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浅议生态系统视野下儿童的发展 肖玉兰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在儿童的发展中,是“穷孩子”有利于孩子 说存在的话.那么相对来说“穷孩子的问题”可能会更多, 的发展.还是“富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广大的家长和 很多人关注贫困生问题就是例证。 关注者有不同的理解。对此。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认为,发 (二)“穷孩子有利观”的论点 展离不开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生活在不断变化 1.“富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不知生 的环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组成个体发展的行为系统, 活的艰辛.狂妄而不知谦虚,自私而不知感恩。 这些行为系统构成了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而“穷”或 2.“富孩子”有需要很少得不到满足,很少经历挫折, “富”只是儿童身处的环境只是众多系统中的因素之一, 容易产生“骄娇”二气,很难正确对待挫折,意志薄弱,心 因此.脱离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谈“穷”或“富”是否有利 浮气躁.遇事半途而废。 于儿童发展是没有意义的。 3.“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穷孩子”更能设身处地理 关键词:儿童发展家庭生态系统理论 解别人.处事更成熟,意志坚强,吃苦耐劳。 4.“穷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支持更少,往往学习主动 近日在一些期刊和网络上,人们在关注一个有关孩 性和独立性更强.有利于学业成就的取得。 子教育的有趣争论,这一论争的主题是——在孩子的发 5.有人提出.所谓“穷”与“富”是相对的,存在“穷家 展与教育中,是“穷孩子”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还是“富孩 富孩子”和“富家穷孩子”。“穷孩子”是指学习生活条件较 子”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争论者认为,所谓“穷孩子”就是 为俭朴,只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其中包括“穷家”孩子与 家境较困难的儿童,“富孩子”就是家境较富足的儿童。对 家庭经济状况一致的物质条件和“富家”孩子避免生活上 此,双方都提出了相应的现象和理解。 的奢侈与教育上的过度投资。“富孩子”是指学习生活条 一、关于儿童教育中的“穷”与“富”的争议 件极为优越,包括“穷家”孩子追求生活上的奢侈与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上的过度投资和“富家”孩子不加限制的物质满足。 城镇居民也大多走上了富裕之路,富裕之后如何教育孩 应该说,儿童的发展,是家长们和教育家们关注的永 子,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而教育中“穷”与“富”的争论 恒话题,但是,以这种方式关注和争论,却能真实反映当 就由此而生。 下中国众多家庭教育的现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折 (一)“富孩子有利观”的论点 射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子孙造福”的幸福观。 1.富了当然要富孩子.富孩子天经地义,符合中国国 家长们“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爱子之心和社会人士的“再 情。“再富不能富孩子”的论点有违中国人“为子孙造福” 富不能富孩子”的忧虑之心,都是可以理解的,从心理学 的传统幸福观,不合历史常理:有违所有中国父母都认可 上看。两者都承认客观条件对儿童发展和社会化的影响, 并坚持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观点,不合人之常情;有违 也都看NJL童是处在相应的环境中的。但是,两者都没有 富起来的家庭让孩子好好生活的现实,不合生活常态; 看 ̄lJJL童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家庭教育环境的 “富了当然富孩子”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大生态系统,其发展固然受家庭客观物质条件的影响,也 2.“富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其需要得到了必 受NJL童教育大系统其他部分的影响和家庭环境中其他 要的满足,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接受更好更多的教 因素的影响。没有看到环境与儿童个体之间存在交互作 育,受到更多更好的帮助.有利于智力的充分发展。因此, 用:没有看到儿童具有主动性,他们能自觉地建构自己的 发展前景必然会更好。 主观世界。这正是生态系统学理论告诉我们的。 3.“富孩子”的父母接触到更多的成功人士.在潜移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 默化中模仿成功人士的成功人格、为人处世做事的方法、 (一)生态系统学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 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更利于其成长。 环境.任何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地探讨儿童的发展问 4.所谓“富孩子的问题”其实更多是一种偏见,如果 题都是缺乏科学性的。对此,生态心理学家克力克认为, 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不负责任地夸大事实,或者解 策。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探究“教育是什么”、“教育到底 读教育政策方面仅仅抓住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在引导方 应该是什么”是看似普通、简单却急需思考的问题。 面有失偏颇,则实在令人痛心。 教育是全民的教育,需要关注,但更需要关心与关 参考文献: 爱。媒体不应“抱着看戏的心态”以局外人的身份对教育 f1]李明高.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江苏人民出版社. 指指点点,或者仅仅发表些无关痛痒的嘘唏评论。除了树 [2]王军.教育:必要的乌托邦.师道,2002,(11). 立扬正惩恶的旗子外,社会舆论更应把教育也当做自己 [3]娄先革.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发展 的事情,多多推广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多为教育出谋划 轨迹及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文教资料,2011,(17). 133 ■ 环境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生活的 空间及空间的事物对儿童的影响要远超成人 作为儿童 生活经验中最为基本的部分,生活空间和空间的事物 对儿童动作和感知觉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②物质 环境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一环,通过主动对物质环 境中各事物的作用,儿童获得其他领域中的知识。③游 戏环境对儿童发展起特殊的作用,在诱导和鼓励孩子 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性行为方面,良好的游戏环境不可 或缺。④游戏活动是幼儿的最基本的学习形式,物质环 境会影响到儿童游戏活动的种类。儿童认识外部世界. 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 实现的。具体的物质对儿童发展和成长是不言而喻的, 其重要性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相对减少。因而,不 管是“穷”家还是“富”家的孩子.都是家庭的重要成员, 都是受家庭保护的未成熟个体.从一出生就处在家庭 生态环境的影响之下。家庭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当然 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体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 境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组成个体发展的行为系统,这些相 互联系和影响的系统构成了个体发展的生态系统。生态 系统呈现出同心圆式的层级结构。从里至外依次为—— 微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前者逐个被后者包 含,与个体的活动频率和密切程度依次降低。 1.微系统fmicrosystem)。位于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 儿童活动、交往及体育的直接环境。微系统是儿童从事活 动、承担角色、发展人际关系,并亲身获得真切的感受和 经历的环境系统。家庭、学校、同伴关系等都是儿童的微 系统环境。“穷”与“富”最终必须直接通过微系统的物质、 互动、关系等形成影响。. ̄nJL童之间的对“穷(富)孩子”的 排斥;成人对“穷(富)孩子”的区别对待。 2.中间系统(mesosystem)。位于微系统外层。是指微系 统环境之间的彼此联系与相互作用,是由微系统环境间 关系所组成的系统。如家庭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社区的 关系、家庭和同伴的关系等,都会影响到生活在其中的儿 童的心理发展。“穷”与“富”在此时表现为受其影响之下 的各种关系。如学校对“穷(富)家孩子”的不同待遇。再 如,“富”孩子在家受溺爱,在外却不一定享受这种待遇, 从而带来不平衡,进而影响到与同伴的关系。 3-夕 系统(exosystem)。位于中间系统外层,是个体并 未直接参与其中,却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及其作用与联 系。发生在外系统环境中的事件会影响个体所生活的环 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间接而必然地影响到个 体的发展。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到他们工作的性质、 要求、条件等因素,导致在家庭中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受到 影响,从而影响对子女的养育质量,因此,儿童虽未参与 其中,却仍间接地受到父母工作环境的影响。如外出农民 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4.宏系统(macrosystem1。位于生态系统的最外层,是 指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或整个社会环境的背景(蓝 图)。微系统、中系统和外系统都涵盖在宏系统中,并受到 影响和作用。“穷”与“富”亦表现为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如 一定时期人们的嫌贫爱富。 5.历时系统(chronosystem)。在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 系统中。时间的变化是贯穿所有系统的长线,历时系统是 指在儿童成长环境中产生影响儿童发展的新情况的时间 变化 如多年以前留守儿童可能觉得受到歧视,而现在留 134 守儿童可能受到关注。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不能静止而 孤立地考察单一的环境或即时的环境,而要放眼于各类 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进一步了解这些情景根植的更 大环境,在多个层次关系尤其是大系统的关系层次上解 析儿童的发展尤为必要。 简而言之,家庭的“穷”与“富”必然影响了儿童,但如 何影响,应该考虑到“穷”或“富”通过各大系统具体对儿 童施加的影响。如,有些家庭或许“穷”,买不起玩具,却可 以自制丰富多彩、非常别致的玩具.既满足了儿童的智力 与技能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儿童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 父母对儿童的关心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能让儿童体验到 积极情感。 (三)JL童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儿童的 发展固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儿童的主体因素会融人到儿 童发展的环境中,会对环境发生相应的作用。儿童对环境 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变更。改变某种活动的性质和内容.是儿童影响环 境最常见的方式。譬如,“富”家为孩子学习买来了一台电 脑并接通网络,孩子却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习。 2.建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核心 是儿童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物体.并将经验组织到自 身的认知系统中,这是一个对外部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 环境也会受到知识建构过程的影响。儿童的建构活动改 变和创造了新的活动情境,如以水代替墨水在纸上写字。 进而可以重复练习。 3.非参与性。精心设计的教学环境或活动环境,儿童 的参与是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前提。因此,兴趣是环境设置 必须考虑的因素,否则,儿童会以不参与表达自己的要 求,这是对已经设置的环境最有力的影响方式。儿童对活 动(学习)的非参与性,意味着改变环境设置的必要性。 因此,可以认为.作为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儿童不是仅受环境影响的发展主体,而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儿童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相互交织,关系复杂,不是简 单而机械地谁决定谁的联系;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的是环境与发展主体——儿童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不是 单独的环境或发展的主体因素。比如,有的“穷”孩子生活 节俭,学习勤奋,赢得教师和同学的尊重,充满自信,更加 严于律己;有的“穷”孩子生活奢侈,无心学习,让老师和 同学费解,极不自信,放纵自我;有的“富”孩子谦虚勤奋, 大方友善,充分利用家庭的有利条件.获得了应有的发 展;有的“富”孩子恃宠而骄,娇气蛮横,以自我为中心,和 同学和伙伴很难相处。自然不利于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赐平,刘金花.系统发展观:儿童社会化研究中 的一个重要发展倾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 版),2000,(1). 『2]席居哲,桑标,邓赐平.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 生态系统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1). 『3]朱丽.近50年来发展心理学生态化研究的回顾与 前瞻[J].心理科学,2005,28,(4). 『4]易芳.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审视[D].博士论文.南京 师范大学,2004. [5]周春美.生态心理学方法论研究[D].硕士论文.湖 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