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镇化背景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来源:知库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城镇化背景下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

作者:郭夏斐

来源:《山西农经》2016年第03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逐渐改变着社会教育资源的分布。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大城市迁移,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城镇化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是当前教育公平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公平:农民工

文章编号:1004-7026(2016)03-001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社会的公平公正一直以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愈发明显。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等问题都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运行,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本文对城镇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

1 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

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进行已经进入到一定的阶段,对户籍制度、教育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权能否得到较好的落实,已然成为了当下最受人关注的话题之一。 1.1 城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现阶段,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的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生活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了教育资源的丰富上,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教学设施设备的购买更加齐全,计算机、投影仪、数字化讲台等物品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发达的网络技术也使得农村地区的教学能够跟上城市教学的基本节奏,在搜索利用教学素材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农村地区的学生也能够通过网络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见识到更多的新鲜事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城镇化的发展促使农村地区的教学环境得到了优化,教学活动也更加现代化,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有所改善。因此,城镇化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2 城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管城镇化能够从物质条件上改善落后地区的教育面貌,但是同时也在无形之间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阻碍了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对于教育产生了一系列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一,削弱了农村地区的教育基础。实现城镇化是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战略方针,也是一个必要的发展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会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比如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些问题,就会阻碍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近年来,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积极涌入大城市。虽然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并不属于他们所建设的城市。由于城市生活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选择将老人和小孩留在农村地区,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更多的困难,农村地区的教育也就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有的农民工家庭举家搬迁至城市,农村地区的生源就会大大减少。一些学校在开学的季节都无法招收到满足开课条件的学生数量,甚至因为招不到学生而不得不撤并。这样一来,很多课程就会因此而停课,课程设置不全面、学校数量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农村教学的质量。

第二,规模化教学加重教育不公。国家实施“就近入学、规模办学”的政策,本意是想扩大农村地区学校的规模,使教育更加集中,便于优化资源配置。然而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是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而已。因为农村地区学校的分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点,由于村落的分散很难实现高度集中。部分地区为了响应政策的号召,不顾教育实际,裁撤小学校以建设大学校。但是例如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很多学生因为路途遥远、上学不便而辍学。

第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虽然农村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其他教育资源的分配仍然与城市学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师资资源的差异。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比较恶劣,教师的福利待遇也远远不如城市教师的收入丰厚。导致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人才不断向城市流失,同时又没有新的老师愿意补充到农村教育的工作岗位中去。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分布逐渐失衡,教师的流动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规律。众所周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十分重要,如果缺乏专业的教师,即使拥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教学质量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反而会造成一些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闲置,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2 如何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教育不公的问题由来已久,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为了保证落后地区学生的权利,国家和政府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2.1 建立完善教育制度

科学合理的教育制度能够从根本上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促进教学公平的实现。我国教育公平之所以还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缺乏制度的规范,那么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育行为就会跟随市场的变化自由发挥,过多的自由则会损害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造成“上学难”的民生问题。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教育政策和制度,使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能够得到法律法规的保障。首先,教育公平不应该区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区分了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就会极大降低大多数普通学校的价值,教育资源也会不自觉的向重点学校进行倾斜。如果能够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校都能享受到同样的教育优惠政策,那么教育公平就有了基本的实施条件。其次,教育政策应该重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能盲目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如前文中提到的规模化办学,如果要扩大农村地区的办学规模,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学校配备校车等基本工具,才能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任何教育政策的实施都应该以当地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准,不能因为形式主义的思想而牺牲学生的根本利益。 2.2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除了要使落后地区的教学硬件设施跟上时代的发展,为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合适的环境。还要从文化上、软件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对于教师的流动应该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不能一味纵容现状的恶化。如果每位优秀的老师都沿着农村到城市这一线路发展的话,农村地区就不可能留得住教师人才。政府应给予农村地区的老师以丰厚的福利待遇,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同时努力留住优秀的人才。在资源的倾斜上,应该给予落后地区更多的支持,尽最大可能保持农村地区的教学资源与城市教育资源一致。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优先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以弥补其本身教育落后产生的不良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