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词语的社会折射和认知隐喻分析
现代汉语中有大量源于战争的词语。本文分别从社会角度和人类的认知心理角度分析了这些词语存在的原因。从社会角度讲,词汇的发展是社会情况的折射。从人类的认知角度讲,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战争词语的继续使用有直接影响;同时战争词语的使用是人类认知心理中的概念隐喻作用的结果。词汇是在人类所具有的一般感知机制、有限的记忆和加工能力基础上,逐步丰富起来的。这种词语用法扩大现象是随着社会变化和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出现的。这不仅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标签:战争 词汇 社会 认知 概念 隐喻
一、从社会角度分析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语言中的词语是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在语言中的反映,是千百年来人类文化不断传承、不断积累的结果。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经验乃至社会斗争(包括战争)等都会在语言生活中留下痕迹。[1]
(一)现代汉语中有大量源于战争的词语。除了直接沿用以外,人们又赋予这些战争词语新的引申义或比喻义。[2]例如:①[3]
(1)塔利班发动夏季攻势。(新华网)
(2)看他这么慢,这场短跑赛的殿军非他莫属了。
(3)连续突击了两个晚上才把稿子写完。
这里的“攻势”“殿军”“突击”分别使用的是它们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本义不必多说,仍用于军事斗争;“殿军”原指“行军时走在最后的部队”,例句(2)中是将其引申至体育比赛中,指的是体育竞赛中的最末一名。“突击”本指“集中兵力向敌人防御阵地猛烈而急速地攻击”,例句(3)中用来比喻集中力量,加快速度,在短时期内完成写稿工作。
直接沿用的往往是和战争相关的,这类词毕竟受到限制。现在频繁使用的则是这些词后出现的新的义项。使用一词的引申义更能体现词语的丰富内含,而比喻义可以更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有关战争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还是其比喻义。
(二)战争词语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社会越是激荡,这些词语运用得越多。“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混淆了是非,斗争不断,因此激荡的社会生活又重现了当年战争时期使用频繁的词语。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战争词语的使用范围从政治斗争领域转到了经济建设领域,并且已经深
入到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运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例如:
(4)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5)企业面向市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将越来越需要借助于文化力与经济力的结合。
(6)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兴国人民在上级水保、林业老区建设等部门的支持下,向穷山恶水开战。
源于战争的词语已经是现代社会人类交际语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二、从认知角度分析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们还频繁使用这些有关战争的词语呢?究其内在根源,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战争词语的延续和人们使用语言的心理有关系。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战争词语的继续使用有直接影响。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从根据地扩展到全国政权,后来以组织、指挥战斗的办法来领导全国的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又狠抓阶级斗争,把新时期的建设看成是过去战争的继续。而且我们发现一大批指挥战争的人成了领导建设的力量,他们习惯于用战争词语。因此,有关战争的词汇仍然被沿用,时常活跃于人们的口头。这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
(7)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努力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具体制度,并且坚决地同一切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作斗争。(同上)
(8)我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本世纪末这是一个阶段,还有第二个目标,要三十年到五十年达到,打慢一点,算五十年吧,五十年离不开开放政策。(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
像“斗争”“打慢一点(打仗)”这些词正是受长期的战争影响的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代表。这个原因主要表现在建国初期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词习惯很快随着人们心理的变化而改变。
(二)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人类语言的词语本身是一种文化的积累,是一代一代相传承的结果,这种传承是人类的认知、记忆的传承。这是最重要的原因。Lakoff等人打破传统,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他们指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
言表达手段,它代表了语言的常态,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最有生命力、最有效的正是那些确立已久以致于人们习以为常,不费力气便自动冒出来的无意识的东西。因此,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隐喻不光是个语言的问题,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的。[4]
Lakoff&Johnson(1980)总结出了一种最常见的隐喻类型,即“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5],它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自然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6]
那么,之所以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中仍广泛使用战争词汇,正是因为“战争”的概念和这些领域的某些概念是有着规律的对应关系的。例如:
(9)在国有经济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加快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部署。
很明显,在武装战争时期,“战略”即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如今多用来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这是运用于经济建设领域。
“战略”一词,是“战争”这一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经济建设就是一场战争。我们不光是直接拿战争去比喻经济建设,更是用联想战争的方式去联想经济建设的。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战争”这个来源(source)范畴去构想“经济建设”这个目标(target)范畴,即前一个范畴提供了一个结构模式,我们可据以建构(或称范畴化)后一范畴。[7]我们拿“战争”这个来源概念来比喻“经济建设”这个目标概念,是因为“战争”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与“经济建设”挂钩。就看(12)例,敌对双方:国有经济和多种经济成分;进攻:多种经济成分加快发展;防御: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结果:国有经济是主体。[8]如此,“战争”与“经济建设”两个概念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一一对应的。
例如:
(10)这场欧亚两强对垒的男子团体四分之一决赛,已鏖战三个小时。
“对垒”一词,是拿“战争”这个来源概念来比喻“体育比赛”这个目标概念。因为“战争”的各个环节也可与“体育比赛”各环节相对应。敌对双方:欧亚两支强队;进攻:两队已鏖战三个小时;防御:A队发起进攻,B队则要进行防御;反攻:原本处于防御地位的B队肯定要寻找机会反攻A队;胜负:比赛结果总是一方取胜;停战:比赛结束。
隐喻并不是个别的现象,也不是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有一定系统的。不少看起来孤立的隐喻,其实它们内部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可以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上述“战略”一词,作为“战争”这个来源概念,它可以向四处扩散。
例如:
(11)战略
a.石化集团准备按照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新格局,调整资源战略、投资战略、营销战略和科技、人才战略。
b.要坚持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c.兼并给工厂带来生机,据估算,兼并战略使这个厂节省上亿元基建投资。
d.在广告战略上,我们运用产品“占位”这一现代广告学中最基本的战略,所谓“占位”就是使企业的商标在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中占有一个位子。
e我国的人口政策是一项带有战略性的大政策。
“战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经济建设政策的制定、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生产领域、广告业、旅游业、人口政策、对外政策等。因此,“战争”概念可用来比喻一群概念,这个概念群包括:经济建设、资源管理、营销行业、人才竞争、教育科学文化、广告、旅游、人口政策、对外政策等。而这个目标概念群中的各个成员正是在不同程度上与来源概念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而它们形成一个以“战争”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隐喻系统。再例如:
(12)逃兵
a.我决不会当逃兵,即使被免职,也要和大家同舟共济,拼出个名堂来!
b.老师知道我不会开口了,索性不准我在教室里,从此我成了“逃兵”,老师心目中最可憎的人。
c.因为她知道我是个情场上的逃兵,她一直知道。
“逃兵”本指私自脱离部队的士兵。这里的“逃兵”是比喻因怕困难而临阵脱逃的人,是由“战争”来源概念扩散到“工作、学习、爱情”等诸多目标概念。这些目标概念也是由于在各个环节上和“战争”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一个隐喻系统。
比较这些目标概念和来源概念,不难发现,我们正是依赖较具体的“战争”概念去理解较抽象的概念(如经济建设、资源管理、营销行业、人才竞争、科教文化、人口政策、对外政策、广告、旅游、比赛、工作、学习、体育锻炼、爱情等)。也就是说,一些无形的、难以理解的、复杂的抽象概念的概念化是植根于我们对有形的、为人熟知的、简单的具体概念的把握,它来自我们在生活中对人、日常用品、可见可闻的行为和事件所产生的基本经验。
三、小结
词汇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词汇的产生与发展。词汇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另一方面,词汇的继承与演变也或多或少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更重要的,词汇的继承和发展与人们的认知心理密切相关。词汇正是在人类所具有的一般感知机制、有限的记忆和加工能力基础上,逐步丰富起来的。人们试图利用有限的手段去理解世界的现实状态。这不仅体现了人类语言交际中的简省原则,而且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社会生活任何变化,哪怕是最微小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主要在词汇——中有所反映,因为语言是社会生活所赖以进行交际活动的最重要的交际手段。词汇在继承的同时,会不断扩大或转移它的使用范围,从一个概念范畴到另一个概念范畴,这样会产生新的更贴近时代的意义,这种词语用法扩大现象是随着社会变化和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出现的。这种现象同创作新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扩大了词的使用范围,而且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总而言之,语言词汇的发展外在上是社会情况的折射,内在上则是人类认知心理作用的结果。
注释:
①本文未特别标注的用例均来自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Z].http://ccl.pku.edu.cn/,2003.
[4]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蔡旭,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