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G 斌l霞◇ G蠡 0 n空硷糟堂 践探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全省教育技术装备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改变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手段创造了有利条件。我-r,Jzx.本期起开设《实验教学》栏目,以期能较全面地展示全省 中小学实验教学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 一、选题背景 六、实验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是高中生物学学习的重难点,也是高考 必考的知识点。本部分内容主要难在各种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 响及一些相关的运算,如关于光合量(真光合作用)、净产量、呼 1.关于实验装置(安装图略) 实验工具及材料:绿色植物、玻璃罩等。 数字化实验器材:数据采集器、二氧化碳传感器、氧气传感 器、温度传感器、光强传感器、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软件。 2.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 开启数据采集软件,收集数据。本实验设定数据采集时间为 每3O秒采集一组。数据包括0 、CO 的浓度变化,温度、光照强 度的实验条件变化。如下表(采集时间:2013年11月2日下午, 地点:成都会展中心展厅): 吸量之间的运算等。由于教材中没有安排相应的实验,学生对此 问题的研究有诸多的不理解。如:为什么CO 、0:的量的变化能 反映净产量、呼吸量?而同样是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的底物、产物 涉及的H O和有机物却没有作为一个衡量指标? 通过本探究实验,我们就可以对以上问题有—个较明确的认 识。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为自行设计,属于较高要求的实验。实验所涉及知识 为课标中要求学习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部分内容中有关光 合速率的问题。 三、实验预期达到的目标 计算 表格 1 2 氧气 浓度 21 21 光照 强度 77 77 温度 (℃) l7.8 17.6 二氧化 碳浓度 493 493 时间 (秒) O 30 1.知识目标:会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应用水平);研究一 昼夜中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规律(应用水平)。 203 20.9 90 18.1 793 5520 2.能力目标:会使用数字化实验系统。 四、实验教学环境设计 1.设备条件:数字化实验系统。因为常规的实验系统很难实 现对氧气、二氧化碳两个变量的准确测定,而且此实验数据采集 数量多,所以只有借助于数字化实验系统才能完成该实验。 2.实验场地、对象及时间选择。由于要测定24小时光合作 用的状况,所以选择夏季晴天、自然光照充足的室外完成实验较 适宜。本实验对学生相应知识储备要求较高,选择高二年级下学 期选修相关校本课程的学生参与实验为宜。 五、实验方法设计 53l 20.9 194 20 680 l5360 由以上数据可得相应的氧气浓度变化图、二氧化碳浓度变 化图(图略)。 根据实验原理,由所得数据分析结果。从所形成的两组曲线 图看,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和氧气浓度变化测量的单位不同(二氧 化碳浓度为PPM,氧气浓度为百分比浓度),所以用二氧化碳浓 度的变化来反映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更为准确。 七、实验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价方法 由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多样,在实验设计上可有多种方 案。如材料可选择陆生植物,也可选择水生植物;实验地点可在 实验室,也可以在室外:探究的自变量可以是一天24小时中光 从上表实验数据分析,在该条件下,装置内光合作用强度< 呼吸作用强度。但氧气数据波动较大,与理论曲线有出入。如果 24小时连续实验,得到的数据曲线与理论曲线必有出入。 合作用的情况,也可以探究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光质、二氧化碳 浓度、温度、酸碱度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学生既可以根据教师 对学生实验效果的测量与评价,一方面要以是否得到真实 的数据为主(数据采集无误,数据变化较平缓等);另一方面要能 够根据自己的实验装置对理论值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差异提出可 能的原因,并通过新的实验设计探究和验证自己的假说。 八、可自行设计的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其他实验 的没计方案实施实验,也可以就以上所列的各种因素重新确定 变量设计实验。在实验实施、结果分析中都没有规定好的模式。 故本实验以学生的探究设计并实施为主要特点。 实验中也设计了一些讨论,根据学情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 去思考、探究。如:①此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装置的气密性等)②研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强度,一般 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温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二氧化碳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的 关系;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氧气浓度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等。 (本实验为获首届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优秀案例展演特等 奖作品) 用哪些物质量的变化来测定?为什么?③为什么要测定外界环 境的温度、光照强度等?④由计算机最终生成的24小时该植 物的净光合速率与预期的曲线之间有无差异?若有,出现差异的 j 原因是什么? L— ——. …一 — (作者单位: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陈景东) 7 青海教育201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