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海南岛侨批业发展概略

来源:知库网
2012年第1期 第25卷 (总117期)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No.1 2012 General No.117 V01.25 (Social Sciences) 海南岛侨批业发展概略 邢寒冬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摘要:从19世纪后期至2O世纪7O年代,海南岛侨批业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落到消失的过程。侨居 国的社会状况和政策、海南华侨的经济地位、国内外形势、近代金融业和邮政业的发展以及战争灾难等,是 影响海南岛侨批业兴衰的主要因素。侨批是侨眷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侨乡经济的支柱,它对促进海南岛 侨乡社会的发展,平衡国家外汇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海南华侨;侨批;批信局 中图分类号:l(3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2)一01—0093—07 侨批指华侨寄托给国内亲属的钱款和信件, 一因闽南语称信为“批”而来。经营侨批业务的机 侨批业的研究状况 焦建华博士在《近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 构叫批馆、侨批局、民信局或批局,1934年,中华 民国政府规定统一称为“批信局”,[1 它是一种 述》 J一文中,对国内外侨批业的研究做了十分 民间金融服务机构。从事侨批的业务人员叫做 详细的总结和中肯的评价。有关侨批业的学术 “水客”、“派批员”、“批客”或“批脚”。 研究始于民国时期,至本世纪初,经历了兴盛、沉 按理,有华侨就有侨批,但因年代久远及没 寂、复苏的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时间上 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期刊论文就 有确凿资料,已不可考。有关侨批的最早文字记 看,载大约在l6世纪,而把经营侨批作为一种行业 有128篇,还有数百篇报刊文章和若干调查报告 是在19世纪上半期,至20世纪70年代,基本被 及资料汇编;1949年至1979年,研究几乎陷入停 现代银行业所取代。侨批业最初兴起于华侨比 滞,只有2O篇论文,还有少数调查资料;1980年 较集中的东南亚地区,然后发展到国内,国内侨 至2005年,研究逐渐兴旺,论文约190篇,还有 批业主要分布在广西、福建、广东和海南等东南 沿海侨乡。 一些专著和资料汇编。从区域上看,福建、广东 的研究成果最多,其中一些侨乡的研究走在前 从历史上看,侨批业的兴衰与华侨社会的发 列,比如潮州、泉州、晋江等地成立专门的研究机 展变化关系密切。以下就海南岛侨批业的发展 构,发掘整理了不少侨批资料,出版了一批著作; 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概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 国外方面主要是日本学者和海外华人的研究成 正! 果较多。当然,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历史上南海区域各民族的互动与共生》(批号:JD09---05)成果 之一。 收稿日期:2010—12—15 作者简介:邢寒冬(1964一),女,海南文昌人,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海南地方史。 93 选题不够宽泛、具体研究领域不平衡、研究理论 动者,还有开咖啡馆、鸡饭店、杂货店的小商贩。 有所欠缺,从而导致研究缺乏深度。 海南岛是仅次于福建、广东的第三大侨乡, 研究刚刚起步。1988年海南建省之前,有关海南 因此,侨批业起步比较晚,直至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东南亚地区海南人经营的批信局只有数 也是近代侨批业的主要地区之一,但是侨批业的 家,主要是在海南华侨集中的新加坡和泰国。其 中,新加坡两家,即裕成号和曹琪记号。 泰国58 侨批资料大多合入广东,如林金枝、庄为玑编著 家批信局中,46家是汕头人经营的,其余12家由 《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选辑》(广东卷), 客家人、海南人和其他地区人经营。_3 最早经营 里面就包含部分海南资料。就笔者所知,至今有 侨批业的海南批客是文昌人张运吉、张运显和庄 关海南岛侨批研究的文章不超过5篇,专著尚 无。而且,这些成果大多属于一般性介绍类,比 如易春的《海口私营侨批业的产生与变化》、张朔 人的《民国时期海南侨汇问题述论》。造成这种 状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海南岛侨批业历史比较 短,有关侨批资料缺乏,导致研究工作难于开展。 由于遗存太少,海南侨批成了收藏家眼里的珍 品。泰国著名侨批收藏家许茂春先生,收藏了2 万多封东南亚所有国家的侨批,其中海南侨批仅 有5封,且都是新马地区侨批。[3]2佗 利用批封 研究侨批史,是近年来侨批研究的一种趋势。许 茂春先生利用所收藏的批封,编成《东南亚华人 与侨批》一书,对东南亚各国华侨社会的形成和 经济发展状况、侨批业发展情况、运作模式以及 兴衰原因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在同类作品中, 《东南亚华人与侨批》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的侨 批研究专著。海南著名的侨批收藏家周德川先 生,以他精心收集的一百多枚保持较为完整的批 封为素材,展现了海南侨批历史的概貌,确有独 到之处。可惜由于周老先生的逝世,无法实现他 纂写琼州侨批专著的夙愿。 二海南岛侨批业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 海南侨批业产生于19世纪后期,经历了形 成、发展、衰落三个时期。以下分三个部分,对海 南侨批业的兴衰过程及其原因进行论述。 (一)海南岛侨批业的形成 唐朝时期就有海南人下南洋谋生,_4 华侨 大规模出国是在鸦片战争后,1876—1908年,从 海南出国的总人数已经超过45万人。相对广 东、广西、福建地区,海南华侨的经济状况比较 差,大多是从事农业、渔业、帆船运输业的苦力劳 94 家讯,还有定安人陈寿卿。清朝光绪年间(1875 —1908),他们4人经常乘坐帆船来往于海南与 暹罗、新加坡之间,做走私生意兼收集侨批。 侨批业的发展一般经历由国外而国内的过 程,国内批局往往是国外批局的分支机构或代理 点。国内批信局分甲乙两种,甲种批信局与国外 批信局有直接的联系,有些是与国外批信局有联 号关系的分店,有些是与国外批信局在业务上有 密切关系、接受国外批信局和侨批员的委托开展 业务的代理店。乙种批信局一般与国外批信局 没有直接的联系或往来,而是接受甲种批信局或 同类乙种批信局的委托,代理解付和送递银信到 侨眷手中。20世纪初,与国外批局有联号关系的 海南批局不多,基本在东部和北部侨乡地区。清 光绪八年(1882),海南岛第一家批信局在海口成 立(街道门牌、字号已无从查考)。 1900年,陈 寿卿在新加坡开“泰兴号”批馆,之后在海口市设 立“元成利”、“美泰”代理店。… 光绪二十九年 (1903),嘉积市设有“恒顺成”批信局,三十年 (1904),文昌县城设有“富荣华”批信局。这些 批信局的成立,标志着海南侨批业的正式形成。 1896年,清政府正式开办邮局。邮局成立 后,官民邮务合一,把批信局纳入其管辖之下,规 定批信局的信件需交邮局转寄。这样,批信局由 原来的收、递、发全过程变成只负责收、发,将其 中的承转环节交邮局承担,从而加速了批信局承 运的速度。但是,在20世纪2O年代之前,通过 邮局办理侨批的人很少,一方面是中国邮局尚未 加入国际汇兑交换协定,分理点和服务品种比较 少;另一方面是汇款业务仅限于外国银行,对于 大部分普通华侨而言,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使他 们在办理汇款业务时候不太方便。 7J 因此,尽管 中国邮局成立了,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批信局依 比如泰国许多地方是先送批到曼谷,再按班轮到 然是华侨寄托银信的主要途径。 岸地点集中发包到国内各个港口。海南侨批一 1842年,根据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 般集中发往香港或海口再分包送发各地,回批集 港,英国殖民当局把香港辟为自由贸易港,这是 中海口后发往香港或新加坡后再分包发往东南 续新加坡之后在南海地区开设的第二个自由贸 亚各地。男一个原因是总包可以少贴邮票,减少 易港。英国当局陆续开设了香港到中国内地各 些费用。1926年中国加入国际邮联后,按照规定 个通商口岸的航线,并利用其军事和经济优势, 侨批必须实行银、信分寄,总包的做法才逐渐被 规定从中国内地出国的商船必走香港,使香港逐 取消。 渐成为东方航运和金融贸易中心。1876年,琼海 关成立之后,开辟了海口到香港的定期轮船,香 港成为海南进出口的中转站和侨批汇兑中心。 一般来说,侨批从发出到侨眷手中,要经历 以下环节:国外批局——海口批局——其他县批 局——批脚——侨户;或者国外批局——香港银 行——海口批局——其他县批局——批脚—— 侨户。具体的操作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银 行或邮局汇款到香港银行,再转入岛内有联号关 系的批信局。第二种是国外批信局将收到的批 款买货到香港或岛内销售后,再将回款汇到岛内 批信局解付。这样实际上是批信局通过进出口 商的关系,将侨批作为贷款再转成侨批来解付。 批封上除了写上收款人姓名地址外,还另附说明 “外附国币若干元”。侨户收到批款后要回批,通 常做法是由批信局预备好回复信封,即在信件右 上角剪一缺口,把印刷好的回执插进信内,纳足 双程邮资,收款人收到款项后,在回执上签名盖 章,由批信局寄回汇款人,证明款已收到。有些 批信局还在回执信封上印有“保家银信,十足支 付”、“交款快捷,回信迅速”等字样以扩大宣传, 类似现在的“广而告之”。 海口是海南岛侨批业的中心,国外批信局一 般设分店在海口,各县作为代理,业务范围遍及 海南地区l6个县。海口批信局同国外批信局关 系最多的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其次是泰国和越 南。因为这些地方的海南华侨集中,侨批较多, 侨批业比其他地方发达。 早期的侨批或回批往往采取总包的方式,即 把发往同一地区的侨批或回批集中打包,到达目 的地后再分发。之所以这样,一是由于许多地方 交通不便,批件不得不先送到发船港口地集中。 (二)海南岛侨批业的发展 20世纪l0年代至30年代,是东南亚地区海 南华侨批信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以新加坡为例,1940年日本占领南洋之前, 海南批信局从最初的2家发展为40家,它们分 别是:恒裕兴、阜安号、人信壮合记、锦和号、锦泰 隆、德和昌合记、琼宝通、联合公司、会源丰公司、 普天公司、宝通号、三盛号、泰南隆、顺成隆、丰盛 合记、南同利、南兴昌、吉昌号、协和合记、汇安公 司、富兴隆、琼和安、四宝文公司、光亚号、贝源公 司、恒成号、益泰轩公司、益华合记、琼盛公司、纶 昌号、和记号、万安堂、瑛记、南安公司、天成美、 益和堂、正利华、美兴旅店、万合丰、锦纶号等。_5 J 至此,东南亚地区的海南侨批业发展达到顶峰。 新加坡侨批业迅速发展与它所处的地位以 及海南华侨人口的急剧增长有密切关系。1826 年,英国当局设立海峡殖民地,新加坡辟为自由 贸易港口,也是南洋移民的集散地。鸦片战争 后,英、法、德等国在海南岛开辟了到新加坡轮船 航线,因此,新加坡成为海南华侨到南洋最初的 落脚点,也是南洋一带海南华侨最集中的地方。 海南岛内侨批业的发展几乎与海外同步,从 1919年到1939年日本占领海南岛之前,岛内侨 批局数量快速增长,侨批业进入空前的繁荣时 期。当时,海口、文昌、琼海等地城镇都设有批信 局。嘉积l0家,文城11家,海口55家o[s]283至抗 日战争初期,国内批信局共278家,海南地区有 85家,… 这是海南岛侨批业历史上批局数量最 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期间,海南岛年均侨批 收入额在1000万光洋左右,最高年份达到二干 余万元。[ 。 这时期海南岛侨批业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95 其一是东南亚地区侨批业迅速发展并日臻成熟。 核发新的侨批局执照。1935年,邮政局颁布《批 侨批业务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宗亲同乡关系发展 信局事务处理办法》,规定侨批业每年底进行一 起来的,因此,批客特别注重乡亲之间的感情联 次登记,换领营业执照,禁止批信局以及“水客” 络和树立良好的口碑。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携带信件。违反规定者按照情节的轻重罚款,屡 这种关系,侨批业者建立了以乡缘为基础的行业 犯者给予取消执照。 公会,新加坡琼侨汇兑公会也在这个时候成立。 其次,国民政府增加银行网点经营侨汇业 其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经济复苏, 务。1935年中国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 国际上对橡胶、咖啡、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需求 位,与美元挂钩。同年,邮政储金汇兑局成立,它 增加,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南洋的海南华侨 利用特权、雄厚的资金和四通八达的邮政网络经 大多从事这些领域的工作,经济收益有所提高, 侨批自然增加。 其三,中华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护侨政策, 激发了广大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参与家乡建设 的侨批增加。 此外,国际银价下跌,许多华侨为规避风险 不得不将资本转移回国,投资性侨批增加较快。 (三)海南岛侨批业的衰落 2O世纪3O至40年代末,海南岛侨批业的衰 落期。 海南侨批业的衰落从东南亚开始。1930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下,世界经济衰退波及东 南亚各殖民地,其中以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首当 其冲。这对于从事这一行业的广大海南华侨是 严重的打击,经济收入骤然减少,许多小业主因 此破产。侨批逐年减少,如从东南亚汇向海口的 侨汇金额,1932年为1000万元,1933年为500万 元,1934年为700万元。[1o] 随着侨汇数额的减 少,岛内批信局纷纷歇业或倒闭。 30年代初期,国民政府出台一些限制侨批业 的规定,不利于侨批业的发展: 首先,1934年,国民政府规定批信局必须向 邮政局申请方可开业。由于侨批业经营信件和 钱款,而邮政局主要经营信件,两者在业务上有 重合。加上每年侨胞所寄钱款数量相当可观,光 是邮资的收入已经不少,况且还有汇兑的收益, 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竞争。1934年底,中国邮政局 宣布取消国内的批信局。这一决定引起了华侨 的强烈反对,后来几经反复协商,终于达成协议: 停止批信局办理国内通信业务,另发批信局执 照,准予继续经营批款业务。同时,邮政局不再 96 营侨汇。1936年,中国银行在南洋华侨集中的地 区,以及闽粤两省开设分行或经理处,开展侨汇 业务。 国民政府出台的这些规定表面上是为了规 范金融、邮政业务的管理,其真正目的是保护官 方垄断的金融业和邮政业,削弱民间侨批业的力 量,以达到最终消灭的目的。这样,批信局与银 行、邮政局争夺业务,彼此之间进入恶性竞争。 海南华侨实力本来就比较弱小,作为民间机构的 侨批局实力难以与政府对抗,因此,许多侨批局 的业务大大减少,甚至关门倒闭。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种局面一度好 转。国民政府大力号召华侨救国捐助,蒋介石还 亲自兼任战时劝募委员会主任,并任命一些德高 望重的海外华侨领袖担任委员。国民政府应海 外华侨的要求,迅速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银行与侨 批局合作的措施。广东是华侨最多的省份(包含 海南岛),为了缓解侨汇积压和解付延迟的状况, 广东省政府要求广东银行采取新办法:比如在各 县广设办事处,紧密与私人银庄、批局及水客联 络和合作,扩大吸收侨汇,加速侨汇的解付等等。 这些做法大大调动了海外华侨的积极性,有些华 侨甚至倾馕相助,侨批业务一度回升。 有些南洋华侨为规避战争风险,仓促地将部 分资本转移回国。至1939年2月海南岛沦陷之 前,侨批数额不减反增,如1938年海南岛侨批收 入约三千万元港币,【1 J 高于同时期广东地区的 平均水平。可见,抗战初期,海南岛侨批业一度 好转与海外华侨高度的爱国爱乡精神,以及国民 政府为改善侨批流通环节而做的努力是分不开 的。据统计,8年抗战期间,华侨总共捐款国币 13.2亿元,平均每月捐款约二千万元国币,_l 约七千万元。) J3 帮的,海南人经营的有4家。但是好景不长,由 亏本经营,能基本维持平衡的不到10%。侨批局 几乎占全部抗战军费的1/3(当时每月花费军饷 于扩张太快,侨批业陷入危机:90%的批信局是 进一步将这个行业推向 1940年,日本陆续入侵东南亚各国,在占领 之间相互削价争夺业务,区内,强迫华侨汇款必须由日本银行或者台湾银 崩溃的边缘,许多批馆不得不停业。1949年之 行汇寄。尽管如此,依然有少数侨批员冒着生命 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泰国的侨批业日益衰退。 956年,经过多方商榷,泰国政府终于批准了12 危险来往送批。据南洋批信局统计,1939年和 11940年海口的回批分别为40,707和2,385 家批信局,其中海南人经营的仅1家。 封o[3186其中的秘密是南洋华侨冒险开辟了绕道 越南或者缅甸,经陆路进入广西,再到广东、福建 和海南等地的侨批通道。 东南亚各国殖民当局对华侨汇款采取严格 限制的政策,比如新加坡政府规定侨批每次不得 超过叻币45元。批信局采取暗汇的方式,例如 用暗号代替币名,如“发冷丸”代替叻币,“酵母 丸”代替港币;“国”代表港币1,000元,“港”代 表港币500元。暗汇侨款一般没有付信件,只写 寄款人与收款人的姓名、地址。海南岛内也战火 弥漫,海内外交通几乎瘫痪,批信局无法正常营 业。批脚的工作辛苦而危险,肩挑步行是他们传 递银信的主要方式,爬山涉水、日晒雨淋是家常 便饭,路上匪徒打劫也是屡见不鲜。当然,也有 个别不讲信用的批脚携款逃亡的现象。 战争期间,侨批局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 把侨批送回国内,保证了侨眷的生活,保证了海 外华侨和国内亲人的联系。 战后南洋地区的侨批业逐渐恢复营业,新加 坡恢复最快。1945年,新加坡琼侨汇兑公会统 计,重新申领执照的海南批信局24家,1948年增 至34家。[ ]。 与新加坡不同,泰国的侨批业经历坎坷。由 于泰国与日本签定了合作协定,避免了战争。但 是,亲日的泰国政府为了讨好日本,相继出台了 一些不利于侨批业发展的条例,其中之一是规定 将批信局纳入国家银行管制之下,并且规定所有 汇兑业务,包括侨批业务必须通过银行进行;原 有批信局必须统一申领执照。凡此种种,侨批业 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直到战后,泰国政府才取消 了对侨批业的限制,侨批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47年,仅曼谷就有113家,其中近2/3是潮州 40年代开始,海南侨批业从萧条走向衰落, 其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战争影响。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内除了西南后方外, 大部分地区已经沦陷,交通阻断,侨批无法运送。 虽然在越南开通了东兴汇路,部分缓解了侨批流 通受阻的压力,但是依然无法满足侨批业务的需 求。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和南洋先后被 日军占领,两地与国内的交通被迫中断。这种状 况持续到1946年战争结束后,香港与南洋的海 运和空运才恢复正常运作。由于香港是侨批的 中转站,南洋是侨批的主要来源地,因此,侨批无 法送达国内,导致一边是侨眷受苦挨饿,另一边 是侨批积压阻滞的局面。海南侨批积压的现象 尤为严重,直至1946年下半年,本地侨批的解付 依然十分缓慢,常常迟解一个多月之久。如在该 年下半年结转信汇的162笔汇款中,就有l8笔 未解妥;1947年头两个月有9笔未解付,亦未办 理退汇。 此外,许多华侨因战争而破产或者失业,侨 批大大减少,也是导致海南侨批业萧条的重要因 素。 第二,民国政府不合时宜地推出一些限制侨 批业发展的措施。 1944年,国民政府停发批信局新执照,只准 持有旧照的继续经营。1946年,海口有45家批 信局恢复营业。之后虽然增设了不少新的批信 局,但是邮政部门对侨批业又采取了新的控制措 施,要求所有的批信局必须持抗战前原有执照到 邮政部门登记,经审核批准后方能继续营业,而 新设立的批信局则不准经营。原来执照遗失、新 设立领不到营业执照的批信局,则采取借用名义 97 经营的做法,如广南批信局就是借用汇通庄的名 分华侨融人当地社会,成为华人,也有相当一部 义进行经营。至1950年,作为海南侨批中心的 分东南亚华侨受到排华运动打击回国。不管是 海口市登记在册的侨批局只有34家,其中lO家 华人还是归侨,他们都能够和亲人团圆,建立在 是抗战后成立的。 传统移民社会基础上的侨批业也逐步消失。 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内百废待兴,急需凝 从50年代开始,新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规 聚民心。对于曾经倾囊相助抗战的广大侨胞而 定,侨批局逐渐被银行取代,侨批业退出历史舞 言,更应当给予一定宽松的环境。但是,国民政 台。1949年1O月,新中国成立初期,华侨对新政 府的做法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引起华侨的不 府持谨慎观望的态度,侨批大大减少,侨批业务 满,影响了侨批局业务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国内汇率波动太大,逃汇到香港的现 象十分严重。 战后东南亚地区的批信局增长迅猛,国内的 分支机构却不增反减。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主 要原因,是中国国家银行官价外汇率偏低和货币 贬值太快。例如,1944年和1945年,中国中央银 行挂牌官价美元和国币的汇率是1:20,自由市场 的汇率则是1:192~1705,二者之间相差巨大。 此外,中国币值不稳定,通货恶性膨胀,国币贬值 过快。抗战前,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为14亿元, 至1947年底发行达34万亿元,而1947年lO月 的物价指数比战前上涨了64,500倍。1948年8 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强制规定侨汇必须 折换金圆券,以前所存外币亦须折换成金圆券。 香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汇兑中心。由于外 汇率偏低和货币贬值太快,华侨和侨眷蒙受的经 济损失太大,大部分海外侨汇通过批信局流入黑 市,经香港转送,国家银行的侨汇收入日益减少。 据估计,战后逃港侨汇每月高达1,000万美 元,[n] 黑市侨汇90%一95%集中于香港。[ ] ‘海 南岛的逃汇现象同样严重。据中华民国政府交 通部和广东省行1 947年核计,海南侨汇直接收入 共三百余亿元,这只是占该年度本岛侨款的1/9, 其余通过侨批局汇入的高达2,700亿元。 侨批局这种经营方法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 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侨眷的利益和侨乡的经 济稳定。抗战后广东许多地方通行港币,甚至取 代了国币的地位。海南岛也流行各种外币,有港 币、叻币、暹罗币、美元等,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港 币。 第四,二战后华侨社会发生新的变化,大部 98 也转入秘密状态。新中国政府为了消除华侨的 疑虑,争取更多的外汇,积极配合批信局以“明暗 批”的形式经营侨批。5O年代末至60年代,由于 受到极“左”路线的影响,侨批被看作海外资产阶 级的象征加于排斥。即使有少量侨批,必须用电 汇的方式,传统侨批业的银信合一功能逐步丧 失。1979年,侨批完全纳入中国银行的业务,批 信局成为中国银行的“海外私人汇款服务处”。 三海南岛侨批业的历史作用 侨批曾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甚至是侨乡 的经济支柱。海南岛侨批业的发展,对侨乡经济 的发展、平衡国家外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 首先,促进了海南侨乡社会的发展。早期海 南华侨在海外挣钱,只能补补家用。最初侨批通 过进出口商人,间接转化为投资款参与家乡的商 业活动。随着华侨经济实力的增强,侨批不仅为 家乡亲人提供生活来源,更多的是直接回国投资 创业或资助公益。侨乡的公共事业、医院、学校、 建筑、近代农矿业和工商业等,绝大多数是华侨 投资兴建的。同时,华侨也将国外的经济作物、 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异域文化带回家乡,为家 乡的近代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海南岛成为 中国的橡胶、咖啡和胡椒种植基地,都是海南华 侨引进和投资经营的结果;具有南洋风格的海口 骑楼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还有侨乡众多的民 居、祠庙成为海南特色文化遗产,也是华侨出钱 出力建设的结果。 其次,平衡国家外汇收支,抵御外国银行的 经济侵略。19世纪末,西方列强银行旱已捷足先 登,在各通商口岸设点布局,垄断中国的金融业。 治特权的官方银行的夹缝中顽强生存。难能可 中国政府虽然成立了近代银行和邮局,但是由于 贵的是,在战争和经济危机困难面前,侨批业者 种种原因,客户不够稳定,业务发展缓慢。侨批 表现出高度的民族凝聚力,灵活的业务经营方 局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地缘血缘关系上的一种华 式。民国期间,侨批一直占广东侨汇收入的70% 商独有的商业模式,信誉比较高,客户比较稳定, 左右,在平衡国家外汇收支、抵御外国银行的经 使它能够在拥有雄厚资金优势的外资银行和政 济侵略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资料选辑(广东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2]焦建华.近百年来中国侨批业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2). [3]许茂眷.东南亚华人与侨批[M].曼谷:著者出版,2008. [4]琼海市华侨志编委.琼海市华侨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5]吴华.狮城掌故[J].南洋文摘,1972(14). [6]海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海口市志:下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 [7]林家劲.近代广东侨汇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8]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金融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9]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M].北京:华侨出版社,2002. [10]杨建成.三十年南洋华侨侨汇投资调查报告书[J].南洋研究史料丛刊(台北),1984(7). [11]华侨志编纂委员会.华侨志[M].台北:1965. [12]黄珍吾.华侨与中国革命[M].台北:国防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1963. [13]刘佐人.港粤金融的交流对于全国经济的影响[J].广东省银行月-fq,1947(9). [14]昭毅.香港金融业的特殊性格及其转向问题[J].经济导报(香港),1955(191). (责任编辑:田原) A Summary of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 Business in Hainan XING Han—dong (School of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bstract: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1970s.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 business in Hainan had undergone the process of irse,flourish,decline and disappearance.The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s of their residing countyr,the economic status of overseas Chinese of Hainan origin,the situation at home and a— broad,the governments’policies,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financila business and the postal trade as well as wars and disasters,etc.we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rsie and decline of 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 busi. ness in Hainan.Overseas Hainanese’S remittance was both the main source of life for the relatives of over. seas Hainanese and the economic pillar for their hometowns,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s and in balancing state foreign exchange,etc. 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 of Hainan origin;overseas Chinese ̄remittance;a postla offi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