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宇宙的天体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人造卫星⒉天体系统地球地月太阳月球银河系八大行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⒊恒星、星云高速运动炽热气体a.恒星自身发光体积大密度小b.星云——云雾状的天体体积更大、密度更小⒋太阳外部结构光球——黑子色球——耀斑太阳活动11年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光热——生命b.自然现象c.短波d.指南针e.极光共向—自西向东共面近圆远日行星⒍太阳系a.中心——太阳(99.86)c.小行星:火、木之间d.卫星:土卫(最多)彗核——冰e彗发——气体彗尾f.流星体——陨星陨石b.九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巨行星
陨铁
g.行星际物质
⒎地球是唯一有生命..的行星
a.远近适中→温度适中→液态水(0~100℃) b.质量体积大小适中→大气→O2→生命 第二章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 一、地球仪
⒈赤道——周长:2πr≈4万㎞ ⒉地轴 ⒊两极
⒋赤道半径——6378㎞平均半径6371㎞ ⒌极 半
径——6356㎞
⒍形状——赤道略鼓,两极稍扁,不规则球体 ⒎表面积——5.1亿㎞2
南北方向 ⒏经线等长 不能自成圆圈 0°本初子午线E
东西半球:20°W→160东西方向 不等长 能自成圆圈
(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 ⒑经纬网——定位、定向
例:A(50°N,116°E),B(70°S,160°W)
自转
二、地球转动公转
物质运动 ㈠地球的自转
中心——地轴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⒉地理意义 ⑴昼夜交替.. 不发光
不透明调节地球“体温” 自转 ⑵时差 a.时间刻段 1°——4′
b.地方时15°——1小时 360°——24小时 c.时区24个 22.5W7.5W7.5E22.5E
东 区时中 区一西
相差一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东早西晚,“东+西-”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一天) 东西十二区时刻相同,日期差一天 日界线180°经线“之”字形
“北京时间”——东8区的区时,120°E的地方时 “乌鲁木齐时”——东6区
⒊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向——气流;水流 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 ㈡地球的公转 中心——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 近日点远日点 1月初7月初
a.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交角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成23.5
b.地轴的指向不变
3.21春分——→直射点赤道 6.22夏至——→北回归线 9.23秋分——→赤道 12.22冬至——→南回归线 ⒊地理意义
a.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3.21春分由赤道向两极递减9.23秋分6.22夏至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由直射点纬度向两侧递减
12.23冬至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b.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昼夜平分
6.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12.22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 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c.四季的变化 天文四季:
夏季:太阳高度最大,昼最长——热 秋季:太阳高度渐小,昼渐短——凉 冬季:太阳高度最小,昼最短——冷 春季:太阳高度渐大,昼渐长——温 民间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积温四季:
春:3、4、5月夏:6、7、8、月 秋:9、10、11月冬:12、1、2月 d.五带的划分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第三章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⒈方向S
经纬线、经纬度
在两极上空看:N——逆;S——顺 指向标 实地距离 a.线段式
1∶10000000 一比一千万
b.数字式1千万分之一
10000000
c.文字式:图上1厘米代表是第100㎞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66.5°N以北,极昼66.5°S以南,极夜66.5°N以北,极夜66.5°S以南,极昼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⒊图例(符号),注记(文字,数字) 二、地图上的高度
⒈绝对高度——(海拔) ⒉相对高度——(H-h) ⒊等高线
a.等高线密集——陡 b.等高线稀疏——缓 c.陡崖: d.山峰:
e
f.等高线向高处弯曲凸出——山谷g.等高线向低处弯曲凸出——山脊
⒋地形剖面图 ⒌分层.设色.地图
蓝——水(乳白色——大陆架>-200米)绿——平原<200米 浅绿浅黄——丘陵 黄——高原 褐——山地、高原 第四章地壳和地壳运动 一、地球内部圈层
⒈地壳
11)—→矿物—→岩石山地高原50~70㎞ 海沟6㎞平均厚度17㎞陆地33㎞
⒉地幔——2900㎞,铁、镁、软流层——岩浆源地 ⒊地核——2900~6371㎞,铁、镍 二、陆地地形
⒈山地 ⒉丘陵 ⒊高原
⒋平原 ⒌盆地 三、海底地形
⒈大陆架
篇二:高三年级地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自然地理部分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总星系河外星系 其他恒星系统 太阳系 地月系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性: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地球的特殊性:(P8)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黑子→出现于光球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直接提供光和热
间接提供煤炭、石油(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4.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地转偏向力: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5.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内三圈: 划分依据:地震波
划分界面:莫霍面,距离地表约17千米;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地壳】
位置:莫霍面以上
厚度:平均约17千米。变化规律:大陆较厚,约33千米,海洋较薄,约6千米。海拔越高,厚度大。
【地幔】
位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结构:上地幔、下地幔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位置:古登堡面以下
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2.外三圈:
【大气圈】
组成:干洁空气(N—生物体的基本成分、O—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CO2—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O3—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
分层: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水圈】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内力作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地震 地壳运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垂直运动:
,引起断层,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 2
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储
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如东非大裂谷;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2.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流水侵蚀——峡谷、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沉积——河口三角洲、山前冲积扇风力侵蚀——风蚀地貌:风蚀蘑菇
沉积——沙丘、黄土高原的形成
冰川侵蚀——冰蚀地貌:冰蚀谷地、峡湾(挪威、北美五大湖)、角峰、冰斗3.大气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热力环流
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水平运动示意图: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与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摩擦力:(近地面、方向与风向相反)风向和等压线呈夹角示意图: 3.大气环流: ①三圈环流:
移动规律——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移动)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
④气候类型的分析判断:
第一步:根据气温高低判断某气候所在的半球,如果7、8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如果1、2月份气温最高,为南半球。
第二步:根据气温曲线中最冷月的气温值,判断气候类型的范围。热带型:最冷月>15℃,终年高温。亚热带型:最冷月在0℃以上,冬温夏热。
温带型:最冷月0℃以下(温带海洋气候除外,在0℃以上),冬冷夏热。寒带型:最热月0℃以上——苔原气候,最热月0℃以下——冰原气候;第三步:在第二步基础上根据降水特点判断具体的气候类型
年雨型——终年降水多且季节分配均匀——热带雨林气候(>2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700mm左右,冬雨稍多)
夏雨型——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热带草原气候(750-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下);热带季风气候(>1500mm,最高月降水量400mm以上);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温带季风气候(>400mm) 4
地理意义:(P47归纳总结)
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分布规律 寒流:从高纬流向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低
暖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高北半球:顺时针环流;南半球:逆时针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季风环流:(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太平洋大西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封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5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地貌、生物、土壤,相互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聚落的分布:平原城市较多;热带地区分布在高原上;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2.影响交通线路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技等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地形:限制较少,一般呈网状分布
山区地形:限制较多,多呈之字型分布,造价较高 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
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暖:
第一,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第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第三,全球气候变化还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
第四,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
篇三:高中地理高三总复习(人教版)知识整理 高 三
总 复 习 资 料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水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