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础护理范畴范例

来源:知库网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1

【关键词】 中医;护理;颈椎病;血瘀气滞型;疗效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痹症”范畴, 通常认为是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的气血不和, 经络不通[1]。颈椎病的康复护理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预后。本课题以中医护理理论为, 以现代客观手段作为效果的评价依据, 可以系统的确切的判断颈椎病的疗效标准, 进一步协助临床医生缩短患者病程, 更好的为临床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颈椎病(血瘀气滞型)患者6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中医关于颈椎病(血瘀气滞型)的诊断标准[2]:①患者有颈部外伤史, 僵痛, 位置固定, 动则僵痛加剧。②患者偶有肢体麻木, 脉弦或涩。西医关于颈椎病(血瘀气滞型)的诊断标准:① 发病年龄:中老年时期。②病程:颈椎病多为慢性发病。急性发作通常在颈部创伤后发作。③X线:可见颈椎的曲度有改变、颈椎骨赘形成, 钩椎关节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可见狭窄。

1. 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颈椎病常规护理, 包括一般护理、心里护理等。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中医的综合护理干预。

中药熏药的护理:将中药桃仁、 艾叶、伸筋草、姜活、红花、独活、路路通等装入布袋放到蒸汽箱中蒸30~40 min, 待这些中药的有效成分释放后取出布袋, 用毛巾包裹后协患者取舒适卧位, 枕于患者颈部。每次20~30 min, 1次/d, 10 d为一个疗程。

中药塌渍治疗的护理:将中药膏涂抹于患者颈部, 配合红外线治疗, 以通络止痛、散瘀止痛。检查塌渍部位皮肤, 将所需药物用油膏刀均匀的摊敷在患者的颈部。红外线照射时, 灯距与患处以25~30 cm, 使患者感觉不灼热舒适为宜, 注意红外线探头的固定, 每次治疗30 min, 1次/d。

艾灸治疗的护理:按艾灸部位选择合理并暴露施灸部位, 注意观察患者感受, 灸至皮肤红晕, 随时弹去艾灰置弯盘内。若患者在艾灸有不适及时停止施灸, 告知患者皮肤若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 每次治疗15 min, 1次/d。

微波治疗的护理:将微波治疗器置于颈部, 距离皮肤2~3 cm, 治疗功率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每次治疗20 min, 1次/d。

2 结果

以受试者的颈部肌肉功能和颈椎活动度颈部功能作为疗效的评价指标。受试者的颈部肌肉功能和颈椎活动度颈部治疗前后功能见表1, 表2。

3 讨论

中医认为颈椎病属于“痹症”, 通常认为是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的气血不和, 经络不通。颈椎病的康复护理直接关系到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预后。因此, 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对颈椎病患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主动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让患者主动参与颈椎病的预防保健, 可提高治疗效果。建立颈椎病急性期(血瘀气滞型)的规范化护理方案, 有利于对不同护理的疗效进行对比, 不断筛选出更好的护理方案服务于临床, 减少临床护理的盲目性, 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节约医院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2

通过对我院护工基本情况及工作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出完善的护工管理制度。护理部指派一名资深的护士长负责管理,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聘请相关科室护士长和高年资有临床经验的护士对护工进行岗前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培训,明确职责,并对他们的工作质量和满意度进行综合考评;使护工的管理规范化,提高医院的护理质量。

护工现状:护工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综合素质不高,流动性比较大,人员不稳定,缺乏基本的卫生知识及相关的护理专业知识[2];管理起来难度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制定了管理细则。

护工管理

护工由陪护公司和医院护理部共同管理,陪护公司负责护工的日常管理工作;护理部制定管理办法、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和考评细则,并指派有经验的护士负责护工的培训,将陪护管理制度纳入护理管理范畴。

培训内容

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职业信念,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树立患者第一的思想,即尊重患者的人格,关心患者,确保患者的安全,维护患者的利益;具备良好的精神风貌,着装整洁,态度可亲,言语谦逊,耐心细致,认真负责,不发生有损于病人健康的行为。

基础护理技能:①皮肤护理:洗脸、洗手、剃须(电动剃须和普通剃须)、洗脚、修剪指(趾)甲、床上洗头、床上擦澡等方法。②生活护理:喂食(普通和鼻饲喂食)、卧床的患者更换衣服、更换床单、翻身拍背、卧床患者肢体被动锻炼和下床活动、轮椅搬运、陪同检查、便器使用等具体做法。③安全护理:保护性约束、冰袋、热水袋的应用,为携带管道、骨折的患者更换卧位、消毒隔离基本知识、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和归放、应急处理等。

严格界定陪护人员的工作范畴,不能替代护士做技术性和专业性的护理工作(如拔针,调节输液滴数,吸痰等);护工除掌握基础护理外,护理部指派专科护士长对护工定期进行专科培训、语言训练;采取集中学习和分散指导,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和心理护理。

工作程序

护工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到科室后首先向护士长报到,由护士长发给陪护证,并安排责任护士为护工介绍病情,并告知着重从哪方面护理,应注意的问题,并负责指导护工的工作;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分配陪护人员,确保24小时病房内有1~2名护工随时协助护士完成病人的生活护理,早中晚交班时间结合患者数和自理情况加班,3~5名生活护理班协助护士做好三餐的洗漱、进食、擦澡、更换病员服等基础护理工作;危重和特殊需求的病人一对一服务,全面负责病人的生活护理、看护、陪同检查、卧床患者的肢体被动锻炼等。。

监督考评

护士每班检查护工的工作,护士长随时抽查并负责本科陪护工作质量考评,考评细则:包括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业务能力及患者满意度。护理部每月征求科室意见,科室及时反馈护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加强护工的安全意识,提高护工的责任心。各级管理人员对护工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心[3],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护理病人的工作中去。

以上几点办法的实施,让护工在医疗群体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提高了护工的服务质量,得到了病人和家属的赞同与信任,逐渐解决了依赖患者家属或患者自带陪护的问题,使病房的秩序得到改善,减少了陪护率,和护理人员一起为患者提供安全、有序的全程优质服务。但护工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4],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护工管理者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才能使护工管理走向规范化。

参考文献

1顾君娣.病房护工管理的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

2殷郁.专科医院陪护工现状与管理对策.吉林医学,2010,31(33).

3张蓉,黄惠根.医院护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10,10(6).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3

摘要这年来护理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护理研究人员在研究及政策制定中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人员不仅仅只是护士,还是学者,是研究人员,早在2000年鲍德温和NEIL就指出,护士研究人员是临床研究当中最有资格的研究群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及研究机构开始认识到护理研究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本文将重点回顾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护理研究的范畴,预测将来的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帮助国内护理研究人员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及重要的推动因素,结合我国护理研究的现况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预测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护理科研;发展史;护理研究范畴;发展趋势;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9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和护理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护理的科学性越来越被重视。护理研究作为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护理科学性实践的主要途径。除了临床实践以外,越来越多的护理人员运用她们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知识走上了研究的舞台,在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健康促进和保健等领域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活动。护理研究活动的开展不仅科学地指导护理实践,改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健康,而且大力推动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本文将重点回顾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分析护理研究的范畴,预测将来的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方向,旨在帮助国内护理研究人员了解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及重要因素,结合我国护理研究的现况,为将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前景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1护理研究的兴起

第一位从事护理研究的学者是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英国护士,统计学家弗洛伦斯·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 1820年~1910年)[1]。受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南丁格尔从小就显示出对数学的天份。在1853年土耳其英法等国与俄国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上,英军伤员死亡率高达42%。南丁格尔除了率领40名护士赴战地开展救护工作以外,还通过分析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对士兵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2]并指出在克里米亞战役中,真正死亡的原因并不是战伤死亡,而是战场外感染疾病,军营医院恶劣的卫生条件,以及受伤后没有收到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在对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南丁格尔首次使用了圆形图,也称南丁格尔玫瑰图[1],相当于现代的圆形直方图(circular histogram),来直观地阐明1854年到1856年“东部军队死亡原因统计图”。蓝色表示非战争死亡,红色表示在战争死亡,黑色表示其它死亡原因 。从这个图上很明显看出,当时非战争死亡是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1856年她在其著名的“护理日志 (Note of Nursing[2])”中提出环境因素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南丁格尔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作为改善护理工作的依据,这就是护理研究的开始。由于图表的运用她也被称之为视觉表现和统计图形的先驱。1859年南丁格尔被选为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第一个女成员,并成为美国统计协会的名誉会员。

2护理研究的发展历程

在南丁格尔最初的研究工作之后,相继有许多医学专家和护理学者进行护理研究,促进护理研究快速的发展。国际护理研究历史较长,已经形成独特的护理研究体系及研究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护理研究的重点根据社会和护理需求的不同进行调整,各个时期的成就也不相同。

。从1990到1940年护理研究的重点以护理教育为主,侧重于加强护理教育,提高护士素质,培育护理研究人才等等。例如1948年Brown[5]在他的“护理的未来(Nursing for the Future)”一文中指出了当时护理教育中的许多不足之处,并提出护理教育应该属于高等教育的范围。研究成果促成1923年第一个独立设置护理学士学位的耶鲁大学护理学院的成立[4]和哥伦比亚大学护理博士教育的开始[3].同时1900年美国护理期刊(American Nursing Journal)的创办也为护理及护理研究提供了一个互相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2.250年代是护理研究的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护士具有高等学历。由于护理研究被纳入护理高等教育课程当中,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快速上升。在此期间,各种护理研究中心或机构的成立,研究经费上的支持以及专业护理研究杂志的创刊等等都大大地促进了护理科研的发展和成果传播。比如195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创办的“护理教育研究所”,1955年美国护士协会成立的美国护士基金会专门为护理研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及1952年美国“专业护理研究杂志护理研究”(Nursing Research)等。大家开始讨论护士是什么?护理是什么?理想的护士特性是什么等问题。但是当时的护理研究仍然局限于护理领域当中,缺乏与别的学科交叉。

2.360年代由于护理领导者意识到临床护理研究的缺乏,护理研究转入以护理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向。同时护理理论,护理模式等护理理论相关性研究开始萌芽。国际护理学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和加拿大护理研究(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等期刊的创办把护理研究推向国际舞台,寻求国际间的合作。在这个时期护理理论和知识得到快速扩展和延伸。

2.470年代在60年代护理研究的基础上,70年代护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以护理理论研究和如何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为核心,大幅度地增长了以科学为基础的护理实验性研究。同时,由于护理研究硕士和博士的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护理研究人员的研究技巧也成为当时的研究重点。

2.580年代计算机的运用促使护理研究在80年代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护理研究机构也激剧地增加。。值得一提的是1983创办的护理研究年度回顾报告[6](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Research),其总结每年特定领域的护理研究成果以供研究人员参考。至2014年已经创刊32期,是护理研究的宝贵资源。

2.690年代护理学研究进入成熟期,国家性护理研究机构开始成立,如1993年成立的美国国家护理研究中心(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NINR). 同时护理研究开始走出单一的研究领域,开始与其它学科开始合作,进行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性研究。。

3中国护理研究的发展及现况

我国护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尽管1953年《护理杂志》的创刊以及1964年中华护理学会的正式更名成立为我国的护理人员,特别是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总结经验、互相交流的平台[7],但真正得到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末,特别是80年代护理高等教育恢复以后[8],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然而,在我国护理前辈们和护理科研人员不懈的努力下,中国护理科研也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首先护理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护理研究课程已经纳入了教学目标,为我国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大大提高。。同时护理专业期刊的增加和发行为护理科研的开展和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公开发行的的护理专业期刊数量达到22种,其中中文核心2本,科技核心11本,普通期刊9本[8]。但是,在护理教育、护理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领域我们离国际护理研究还有一段距离,在研究设计的严谨性、研究成果转换、以及跨学科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使得我国护理科研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4护理研究的范畴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正由“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转变。这一转变使护理职能不断扩展,由单一的疾病护理扩展到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的整体护理。因此,护理研究范围也相对拓宽。与人的健康、疾病护理、护理专业有关的问题都成为护理研究的范畴。(1)护理理论。护理理论,护理学发展,护理管理,护理伦理,护理法律,护理方法学等。(2)护理技能护理基本技术,护理新技术等。(3)护士方面。护理教育,护理评价,护理行为,护士的角色和功能等。(4)病人方面。专科护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临终护理等。(5)环境因素。卫生政策,社会因素,护理经济学等。(6)行为因素。心理学,病人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健康学等。(7)健康领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等

5护理研究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护理研究仍然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并根据社会和健康需求的特点研究的发展方向也不断地调整更新。

5.1加强护理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准确性,注重生物生理的研究,进入临床护理试验性研究阶段,为护理科研活动提供科学的基础,提高护理研究的价值。

5.2促进循证护理研究,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提高了护理质量,为临床护理实践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体而有实证的依据。

5.3加强护理评价研究,强调护理活动或者医疗活动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在不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到达最满意的健康服务效果。

5.4注重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研究,环境与人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对健康产生影响。

5.5走出单一的护理研究领域,开展跨学科或者多学科的合作性研究。多学科的合作研究是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除了节约资源和人员外,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从各个角度理解研究目标,并突出护理研究人员在健康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5.6利用网络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避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护理研究成果的传播及转化,实现资源共享,为护理研究人员的互相交流和借鉴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也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群体和人种之间开展研究。

5.7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单一的量性研究扩展到质性研究或混合法研究,利用不同的资源信息对研究目标有个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减少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实验性研究和非试验性研究齐头并进,提高护理研究的价值。

不同国家,不同的护理研究机构根据自身的情况,都设有自己的研究重点。美国护理研究机构2011年提出的研究方向包括[10]: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提高生命质量:疾病的症状管理;临终护理 ;护理技术革新;护理科学及研究人员的培养。

6结论

从国际护理研究发展史来看,护理研究经历了从护理教育,临床研究到护理理论本身的研究重点的偏移,从单一的护理领域扩展到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过程,以及从传统统计到现代化计算机数据分析的分析过程。在护理研究发展的过程当中,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国家性护理研究中心的设立及研究专业期刊的创办为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提高护理人员教育水平,培养护理专业研究人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是护理研究和护理学科发展的核心部分。

科教兴国,教育先行。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和教育水平,培养护理专业研究人员,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不仅仅是护理研究,仍是护理学科发展的核心部分。从国际护理科研发展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近50年的时期研究的核心都是与护理教育有关。首先是人才的培养,再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人才是学科发展的基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护理高等教育及专业研究人才培养的滞后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护理科研事业的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护理高等教育,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缺乏,以及繁多的课目导致护理教育成为以知识的掌握为主而不是一种技能的学习与应用。另外,专业护理研究型教育在国内仍是一片空白。国内研究生教育以临床专业型为主,但国外护理院校研究生教育分专业型(Course Work)和研究型(Research Work),以及博士阶段的研究型博士和专家型博士,将临床型护理专家和护理研究专家区别开。这种专设的护理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为保证护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急需加强护理高等教育的改革,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意识,以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缩短与国际上差距。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临床大批的护理精英是护理研究的潜在优质人才资源。她们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和实践经,临床大量的研究资源,丰富的病种,病人良好的依从性,成本低等,这些因素都为开展临床护理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研究知识和技能的缺乏,以及工作中往往身兼数职,分工不够明确,成为临床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研究的绊脚石。如果能够有组织有系统地提供研究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给的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临床型研究护理专家出现,为护理研究的开展,护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健康的维护以及疾病的康复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过对国际护理研究发展过程及各个发展阶段中的重要里程碑的回顾,帮助我们了解国际护理研究的发展规律,结合我国国情及护理研究的现况,发挥我们现有的护理资源优势,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使护理研究的成果更符合现代人们对健康和护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Nightingale F.en.wikipedia.org/wiki/Florence_Nightingale.

[2]Nightingale,F."Notes on Nursing: What Nursing Is,What Nursing is Not".Philadelphia,London,Montreal:J.B.Lippincott Co,1859.

[3]Polit DF,Beck CT.Nursing research:Principles and methods: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4.

[4]Varney.H.History and contributions of the Yale university school of nursing,1998.doc.med.yale.edu/nursing/historical/.

[5]Brown,E.Nursing for the Future.New York,NY: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48.

[6]Annual Review of Nursing

[7]於丽红,田艳君.我国护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2):2299-2300.

[8]程金莲,柴永萍.我国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与展望[J].护理研究,2009,10(23):2539-2541.

[10]National Institute of Nursing Research. Implementing NINR’s Strategic Plan:Key Themes.ninr.nih.gov/aboutninr/keythemes#.VGSwhoci6eE.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4

1 现代护理学的特点

现代护理学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知识、尊重科学。现代护理学创始人南丁格尔曾概述的护理工作特点: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的不同,所患疾病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或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她附带了自己最具魅力的特色,要求护理遵从于她的伦理性,即在工作中富于人道、博爱和奉献精神,提升工作质量,让患者从生理、心理及其环境中康复而舒适和谐。

2 现代护理发展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管理体制与日益扩大化的工作范畴不相适应;护理人员素质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需求的不相适应;护理人员的继续再教育与不断发展、更新的知识、技术的不相适应;社会认知层面与护理工作的不相适应。

3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要求

现代护理工作已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少患者痛苦的全过程拓展,它要求护士具备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能,全程、

连续地着眼于整体人生活心理文化、精神及和谐环境的管理,遵从她的科学和技术性,及时地服务于患者,如Ⅱ级护理要求2 h查房一次,Ⅰ级护理15 min巡查病房一次。

加速护理工作制度化管理进程,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职责、操作常规、护理流程的规范化到医院环境管理,包括整体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医院感染质量控制管理、物质和药品储备的管理。

。提倡护理工作全程的零缺陷管理模式,重视前瞻性控制:预查、预想、预纠,把缺点和纠纷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医疗护理服务的最终目标-患者安全。

发展现代医院的优秀的护理文化,即注重培养护理的团队精神,建立优质的人文护理,提倡文明的护理语言、举止文雅、温情、工作负责,患者来时有迎声、问时有答声、答时有笑声、走时有送声、得到患者合作有谢声、进行治疗时有称呼声、操作失败时有道歉声的温情服务。建立科学、流畅的护理工作流程,提倡便捷、和谐、静谧的护理效果。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5

关键词:基础护理 护理质量 护士

基础护理是临床护理最基础、最能贴近病人的护理方法,是护士观察病情的主要途径,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桥梁,是护理服务精神的最直接体现[1]。2013年卫生部倡导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夯实基础护理,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科学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将医院标准与患者标准相结合,使评价标准更适应“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2]。在此新形势下我院针对开展了一系列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以往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

我院以往的基础护理工作主要依靠护理部、大科护士长及各护理单元护士长组成的三级督导和护士的自觉性来完成。护理部没有制定出量化和细化的管理规章,导致管理被动、处罚无力;在临床科室护理工作量大加上部分护士、护士长对基础护理的职能、范畴界定不清,由陪护人员帮忙翻身叩背、鼻饲、做口腔护理等均视为平常,未意识到自身职责及其所蕴涵的专业技术;部分高学历护士从事基础护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低,对临床重复性基础护理操作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认为是保姆行为,重治疗,轻护理,出现了病人三短九洁都由陪护执行,大小便标本没有正确指导留取,导致有时病人出院了病历上仍缺大、小便检验报告单等一系列问题。

2.措施

2.1加强护理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是行为的风向标。思想道德教育要列入长期的措施严抓不懈。为此护理部安排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专题讲座,反复强调护理职业道德。通过这些活动,重新找回了广大护理人员对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树立了正确的专业价值观,敬业乐业,忠于职守,救死扶伤。

2.2将人文精神融入基础护理实践

。我们在全院各护理单元开展了“假如我是病人”、“假如病人是我的亲人”等活动,通过换位思考,促使护士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角度,从病人的角度感受需求,活动成效显著,当有病人角色再转回护士角色后,更贴切的了解病人所需,真正急病人所急,送病人所需。

为了使我们的“人文精神工程”细致化,我们提出了“三个一”、“十个点”活动。三个一:首诊病人一杯开水,接诊病人一个微笑,遇到病人一声问候;十个点:动作美一点,笑容甜一点,关心多一点,话语亲一点,治疗轻一点,观察细一点,巡视勤一点,专业精一点,感情浓一点,服务广一点。

2.3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为保证基础护理的有效实施,我院建立了医院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的三级护理管理。病区基础护理小组由护士长―基础护理质控员―责任护士构成,小组成员签订责任书,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从组织机构上得以保证,真正实现了长期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评价的全院性基础护理质量控制工作。

3.成效

实施以来我院住院病人满意度有了大幅度提高,每月星级护士的评比最大程度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服务更加积极主动,病人感受到全程被关怀与重视,因此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大幅提高。

由于基础护理措施的落实到位,一些意外事件及时得到了处理,如躁动病人的防坠床护理、术后患肢制动约束等。干预措施的行之有效,意外发生率明显下降,确保了住院病人的安全。

4.体会

我们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的培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倡导基础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使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改变了以往“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的观念,她们认识到了基础护理丰富的知识内涵与重要性。

通过建立基础护理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各级质控组织,实施有效地考核,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细化和量化,虽然在实施初期有很多护士因为没有得到五星级护士称号而有所抱怨,但这刚好促使她们看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主动向五星级护士学习靠拢,而最终考核成为五星级护士。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全院形成良好的医疗护理氛围,也使我们的护理工作更加得到病人和医生的认可,充分体现了护士的专业性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苏君.基础护理―护士的专业内涵[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4):243.

[2]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

基础护理范畴范文6

【关键词】护士;分层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211-02

护士分层次使用管理模式,根据病人不同的护理级别配备不同层次的护士,使最优秀的护士走到病人床边,及时观察其病情。很多病人发自内心地说:“这里的护士有知识、有技术,还提供贴心服务、进行心理关怀。在这里看病住院,我们放心!”

1医学发展催生分层护理

所谓分层护理,又称为护理的分层管理,是指根据各层次护士的准入标准、能力标准聘用不同层次护士,让其承担相应的岗位工作内容,并在此过程中配以相应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制度等,以期在现有的护士编制情况下,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稳定护理队伍,同时为病人提供专业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保证病人安全和改善护理质量[1]。

近年来,很多大医院护理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术的运用,比如肝、肾移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开展,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等,对临床护士的专业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以往的护理人员配备、排班模式及工作分工很难满足病人的需求和保证护理质量。所以,如何保证护理质量,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是当今护理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不同层次护士干不同级别的事

部分医院首先在病房进行了试点,将护理人员分为4层使用:初级即护理员,主要负责基础生活护理;二级即基础护士,主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负责无创技术操作的基础护理;三级即执行护士,主要负责临床各项有创治疗、处置,并参与夜班倒班工作;四级即主管护士,负责重症患者及普通患者的管理、健康教育及护理质量的把关,是病房的关键岗位。

主管护士当天首先给所管病人做基本病情变化的评估,对当天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准备和解释,对当天术后病人进行护理、照顾和嘱咐,对术后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和教育。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对年轻护士的指导及与医生、病人家属的协调和沟通。在慢性疾病的管理和预防方面,主管护士的作用和功能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3 分层管理需要护士达到配备标准

近年来,护士队伍发展为护理分层管理奠定了基础。从规范护理岗位分类与护理职业标准入手,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构建护士能级对应等级制度和相应的竞争、评价、激励机制。比如,根据病人和病房工作巅峰时段排班;修订了护士各层人员的职责内容;对护士长和主管护士进行关键岗、重点岗培训;逐级进行质量监控;建立支持系统,包括病人协调、医生配合、奖金分配等。同时,对主管护士的选拔,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包括各类基础和专科护理操作技术考核、护理病人身体评估技术、病人问诊、教学和临床科研技能考核等。

4 患者满意度提高

分层护理管理实施的效果,结果显示,分层管理实行后护士为病人提供的护理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3],主管护士的临床技能得到了较好发挥。护理分层管理的推行,缓解了护理人员紧张的情况,有效地控制了陪护比率,为患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护士的分层管理,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创造力护士协调、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对专业护士规范培训,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强化了相关理论知识,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明显增强了护理人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永丽.提高急诊护士急救护理技能[J].护理研究,2006,20(6C):16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