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李政国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01期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文章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必须以工业化、城市化来带动,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

[作者简介]李政国,中共延津县委党校副校长,讲师,河南延津,453200 [中图分类号] F3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1-0015-00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代表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才能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庄运动。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进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庄建设是必需的;但“新房”不等于新农村,“新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这20个字内容极其丰富,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生产发展就是产业发展要形成“新格局”。农村经济不发展,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生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不可能的。要使生产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加大支农力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生活宽裕就是农民生活水平要实现“新提高”。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要使农民的生活宽裕,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乡风文明就是乡风民俗要展示“新风尚”。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关系和谐,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心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 现在很多地方是院内干净,院外脏乱差。垃圾放在房前、屋后、路边,村庄没有排水沟渠。通过新农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用水、整洁的村庄、较高的森林覆盖率,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管理民主就是乡村治理要健全“新机制”。 新农村毕竟是农民自己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尊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民自己的意愿,建什么、怎么建,都要由农民自己来决定,要注重运用规划引导、政府扶持的方法,用好“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的机制,项目决策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农民监督,不能包办代替,不能超越农民承受力,更不能强迫命令。 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自己当家作主。不以要挟、贿赂影响民主选举,不以家庭势力影响村务公开。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因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单纯理解为从物质形态上建设村容整洁的村庄和便利的基础设施,而是要千方百计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从根本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要注重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要注重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实际工作中,要紧紧围绕20字要求确定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防止片面化,尤其要防止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切实做到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互动的发展过程,必须以工业化、城市化来带动 20字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提出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镇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 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统筹城乡发展,打破二元结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而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只能是减少农民,有效地安置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土地流转与集约化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局限,充分发挥经营能手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及对市场的驾驭能力,使零散的土地集中成片,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可以使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通过流转经营权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将劳动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再者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终形成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建立起的与农业生产相关并为其服务的产业群体,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安置。二是发展城市化可以吸纳大量乡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农民生产方式,加快工业化过程,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是解决经济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出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走以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也要促进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经营能手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业联动、城乡互动的发展机制。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顺应农民群众愿望的民心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和政府主导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受益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摒弃“政府出钱就做,不出钱就不做”的等、靠、要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真正取得实效。在实践中要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但是,从农村的具体情况出发,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单靠农村自身的积累,那将是漫长的过程,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又可能加剧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这就需要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广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更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要选准切入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把群众迫切要求办、有条件办的事办好,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坚持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三个符合”: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搞不切实际的投资建设,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农民群众意愿,不强迫命令,不强求一律,不包办代替;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形象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同时,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其目的是要求各级政府在实际工作中,用心倾听农民呼声,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积极开发农民的智慧和潜力,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总要求,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政府的引导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让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唱主角。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组织领导是关键,也是保证。要消除“建设新农村完全是村里的事、农民的事,政府和干部可以撒手不管”的认识误区,强化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干部的工作指导作用。加强领导,应做到“引导而不误导,统筹而不统揽”。要克服贪大求多、盲目跟风、急于求成、无所作为等倾向,把农民引导好,把基层组织建设好,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好,要真正从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解决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关键问题入手,制定切实可行方案,确保新农村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总之,从21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贯穿始终。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工作中既要迎难而上、奋力争先,又不能急于求成、浮躁冒进。新农村建设要制定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要因地制宜,注重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搞乱拆建、破坏环境,要突出农村特色,便利农民生产生活。通过长期不懈努力,使农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得到新提高、乡风民俗展示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把贫穷落后的乡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环境优美、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