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

来源:知库网
2011年1O月 社会科学家 SOCIAL SCmNTIsT Oc ̄2011 (第1O期,总第174期) 【哲学与当今世界】 (No.10,General No.174) 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 《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 ——周维山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学界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研究和借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们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的差 异,在接受其相关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角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 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 关键词:《手稿》;哲学基础;机械反映论;实践论 中图分类号:A81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1)10—0022—04 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是现代美学中马克思 用的理论武器则是来自《手稿》的劳动实践观。 李泽厚认为,蔡仪的典型是指事物的自然本质属 主义美学理论话语在新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在现代美 是属于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美学观。美是客观 学时期,马克思主义美学初步建立了以唯物主义认识 性,但客观性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是 论——列宁反映论为哲学基础的话语体系。但由于受 的,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对象上‘客观地揭开了人 前苏联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对哲学反映论的理解存 “它才成为美。”【 】在李泽厚看 在着某种机械化倾向。在2O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 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事物的美不是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类历 大讨论和新时期的“美学热”中,学界逐渐认识到美不 来,李泽厚在当时对美学哲学 仅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实践,并运用{1 844年经济 史实践的结果。尽管如此,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相关理论予以克 基础的理解仍然是与蔡仪相同的,他坚持的也是“美 美的模写”【1]的反映论,所不同的只是 服。由于人们对《手稿》认识的差异,在接受的过程中 感是美的反映、对美的客观性的理解,蔡仪把客观性的根源放在自然 存在着三种向度,即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论和历史 属性上,而李泽厚则放在了社会实践的过程之中。 唯物主义。尽管如此,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 在当时,真正从实践论的角度对机械反映论有所 相互联系的,它们都联系于劳动实践。因此,可以说, 反思的是蒋孔阳和朱光潜。蒋孔阳认为:“从社会实践 从总体而言,《手稿》研究最终推动了中国当代马克思 的观点来探求美,我们就可以看出来:美既不是人的 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从机械反映论到实践论的转变。 心灵或意识,可以随意创造的;但也不是可以离开人 类社会生活,当成一种物质的自然属性而存在。它是 人类在自己的物质与精神劳动过程中,逐渐客观地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圆在这里,蒋孔阳不仅和李泽厚一 在2O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蔡仪的客 样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客观性的根源,而且他还强调了 观论美学观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话语的重要代表。 审美过程不单单是一个反映、模写的过程,还是一个 但因其理论本身存在的缺陷,他不但受到了来自朱光 包含着精神创造的劳动实践过程。朱光潜认为蔡仪虽  潜的反批评,还遭到了李泽厚、蒋孔阳等年轻一代学者 然坚持了美的客观性,但是割裂了美与美感的联系。的批评。他们批评的重点是蔡仪的客观典型说,而所运 美不仅仅是反映,还包含美感的能动作用。在《生产劳 收稿日期:2011-06—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国当代美学的互动关系研究”(20103008)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维111(1978一),山东德州人,文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主要从事美学理论研究。 22 动与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中,朱光潜深人阐述了《手 关系中加以考察。周来祥在《论美是和谐》中认为,人和 稿》中的劳动实践的观点,他认为,“人与自然,主体与 自然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要建立了三种关系:理智、 对象(客体)在历史发展中处于不断的矛盾和统一的 意志、审美。审美关系是人与自然所建立的主要关系之 反复轮转中。把这两方面看成始终对立的而且彼此可 “理智、伦理、审美这三种关系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 是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发展中三者是相互 以孤立的,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看法,也就是根据直 产生的,相互推动的,理性的发展,意志的发展,必然提高 观观点的看法,而不是根据实践观点的看法。”网在朱 影响,光潜看来,美不仅仅是一种反映,还更应是一种实践。 人们的审美能力,而审美情感的发展又会推动理智的 当然,朱光潜在这里所理解的实践是一种艺术实践。 发展和意志的发展,三者是一种辩证发展的关系。”网 新时期伊始,蔡仪发表了《马克思究竟怎样论 美?》、《(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初探》等一系列研究《手 稿》的有价值的文章。他认为,国内实践观点的美学显 然是受了前苏联所谓实践观点美学的影响,但他们所 在《手稿》中,劳动实践是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在 依据的来自《手稿》的重要理论论据“自然的人化”、 起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当劳动实践进入中国 “劳动”等却是大有问题的。因为它们并非马克思成熟 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的时候,《手稿》中人的本质 的思想,而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痕迹。“自 理论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真正受到人们的关 然的人化”在《手稿》中根本找不到明确的出处,并且 注是随着新时期的“《手稿》热”开始的。 与美学问题是根本不相关的。实践派观点所引用马克 汝信在《人道主义是修正主义吗?》一文中努力为 思的理论与马克思文本本身的语境是根本不同的,甚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正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从诞生 至是截然相反的。比如,马克思在论述的劳动是异化 的那天起,就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人道 劳动,并非是一般的劳动。 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必不可少的因素。“当马克思开始 针对蔡仪的批驳,朱狄、陈望衡、刘纲纪等实践派 作为一个共产主义者踏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时,他所最 美学家给予了积极地回应。朱狄在他的《马克思(1844 为关心的也正是有关人的问题。他对资本主义里的人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对美学的指导意义究竟在哪 的处境和地位的深刻分析,以及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里?》认为,蔡仪太拘泥于文字的考究,我们应从《手稿》 里的人的需要,都贯彻着一种把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 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否 的人道精神。”旺若水积极撰写《文艺与人的异化问 则建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将成为一句空话。陈望衡 题》、《为人道主义辩护》等激情文章,给予应和,为人道 在《试论马克思实践观点的美学》中也认为,马克思所 主义唱赞歌。同时,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比如, 讲的“对象化”是人类从来的一般劳动,而“异化”或“外 陆梅林和蔡仪等人认为,人道主义的鼓吹者所依据的 化”是私有制下的劳动,因此,《手稿》中的“自然的人 理论资源《手稿》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期的著作,其 化”只能是指一般劳动。既然人的劳动是“对象化”的 中的人的本质理论还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劳动,劳动成果凝聚着人的心血、人的本质力量,而美 李泽厚在新时期伊始发表了他的康德哲学研究 则是人在对象中直观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美必然 著作《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提出和阐 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刘纲纪在《关于马克思论美》中提 发了主体性实践哲学和美学思想。他认为“主体性”包 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劳动都是人改造自然以 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主体性’概念包括有两个双重 满足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活动,因而都是 内容和含义。第一个‘双重’是:它具有外在的即工 人的对象化的活动。” 他看来,马克思是从人与自然 艺——社会的结构面和内在的即文化一 理的结 的一般关系来论述劳动的,是适用于一切社会的条 构面。第二个‘双重’是:它具有人类群体(又可区分为 件,异化劳动只是劳动的一个特定阶段。在《手稿》中, 不同社会、时代、民族、阶级、阶层、集团等等)的性质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美学命题,而从劳 和个体身心的性质。”【B】相比五六十年代他强调的外在 动的本质来看,恰恰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 的工艺和人类群体性的主体性而言,此时则因吸收了 因此,“自然的人化”并非是与美无关的命题。 康德的主体性理论以及《手稿》的人的本质理论而更 “美 蒋孔阳、周来祥等则吸收了朱光潜的艺术实践理 重视文化心理结构和个体身心的主体性。他认为,论,从审美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劳动实践的美学 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 从哲学上说,这是主体性的问题, 观。蒋孑L阳在《美学新论》中认为:“所谓审美的关系,就 学的最高级的峰巅;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欣赏或创作的活动,在客体的对 从科学上说这是文化心理结构问题。”嘲在审美的心理 他不但强调理性的内化、凝聚和积淀,同时他 象中,去发现感知和鉴赏它的美以及它的其他的美学 结构上,特性。”【地就是说,审美是一种主客体的关系。而审美 还突出了三个“自由”,“这种主体性的人性结构就是 关系是以实践的实用关系为基础的,在人对现实的一 ‘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理性的凝聚’(意志结构) 切关系中,最根本的不是审美关系而是实用关系。因 和‘理性的积淀’(审美结构)。他们作为普遍的形式是 此,美学当中的一切问题,都应当放进人对现实的审美 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确证。他们落实在个体心理 一。一23 上,却是以创造性的心理功能而不断开拓和丰富自身 要阐述者,一开始就把美、美感的考察放在了历史的 而成为‘自由直观’(以美启真)、‘自由意志’(以美储 视野中。在《论美感、美和艺术》中,他认为,“美是客观 善)和自由感受(审美快乐)。”[sl可以看出,李泽厚一方 存在,但它不是一种自然属性或自然现象、自然规律, 规律。它客观地 面确实吸收了康德的主体性思想,但实际上又是在阐 而是一种人类社会生活的属性、现象、发《手稿》中人的本质理论的思想。康德虽然提出了主 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 体性思想,但是他的主体是先验的,而马克思则是从 物。”[11在他看来,美的客观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人类 劳动、实践、社会生产出发,来谈人的主体性及人的自 生活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社会与历史是一体的。70 由解放的,在实践中找到了主体性的真正根基。李泽 年代末80年代初,在他努力建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 厚提出的主体性思想与新时期的人性呼唤正好合拍, 美学的时候,更是把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在了一 所以,在新时期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起。他说:“唯物史观就是实践论。实践论所表达的主 在新时期对《手稿》中人的本质理论作出重要阐 体对客体的能动性,也即是历史唯物论所表达的以生 发的还有刘纲纪、蒋孔阳和高尔泰等。刘纲纪认为,美 产力、生产工具为标志的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和改 在本质上是自由的,但是,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不同于 造,他们是一个东西,把两者割裂开来的说法和理论 以往的唯心主义自由观的,他是建立在人与动物的本 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圆在他看来,实践论与唯物史 质区别的——劳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在美 观是一体的,是一致的,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会背离马 的自由中,分为三个层面,即超越了物质生活需要满 克思主义,或走向一般社会学原理,或走向唯意志论。 足的范畴的自由,创造性地掌握和支配了客观必然性 在他后期的美学思想中,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 的自由,个人与社会达到高度统一的自由。在这三者 野突出表现在“积淀说”中。积淀”就其理论来源看, 之中,人与社会的自由尤为重要,离开了社会性,所谓 首先是来自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理论,同时他还吸 人的自由,所谓美,是不可思议的。他说:“我们说美是 收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人的自由的表现,也就是说美是个人与社会的高度统 等现代心理学成果;就其内涵而言,用李泽厚自己的 的表现,是动物所没有的人的社会性的高度完满的 话来解释,就是“指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 表现。”晖莓孔阳根据《手稿》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它是通 化”理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美学观点“创造说”,突 过‘自然的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1Ol。可以看出,他所 出主体在美的形成过程中的创造性。他认为:“人的本 言的“积淀”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一种实践的 质力量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的、多层次的复合 沉淀,更是一种历史的累积。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实 结构。在这个复合结构中,不仅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 践是一种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实践(pradtice),而 神属性;而且在物质与精神交互影响之下,形成千千 不是泛指的实践(Praxis)。“而所谓社会实践,首先和 万万既是精神又是物质、既非精神又非物质的种种因 基本的便是以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这里讲的工具 素。而这些因素,随着社会历史的实践活动,随着人类 是指物质工具,例如从原始石斧到航天飞机。也包括 生活的不断开展,又非铁板一块,万古不变,而是永远 能源——从火到核能)为核心和标志的社会生产劳 在进行新的排列组合,进行新的创造,从而永远呈现 动,最后集中表现为近代科学实验在认识论上的直 出新的性质和面貌。因此,人的本质力量,并不是固定 接的先锋作用。”I1u 不变的,而是万古常新、永远在创造之中的。”[51既然人 刘纲纪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永远是有条件 的本质力量处于创造之中,那么,作为人的本质力量 的、具体的、历史的。当我们考察美的自由的时候,不 对象化的美也必然处在永远的创造中。高尔泰作为主 但看其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由,还要看其人与人之间社 观论美学的代表,提出:“美是自由的象征”。他认为: 会关系的自由。“其所以如此,在根本上还是由构成人 “对象对于我已不是我自身的界限,‘人的世界’对于 类全部生活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的本质所决定的。人 人已不是外在于他的异物,这是他的自由的确证,他 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从来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也就 因此而感觉到对象的美,并因为这感觉而体验到幸 是结成一定社会关系的人们共同进行的活动,而不是 福,或者说快乐。所以审美的快乐是一种体验自由的 在社会之外的、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人的社会性来 快乐,审美的经验是一种体验自由的经验。而美,作为 源于人类劳动的社会性,并且是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 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也就是自由的象征。” 在这 而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即是说,美既然作为 里讲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一种审美实践,与实践 从必然到自由的飞跃,它必然是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 派美学所讲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实践 础的社会的、历史的产物。蒋孔阳在解读《手稿》基础 作为美的根源理论是有所不同的。 上形成的美的“创造说”,也充分发展了其中的历史维 度。他首先把“创造说”看作是一种多层累积的突创, 它不但包括美的形式从空间上的积累和时间上的绵 延,还包括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这本身就是一 是一个“恒新恒异”的过程;另外,他还 实践派美学家李泽厚,作为《手稿》美学思想的重 个历史的过程,一24 把人的创造能力——^.的本质力量作为一个多层次 主义。认识论(反映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 的系统,“无论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当它们作为人的 基础的必要条件,但绝非充分条件。”【 叫也认为,《手稿》 本质力量表现出来的时候,它们都离不开社会性,都 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诸如“劳动”、“异化”、“扬弃”等, 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圈 经过马克思的改造已经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陆梅林在{-B克思主义美学的崛起——(1844年 同时他在《手稿》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和范畴“自然的人 经济学一哲学手稿)读后》中明确提出:“马克思的唯 化”、“美的规律”等都直接指向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历 物史观的思想,在此前即露端倪,唯在哲学《手稿》中 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美学同其他唯心主义美学 发挥的比较清楚。”【12】他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以劳 和旧唯物主义美学区分开来。 动实践为前提,创立了审美理论,在美学思想史上第 综观之,学界对《手稿》理论的吸收是通过劳动实 一次科学地阐明了审美主客体的生成以及二者之间 践论、人的本质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向度展开 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基本问题。郑涌在《历史唯物主 的,但是不论是劳动实践论、人的本质理论,还是历史 义与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中认为,哲学与政治经济学 唯物主义,三者都是与《手稿》的劳动实践理论密切相 的结合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必由之路,而《手稿》中 关的。劳动实践作为人的对象化的过程,也是人的本 的马克思恰恰是从政治经济学中寻求市民社会的解 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人在劳动产品中见到了自己的 剖的。由此,他进一步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也正是 本质。同时,从劳动实践的角度探究美、美感产生的根 在初步的唯物主义历史基础上论述了美、美感的起源 源,本身就包含着历史的维度。因此,经过20世纪五 和艺术的特征的。在{-B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手稿》热”之 中,他进一步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 后,人们在反思机械反映论的基础上,在美学的哲学 不是认识论,而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 基础上最终转向了实践论。 哲学基础,主要不是认识论(反映论),而是历史唯物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论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25;18;25. 1999.633;631—632;637;623. 【2】 中国当代美学论文选(第一卷)fM].重庆出版社,1984.314. [9]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7. [3】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j .上海文艺出版社, [10】李泽厚.美学三书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17. 1983.289. 【11】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4】 刘纲纪.美学与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44;30;187. 1999.85. [5】 蒋孔阳.美学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7—8: 【12】程代熙.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c】.西安:陕西 169-170;171. 人民出版社.1983.137. [6】 周来祥.论美是和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5. [13】郑涌.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文学评论,1982,(2). f7】 汝信.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 识 .人民日报,1980—08—15. 【8】 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下编)【M1.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校:阳玉平] (上接第2l页) 在《材料与记忆》一书中,柏氏虽然没有直接指出 上是和当下生成状态相伴随的一种认知方式。从而将 要揭示理智认识和直觉认识的关系,但还是在此方面 理智认识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对过去的某个瞬时 有所揭示,只不过有关论述没有能够引起人们的足够 点的追问,是对处于休眠状态的“being”的追问。人们 重视。柏氏认为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存在着一个动 的认识过程既包含着对being和becoming的追问,也 态的交叉点,在这个动态的交叉点上一定程度体现出 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认识方法上既包括以 直觉认知的特征,即其强调对现实状态的探索,对be— 概念思维为主的理智认识,也包括以审美思维为主的 coming的追问,而理智认识强调的是对过去某个瞬时 直觉认识,而对过去的追问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柏格 点信息的追问。有关这方面的思想在 4造的心灵》中 森的绵延性时间概念和常识的时间概念不同,它不是 也得到了验证。因为按照柏格森的想法,to be是生命 一维的线型的事物,而是一个具有立体感的绵延,更 的趋势,只要有生命的过程,就有to be,而becoming 确切地说是一个过程,而柏氏的直觉认识和理智认识 是当下的状态,是可见的生成过程。 而直觉本质 实质上统一于这个绵延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11 张东荪.新哲学论丛[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5] (法)H・柏格森,姜志辉.创造进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 (法)H・柏格森,刘放桐.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 2001. 馆.1963. [61 莫诒谋.柏格森的理智与直觉[M】.厶北:水牛出版社,2001. [31 (美)WILL DURANT,杨荫鸿,杨荫渭.古今大哲学家之生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上海三联书店,2004. 活与思想【M】.上海:开明书店,1933. 【8】 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北京:中国对 【4】 周颖。张娜.论老庄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Ⅱ】.阜阳范学院学 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报(人文社科版),2000,(4). [91 尚新建.重新发现直觉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校:蒋民胜] 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