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例

来源:知库网

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文1

一、人文地理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意义

1.应对当前复杂人地关系矛盾的客观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高速增长下日趋明显的资源稀缺、环境污染问题。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所形成的巨大利润正逐步被高额的稀缺资源购买成本和环境治理成本所消耗。21世纪的中国,必须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战略,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要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要求、实施可持续理念与行动计划的人才队伍。“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基础理论。让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是人文地理教育的重大使命。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及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快速城市化及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涌现了诸如城镇化人口质量不高、城镇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土地利用粗放等一系列共性问题。对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镇),如何着手城市交通、住房、工程管线布局等城市实体空间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当务之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市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中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市(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到微观项目规划(策划)的综合能力,能较好地满足我国现阶段快速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3.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需要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成熟而完整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又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具有社会实践性和区域性的时代特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性强的学科特性,要求它在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应在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能够与硕士、博士“人文地理学”专业进行较好对接,避免了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对口不清晰,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不连贯等问题,对现代地理科学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意义。

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要求

1.通用技能要求

通用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所有专业大学生教育阶段均应具备的共性技能,包括资料收集与信息捕获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机软件和外语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专业基本技能要求

专业基本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性技能,是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基本要求。包括地理野外考察与综合分析能力、熟练掌握城乡规划基本规范的能力、计算机专题地图编制的能力、遥感技术运用及分析处理能力和GIS软件应用能力等。

3.专业创新技能要求

专业创新技能是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利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和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包括城乡规划实务与图件综合设计与实践能力、科学研究、创新意识与协同攻关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等。

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厚实理论基础的原则。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既应充分体现地理学的理论与前沿发展,又同时体现相近专业如城市规划、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如遥感、遥测、GIS技术,以及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等方面有所体现。在专业理论基础的构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平台,充分融合规划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并及时将各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知识增添到理论课程体系当中。

拓宽实践口径的原则。。

凸显地方特色的原则。与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比,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口径由宽变窄,实现了与硕士、博士阶段人文地理学专业的有机衔接。作为地理学科一个崭新的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须在培养目标和特色方向定位上发挥其多学科综合的专业优势,解决原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面太宽,专业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尽量规避其发散缺陷,注重向更深入、更收敛的方向发展,突出其综合性专业特点。在课程开设中,应避免地理科学、环境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专业主干课程的简单叠加,过于追求全面,导致课程门类多、衔接不当等问题。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利用相关学科的优势资源和各院校教学科研条件,遴选出凸显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向。

2.课程体系设置分析

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文2

一、三创教育的涵义

三创教育是指将创意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培养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三创教育包含创意、创新、创业三部分,创意教育在于营造适宜产生创意的教学情境,探讨实施创意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建构创意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格特点。创新教育即在教育观念、体制、制度、以及内容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创造一种既异于传统教育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型教育。创业教育是在创意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创新教育是创意教育的后盾,是创业教育的前提,而创业教育是前两者的结果与实际应用。国外诸多国家已将三创教育提到战略高度,甚至将其纳入终身教育的行列,我国三创教育起步虽较晚,但也十分受重视,2010 年,我国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基于三创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路径

1.多方联动,完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方案

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应调整实验(实践)教学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实施交流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创意思维。

实践教学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又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把教材和案例库建设搞好,才能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保证,也才能推动实践教学更有效地开展。为此,首先制定实践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特别注重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与课堂教学的统一性、协调性;充分体现学生在校4年所有实践课程的连续性、渐进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同时精选案例,建设规划案例库,为实施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2.加强对接,建立“城乡规划专业创业中心”

争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建立“规划设计创业中心”。该中心主要解决两方面事情,一是组织专业竞赛,参加创新赛事,设立学生创新工作坊,以赛促学营造创业氛围;二是以该中心为纽带,加强与相关企(事) 。即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走进研究室,主持和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项目、技术开发等,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探索新模式,深化专业顶岗实习

本院一方面围绕烟台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申请旅游规划专业资质,搭建“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另一方面确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专业“实战式”顶岗实训基地,即采用“政―校―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图1),完善实践教学平台,深入开展“实战式”的实践教学,做好学生的毕业设计,提高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三、以三创教育为核心的主要教学模式

1.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和考察式实习,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机会不多,其创意能力无法形成,不能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采用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可解决上述问题。

交流互动模式是以学生自学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分为自我感知、合作深化和点拨提高三个阶段。其中,自我感知阶段包括明确目标和自主学习;合作深化阶段包括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点拨提高阶段包括点评提高和总结检测。这种模式通过师生交流、教学互动,在互动中建构,掌握创意方法,形成创意能力。以旅游规划实践课为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结构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汇报总结。首先教师精选规划案例,为学生打开讨论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阅读分析案例及相关文献,然后思考问题,探求知识。第三,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小组,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并汇报自学情况。第四,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汇报小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出规划方案,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规划图,讲解自己的规划设计,其它各组补充、质疑和评价,教师进行点拨,整理完善规划方案。

2.项目带动教学模式

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虽然在所参加的野外实习中得到了各项技能训练,但大部分仍未能进入主动接受知识和训练的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尤其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为此,利用地理类专业服务地方能力比较强的优势,利用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基金,实施项目带动教学模式来加以解决。

项目带动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高年级本科生走进实验室和教师的研究室,主持或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技术开发、创业规划等项目,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主动实践能力。通过项目的开展与完成使学生了解、熟悉项目各主要环节的要求和规范,为独立进行相应创业活动奠定基础。此模式的关键是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学生创新学分指导任务,并依托自身科研项目设立学生可以从事研究的项目,引领和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另外,实验室和创新性实验项目要向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及技术支持。同时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学术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

3.政校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现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以至于毕业后“后熟期”仍过长,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通过采取政校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顶岗实习,可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突破,解决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即时需求、缺少稳固的“实战式”实践教学平台、缺乏双师型专业教师等问题。

政校企三位一体是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交流与合作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它切实把产业、企业、就业等基本要素融入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就业、地方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的良性互动,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共生共赢、相伴相生”的紧密合作关系。近几年,我校政校企密切合作的特色日益鲜明,烟台市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是政产学研合作的典型,于2011年由鲁东大学、烟台市政府及烟台市圣凯规划设计院共同组建而成。并于2013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旅游规划设计乙级资质单位。该科研平台成功开创了集“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实际应用”于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旅游研发模式,通过建立有一定资质的“实体”来办学,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一体化,真正实现产学研的实质性联合。

四、结论

对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教育思想的关键是要立足专业实践的需求,注意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把应用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观念、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针对当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现状,结合该专业特点,提出以三创教育为核心的分阶段、分平台,并采用不同培养模式的阶段型递进式培养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新思路。

立足于实验(实践)平台,围绕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城乡规划设计能力和城乡规划技术能力,通过建设完善的实践教材和规划案例库,保证培养学生创意技术与方法的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探讨项目带动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的方法和路径。实施导师制,以教师承担的横向规划项目作为支撑,让学生参与其考察、访谈与研讨等过程,帮助其掌握规划技术、规划调查与工作方法,最终形成体现师生共同智慧的创新成果库。

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实践环节 教学模式 仿真实验

一、前言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主动学习的精神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独立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建设者。当前,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迈入到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人才的全新要求,要求大学的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从课程教学上来说,在传授基础性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创新性和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并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利用仿真实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这一改革环节中尤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仿真实验就是创建一个可视化的实验操作环境,其中每个可视化仿真物体代表一种实验仪器或设备,通过操作这些虚拟的实验仪器或设备进行各种复杂的实验,达到理想实验的教学要求和目的。基于WEB的仿真实验实际上就是一种远程仿真实验,它作为一种融合仿真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全新教学方式,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

《土地利用规划》是高校面向土地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测绘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该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规划设计能力,而规划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撰写规划报告、编制图集、构建数据库3项基本技能上,因此实验是其教学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然而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规划文本撰写知识的传授,而轻规划制图以及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建库的训练,加上抽象的理论概念无法通过实验平台加以综合认识理解,使学生学习上很难提高兴趣,这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实验的过程、方法都是很不利的。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不同的虚拟现实环境条件下对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可取得因目前实验条件欠缺和高昂的实验数据费用直接试验无法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上这方面的缺憾。。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涉及各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第二是课程实践应用数据库的建设。其中,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有南京农业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学”(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土地利用规划学”(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土地利用规划”(2006年);河北农业大学省级精品课程――“土地利用规划”(2005年);南京农业大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图”,华中农业大学“土地利用规划信息数据库”,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处理与规划制图”等网络课程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各课题组根据有效地利用科研工作中购买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后建立适合教学的数据库和土地利用遥感影像信息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缺乏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影像数据而学生无法充分认识和应用进行专业学习的问题,实现了网络资源库共享。。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目前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集中于网络课程和专业数据库的建设方面,而在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目前尚且不足。根据资料收集结果发现,目前专门针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目前尚且只有刘金花,郑新奇,杨忠学等人进行了课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改革的研讨,但主要从实验课、课程设计、实践基地、毕业设计4个环节,分析了如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报告编写、规划图件编制等规划设计能力,但对于如何开展实施以及操作性未能涉及。

三、课程实践环节教学中的创新改革认识

仿真实验就是利用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仿真或虚构某些情境,供学生观察、操纵、建构影像特征,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而该仿真实验平台的设计融合了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虚拟现实学习之辅助平台。因此,创新探索基于仿真实验平台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可完善“土地利用遥感影像处理与规划制图”的动态模拟和仿真效果,较好地解决在土地规划遥感数据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土地规划制图课程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开展动态模拟实验和自主学习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重教学(实验)内容,轻自主学习的环境设计和平台,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动手能力的培养,提出如下具体改革内容包括:

①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在传统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增加仿真实验内容。借助于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构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平台,设计虚构的实验情境。大量的模拟、仿真实验启发引导式地供学生观察、操纵模拟实验,并启发学生去思考,以使他们获得体验或有所发现达到创新思维训练。

②改革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师单一教学模式下增加设计实时沟通的平台。以此实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目前的CAI课件的单调性,利用仿真技术实现土地规划制图的动态仿真效果,实现规划实验的动态模拟和演示,达到在虚拟环境中的真实性、可观性和可操作性;

③改革传统固定的教学组织模式,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平台。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避免单一的分组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个性化学习中,充分发挥实验学习目标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④加强课程实验方法的训练和结果的自主论证及论证说明。

(二)具体内容

根据当前教学中实验与实践课的流程,在实验仿真平台里安排模拟实验、演示实验、管理实验报告,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等功能。

①土地遥感图像处理。模拟实验平台设计,即利用ENVI遥感软件动态模拟土地遥感图像处理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土地影像的几何校正和增强处理;

②土地规划数据建库。在土地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土地规划数据库的建设,即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建立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矢量数据库;

③土地规划制图技术专题应用。引入空间信息技术,运用MapGIS、ArcGIS、SuperMAP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实验,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传统作业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从平面的、手工的规划向立体的、空间的数字规划发展与应用。

④学生教师交流平台。包括采用电子邮件、BBS、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充分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

⑤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参考文献、资源、网址、案例的提供等相关内容。

(三)改革效果与目标

①教学模式的转变。打破原来固定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向动态的、实用的模式转变;利用网络模拟教学平台,实现从“一对多”向“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②把现有的教学性实践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通过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平台,实现新型的互动式和开放型实验模式。

③把课内实验转变为课内外结合的实验。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和实验设计平台,实现课内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四、结语

创新探索基于仿真实验平台设计的《土地利用规划》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以此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觉性,其效果远大于由老师规定让学生按部就班去完成实验。利用仿真虚拟平台,为学生创造条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有较多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余地。。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开辟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建立一条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氛围和平台,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江龙,李大军.土地利用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4):115-117.

[2]付梅臣,王金满,王广军,等.“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7,(3):88-92.

[3]张大良,吕浩雪.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3,(9):6-7.

[4]敖登高娃,巴雅尔.《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5):99-101.

[5]刘金花,郑新奇,杨忠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277-6279.

[6]李瑞华,林华,樊良新,等.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5):121-122.

[7]骆东奇,邱继勤,罗光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37-141.

[8]俞晓莹,黄梅,李秀莲.基于WEB 的遥感技术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3(4):59-61.

[9]叶汉侠,夏静芬,林建原,等.化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64-66.

[10]郁舒.我国网络教学平台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与应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11):115-118.

城乡规划毕业设计案例范文4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 丁文平,Ding Wenping

3.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困惑的思考 黄正夫,Huang Zhengfu

4.幼儿艺术课程中情感教学的实施与评价 王佑,彭熙,Wang You,Peng Xi

5.探究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教师管理的权变激励机制 盛园,苏志勇

6.基于法治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分析 梁权森

7.浅议二级院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的复杂性及相应对策半 梁小娟

8.论陆九渊与罗杰斯"主体性"教学理念之趋同 周立

9.当代中国乡村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黄昊然

于琨

11.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讨 徐倩,杨晗

12.中学校园暴力事件下的心理学反思 龙石佑

13.浅谈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 司衍雷,陈伟庭

14.班级德育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影响 杨昌富

15.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陈桃香

16.高中生学业成绩分化的成因和对策 杨子虎

17.对青年自杀行为的心理探折 徐梦罴,姜峰

18.让课堂教学成为流淌的河流——浅议课堂教学的流畅之美 李健

19.由职业道德看合格教师及其学生观——儒家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 何春燕

20.中小学陪读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符一贤

21.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我见 胡

22.国内外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研究述评 游晓欢,陈兴明

23.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向明雄

24.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的构建 任振林

25.司法考试语境下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初探 伍光红,朱蓉,Wu Guanghong,Zhu Rong

26.加强教育科研创建办学特色 陈红云

27.关于高职电子专业能力的培养探讨 高见芳,Gao Jianfang

28.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问题 朱成宁

29.探析师范专业教师伦理学教学实践与改革——以吉首大学生物专业师范方向为例 刘世彪,张佑祥,龙志祥

30.有效教学的生成性解析 朱文辉

3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构建研究 王宇翔,Wang Yuxiang

32.资源重组后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注重发挥教师的团队精神 周正红

33.新课程改革下"学案-教案整合的有效教学模式"建构 聂柯湘

34.浅谈中小学实验员的再教育 施建林,曾映珍

35.边教边研以研促教 王焕才

36.小学生博客作文指导初探 杨海燕,Yang Haiyan

37.关于传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吴晓燕,Wu Xiaoyan

38.浅谈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个性化语文教学 张先锋,胡桂英

39.浅论高考记叙性散文写作难点突破 田泽刚

40.关于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认识与探索 蔡卫忠

41.浅谈成语与成语教学 张明卓

42.谈开展初中生"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肖传武

43.数学焦虑症在普通高中存在程度的调查分析 林波,Lin Bo

44.浅析数学差生的认知缺陷及课堂矫正 向海燕

45.浅谈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李继超

46.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究 韩雪梅,王淑丽,董亚杰,孙贺群,Han Xuemei,Wang Shuli,Dong Yajie,Sun Hequn

47.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内核 张红

48.刍议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的导入 梁文华,Liang Wenhua

49.探析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用失误问题 袁芳

50.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罗文军

51.理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英文摘要翻译分析 景珊

52.浅谈新目标英语写作能力阶段性培养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余三毛

53.论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翁兴旺,王平,陶永进,Weng Xingwang,Wang Ping,Tao Yongjin

54.让学生的生命穿梭在课堂的时空中——从一堂政治课的点评谈起 刘喜如

55.运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 唐太山,Tang Taishan

56.开卷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刘周军

57.浅谈品德教学如何通过活动实现知行统一 段海清,李丽松,谢学任

58.历史教学超载问题溯源及解决策略 侯明忠

59.浅谈地理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唐海晖

60.优化复习策略实现高效备考——新课程背景下提高物理学科学生复习实效性的探索 李启洪,Li Qihong

61.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 汪益葵

62.案例教学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许书娟,Xu Shujuan

63.关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静玲

1.评教师计件式工资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学籍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路华清,Lu Huaqing

3.基于读者抱怨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刘朝晖,Liu Chaohui

4.依托校友资源,拓宽大学毕业生创业通道 冯乃秋,冯文秋,刘艳芳,常宇靖

5.浅议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张萍

6.社会责任理念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黄德忠,阳秋林,Huang Dezhong,Yang Qiulin

7.高校"机辅测试"普通话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与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韦素玲

8.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成云,杨年芳

9.探析军校任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发展策略 关宏,侯春牧

10.基于地方高校视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 杨水根

11.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尹诗伟

12.新时期高校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研究 杨迎春

13.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 唐琳,江先华,Tang Lin,Jiang Xianhua

14.论心理认同与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孙玉姣,张爱华,Sun Yujiao,Zhang Aihua

15.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春燕

16.理工科大学艺术专业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思考 何凌,郭林

17.新课程下地理课堂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闫德智,查书平,胡峰训,Yan Dezhi,Cha Shuping,Hu Fengxun

18.略论乡村少年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王作亮

19.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力资源职业认同感研究 张玲玲

20.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模式探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张大庆,Zhang Daqing

21.民间美术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治疗 刘宇新

22.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数学焦虑及其理性情绪疗法 李代凤

2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以安徽蚌埠学院为例 程荣龙,陈文平,许灵,Cheng Ronglong,Chen Wenping,Xu Ling

24.工科类专业英语学习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 钱晓锋,李舟燕

25.论案例教学法视角下的民法教学改革 阮丽娟

26.优化与自主——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陶卫红

27.构建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探索 刘晓莉,陈纯馨,戎海武

28.关于高校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影视资源的几点思考 许芳

29."渗透式双语教学法"在高校广告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铁翠香

30.怀化学院"三位一体"通适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谭伟平,宋克慧,彭庆文,Tan Weiping,Song Kehui,Peng Qingwen

31.浅议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俞海平,李红旗

32.高师应用写作教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金勇

33.试论合并高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侯清麟,Hou Qinglin

34.关于非金融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的研究 梁柯

35.大学英语听力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孙蕾

36.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几个引用误区 金炎

37.浅谈如何提高测绘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水平 青盛

38.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林海龙

39.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创新之探讨 刘运材,郭毓东,Liu Yuncai,Guo Yudong

40.论教育产业观的扭曲与教育经济功能的异化 孔凡胜

41.基于西部地区艺术专业困难学生学费减免政策的理性思考——以湘西州文化艺术职业学校为例 郭西,龚洁

42.以"礼仪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戚姚云

43.两型社会建设中女性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光荣

44.职高数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马秀虹

45.高职学校文化融入企业文化的基础分析 林克励,丛峰,Lin Keli,Cong Feng

46.高职高专任务型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刘晓霞

47.论水利高职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途径——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陈绍金

48.论当代高职生信息素养的缺失与培养 叶冬青,Ye Dongqing

49.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钟错,曹廷礼

50.浅议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孟宪辉,刘四妹

51.加强高职学生"三自"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周爱兰

52.高职院校"音乐电影"欣赏教学探讨 吴曾林

53.基于微博客的高职教育辅助教学模式的探讨 龚成清

54.从企业人力资源视角剖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吴轩辕,王彬

55.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校本督导"监控 曾朝霞

56.浅谈中职会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曹孟军

1.我的二重化 张楚廷,Zhang Chuting

2.公民权利与公民素质:当代义务教育发展之魂 邓璐娥,Deng Lu,e

3.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发展 杨丹华,Yang Danhua

4.继往开来话当下普通高中教育 张毅龙,Zhang Yilong

5.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的探索 吴邵兰,李伯松

6.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之我见 王小燕,陈彩娟

7.刍议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之对策——以珠三角为例 谢笑珍

8.浅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困境及其对策 吴国建

9.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 田祖国

10.学生评教有效性探究——以南通大学为例 李宇辉

11.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诗意理性教育 杨士连

12.论音乐教研员的角色转型与职能转变 谢铁华

13.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指导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思考 张慧敏,廖波光

14.浅论教育中的惩罚 庞柏

15.在现代视觉下认识"师道尊严" 蔡文莲

16.英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析 吴剑丽,吴光

17.关于农村初中"特殊困境学生"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 杨润勇,张彩云,Yang Runyong,Zhang Caiyun

18.高校教师退出机制初探 王琼,高其胜,Wang Qiong,Gao Qisheng

19.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的非淘汰性压力机制与保障条件 刘恩元,Liu Enyuan

20.中华传统廉洁文化与新时期反腐倡廉制度之探讨 罗雪萍,Luo Xueping

21.浅议高校贫困生与伪贫困生问题 邹全,虞怡鸣,Zou Quan,Yu Yiming

22.性别歧视下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郑琼梅,刘时新,Zheng Qiongmei,Liu Shixin

23.高校内部组织模式风险探源 龙云

24.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杜德省,宋文萍,于秀国,徐海滨

25.基于成就动机归因理论的大学生创业素质研究 丁伟民

26.当代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杨佶

27.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探析与对策 吕维洪,余江敏

28.高等学校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现状——以宁波市为例 闫石,王杨

29.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及利益分配制度研究 夏琼华

30.西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现状研究 补治岐

31.独立学院的运作方式及前景——从独立学院的投入资本谈起 赵选泽

32.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刘勇

33.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校长职业化 刘燕

34.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粟艳玲

35.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制定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方明,陈蕾

36.师范生免费教育背景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思考 彭海蕾,王潞

37.高校债务负面影响与化解责任的思考 黄星亮,Huang Xingliang

38.规范教育行政裁量权促进教育执法公平 高洁,Gao jie

39.保持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潘军,Pan Jun

40.民族地区村级教学点办学之现状与对策 祁怀好,Qi Huaihao

41.生源下降背景下对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思考 刘婕

42.创新乡村教育管理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杨金红

43.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 杨科正,冯东,Yang Kezheng,Feng Dong

44.基于就业视角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张守忠,王兰霞,Zhang Shouzhong,Wang Lanxia

45.幼儿园合作教学刍探 李芳,Li Fang

46.关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定位的思考——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孙莉梅,Sun Limei

47.从中日差异看我国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 易灿辉

48.T细胞发育模式对高等医学人才培养的启示 万学勤,李波,王晓娟

49.试论大学课堂的隐性课程建设 孙明英

50.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努力创办特色教育品牌 黄战军

5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的建构 周伟

52.以科研实践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付果,马晓娟

53.浅谈中小学美术活动课中的"个性化教学" 陈章永

54.行动与体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 秦初生

55.高职实用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 李吉英

56.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马维娜

1.是光彩,还是耻辱——从两则报导想起中国大学 张楚廷

2.构建基于以"学"为中心的侦查学教学评价 柯昌林

3.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 熊小林,Xiong Xiaolin

4.浅谈洋思文化的启示 许月良

5.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悟 周淑群,陈湘,Zhou Shuqun,Chen Xiang

6.部队院校设置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王晓飞

7.魅力教研:促进教师职业自觉 陈艳萍

8.论中学教科室的建设与展望 邓立新,廖星辰,Deng Lixin,Liao Xingchen

9.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评价指标 戚敏,Qi Min

10.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研究 龚芸,曾芝梅,贺建新

11.幼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陈可为

12.浅论主体发展性课堂中教师的定位 申建新

13.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取向 李佺宁,Li QuanNing

14.怎样提升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的实验研究能力 杨国亮

15.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学教学新模式探讨 刘兵,王京,杨广

16.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李庆伟,Li Qingwei

17.从"实"字入手做"课改"文章——以隆回县第二中学为例 卢小军

18.坚持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均衡 陈耀文,Chen Yaowen

19.浅谈中职学校如何加强学风建设 符家豪

20.基于层次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徐红

21.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 彭丽

22.电影课——润物细无声 胡永红

23.职高语文教学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努力 朱屏

24.浅谈中职学校网络教学的定位 袁和贵

25.老师,请为自己备一口井 孙晓慧

26.浅谈中学多媒体的管理、应用与维护 首志文

27.新行为主义教育思想的启迪:教师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饶玉梅

28.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实现项目引领的教学改革实践 张松

29.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探索 陈荦,谭洁,熊伟

30.浅谈ERP对会计课教学的影响 韩艳华

31."语文阅读教学高效对话"问题与对策浅探 范洪冰

32.试论古文教学中情景交融之探究与迁移——以陶渊明辞赋《归去来兮辞并序》为例 张玉平

3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自主性学习初探 姚柏生,Yan Bosheng

34.论文学创作思潮观下外国小说人物的欣赏 廖晨星,杨雪

35.我们能呼唤简易母语吗——对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谭春艳

3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蔡佐洁

37.建"双主"和谐关系促数学学习效率 汪全兵

38.对高职数学教师角色认知的思考 徐弘,Xu Hong

39.初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陈晓辉

40.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控 刘军正

41.任务型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分析 汪敏

42.国际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及能力培养对策 唐素琴

43.由学生习作错误谈高三英语写作教学 黄华芬

44.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设计英语教案 杨志军,Yang Zhijun

45.试论英语情态中否定范围的界定与教学 张志清,刘向荣

46.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探微 罗妍

47.基于和谐教学理念下的英语高效课堂构建 朱瑜洁

48.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李卓

49.改革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培养新型实用性人才——浅谈如何迅速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李福珍

50.浅析"趣味"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刘明艳

51.大学物理课程改革探究 陈伯俊,郭艳花,Chen Bojun,Guo Yanhua

52.PBL教学法与高中生物实验课整合的初步探索 吴主敏,史立平

53.把握艺术院校大学生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黄琴,Huang Qin

54.论和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光

55.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谭灿良

56.把政治课上得有趣又有用 庞茂清

57.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理念初探 张礼

58.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实践课的思考 吕广南

59.加强课后教学反思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性 郑志宏

60.关于在儿童画教学中说、画结合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 陈端英

61.美术教学中的激趣策略 陈梅英,Chen Meiy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