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六年级语文阅读第四讲:体会句段作用

来源:知库网
 第四讲 体会句段作用

一、句子的作用

位于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结构 位于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 位于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内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突出主题 二、叙述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三、记叙文记叙顺序的作用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四、记叙文表达方式的作用

人物描写:体现了人物的......特征(性格、品质等)

1、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体现了作者......情感,烘托人物形象 2、抒情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

4、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专项练习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

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她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条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围巾一直会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他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他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他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

(1).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

(2).说完,他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3.第四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提示,将体现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 )→( )→( )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说说理由。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3分)

7、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60字左右)(3分)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06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1、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对“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一笔带过?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2、“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

3、如何理解“他”把“那只风干得比拳手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橱里”这一做法?

4、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它同前文有什么关系?

大地的耳朵

⑴小时侯,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⑵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⑶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⑷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⑸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⑹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⑺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⑻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⑼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⑽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⑾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⑿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⒀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⒁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⒂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阅读题:

1.文章开头几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我”和弟弟对冬菇的讨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两方面作一赏析。

(1)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2)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

3.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⑾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4、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那年冬天好大雪

连俊超

①腊月里,冬天像是一台年久失修的鼓风机,把粗糙的北风吹得没完没了。 ②我们裹着棉衣或棉被在刚盖好的大楼里抽烟、打扑克。我们在等工头回来发工钱。出来半年了,我们才领到了三个月的工钱。工头说他也没拿到钱,要去找开发商要。他开着轿车出去几天了,眼下风还没有把他给吹回来。

③下午,胡小兵正在那边打扑克,突然披着他的破被子凑到我身边,递给我一支烟,说:“叔,抽支烟!”胡小兵今年才跟他爹出来。几个月前,他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摔坏了腿,回家了。我想这小子可能有什么事。我抽了一口烟,说:“有啥事?”胡小兵嘿嘿一笑,说:“没事。”

④我拿出自己的半瓶酒,说:“来一口?”胡小兵还是嘿嘿笑着,接过去,咕咚灌了一大口。胡小兵喝过酒,脸色通红地说:“叔,我爹的腿不行了。当初以为是小事,可后来加重了。”我不知说什么好。胡小兵又给自己灌了一口,说:“上个月我给娘打电话,说给她寄一千块钱,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怎么弄的?”我问。“几个哥们儿在一块玩牌输掉了一半——我本来想捞点,多给家寄点的。”胡小兵通红的脸上滚动着几滴泪珠,“现在我就剩五百了,我给娘说过要给家寄一千的。我怎么凑也得凑够一千块。”

⑤我口袋里也没有几个子儿。家里老老小小的,都张着嘴等我一个人喂呢!虽说我和胡小兵是老乡,可挣的都是血汗钱。我吞吞吐吐地说,自己口袋里没有钱了,都寄回家了。胡小兵盯着我,说:“叔,就借一百,等发了工钱就还你!要是工头不回来,侄儿明年出来的第一张钱就还给叔!” ⑥胡小兵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屋子里的人都不再乱哄哄地嚷嚷了,而是把注意力都转向了我和胡小兵。霎时,一片寂静。屋内A窗外B

⑦我顿时感到尴尬万分。胡小兵脸上挂着的泪珠令我不忍再看。我翻了几层衣服,掏出两张藏好的百元票子,说:“侄儿,拿上,什么时候说还钱我就不再搭理你!”我说完,有些手足无措,夺过酒瓶一口气喝干了。

⑧“胡小兵,还差多少呢?”竟然有人问。胡小兵哽咽着说:“三百。”“既然答应过给娘寄一千的,就不能寄五百,差多少我们给你凑齐!别嫌少,拿上这五十吧!”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胡小兵流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⑨我的鼻子酸酸的,出来半年我的鼻子还没这么酸过,我朝窗外瞟了一眼,看见了随风飞舞的雪花。我说:“北风得了势了,把大雪也叫出来了。”我们一屋子人都挤到窗户旁,争着看大雪。不时有人说:“咱家的雪肯定比这里的要大得多!”

⑩那年,我们没有等到工头回来,就一起卷起铺盖奔向火车站了。坐在火车上,仍然看得见窗外的雪片追逐着火车飘飞。

(选自《读者》2011年第11期,略有改动) 1、第一段写得好,好在哪里?第九段的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

(1)说给她寄一千块钱,可那天我把准备好的钱给糟蹋了。

(2)胡小兵留着鼻涕,不住地说着谢谢。

3、第五段和第七段中划线的句子各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4、仔细品味赏析“一只只粗糙皲裂的手伸进了口袋,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塞进了胡小兵的手里。”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