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门诊;静脉输液;问题探讨;策略分析;
引言
在我国的各项常规门诊中,静脉输液是非常普遍的治疗方式,这种治疗方式一般是提供营养或者是急性疾病治疗[1]。在进行静脉输液的工作中,重点是如何一次性成功,尤其在儿童静脉输液工作中,要尽量保证一次性穿透成功。对儿童进行静脉输液的工作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正因为如此,才要在工作中不断地提高静脉输液工作经验和工作素养,最大限度地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从而有效地减少患儿的痛苦[2]。
1儿科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工作存在的问题
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的穿刺过程中,往往情绪比较激动,常常伴随着哭闹、好动等状况,这一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也会影响医护人员工作质量的正常发挥,最终导致穿刺失败。所以在儿科门诊中,应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值得思考:首先,在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中,由于患儿常常伴随着哭闹等现象,导致实际的工作环境相当嘈杂混乱,而且在输液中,往往存在着查对不严的现象,最终导致护理工作不能够顺利开展[3]。其次,静脉穿刺才是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和需要不断提高的内容。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中,往往采用的是头皮静脉输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但是有的医护人员由于静脉穿刺经验不足,工作水平不高,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不能准确地进行静脉穿刺的情况,这也为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4]。再次,在输液过程中也存在着护理问题。主要是在为患儿进行输液的时间段内,相关医护人员并没有对输液过程进行及时的巡视和管理,甚至还会刻意地回避一些有静脉穿刺障碍的患者。最后,护理工作最为重要的就是有着更高的护理工作素质和专业素养。反观当前的儿科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常常缺失这些必备的素质和素养。有些医护工作人员严重缺乏服务意识,导致其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态度恶劣,对患者和家属的一些激烈情绪不能做到体谅和谅解,导致各种纠纷不断[5]。
2儿科门诊患儿静脉输液工作问题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儿科门诊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中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儿科门诊患儿在进行静脉输液时,由于环境的混乱和嘈杂使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对一些影响患儿静脉输液顺利实施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总结,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第一,应该对医护人员加强药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样才能将药物污染降到最低[6]。。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无菌要求进行无菌操作,从而避免感染[7]。第二,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工作素养、专业素质以及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护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不断训练相关医护人员在面对突发性情况时的处置能力,在护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和不足。在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提高工作技能,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工作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最终和患者和家属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8]。在为患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患儿进行定时的观察,从而保证在第一时间发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解决;在进行多次静脉输液穿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患儿和家属的情绪,恰当地安抚好他们的情绪,从而保障后续穿刺的成功[9]。
3小结
静脉输液是儿童进行疾病治疗的最不能绕行的最快捷的治疗方式。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着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的反思和探讨。儿科门诊患儿的静脉输液过程,涉及了用药、药量等基本的护理知识,还涉及了由于患儿的特殊性和环境问题而导致穿刺失败的客观因素,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不断地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煊,莫迪威,廖友明.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处方用药调查与分析[J].海峡药学,2016,28(4):246-247.
[2]王娟.细节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效果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0):1198-1199.
[3]杨序军.儿科静脉输液中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分析[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9):00014-00014.
[4]李林权.儿科输液流程对提高输液质量效果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0):140-141.
[5]阳惠芹.门诊静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药,2016(1):00138-00138.
[6]胡海燕,王瑶.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及作用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6(4):31-34.
[7]黄敏.浅谈儿科静脉输液中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0):338-339.
[8]王亮.儿科门诊患者静脉输液需求的调查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2):27-27.
【摘要】目的:对儿科静脉留置针的常见问题及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与总结。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儿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的220例患者的留置针穿刺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各类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护理应对策略进行讨论与总结。结果:在本次研究所设计的220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留置针脱出,50例患者留置针发生堵塞,50例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渗液,36例患者穿刺失败,14例患者出现静脉炎。结论: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是重要前提,熟练的操作手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基础,而全方位的临床护理则是使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保障。
【关键词】儿科;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疾病治疗策略,对于儿科患者来说,选择一种科学、合理的输液途径,对于疾病的治愈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儿科患者的年龄较小,有着外周静脉较细、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采用普通静脉穿刺时,非常容易因穿刺失败而使药物无法顺利进入体内,严重时甚至还会延误抢救时机,而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则在降低穿刺次数的同时提高了治疗效果。不过在实际应用中,静脉留置针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对这些不良影响的原因及护理应对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儿科采用静脉留置针的220例患者的留置针穿刺情况进行分析。患者的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h,最大为12岁。留置针留置时间最短为1d,最长为7d。所使用的留置针为BD公司生产的24GY有翼直型针。
1.2方法
护理人员首先将外套管松动,随后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取下针头的保护帽,并对套管尖端和针尖是否完整进行检查。检查结束后,使用左手将穿刺皮肤绷紧,使穿刺静脉固定,右手使针翼与皮肤成15~20°角进行穿刺。见回血后,继续缓慢的推进约0.24cm,使软管完全进入血管。在讲套管送入静脉后,将针芯拔出,使用敷贴将留置针固定住,做到平整、无漏气现象。
操作完成后,即可进行自粘绷带的缠绕,并对穿刺时间和日期进行标注。每次输液结束后,均使用稀释的肝素液或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2结果与原因分析
2.1穿刺结果
在本次研究所设计的220例患者中,有70例患者留置针脱出,50例患者留置针发生堵塞,50例患者出现局部肿胀渗液,36例患者穿刺失败,14例患者出现静脉炎。
2.2问题产生的原因
(1) 留置针脱出
留置针脱出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留置针的固定方式选择失当,加之患儿抓挠的影响导致脱落。二是患儿出汗,使敷贴松动,当留置针刮碰到其它物体时导致脱出。三是套管没有完全进入到血管当中。四是家长对于患儿的看护存在漏洞,患儿因为好奇等原因将留置针自行拔出。
(2) 留置针堵塞
留置针堵塞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导致,一是患儿的活动过于频繁,导致静脉内膜损伤,为小血栓的形成提供条件。二是导管出现了弯折或扭曲。三是封管方式的选择不够合理,导致血液回流入导管,造成血液凝固。
(3) 局部液体外渗
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患儿血管壁脆性增加或弹性下降,以及使用了某些会增加血管壁通透性的药物。
(4) 穿刺失败
从本次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穿刺失败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以及患者血管状况不佳所导致。
(5) 静脉炎
静脉炎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在进行穿刺时没有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进行,或是药液的配置、输入速度不合理而刺激静脉血管,最终诱发静脉炎。
3讨论
3.1置管前的护理措施
。使他们明确在陪护过程中应重点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对患儿监测的时段覆盖范围。同时,护理人员自身也应对用药、配伍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加强对患儿的巡查力度,发现问题时应及时处理,最大程度的保障留置针的使用效果。
3.2置管过程中的护理措施
在选择穿刺部位时,应注意避开血流不足、弹性较弱以及相对较细的血管,同时留置针的包装是否破损,是否已经超过了使用期限等进行检查,同时备好常规药物。如果患儿易动,则应由另外一人负责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固定。整个穿刺过程必须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穿刺角度要适宜,速度要缓慢,以免刺穿血管壁。在固定时,应在敷贴设置结束后将针柄和针尾用胶布固定。随后,使用自粘弹力绷带环绕穿刺部位一周,将透明管重置其上,使肝素帽的尾端露出,再用自粘弹力绷带进行一次缠绕。最后,注明穿刺时间等相关信息。
3.3置管后的护理措施
置管后,护理人员应注意做好巡视工作,如需使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注意减缓推进速度,以便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患儿血管的刺激。在完成当天最后一组液体的输入后,应将5mL 12.5U/mL的稀释肝素液由头皮针的位置推入,待剩余1mL时一边后退一边正压封管。如果发现套管有反折现象,应在确定周围组织正常的情况下,使用无菌棉签将其弄直,并进行局部消毒,待消毒液干燥后重新进行固定。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不仅能够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能有效减轻患儿的痛苦,对于患儿静脉通路的保持、疾病的抢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般情况下,静脉留置针的保留时间为3~5d,未出现静脉炎的患儿保留时间可达7d。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采用正确的封管方法,使导管腔被封管液充满,避免出现血液回流现象。另外,护理人员应对用要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应的配伍方式有一个全面的、充分的认识,以免造成堵管。
总的来说,想要做好儿科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是重要前提,熟练的操作手法是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基础,而全方位的临床护理则是使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徐惠霞、李娜,等.小儿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7):5766-5766.
中图分类号: R4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8)03-0572-02
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其为特殊的生物材料 制成,柔软、光滑,不易打折,患者能够带管进行轻度活动,另外,穿刺技术与普通头皮针 相似,容易掌握,穿刺成功率高。本院儿科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对132例患儿采用头皮浅 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32例,其中男72例,女60例;年龄 为出生后28d至1.5岁。入院后均采用了头皮浅静脉穿刺留置套管针进行输液。
2 方法
2.1 留置针型号的选择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套管针,型号为20~22G。
2.2 血管的选择
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且易于固定的血管,患儿可选择头部耳后静脉、额正中静 脉、颞浅静脉及其额角分支等粗直的血管。
2.3 穿刺方法
穿刺时患儿取平卧位或头偏向穿刺部位的对侧。选择血管及消毒穿刺部位 后,旋紧肝素帽或取下肝素帽后直接连接螺口输液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留置针软管座和鳍 状针座,旋转松动并取下针尖保护套。以15~30度穿刺,观察回血流至软管后将软管送入静 脉内,同时抽出针芯。按照操作规程用无菌贴膜或胶布固定软管。
3 结果
132例中一次穿刺成功121例,成功率为91.67%。132例中留置时间最短2d,最长9d, 平均5.5d。全部病例中1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因留置针而出现静脉炎,10例出现静 脉留置针滑脱,无1例因留置针而出现全身感染。
4 讨论
穿刺留置针的临床效果:提高穿刺成功率,正确熟练的操作显得尤为重要,本组头皮浅 静脉留置针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67%,1例发生局部皮肤发红,2例因留置针而出现静脉 炎 ,其中1例静脉炎患儿为肺炎合并心衰,联用多巴胺和多巴酚酊胺, 这与杨伟贤等[1 ]研究 一致,过高浓度的化疗药物在一个部位静脉滴注,使该处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强,造成 静脉炎并发症。另1例静脉炎患儿为留置针留置时间长达9d,这与王亚荣等[2] 不同,在 他们的研究中,静脉留置针可以留置11~17d而无静脉炎发生,因此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关 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出现皮肤发红的患儿为高度肥胖儿童,反复穿刺5次,可能与 多次穿刺引起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有关。在本研究中静脉留置针的滑脱率较高,达到了7.6 过多,局部头发剃得不干净有关。
5 护理体会
5.1 进针角度及穿刺速度
与头皮针不同,留置针进针角度以15~30度角进针为宜,进针 速度宜慢,且应直接刺入血管。而头皮针进针角度小(
进针后见有血液回流时降低穿刺角度,将留置针继续沿血管前行 1~2mm,右手固定针芯,以针芯为支撑,此时为送外套管的最佳时机。送管手法,固定针芯 的右手将针尾稍抬起,左手拇指与食指持外套管柄的上方,左右两侧沿针芯将套管全部推入 静脉,以此方法送管减少了送针时的阻力,送管成功率高[4]。
5.3 操作禁忌
静脉注射时避免用力过猛,若液体滴入不畅,切勿用力挤压输液管,否则可将小凝血块强行 挤入血循环中而发生栓塞[5]。
5.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穿刺点必须彻底消毒,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配伍时 的浓度、输液的速度和温度,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牢固固定,以减少机械刺激。若发现沿 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或苍白状分支,均应拔除套管针,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敷。
5.5 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应合理固定
3M胶贴应均匀粘贴在针翼两侧,肝素帽部位应加强看护 ,避免撕脱;对于烦躁好动的小儿需加强看护,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留置针;对于油、汗 较多的小儿,除了多加长胶布固定外,必要时可用小绷带沿留置针环行包裹头部。
护士对每位患儿的病情都应该了解,对于因病情导致静脉血粘稠度浓缩,处于高凝 状态的患儿应尽量选择表浅粗直的血管。
已有局部肿胀的患儿应控制滴速,若肿胀明显伴疼痛者应拔除套管针,抬高患肢或头 部,促进局部吸收。
总之,套管针的使用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便于抢救,减少患者痛苦,降 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 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医护人员可避免多次输液穿刺产生的意外扎伤和 感染。可减少多次抽血注药的不便,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未来会更加普遍使 用。
参考文献:
[1] 杨伟贤.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近况[J].中华护理杂志,1997,31 2(9):548.
[2] 王亚荣,白亚琴,薛黎平,等.套管针加肝素帽在小儿大面积烧伤中的应 用[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33.
[3] 舒湘兰,海新霞.小儿静脉留置针中止留置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39-40.
[4] 孙艳平,杨佳涛,常雁军.浅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探讨[J].中华护理杂 志,1998,33(7):409-410.
【摘要】:目的:探讨PICC在新生儿静脉输液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94例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应用指证及输液治疗和抢救中的优势,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结果:PICC留置2-65天,静脉炎发生率9.5%,堵管8.5%,导管脱出1.0%,感染1.0 %。结论:PICC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和困难,提高抢救成活率。
【关键词】:PICC新生儿 护理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应用方便。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手术患儿,需较长时间静脉补液,或需肠外营养的患儿,尤为适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2年6月共使用PICC置管患儿共94例,男52例,女42例,年龄30分钟-13天,置管时间生后1天-20天,留置时间2-65天。出生体重0.8-4.3kg,胎龄26-40周。诊断有:早产儿 极早产儿 超极早产儿 颅内出血。
1.2材料 选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1.9Fr型号的PICC穿刺包
1.3方法经医生同意并下达医嘱,与患儿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选用1.9Fr型号。置管部位在患儿上臂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由接受过培训,技术熟练的护师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执行操作。
1.4操作方法
置管流程为:穿刺点测量(患儿手臂与躯体在同一平面呈90度角,测量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3肋间)。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酒精清洁皮肤,消毒皮肤,建立无菌区,预冲导管,裁剪导管。静脉穿刺,退出针芯,置入导管在预定长度,撕裂导入鞘,固定导管(穿刺部位小纱块加压固定)。X线摄片定位,记录。记录包括:穿刺静脉名称,置入长度,导管外露长度,导管总长度。。
2讨论
2.1加强医患沟通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利用PICC可以将药物直接输注在血流速度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避免患儿因长期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药物带来的血管损害和穿刺困难,减轻因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本组患儿均有长期输液的需求。在整个治疗护理过程中应始终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提高置管依从性。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症、价格和治疗中的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措施。取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署穿刺同意书。
2.2护理
2.2.1 更换敷料 为预防感染,穿刺置管后24小时内需第1次更换敷料。以后每周一次。在敷料松动、潮湿时应随时更换。方法:先消毒整个上肢,铺无菌孔巾操作人员洗手,戴口罩帽子,戴无菌手套。由四周向中心揭开贴膜后再由下向上拆除原有贴膜,严格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直径大于贴膜范围,等消毒剂完全干后,才可以黏贴透明贴膜,贴膜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全部体外导管,胶布固定圆盘。每次换药都要观察导管在体外部分的长度,以及回血是否良好,并测量2上臂周径。严禁将导管体外部分移入体内。每天严密观察穿刺处及周围有无红肿热痛。液体渗出硬结等。做好记录。
2.2.2更换肝素帽 穿刺置管后24小时内更换一次,以后每周一次,随脏随换。更换时,严格消毒导管接头才连接新的肝素帽。
2.2.3导管的冲洗及封管 冲管液通常为生理盐水,必须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以防压强过大而致导管断裂。用脉冲式冲管(冲一下停一下),输注脂肪乳剂时应4小时冲管一次,以防导管堵塞。封管的方法:用5u/ml的肝素盐水,先脉冲式冲管,在正压封管(边冲边拔针芯,冲管速度大于拔针速度)。停止输液时8小时封管一次。
2.3 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2.3.1静脉炎 表现为穿刺侧手臂红肿、温度升高、触痛,条索状静脉。分析原因考虑:(1)穿刺时反复操作。(2)PICC管对血管壁的刺激。(3)肢体活动过多,输液速度过快,增加血管壁侧压力,(4)病人的特殊体质。本组患儿中发生静脉炎9例,通过抬高肢体,外涂喜疗妥软膏,暂停输液等处理,5例3日内缓解,继续留置,4例无效拔管。
2.3.2导管堵塞 主要原因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持续输液中断致血液反流,输注脂肪乳剂沉淀引起管腔阻塞。体外导管扭曲等。本组发生堵管8例,发生在置管后6-20天。发生率为8.5%。其中4例经肝素冲管及溶栓后继续使用,4例无效拔管。预防此并发症:正确的冲管封管非常重要, 每6~8 h冲管一次,采用脉冲式,使冲洗液在管腔内产生湍流,清洁和漂净管壁。保持输液的连续性,应用输液泵匀速输注,速度控制在3~20 ml/h,同时在应用输液泵期间,要加强巡视,防止液体输完、输液泵停机等易产生血液倒流的因素。每次更换针筒时常有负压,应按压快进键数秒,确定液体已匀速进入。输注脂肪乳剂应4小时冲管一次。
2.3.3感染穿刺点局部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原因与无菌技术不严和不及时换药、以及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预防及处理:置管时及置管后行各种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换药,随脏随换。做好日常维护。每天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怀疑有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2]。本组有一例患儿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1.0%。
2.3.4导管脱出 主要是没有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的导管应“S”形固定,圆盘用一条胶布固定,接头部分较重,再用丝绸胶布加以固定。本组患儿发生1例脱管。发生率为1.0%。由于患儿较躁动,出汗多,敷贴松动而脱管。还应注意保持患儿安静,敷贴有松动及时更换。
3小结
PICC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又能长期保留等特点, 保证了危重新生儿和极低体重儿以及超低体重儿的静脉给药和营养供给,避免反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相关缺氧、体温不恒定、感染等问题,为这些患儿渡过难关、成功救治创造了良好条件。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以及危重新生儿的抢救成活率得到明显提高。且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步开展,不断总结教训,加强日常护理及对导管进行精心维护,并发症将会明显减少,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婴幼儿,静脉留置,成功率,护理体会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替代品已被儿科临床广泛使用,不仅减少了患儿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有利于临床用药与抢救,还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起到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作用。如何快速成功对小儿进行留置针穿刺和延长留置时间,圆满完成住院治疗就成了儿科医务人员不断追求的功课。现将我科2011年6月~2011年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75例患儿,对选择血管,穿刺方法、固定方法、封管方法等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11年6月~2011年12月使用静脉留置针的75例患儿,男43例,女32例;年龄:出生后30分钟~3岁,住院时间3天~2周,使用留置针保持时间3天~1周,穿刺部位为前额、颞浅、耳后静脉以及手背、足背静脉。
2.操作方法
2.1 留置针的选择:根据血管情况选择留置针型号,有主张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对血管内壁的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1]。
2.2 留置静脉的选择:选择留置部位时要注意尽量避开选择过细的血管和活动过于频繁的关节部位。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易固定,新生儿和婴幼儿进行静脉穿刺时,首选头皮静脉,如:额上静脉、颞浅和耳后静脉。有颅内出血、头部血肿、头部性水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则尽量避免在头部进行静脉穿刺,或头上没有能供留置的血管时我们就需要采用粗、直、弹性好的四肢浅静脉留置。通常选择手背,足背,大隐静脉。
2.3 穿刺方法:我们改良了传统的双手送管方法为单手送管法,大大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1)传统方法[2]: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呈15º—30º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为15º—20°角,继续进针0.2cm左右后,左手持针Y部往前送,右手持针翼往后退,将外套管全部置入后固定。
(2)单手送管法: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在距静脉最清晰点向后移0.3cm呈15º—30º角刺入,见回血后降低为15º—20°角,继续进针0.2cm左右后,左手一直绷紧皮肤不放,右手食指从针翼下方换至留置针Y部右侧并往后滑动,滑动时勾住针翼,拇指则顶住Y开口处往前送外套管,直至外套管全部送入。
两种送管手法的穿刺成功率有明显的差异,特别对不合作和欠合作的患儿。最主要的原因是传统手法在穿刺见回血后,左手要帮忙送进外套管,放松了绷紧的皮肤,导致原来绷直了的血管恢复了其本身的弯曲走向,造成送管时捅破血管的几率增加,对较细的血管比简易的单手送管法更难置管成功;小儿多不合作,双手放开患儿后,患儿再次挣扎时很容易将留置针带出造成穿刺失败。改良后的单手送管法,进针、送针动作连贯,减少了针芯滑出血管外的机会。送针时左手始终固定穿刺部位及绷紧皮肤,使血管成一直线,有利于套管针完全送入血管内,避免了传统双手送管法左手需松开穿刺部位退出针芯后,右手再送入套管针时皮肤松弛、血管滑动及患儿不配合致穿刺部位晃动,从而造成穿刺失败。使用单手送管时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简单,易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4 固定方法:传统的固定方法是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并用胶布固定延长管。由于患儿好动、哭闹、自制力差、家长照看不周,小儿经常将留置针自行拔出,改进的固定方法是穿刺点压少量棉球后贴透明敷贴,可避免针头移位、脱出打折,患儿活动时针头在皮下摆动,起到固定针头的作用,防止因外套管上翘针眼变大渗血。外用输液贴两条加固:输液贴一条从留置针针柄下穿过,向上交叉贴于透明敷贴上;另外一条横贴于3M透明敷贴贴及两侧皮肤上。既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压疮,又可以使静脉留置针部位皮肤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固定平台。根据穿刺部位,选用头罩、手套、袜套或者绷带加固。(1)头部固定法:患儿头喜欢不停转动,摩擦频繁,且头皮出汗较多,固定留置针的胶布容易松脱,导致留置针脱出而留置失败。在留置针的棱角处我们按黄文景[3]等人的方法处理。在3M膜固定时我们注意透气,不包绕过多的长胶带,而是用皮肤外伤固定用的5号弹力网套,套进患儿头部,能有效透气,不会给患儿带来不适,并延长留置时间。(2)四肢固定法:沈梨芳[4]等对新生儿采用海绵代替小夹板固定四肢静脉留置针,因新生儿皮肤娇嫩,四肢活动度较婴幼儿小,采用薄层小纸板固定,并在关节骨隆凸部位使用少量棉花铺垫均匀后再固定,可以避免针梗处和肝素帽持续压迫局部,引起局部压伤;再用本人穿着的松紧适宜的棉质袜子套上,也可以用小毛巾包裹,或用棉质手套带上,可以避免被服或衣物把留置针带脱。
2.5 封管方法:我们选用生理盐水进行正压封管。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留置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留置针内,避免凝血堵管。新生儿血管细,压力小,可免封管。
2.6 留置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5天。。
2.7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根据年龄特点、性格特征对婴幼儿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6个月到1岁半的患儿对言语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在进行穿刺之前,应用夸奖来消除患儿的负性情绪,1岁半到3岁的患儿做好沟通,在穿刺之前用鼓励性的言语,选择依从性高的患儿作为榜样,鼓励其他患儿跟护士配合。并对家长做好治疗性沟通工作与宣教。对静脉充盈度差的患儿可让家长先局部热敷或用温热水浸泡手足以利于穿刺成功。输液后告知家长:肢体尽量不要下垂、用力。留置针在足部不能下地行走,头部置管睡觉时避免压到有针的一侧,日常生活中避免淋湿以防感染。
3 小结
静脉留置针穿刺是儿科护士要掌握的基本穿刺技术,静脉留置针技术的改进以及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的应用,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增进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我们在日常护理实践中应多动脑、多学习、多思索,这样才会掌握更多、更新的护理新技术、新方法,更好地为广大患儿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庆彦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8):109
[2]冯艳华 小儿静脉留置针安全留置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09,7(7):1965
【关键词】 惊厥;护理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数伴有意识障碍[1]。惊厥持续状态或反复发作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其病因复杂。惊厥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先天和后天获得的各种不同因素。早期明确病因,及时诊断,有效控制惊厥发作,对预后极为重要。我院于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共收治无热惊厥36例,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最小者35 d,最大者11月,>6月14例,>4月6例,35 d~4月16例。
1.2 病因分类 36例婴幼儿惊厥中,全部属于无热惊厥,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24例,颅内出血恢复期4例,癫痫综合征8例(入院后确诊)。
1.3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包括止惊安定:0.3~0.5 mg(kg•次),静脉注射;吸氧;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20 mg/d,14 d为一个疗程。
2 护理体会
2.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家族史,高危因素,诱发因素。8例癫痫综合征患儿有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危因素,且忽视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2.2 细心观察患儿,特别是3月以内的患儿,惊厥的表现形式不易被察觉,动作小且持续时间短,有的是眼睛的凝视,斜视,有的是面部小肌肉的抽动,有的是单个肢体的抖动,有的是四肢的不规则舞动,还有心脏彩超正常的面色短暂青紫等,训练师在工作过程中的细心观察,能为医生及早完善治疗方案打下基础,并及时提醒家长注意观察,以免延误病情。
2.3 。
2.4 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惊厥,首先停止康复训练,并 尽快用药控制惊厥,不然发作时间长就可引起发热或使心、脑功能遭受影响。36例患儿均安全度过危险期,无意外发生。
2.4.1 正确放置患儿 将发作患儿放床上,侧卧可防止呕吐物吸入气管,解开领口,松开衣带。一定不要叫家人乱搬动婴儿,保持安静,要有专人守护在床边。
2.4.2 防舌咬伤 惊厥发作时有的患儿牙关紧闭,为防止婴儿舌咬伤,可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布垫,也可用压舌板外包纱布。牙紧闭时不要硬撬。
2.4.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儿发作时不会咳嗽,不会吞咽,所以一定侧卧位使嘴里痰或分泌物自行流出。如分泌物太多则须用导管吸出,以免堵住气管引起窒息。
2.4.4 吸氧 惊厥发作时氧的需要量增加,所以不论面色是否有青紫皆应给氧气吸入,以保护脑组织,勿使发生缺氧脑病。
2.4.5 饮食护理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对于抽搐后意识障碍者可选用静脉或鼻饲补充营养,鼻饲前要抬高头部并检查胃管在胃内方能鼻饲,鼻饲量及进入速度要适当,必要时先使用镇静剂后再鼻饲。同时应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痰多者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 min内不宜吸痰,以免诱发呕吐及误吸。
2.4.6 皮肤护理 保持衣、被、床单清洁、平整、柔软干燥,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昏迷、大小便失禁的患儿,便后用温水擦洗臀部皮肤,并涂滑石粉,及时更换衣裤,防止皮肤感染及褥疮的发生。婴幼儿应选择质地柔软的尿布,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为保持口腔清洁,每次喂完奶或进食后喂适量的温水以冲洗口腔。
2.4.7 病情观察 如果是家长看护患儿,指导家长要认真观察,详细记录惊厥发作次数;发作前有无多汗、易惊、尖叫、发作时状态;惊厥持续的时间、间隔时间;发作部位及发作后的精神状态,有无嗜睡、昏睡或昏迷,注意有无发热、呕吐、腹泻、黄疸及皮疹。医护人员注意观察血压、前囟是否膨隆、呼吸、瞳孔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脑水肿早期症状。反复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脱水剂预防脑疝的发生。
2.4.8 应用脱水剂的护理 惊厥时间>30 min,往往并发脑水肿,应严格遵医嘱在指定时间内使用脱水剂,如20%甘露醇(按0.25~0.5 ml/kg使用),注意输液的速度;一般在30 min内滴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即刻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禁忌热敷。
2.4.9 使用抗惊厥药的观察 静脉注射安定应缓慢,避免引起呼吸抑制,注射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呼吸有无频率、节律的改变。用10%水合氯醛灌肠时,应用蒸馏水稀释1~2倍,尽量保留1 h以上,以便达到药物吸收。
3 健康教育
如实向患儿家长说明病情、诱因,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措施,加强防护措施,多晒太阳,注意室内空气流通,促进患儿痊愈。
参 考 文 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