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1.怎样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

来源:知库网

1、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项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是会计处理的首要环节。一般地,对会计确认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确认的变更一般会引起列报项目的变更。

2、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5项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一般地,对计量基础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3、以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第30 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了财务报表项目应采用的列报原则。一般地,对列报项目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当然,在实务中,有时列报项目的变更往往伴随着会计确认的变更或者相反。

4、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该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

常见的会计政策变更有:

①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变更,比如,先进先出法改为加权平均法。

②所得税核算方法的变更,即因执行新会计准则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③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即,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④金融资产投资计量属性的变化,如短期投资重分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⑤收入确认方法的变更,如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常见的会计估计变更有:

①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的变更。

②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

③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变更。

④固定资产净残值的变更。

⑤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变更。

⑥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法的变更(如由按单项存货计提变更为按存货类别计提)。

⑦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变更(如由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账龄分析法)。

法律依据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第四十二条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一)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二)重置成本。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三)可变现净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四)现值。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五)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计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