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例

来源:知库网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0153-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该病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40% ~50%[1~2]。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严重者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的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间接胆红素的有效方法[3],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治疗期的护理对于疗效影响重大,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护理措施,笔者选取我院160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0例0~28 d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57例,其中足月儿140例,早产儿20例;顺产119例,剖宫产41例,胆红素值为221. 32~472. 33μmol/L,黄疸出现日龄详见表1,所有患儿均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符合蓝光治疗指症[4]。

1.2 研究方法:采用总结回顾分析法,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将患儿的病例资料、临床治疗资料等搜集整理,并与经治医师、责任护士共同探讨病例,总结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法。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 治疗方法:首先对患儿采取常规治疗,包括保暖、抗感染、供给营养以及口服鲁米那、可拉明等酶诱导剂,并静脉滴注白蛋白等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并在上述基础上,实行单面蓝光间歇照射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每次照射时间为12~36 h,光照总时间24~86h。全部患儿均使用单面光疗暖箱(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进行光照治疗,光源一般采用主峰波长为425~475nm的蓝色荧光灯。

2 结果分析

本组16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经过光照疗法配合精心护理,145例(90.63%)患儿痊愈出院,13例(8.13%)患儿病情好转出院,2例(1.24%)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3 护理体会

3.1 蓝光治疗前的准备:①护士工作准备。在患儿入箱前,护士应了解其的日龄,并对详细了解其皮肤完整性、生命体征、精神反应等基本状况。并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动作轻柔,洗澡、喂奶及换清洁尿布,并修剪指甲以防止抓破皮肤。不可使用爽身粉及护肤油。给新生儿戴上眼罩并垫好尿片,松紧适宜,保护会阴,便于新生儿更好地接受光疗。②仪器及外环境准备。保持病室内洁净通风,保持室温24℃~26℃,湿度55% ~65%[5~6],冬天要注意保暖。光疗箱必须清洁、完好,调试箱温30℃~33℃,水槽应加水至2/3满,将婴儿床垫放好,并摇高床头10°~15°。③家长的思想准备。在为患儿进行治疗之前,应对患儿家属开展相关知识的宣讲教育,重点讲解治疗的重要性、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毒副作用、不良反应等,使家长尽快配合治疗。

3.2 蓝光治疗期间的护理:①的护理,是患儿保持舒适,每2 h翻身拍背1次,胸背部轮流接受照射,采用侧卧、仰卧、俯卧交替进行,并保证皮肤最大面积接触照射[7]。②抚摸护理,因身体,患儿会感到缺少安全感,常常恐惧不安,躁动哭闹。护士应轻柔的抚摸新生儿头部、背部、腹部、四肢进行抚摸,并轻声细语与之讲好,使新生儿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舒适而安静下来。必要时使用镇静剂[8]。③加强皮肤护理。光疗中,患儿容易哭闹而出汗较多,护理人员应及时将汗液擦干,并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以避免受凉。同时在光照治疗中,新生儿的分泌产物经肠道排出时会刺激肠壁,引起稀便、排便次数增多,而排出的粪便及尿液产生氨类物质也对其皮肤刺激很大,易引起红臀[9],因此要做到经常检查,勤换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洁。④喂养的护理。光疗时,患儿哭闹出汗、肠道稀便、不显性失水等均使患儿的失水量增加。除静脉补液外,护理人员应告知家长尽早开奶,并增加哺乳次数。患儿卧于暖箱中光疗,不能抱起拍背,应将其抬高头部10°~15°[10],头偏向一侧,便于患儿呼吸,促进胃内空气排出,防止喂养中出现溢乳。⑤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使新生儿裸睡于已预热的光疗箱内,为其带好标识手镯。固定好双手再进行静脉输液,以防止拨脱输液针头。因新生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全,容易随环境变化,故每2 h测生命体征1次,体温高于38℃或体温不升,均应作相应处理[11]。详细记录照射时间,并在光疗过程中勤巡视。注意观察患儿呼吸、面色。神智、皮肤黄染情况,并注意有无腹胀、腹泻、皮疹,一旦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3.3 蓝光治疗后的护理:光疗结束后,要注意患儿的保暖。及时为其清洁皮肤,穿好衣服后将摘除眼罩。倒掉水槽内的水,并及时对光疗箱清洁消毒。继续观察新生儿的哺乳情况、精神反应、大便的颜色及性状以及黄疸的消退情况。及时将病情动态向医生汇报,为治疗提供依据,促进患儿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 桂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0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 6(14): 2798

[2] 汤淑娟,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与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0(10):985~986

[3] 骆清霞,吴惠萍.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21(2): 233

[4]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36

[5] 刘桂花.综合干预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2006,(1):62~63

[6] 金汉珍,黄德珉,关希吉主编.实用新生儿黄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66

[7] 李秋平,封志纯.美国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58~960

[8] 赵英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60~61

[9] 白永琪,唐光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光疗及护理进展[J].现代护理,2004,10(10):960~961

[10] 李冠芳. 76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护理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7,13(2):97~98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2

[关键词] 危重新生儿;转运;院前护理抢救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a)-135-02

危重新生儿转运是新生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效的院前护理抢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致残率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1]。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成功转运危重新生儿337例,转运后的337例中1例因肺出血死亡,占0.29%,22例好转,占6.53%,治愈314例,治愈率占93.18%,现将转运情况及院前护理抢救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1月~2007年12月31日我院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37例,见表1。

1.1转运设备与人员

设备及用物:救护车、多功能新生儿转运暖箱、氧气瓶、氧气袋、便携式吸痰机、微量血糖仪、手提式急救箱(内备新生儿喉镜、新生儿复苏气囊、不同型号气管导管、不同型号深部吸痰管、常用的急救药物、输液器、输血管、注射器、头皮针、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用物等)。

转运小组人员:一名新生儿科医生、护士及急救车司机为一个抢救小组,按排班,随时待命。

1.2转运流程

1.3院前护理抢救方法

1.3.1评估全面了解病史、检查评估患儿,包括体温、心率、呼吸、面色、反应、肌张力,结合患儿出生时情况,快速作出转运判断。

1.3.2保暖根据患儿胎龄及体重设置暖箱温度,以适宜的外界温度维持新生儿正常体温,促进循环。

1.3.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予以气管插管、深部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动态监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维持正常。

1.3.4开放静脉通道至少建立2条静脉通路,如脐部未作处理,应立即在脐静脉施以抢救用药,尽快缓解症状和体征。

2结果

转运后结果见表2。

3体会

新生儿转运是将危重新生儿从基层医院转往三级医院的NICU进行进一步监护、诊断及治疗的主动转运过程,是新生儿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危重新生儿存活率中极为重要的一环[2]。院前急救是转运成功的前提[3]。必需的新生儿急救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转运小组人员是危重新生儿院前护理抢救及转运成功的基础,熟练的院前护理抢救技术使急救措施及药物能在第一时间内得以实施,及时的保暖、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及静脉通道的建立,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使患儿的危险情况在短时间内出现转机,从而为成功转运奠定了基础。转运途中的护理抢救是整个转运过程及影响预后的关键[1]。

通过对273例危重新生儿的成功转运,使我们体会到院前及时有效的护理抢救是危重新生儿转运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爱莲,郑方舟.浅谈高危新生儿转运网的建设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56.

[2]金汉,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6-129.

[3]阮珊三,傅燕娜,刘光辉,等.危重新生儿转运与院前急救(附156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1,8(2):97.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3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高危区,加强新生儿科病房的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现将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易感因素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主要易感因素

(1)环境因素建筑布局不合理,造成易感人群的高度密集。(2)医护人员因素通过医务人员污染的手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以及医疗用品消毒不严,均是发生感染的途径。(3)各类侵入性操作因素为微生物侵入机体提供了途径,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2 医院感染管理对策

2.1 成立专职科室 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属医院感染管理科,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制定专门的控制和预防制度,形成医院感染监控网络系统全面监控、科学管理。建立健全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工作制度、探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规定及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评分标准等系列规章制度。

2.2 病区建筑设计与布局 新生儿病房应位于医院清洁环境中,形成相对独立区域。新生儿室设计注意通风、采光、向阳。室内墙壁天花板无裂缝、地面防滑、便于清洗消毒。新生儿床与床之间应保持0.5~1 m间距,设普通新生儿室、隔离室、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新生儿沐浴室、母婴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杂用室、储藏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等。在区分管理上,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包括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工作人员沐浴更衣室、值班室、杂用间。半限制区,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治疗室、配奶间。限制区在最内侧,包括各类新生儿室、新生儿沐浴室。各区应有门隔开,标志明显。

3 加强医疗、护理管理措施

3.1 加强新生儿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知识培训,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

3.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各种医疗器械、如导管、插管、雾化器、暖箱、蓝光箱、红外线抢救台等的消毒规范,凡常与患者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奶具等根据各种物品性能及使用情况采取不同消毒方法,以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

3.3 医护人员在治疗和护理等各项操作及规定每次检查、治疗、护理前后,出入隔离室,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 污染的物品时均要洗手。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配备洗手后擦手的干净毛巾,做到一人一巾一用一消毒。定期抽检。

3.4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鼻、眼的护理;臀部护理;新生儿被服应经过高温消毒后备用,包裹婴儿的用物一人一用一消毒,用过的被服放带盖的桶内,不要随意扔在地上,更不能与其他污物混放,每日送洗衣房单独清洗和消毒处理。新生儿奶瓶用毕及时清洗,一人一瓶一消毒,牛奶要现吃现配。婴儿毛巾、手帕需一人一巾。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复苏;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b)-102-02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在妊娠晚期和分娩过程中,由于缺氧或缺氧所引起的各脏器一系列的生理改变,也就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1]。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总结我院2006年5月~2008年5月分娩总人数中,出现新生儿窒息126例,轻度窒息106例,重度窒息20例。采用国际公认的现代化复苏技术(ABCDE复苏方案)。A清理呼吸道;B 建立呼吸;C维持正常循环;D药物治疗;E评估。评估贯穿于整个抢救过程中。为窒息新生儿提供及时的抢救措施。大大提高了窒息复苏的成功率,现将我院对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和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 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 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 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 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 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 。

2 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 cm), 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 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 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 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

2.3 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 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 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 cm,按压频率为100~120 次/min 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 s后,心率>100 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 cm 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 %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 s后心率仍低于60 次/ min 时,可用1∶10 000肾上腺素(0.1~0.3) 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 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 h用过镇痛药或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 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 ml/kg加25%葡萄糖液10 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 h。

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 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4]李桂花.心肺复苏临床配合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4):343.

[5]范运阁,张凤荣.分娩方式与产程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3):236.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静脉补钙;临床护理;体会

新生儿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用于纠正低钙血症,临床应用广泛,然而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后,常有不良反应发生,如局部皮肤出现静脉炎、钙化点、过敏反应[1,2]软组织骨样硬化甚至坏死[3]。。针对这问题2012年1月福建省宁德市医院新生儿科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了新生儿静脉补钙护理流程。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108例新生儿静脉输注10%葡萄糖酸钙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8~12月新生儿静脉输葡萄糖酸钙43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流程并加强巡视进行静脉输钙剂,出现局部皮肤钙化点6例,骨样硬化3例,局部组织坏死2例。将2012年1~8月新生儿静脉输葡萄糖酸钙65例患儿设为实验组,采用本科制定的新生儿“静脉补钙护理流程”进行静脉推注,结果仅2例出现局部皮肤钙化点。实验组男35例、女30例,体重18~30 kg,早产儿28例,重症足月儿37例;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体重185~32 kg,早产儿19例,重症足月儿2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流程输注钙剂并加强巡视,而实验组则采用本科制定的新生儿“静脉补钙护理流程”进行静脉推注。护理流程:A选择血管:使用新穿刺的血管,选择粗、直、避开关节、皱褶处,保证输液通畅。禁用头皮血管和已输过高渗性药物的血管。B药物准备:10%葡萄糖酸钙以5%葡萄糖液稀释3倍或以上以降低浓度对血管的刺激。C静脉推注给药:用微量推注泵以05 ml/min速度均匀泵入。D加强输液肢体的保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E专人守护,严密观察局部输注情况。F输钙完毕用3~5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或拔管,再用喜辽妥护理血管以预防血管硬化或钙化点出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静脉补钙方法的主要区别就是护理流程的改进和护士高度重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补钙后出现皮肤局部症状的例数比较:实验组出现局部皮肤钙化点2例,发生率3%;对照组出现皮肤钙化点8例,骨样硬化5例,局部组织坏死2例,发生率2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护理体会

新生儿低钙血症时易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喉痉挛、震颤等,常伴有不同程度呼吸改变,心率增快和紫绀等,最严重的表现为呼吸暂停。如不及时补钙抢救,预后较差[4]。因此,静脉补钙已成为抢救新生儿低钙所致呼吸暂停的有效措施之一,临床应用广泛。同时由于新生儿血管小,血管壁薄,对强刺激性药物的耐受性差。10%葡萄糖酸钙PH值为6,明显低于血液的PH值,所以钙剂有时渗入皮下是不可避免的。;严格掌握药物浓度和用药速度以降低对血管的刺激;专人床旁严密看护,细心观察局部皮肤情况;补钙结束后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或拔管,再用喜辽妥护理血管以预防血管硬化或钙化点出现。如有异常及早妥善处理,严密交接班,确保对创面护理的连贯性,均能在短期内消除局部症状,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戴芳小儿输注钙剂导致头皮坏死的原因与护理.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313-1314.

[2]唐云丽危重新生儿静滴葡萄糖酸钙引起钙剂外渗的治疗及病因探讨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2).

新生儿科护理总结范文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因窒息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产生的一系列脑病症状。HIE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情重,病死率高。目前HIE仍以综合治疗为主,护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本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102例,现将抢救过程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新生儿病房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住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2例。本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与分度均按照1996年杭州会议修改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进行。其中男63例、女39例,足月儿82例、过期产13例、早产儿7例。发病在出生24 h内89例,24~48 h 7例,48~72 h 4例,72 h以后2例。病因主要为围产期窒息。

1.3 临床表现 兴奋激惹63例,肌张力高59例,反应差43例,阵发性青紫巧例,苍白3例,拥抱反射或吸吮反射减弱或消失39例,前自饱满11例,眼凝视或眼震4例,昏迷2例。

2 结果

本组患儿治愈87例,好转12例,3例放弃治疗出院,平均治疗时间13 d。

3 护理

3.1 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形态、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新生儿反应低下,无力咯痰,应加强巡视,发现患儿痰堵,应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由于新生儿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因此及早合理给氧是提高血氧浓度、减轻脑损伤的关键。由于新生儿鼻腔黏膜柔嫩易伤,所以使用头罩或面罩给氧[3]。

3.2 一般护理 定时测体温、心率、呼吸,及时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深浅度等。根据血氧饱和度选择氧流量,使给氧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勤洗手,加强环境管理。患儿取侧卧位,床边备吸引器及止惊药物,使病情变化时及时使用[4]。惊厥护理中度HIE患儿约50%发生惊厥,重度患儿可达80%。控制惊厥,首先确定惊厥的原因,有无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低血钙或低血镁,如有给予相应的纠正。若无代谢紊乱者仍出现持续或频繁惊厥,则可用苯巴比妥,亦可用安定静推或水合氯醛灌肠。

3.3 维持静脉输液通畅 新生儿心肺发育不完善,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采用微量输液泵补液,控制速度。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漏,给予药液时应稀释,避免使用高张溶液。同时观察患儿神志、呼吸、前囟张力和瞳孔的改变,避免输液过度加重颅内高压。

3.4 控制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单纯HIE发生脑水肿的高峰一般在出生后3~5 d,出现前囟紧张或膨隆,而并发颅内出血时出现脑水肿的时间更早,一般在24 h内,且病情较重。将患儿置于头高脚低位,抬高床头15~30°,尽量少搬动患儿头部,伴有颅内出血时,应保持绝对静卧,室内安静,光线柔和,各种治疗护理集中进行,按医嘱应用脱水剂和激素,控制液体入量60~80 mL/(kg•d),力争48 h内使颅内压明显下降[5],在用脱水剂时要注意选择较粗的静脉,保持通畅,防止渗漏,并经常更换静脉穿刺部位。

3.5 支持营养护理 新生儿窒息后机体各器官功能受到损害,应注意维持患儿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保持足够的能量,故护理中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我科均使用微量推注泵输液,并微量监测血糖,如血糖低于2.2 mmol/L,给予喂糖水,加快输液速度。如血糖高于6 mmol/L,应减慢输液,使血糖维持在5 mmol/L左右。

3.6 注意保暖,维持正常体温 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使散热机会增加,而新陈代谢相对低,产热不足,容易出现低体温,低体温可导致代谢紊乱,也可致组织内血流缓慢使组织灌流量不足从而加重缺氧。本组HIE患儿均全部放入温箱治疗,既可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又可以制动,降低耗能。

3.7 给予家长精神支持 耐心细致解答病情,介绍有关医学知识,树立患儿家长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为其长期居家照顾及康复锻炼做准备。教会家长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技能,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

[2] 崔淼.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5.

[3] 霍桂兰.64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06,36(12):45-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