的数量高于第1 d。本结果与常乃 表1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MNC、CD34+细胞水平变化( ±s) 柏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连续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中,第2 次及第3次采集产品中CD34 细胞及多能干细胞含量较第1 次增多。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可刺激外周血中多能干细胞含量 增加。其机制可能为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造成外周血空虚,从 P<0.05 而促进骨髓早期造血细胞向外周血释放,而G—CSF促进了 3讨论 这一过程的进行 J。故在患者状况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连续采 近年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广泛应用,通过血细胞分离 集2次以上以保证足量的干细胞数量,保证远期造血重建。 机获得足量的干细胞是确保移植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 应用CS 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 之一,其数量必须达到移植所需要的最低阈值,才能在受者体 细胞采集,采集效果受年龄、合并老年基础病、采集时血流速 内得到增值分化-ll2 J。采集物中CD34 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 度、采集的时机、采集次数等多因素影响。故护士在恶性血液 及祖细胞,其数量与移植后粒细胞及血小板的恢复时间密切 病患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患 相关,对造血重建起重要作用H ]。正常条件下外周血中造血 者的心理护理,以确保安全有效成功地采到足量的造血干细 干细胞量为骨髓中的0.1%一1%,CD34 细胞仅占外周血单 胞。近些年来,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因素相 个核细胞的0.01%~0.1% J,难以满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需要。移植前均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使外周血中造血 关文献较多,而对护士在采集前、采集过程中可控性影响因素 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本组病例数较少,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 干细胞的水平接近或达到骨髓中干细胞水平,采用血细胞分 细胞的影响因素总结不全面,今后工作中针对诸多不同的影 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用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 响因素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以确保自体外周血造血于细胞 细胞移植 J。 移植的成功。 本组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5±11.5)岁,最大年龄为 参考文献 6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偏大。高龄患者本身骨髓储备较差, 患者采集造血干细胞之前反复多次化疗,导致骨髓增生程度 [1] 叶书来,应美爱,陈家萍.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干、祖细胞采集效 明显减低。高龄患者器官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反复多 果及供者采集前后血液指标变化的比较[J].中国输血杂志, 次化疗又导致患者各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动员的造血干细 2008,21(11):858—860. 胞可能部分定居到各个脏器,使得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更加 [2]叶书来,应美爱,陈家萍.CS一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37 名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困难 j。这可能是3例患者采集失败的原因。 2008,21(2):124—126. 本组中部分患者患有老年基础病,患有高脂血症者3例, [3]张诚,张曦,陈幸华,等.高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白体外周 患有高血压者2例,这些因素均易引起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的 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临床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弹性较差。患者长期住院治疗,难以找到符合条件的血管,为 2009,16(4):312—315. 保证分离中有足够血流量,通常需要进行静脉插管建立体外 [4]蒋秀美,陆风云,李建勇,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无关供者动员 循环通道。本组中有7例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 采集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28-29. 脉穿刺留置三腔导管,以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保持通畅的 [5] 陈晓霞,王智明,罗贤生,等.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静脉通路是保证MNC纯度的重要环节,血流速度保持在5O~ 后采集的最佳时机[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 60 ml/min不问断地运行,纯度可达到98%~100% 。采集 14(6):1068—1071. 前饮食也很重要,应清淡饮食,勿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质食物, [6] 王琳,史克珊,白志明,等.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防止干细胞采集时出现乳糜血,影响仪器寻找界面,影响干细 采集最佳时机的探讨[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5,17:1—5. [7] 常乃柏,裴蕾,单战海,等.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对外周血细胞 胞的收集 J。 成分的影响[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2,15(4):153—155. 掌握最佳采集时机是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成功的关 [8] 杨宣娥,孙晓军,曲仪庆.胸腔积液VEGF和End ̄mtin检测的鉴 键 ]。陈晓霞、王琳等 在探讨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 别诊断价值[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7:1313. 胞采集的最佳时机中得出结论,健康供者采集日皮下注射G (收稿日期:2011—06—20) —CSF动员后4 h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浓度较高。本组病例 (本文编辑曹素文) 中对采集时间无具体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