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潮汕建筑名词看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二重性

来源:知库网


从潮汕建筑名词看潮汕传统建筑文化的二重性

摘要:潮汕传统建筑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亦反映出潮汕传统文化的诸多特点,笔者从潮汕传统建筑名词的研究出发,探讨建筑名词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潮汕传统建筑文化之二重性。

关键词:潮汕、传统建筑名词、文化二重性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building traditional chaoshan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lso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culture of many of the features, the author from the traditional chaosh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study of the noun, discusses building nouns phenomenon reflected in chaoshan area behind the dual character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chaoshan are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nouns, dual culture

正文:

二重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互相矛盾的两种属性,潮汕文化由于其形成的独特原因,具有非常明显的二重性特征,在潮汕传统建筑文化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从许多潮汕传统建筑名词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建筑文化的二重性。

一、“雅”与“俗”共存

潮汕的建筑名词同潮汕文化一样,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其中包含了风格迥异的两类文化特色,最表层的表现就是“雅”与“俗”,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在此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本地区建筑名词的一个特色。

仅字面来看,就有很多“雅”与“俗”共存的例子。“雅”一类的潮汕建筑名词多为古语和古字,往往是文雅的书面用语,必须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才能认读的。从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潮汕的建筑工匠并非目不识丁的大老粗,许多都有接受过较好的传统教育,否则难以理解和使用这些建筑名词。如阀阅、榱、楹、栋、步这些多为书面用语的名词。但也有大肚柱、鸭母桐、油栳木载这些民间俗语组成的名词。有些构件还会有不同的两个名称,比如同样是出头,一般的就称为出头则已,较为随便,而另有一类卷草花纹却有单独的名称“楚花”,也称为“楚尾”。相比“出头”这一名称,“楚花”和“楚尾”则文雅许多。有些名词本身就是一个雅俗共存的产物,如“霤母槽”,“霤”是古称,但“霤母槽”一词后面部分却又带有地方俗语的意味。

“俗”的方面还体现在地方俗语的使用上。潮汕地区虽广泛接受历次移民所引进的中原文化,但并未因此而全盘中原化,保留了大量自己的本土特点,建筑名词中也有许多地方特点比较明显的称谓。如“踏钱”,所指为连檐木,同江南地区所称的“眠檐”、“面沿”为同一构件。虽为同样的构件,但却并未使用源自中原的名称,而是来自本地的俗称,本地俗称檐为钱[1]。又如油栳和油漏。潮汕地区梁称为“木载”(也写作“木再”,或者载),年代较早的为圆形断面,称为油栳,是旧时潮汕乡间用以盛油的罐子,现已少见但在一些俗语中仍然有使用。潮汕文化雅俗参半,以本地日常使用的器物为建筑构件命名,正是这一特点的体现。而“木载”字典中更是没有这个字,而且也仅限于本地工匠使用,这些都具有鲜明的潮汕地方特色。

潮汕地区长期远离政治中心,历史上的多次移民带来的文化冲击也并没有消除本地的土著文化,建筑名词中“俗”的成分,便是地方文化的反映。“雅”与“俗”在潮汕建筑名词中的共存,从更广的范围来看便是潮汕历史上移民和土著、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斗争、磨合、融合的结果。

二、正统与地方共存

潮汕文化中有大量中原古制遗存,但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因此潮汕文化中“正统”与“地方”的二重性在建筑名词中也有反映。

正统思想体现在“重礼”上,在现在使用的建筑名词中大量的名词都体现了正统的儒家思想和礼制。如不同平面格局的建筑名词,是不同等级的代表。中栋、福楣、屐等名词,间接反映了古时礼制中的“五架之制”。又如阀阅、簪花的形制反映了礼制的等级制度,也是尊儒重礼的体现。

“重礼”这一特点常常不是单一出现的,一类建筑中很多相关联的名词共同体现了这一特点。比如祠堂中的后主墙、后厅、后主楹、后福楣,这些是同祖宗相关的建筑名词也是潮汕宗族礼仪最为重要部分的表现;又如三山门、子孙门,三山门是仅在宗族重大活动时开三山门,而平时族中子弟只能由子孙门出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都是潮汕建筑中“重礼”的多方面体现。

正统思想和地方特色共存往往体现在同一个构件有不同的好几个名称上。比如脊檩,在闽南地区称为中脊,而潮汕地区称脊檩除脊楹、中栋等名称外,还有一个称谓——桁母,梁架中承托脊檩的构件称为桁母抱花。《礼仪•释宫》:“中曰栋,次曰楣,前曰庪。”贾公彦注曰:“中脊為栋。”在诸多关于礼仪的文献中“栋”与“中脊”等称谓多次提到,中脊、中栋应是对于脊檩较为早期、并且来自中原的较为正统的称呼,而“桁母”一词则明显是比较地方性的称谓,这说明了在接受正统称谓的同时,地方性的叫法也并没有被抛弃,两者共同保存了下来。

礼制和儒教在潮汕社会虽占有统制地位,但民间大量的人是从事渔业为生,因此海洋文化是近海的潮汕地区的另一大特点。花坯中有一种“S”形的花坯,潮汕地区称为“虾蛄踢”,虾蛄指的就是虾类海洋生物。这种“S”形的花坯名称很有

可能来源于沿海地区以海洋为载体的地方文化。闽南地区也有类似构件称为“弯弓”、“弯插”或是“虾尾插”[2]。日本木结构传统建筑中有一种虹梁称为“海老虹梁”(海老,日语为虾的意思)。这些地区的这类构件从名称和形态上和潮汕的“虾蛄踢”这类弯板都非常相似,不难看出它们的名称都和地方的海洋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另外重商和强悍的民风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现象,和尊儒重礼之风存在矛盾,在建筑名词中也有体现。比如用于储藏的涂库楼,“库”是用来囤积物资的建筑,这是因为民间有大量的人从事买卖和商业活动,才会应运而生这种专门用于储存的建筑类型。在尊儒气氛厚重的潮汕地区,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潮人的思想中凡事讲究“正宗”,只有书理才是正宗。而且中国以农业立国,历来是重农抑商,商业活动在潮人思想中乃是下品。但是实际生活中,经商才是潮人的主要事业,所以潮谚有:“想一夜还是钱好”、“有钱脚步响”等非常现实的俗语。从本地曾经出现大量的涂库楼,可以反映出潮人文化心态上的这一矛盾,虽然有着牢固的正统思想,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又被金钱至上的欲望左右。

潮汕的寨则是尊儒重礼和强悍民风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潮汕人合族而居,寨的中心位置是宗祠,表现出潮汕地区尊礼的特点,但寨同时又是带有军事性质的民居,围寨反映出的是本地民盗不分的道德观念,这和本地“海滨邹鲁”的美称大相径庭。

从以上多个方面不难看出,正统思想在潮汕建筑名词中的体现,往往是表现在建筑中重要和核心的部分,如建筑构架形式和重要构件上,而另外一些较为次要的构件名称上很多便体现出了地方文化的内容,正统思想和地方文化共同存在同一个体系中。

三、潮汕建筑文化二重性产生之原因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潮汕建筑名词体现出的明显的矛盾二重性。这个二重性有其产生的特殊原因,主要来自潮汕文化特点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潮人接受中原文明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尤其是唐宋之际随移民来自闽地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虽然接受了中原文明,但当地土著与地方文化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潮汕因位置偏僻,对中原正统文化有倾慕之心,所以在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方面非常主动,中原文化的影响也很广泛,从对“十相留声”的尊崇、宋代科举的成就、习礼之风等方面可以看到中原的汉文化对潮汕的深刻影响,而潮人在儒学上的尊韩,以及王门学派等方面使得儒学由士大夫阶层向民间渗透,使得潮人思想中正统思想非常牢固。

但另一方面,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政府的控制力始终不足,从历史上的多次狸、獠作乱就可以看出当地土著的不服教化。如著名的韩愈作的《忌鳄鱼文》也被后人认为是以鳄鱼寓意当地不服教化的土著。加上当地自然条件较差,多灾害,同时因为近海,很多人从事风险很大的海上活动,所以也形成了强悍的民风。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潮人又具有计较功利、强悍粗放和务实的特点。

这种矛盾的文化在潮汕地区共存和发展,也就导致了在潮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渗透了这样具有矛盾的二重特性。建筑是生活起居最为重要的部分,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在建筑名词中也强烈的体现出这矛盾的二重性文化特性。

参考文献:

1. 翁辉东.潮汕方言,1943.

2. 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57.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