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苏童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来源:知库网
2014年第2期 No.2.2014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mM of Fuyang Teachem College(Social Science) 总第158期 Sum No.158 论苏童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黄 琼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要:苏童的小说以精巧的构思、精致的叙述、想象的奇特而备受瞩目。本文从女性角度着手,从妻、妾、情人这 三种婚姻角色的角度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结合男性在三者之间的态度与行为观察苏童笔下的爱情婚姻特点,从而 窥探中国女性在爱情婚姻等情感世界中的微妙心理。 关键词:苏童;婚姻特点;-k-性心理;情感世界 中图分类号:E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4)02—0078—03 第二种则是普通甚至是穷苦人家的妻子。与富者之妻 苏童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之一,与叶兆言、余华等人一起 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最令他名声大噪的是以 相比,具有女性的野性与韧性。形象鲜活,甚至带有顽强的 生命力。她们大多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子,生于乡野,嫁与 民夫。她们大多勤劳,甚至成为家中梁柱的角色。在《1934 《妻妾成群》和《红粉》为代表的“红粉系列”。传统的女性 是温柔贤惠,遵从三从四德为妇容。苏童笔下的颂莲、小萼、 织云等等女性彻底的颠覆了这一观念,带有强烈的反抗夫权 的意识。但是,她们无不以悲剧收尾,因此,苏童笔下的女性 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他也被戏称为“红粉杀手”。在大多 年的逃亡》一文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祖母蒋氏这一丰满、 神采飞扬的角色。在蒋氏身上,酣畅淋漓的体现了作者对生 命的张扬。蒋氏一生坎坷,新婚七天就被夫所弃,巨大的生 存压力向她这个弱女子袭来,在强大的生存意念支配下,她 数的小说中,女性的描写是与爱情婚姻相联系的,苏童的小 说也不例外。本文根据苏童小说中出现的妻、妾、情人将女 性形象划分为三种。通过分析她们的形象,研究苏童笔下的 爱情婚姻特点,以及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微妙心理。本文就 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苏童笔下女性的情感世界。 一以生命的韧性支撑着赢弱的身体扛起全家人的担子。在蒋 氏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比男子还要令人折服的特质, 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自古以来,男人经常不满足于一个配偶,三妻四妾,坐享 、妻、妾、情人形象 齐人之福是很多男子的追求。当然,三妻四妾多是有钱人家 的家庭婚姻状况。毕竟这种婚姻状况大多是建立在金钱与 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妾不如妻的位正,但是与夫有着被公众 承认的配偶关系。成为妾的人有好几种。第一种是出身干 净的小户人家女子,这类女子甚至是知识女性,在当时看来 带有一种新奇而又温馨的气息。在《妻妾成群》中,颂莲与 根据每个家庭的社会地位以及财富等条件划分,苏童笔 下的妻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富贵人家的妻子。这类妻子的 形象大多早已失去女子的青春美貌,品行上严守三从四德, 作风呆板缺乏活力,形如枯木。如:《妻妾成群》里面的大太 太毓如。她一出场便是在佛堂里捻着佛珠诵经,当颂莲向她 行礼时,她手中念珠线断,然后不住口的默念:罪过罪过。戒 指她那“肥胖的身体伏在潮湿的地板上捡佛珠”…。这个形 象显得木讷非常,似一尊散发腐朽气息的古物,透着衰败的 味道。与当时青春活泼的颂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对 比之强烈,也难怪,陈佐千会沉迷于自己的妾身上。所以,当 颂莲问他为何在家里信佛念经时,他回答说:“什么信佛,闲 陈佐千初见面便在西餐社,打着一顶细花绸伞姗姗而来,这 种青春的新式女子,强烈的吸引了早已步人中年的陈佐千, 令他感受到颂莲某种深深微妙而迷人的力量。虽然颂莲的 言行举止是新式的,但是,颂莲的思想仍然具有陈旧的一面。 她嫁入豪门为妾氏,这件事情本身便是一种对新式思想的否 定。接着,她把所有的生活希望全寄予陈佐千——这么一个 带有浓厚的男权思想的封建式家长身上,这就是对自己作为 新式女性能力的不自信与质疑。这反映出传统的男尊女卑 思想在其身上的延续,使她具有男权依附意识。在一开始的 的没事干,滥竽充数罢了。”这个滥竽充数一词,表面看是说 毓如信佛之事,其实,还侧面反应出陈佐千对这个正牌妻子 的态度:放于正妻的位置,滥竽充数。 ・收稿日期:2013—11—02 作者简介:黄琼(1980一),男,安徽蒙城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等。 ・78・ 时候,她尚具有一些天真与傲骨,初人陈府遭到雁儿等下人 事。在《1934年的逃亡》一文中,祖父不仅仅有祖母这个原 配,还与一个叫环子的小女人在一起。 的轻视,她巧妙的利用虱子的借口报复雁儿,这反映出她狂 傲的一面。当她第一次见到大太太捡珠子时显现出肥胖的 身子说:“她一百岁了吧?”甚至捂着嘴孩子气的偷笑,这体 现了她天真可爱的一面,但是这些特质在陈左迁的家族的寒 情以及死人井的恐怖中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殆尽。在无聊的 整部《妻妾成群》小说里面,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女子形 象,我们很容易想到:单纯心傲的颂莲,泼辣尖酸的梅珊,表 面温柔内在狠毒的卓云,还有卑微渴望攀高枝的丫鬟雁儿。 小说名字为《妻妾成群》,“妾”着墨最多,“妻”却很少,甚至 不如丫鬟多,更不用说妻的形象鲜明了。我们看书名,会想 到妻与妾之间的斗争之类的情节,但是,看完发现只有几个 妾甚至想成为妾的丫鬟之间的勾心斗角,没有妻与妾的斗 争。当妻与妾同时出现的情节一共有三处。第一处是开头, 争斗和无休止的妇人之争中,她最后终于沦落为一名世俗的 而又怀着梦想的少妇,曾经的灵性变成了烧毁的那管萧,她 的心里最后只剩下了恐怖,剩下了阴冷,三姨太梅珊的死给 了她致命的打击,也让她明白了自己落进了一个怎样的陷 阱,这是一个有着物质满足但却充满腐朽和淫荡的地方,是 一个填满了冤魂的古井悠悠,就象梅珊的戏文里唱的那样: 是红颜薄命,是加倍伤情。 和木讷的妻、斗争不止的妾相比,苏童笔下的情人是有 最为鲜明的颜色的群体。她笔下的情人虽然很少只有一个 性伴侣,但是在身份问题上她们却很安分,很少与妻妾进行 直面的冲突。她们多是出生小户人家的女子,因为自身本性 或者经济等原因成为他人的情人。《米》中的织云对男性的 勾引与献身更多地是自身的本性——爱欲和性欲的失抑和 靡烂。l4岁便被六爷包下做了姘妇,虽然她对六爷死心踏 地的追嫁,具有炫耀自己的虚荣成分,但从六爷对她的打骂 和五龙对她的性暴力上,却又分明显示出她强烈的爱欲与自 虐狂的心理特征。一个并不缺吃少穿的富户人家的长女, 竟然无视金钱与家规,一心为满足自己的爱欲而不惧“堕 落”,表现出家族女性背叛家族伦理渴望个体自由的内涵。 生性风骚的她面对五龙的到来,不像禁欲、清高的姐姐绮云 那样表示出处处的不满和敌视,而是百般挑逗,最后委身下 嫁,受尽了百般欺凌和折磨。虽然织云仍难脱“淫乱”之责, 但她的可悲的结局毕竟给家族的颓败因由追记了有力的一 笔!即使织云在性事上极为放荡,甚至同时纠缠与几名男 子,但是,她内心深处仍然有想安定的想法。当她作为未婚 女子怀孕时,她会想其他很多未婚安分女子一样开始考虑着 自己的终生大事,甚至甘愿做六爷的小妾。可惜,知晓她一 切的六爷对她腹中孩子怀疑,从而拒绝她,此时的她转而去 勾引、委身与低贱的五龙。这反映出情人骨子里还是希望被 得到婚姻认可的。这其实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正统思想的 表现。 二、苏童笔下女性的婚姻特点 纵观苏童的小说,他笔下男女之间似乎没有爱情的感 觉,更多只是写男权对女性的占有,男子对妻子责任心居多, 是一种无奈。在对于妾与情人面前则更多是放纵与玩弄。 即使没有成群的妻妾,男子也是极不安分的。他流连周旋于 三角花园之间,没有真正的情感依托,显示出男性的自私。 苏童笔下的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里,很少找到一夫一妻的 模式。《妻妾成群》里的陈佐千一共娶了一房正室,五房姨 太太,此外还有丫鬟关系暖昧。《1934年的逃亡》里的陈文 治虽然没明说他到底有多少妻妾,但是文中写道:“他们(陈 家)垄断了近两百年枫杨树乡村的美女。”[2]大户人家自然 妻妾“成群”,就像颂莲说的:“有钱人有了钱还要女人,要也 要不够。”即使不是有钱人家,小户人家也不乏妻妾共享之 颂莲第一次见倒大太太,她们初次见面时,大太太没有正眼 看她一眼,更不用说有冲突了。第二次是下人在园子里烧树 叶,颂莲开窗骂她们,下人在大太太面前告状,大太太没有虽 然有气,但是仍然先责怪下人乱议论主人的是非,然后责骂 颂莲“在陈府算什么东西”。第三次是陈佐千的寿宴上,她 在丈夫尴尬的时候,首先责骂小孩子,替丈夫解围,然后和三 太太争执。第一次妻妾之间虽然没有争斗,但是没有理会小 妾的行为来看,大太太从来没有把小妾们当做一回事。后面 的情节,虽然有冲突行为,但是,小妾们最后都是以无法拨到 大太太收尾。就像大太太自己说的“算是什么东西”,这些 行为体现了富家妻子说话做事比妾端庄、注意维护颜面,她 们在家庭里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而小妾不敢和她进行过激 的冲突,更不用说取而代之了。这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正统思 想。 结成婚姻一般是因为爱情,但是苏童笔下的婚姻很多都 是由于人的虚荣、性欲等等,而非情感因素。《妻妾成群》一 文在写陈佐千初见颂莲的反应时,写道:“新奇而又温馨,这 是他前三次婚姻中从未有过的。” 于是,“他对颂莲的宠 爱,陈府上下都看在眼里。”由此可见他对颂莲的感情来源 于两个字:新鲜。这是一种男性猎奇欲望的表现。后来,当 颂莲由于被压抑而变得无理取闹,和其他妾氏无异时,他对 颂莲很快失去了兴趣。因为此时,曾经吸引他的属于颂莲的 那份新鲜已经消失殆尽,自然而然的,他就会疏远颂莲,致使 颂莲失宠。反之,从颂莲的角度来看,她之所以嫁给陈佐千 为四姨太的原因也是是两个字:金钱。文中说:“颂莲父亲 经营的茶厂倒闭了,没有钱负担她的费用。” 继母让她在 做工和嫁人、嫁给一般人还是有钱人之中做选择,她毫不犹 豫的选择:“当然是嫁人”,“当然有钱人,这还用问”。这样 的双方非情感选择的婚姻,其结果可想而知。颂莲成为陈氏 家族女子争宠的牺牲品,最后疯掉。这也暗示,这种婚姻状 态下,女子无法融人其中,反抗与逃离的途径只能选择死或 者疯。 在《米》一文中,五龙与织云,绮云姐妹的婚姻也是典型 的欲望结合。叔本华引用法国作家朱伊的话说:“倘若没有 女人,我们的童年将孤独无依;中年失去快乐;老年失去慰 藉。” 五龙虽然出生是个孤儿,没有女人来依靠,但是,他 的一生却与女人互相缠绕一辈子。但是,无论是哪一个女 人,在他心里并没有爱的痕迹,所以,他的婚姻是没有情爱可 言的。首先,他与织云的婚姻是因为性欲与身份。织云是第 一个在他到达城市之后,对他暧昧的女子,并且是第一个与 ・79- 他发生关系的女人。他除了满足性欲之外,他还可以通过娶 处于妓女身份,但她一开始却是不甘于接受命运摆布的,这 一织云为妻,获得在米店甚至在镇子上高一些的地位,从而获 得进入城市的通行证。实现了由乡村对城市的逃亡。和绮 点从她跳离去改造营的卡车可以看出。都说“婊子无情, 戏子无义”,秋仪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妓女:对小萼,姐妹情 云的婚姻则是一种成功征服的欲望的展现。绮云对五龙的 态度,反应了城市对乡村的一种轻视,征服了绮云,便是攻占 了这座城市里的一个象征建筑。这样的婚姻是乡村向城市 逃亡衍生出的变态思想。 深,时时挂牵,哪怕是抢了她的男人,也没有真的恨她;对老 浦,一片痴情,虽然恨其在最困难时丢下她,但最后还是承担 下抚养其子的责任。秋仪的身上时时透露出一般旧式女子 所没有的刚毅和理性。但即使对这样一个刚毅、敢爱敢恨的 女子,作者也让她最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摆布,嫁给驼背鸡 胸的丑陋男人冯老五。《妇女生活》中的三代女性娴、芝、萧 有着共同的思维轨迹和生活方式:一是把自己的命运都寄托 三、苏童笔下女性情感的心理分析 苏童被小说界戏称为“红粉杀手”。这主要是缘于他对 女性角色以及女性写作视角的选择运用,他以男性作家的身 份,从女性眼光来看女性世界,对其进行描摹与观照,来表现 女性的悲欢离合、细腻缱绻的爱恨离愁故事。他的小说塑造 了很多在当代文学作品创作中未曾有过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形象。这些形象被放置于一个个生动、诡丽的故事之中,那 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中国传统婚姻有着怎样的微妙 心理呢? 自农业社会以来,尤其是在新时期以前,由于生理的原 因,女性一直蛰伏在男性背后,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女性一方 面孕育着生命个体,另一方面又依赖于男性而存在。男性是 她们的生存之基,是她们的命运主宰,因此,只有牢牢的把握 住男人,才有生存的机会,或者说在传统的观念里,没有社会 地位的女人,只有依靠男人才会有更好的生活。《红粉》中 的小萼是一个处于新旧之交的女性形象,她是旧中国时期的 一个妓女,在新时期妓女改造中她没有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 劳动妇女,而是继续依附男人。在从改造营出来后,匆匆傍 上从前姐妹的男人,妄图能够安身立命。为了能过上物质丰 足的生活,她间接地把她的男人逼上了绝路。到最后抛下自 己的孩子跟着北方男人移居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表 面看来,她是一个不愿自食其力的、没有被改造好的妓女,实 质上,她只是被社会深深烙上了女人就要从属男人的印记。 依靠男人是她的本能,她的心里只有女人就是要靠男人的念 头。连她的姐妹秋仪也说:“天生一个小婊子,打死你也改 不了的。” 这正是几千年来女性被压抑扭曲的人性的深刻 体现。 在苏童的观念里,女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始终是处于 附属地位的,因此永远是被压迫的。这一点可以从小说《娴 的故事.》中结尾小杜说的一句话中看出:“……一般来说,女 人都敌不过男人。” 苏童认为,即使再反抗,女人的最终命 运也是依靠男人。因此,在苏童的小说世界里,女人永远摆 脱不了做男人附庸的悲剧命运。有些女子虽带有反抗意识, 但是力量很微弱,并没有多大的胜利。有的在行为表现上只 是在男子面前小胡闹一番,最后还是对男子顺从做结。《红 粉》中的另一女性形象秋仪便是悲剧的典型。同小萼一样 ・80・ 在男人身上而最终又以男性对她们的背叛而得到悲剧的结 局;二是她们生活在单纯的极富想象力的状态里,在春风得 意时,最忌恨她们的自然是女人,甚至是自己的母亲,在她们 倒霉时,也不要指望会被女人同情。三代女性或生命或命运 的承续,暗含时间性与空间性生存状态的恒定,象征着在男 权社会下女性的这种悲剧命运是周而复始、不可改变的。 结语 在情感的伊甸园中,当面对只有一个亚当的情况下,几 位夏娃们便没有了以往传统观念里的形象。这便是苏童笔 下的妻、妾、情人们。苏童笔下的夏娃们会愤怒、会反抗、会 相互斗争,但是她们却不会相互抚慰,不会相互怜惜。苏童 笔下的女性缺乏温情,剥开那层温热的皮肉,也许发现流淌 的不过是寒意逼人的冰渣子。苏童同情她们,甚至试图让她 们反抗,可惜,她们的反抗由于强烈的“男性为天”的思想根 深蒂固而失败,反而成为男性的附庸品,这就是苏童笔下女 性情感世界的特点。 参考文献: [1]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M].南京:江苏文艺出 版社,1996:108 [2]苏童.苏童文集・世界两侧・1934年的逃亡[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03. [3]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妻妾成群[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l12. [4]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妻妾成群[M].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l11. [5]叔本华.叔本华论文集[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100. [6]苏童.苏童文集・婚姻即景・《红粉》[M].南京:江 苏文艺出版社,1996:78. [7]苏童.妇女生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 4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