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佛禅寺讲解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诸位贵客来玉佛禅寺参观,我是导游员XXX,非常荣幸和高兴,陪同您们参观目前我国供奉玉佛最多,面积最大的玉佛禅寺。首先我来介绍一下玉佛禅寺的由来和概况。
玉佛禅寺,古称“法藏寺”,当地百姓俗称“大佛寺”。始建于周隋之间(公元约557至581年),明弘治十五年,有大沙窝村岳氏父子出资,与该寺庙两届住持佛宝、法翠一起,带领乡民重建该寺,先后建造起了大殿、两侧偏殿及南房殿宇,历时15年,至明正德十一年修造完成,重现往日巍峨。因供奉法藏菩萨而得名。
明正德末年(公元约1510),大沙窝村有信众提出对法藏寺进行扩建,出资捐物,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建两廊和钟、鼓二楼,并塑历次参加建寺之功臣像供于偏殿中。扩建工程一直持续到明嘉靖三年春,扩建后的寺院,布局玲珑,错落相应,奇花异草,怪石嶙峋。后有信众岳信、岳钺、岳佩、岳仲华等四人专门为修寺之事请云南道监察御史皋兰段绩撰文,给事中楚雄知府丘于溱篆额,金城学海陈养丹书,于明嘉靖三年夏立碑记志。至此,古代文献及文物中再没有有关法藏寺的记载。
据九旬老人孙百瑞回忆,儿时在此遗址上见到的是一片瓦砾和石碑。由此推断,法藏寺毁于清末民初这段时期。
公元20世纪70年代初,大沙窝村在寺院遗址上建造大沙窝小学,发现残存的石碑2块。其中较小的石碑疑为该寺始建时(即周隋)的碑记,填水塘时一起埋入坑中;而另一块较大的石碑幸则被有心人保留至今。现此碑已断为3截,就存放在重建的玉佛寺院中。
2003年8月,经过市宗教局批准,法藏寺移址当城村重建,并更名为玉佛禅寺。
该寺总占地400亩,建筑面积66500平方米。佛像全部由缅甸玉制成,为缅甸僧众无偿赠送,
1
目前寺院佛像总数已经达到了12000余尊。由此成为目前国内佛像总数最多、单体佛像最大的寺院。
依照中国传统古建筑格局修建:寺院四周均由护寺河、河堤路、绿化带三重护卫。护城河宽10米,河堤路宽6米,绿化带宽4米,组成一道隔绝纷纭俗世的自然屏障。寺院主体中轴对称、回廊连接、翘角飞檐、朱漆彩绘。延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卧佛殿等;两侧为钟鼓楼、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菩萨配殿、禅堂、藏经楼等。
(此外,还规划有“两园一院”,即生态园、种植园、安养院。其中生态园开凿人工湖泊一处,湖心有岛,岛上建观音园,配以亭廊曲桥,供大型飘海观音。湖畔堆砌罗汉山,山顶建八角罗汉塔,塔高88米,内供千尊玉佛;山上并有18尊罗汉洞。罗汉山之腹中筑有“往生洞天”,安放仙逝亡人骨灰,日日经唱香熏,祈祷安息。种植园则继承禅农双修之传统,借农耕劳作达到参禅修智,养心护道之目的。安养院为花园式建筑,主要为接收佛教道心修持的老龄四众长居安养,念佛诵经,以期精神有所寄托、生活有人管理、生病有人照应、临终得到关怀、往生有人助念。生态园与种植园形成了高塔、湖泊、岛屿、建筑、绿地、田野相互映衬的园林格局,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好,下面我陪同大家一起开始参观我们玉佛禅寺。
大家迎面看到的是玉佛禅寺的山门这是座殿堂式建筑,顶为黄色琉璃瓦面配黄色脊饰件,中部镌刻有——“玉佛禅寺”四个大金字;木质朱漆大门,门面各镶嵌49颗铜制门钉,之所以称山门是因为过去寺院多处于山林之中,故名山门,后世造于旱地、市井之中的寺院,也统称山门,由于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穿过山门,我们首先来到天王殿,该殿为五间重檐单层歇山式建筑。面阔五间24.94米,进深三间15.68米,建筑面积390.75平方米。上檐采用五踩斗拱,下檐采用三踩斗拱,雅五墨旋子彩画,黄色琉璃瓦面及脊饰件。殿内正中前座供奉弥勒佛,背后供韦陀菩萨,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
2
传说韦驮善走如飞,是佛教故事中的护法神。关于他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和安宁。他所使用的兵器是一根金刚杵。另一种说法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大天王部下三十二位将军之首。因他修行佛事,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的中心主殿----大雄宝殿,监视进出寺院的所有人。相传释迦牟尼曾下法旨,安排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据说佛祖涅槃后,有邪魔(有的地区还给这魔鬼起了个名字叫“捷疾鬼”)把释迦牟尼的舍利中的两颗牙齿偷走了。但尽管魔鬼疾走如飞,最终却没有逃出韦驮的法力。他发现邪魔后,急起直追,经过一番搏斗降伏了魔鬼,取回了佛舍利,从此便担当起了保护佛塔的重任。
韦驮的塑像多为青年武将造型,头戴战盔,手持金刚杵,挺身站立。白脸或者金黄脸,双目炯炯,气宇轩昂。他的手势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金刚杵横于两腕上;另一种是左脚向前站立,左手握住金刚杵柄拄地,右手叉腰,展示一种勇猛威武的形象。本寺的韦驮就是后一种造型。
关于韦驮的手势,另外还有一种很有意思的说法:对于行脚僧(游僧)而言,只要看见韦驮的塑像是双手合十捧杵的,表示寺院欢迎挂单(临时住宿),游方和尚尽可以大摇大摆地进去,白吃白住。要是握杵拄地,就表示该寺院不欢迎挂单,和尚要好好斟酌一下要不要住下啦。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最喜爱的弥勒佛了。因为他“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喜眉善目的弥勒佛形象,相传是缘于唐代末期五代梁朝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本名叫“契此”,浙江奉化人,长的矮矮胖胖,肚子很大,而且整日衣衫不整、疯言疯语,背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但他的疯话又常常能告知吉凶,他的行为常常能预示风雨。比如说,如果看到他穿了一双湿布鞋,那当天就要下雨,人们出门都要带好雨具;如果看到他穿了一双木屐,那
3
当天准是晴天。并且,他那大布袋里化缘来的食物,还常常拿出来分给穷苦的人。所以老百姓又都非常信服他,尊称其“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圆寂也很奇特。
那天,他来到奉化岳林东寺长廊,在一块盘石上坐下,说了一首充满禅机的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说完便安然去世了。人们仔细一琢磨,才恍然大悟,这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呀!于是人们就把他的肉身安葬在了岳林寺西二里的地方,盖了一座小房子,起名“弥勒庵(安)”。后来人们又按照他生前的样子塑了像,放在寺院的山门正中,欢天喜地地迎接着四方香客、八方宾朋,图的是大家进门便笑,事事顺利,皆大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其实,根据佛教传说,弥勒佛又称未来佛,是释迦牟尼的“法定”接班人。不过,他要在“五十六亿万年”后才能降临人间,普渡众生。据说弥勒佛出世时,人间就会永远风调雨顺,年年五谷丰登;大地一种七收,树上长出衣裳;到处莺歌燕舞,人人欢天喜地。
大家看,分立在弥勒佛和韦陀两侧的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根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居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山腰部分有一个犍陀罗山,山有四峰,分为东西南北。“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山峰上各住一位天王,护持着一方天空。
这位是东方持国天王,持乐器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
这位是南方增长天王,相传能令人“善根”增长,他手里持着青光宝剑,是为了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4
这位是西方广目天王,能以净眼观察世界,他是群龙的领袖,因此手中持青蛇一条(也有手绕缠龙),看到有人不相信佛教,就用手中的蛇(龙)索把他捉来皈依;
这位是北方多闻天王,用右手托举着一尊释迦牟尼佛舍利宝塔(另有一种形象是右手持混元珠伞,左手持三叉戟)。据说,北方多闻天王还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名字----施财天。因为在古印度神话中,他不仅守护北方,而且还是财富之神,是一位大财神爷,他在布道的同时,常常要洒下金银财宝,因此四大天王中听他讲法的人最多。
四大天王各有一个从者、九十一子和八名大将,辅佐他们守护天下十方。四大天王手中各执的法物,不仅是降妖伏魔的利器,也是人间和平的象征:宝剑的锋利喻示着风,琵琶的音律喻示着调,宝塔(珠伞)喻示着雨,缠绕的青蛇(蛟龙)喻示着顺。“风调雨顺”,正是中国老百姓所期盼的稳定祥和、国泰民安的美好图景。
由天王殿向北,我们看到的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
该殿建筑面积1103.14平方米,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盖顶建筑,雀替斗拱背脊齐备,台阶上有九龙,由 雕刻而成,雕刻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前设月台以花岗岩铺地。叠云望柱、净瓶莲花栏板。小兽用九个。金琢墨石碾玉龙锦枋心旋子彩画。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两侧供奉十八罗汉像及八十八尊法象庄严、栩栩如生的缅甸玉佛像。
请各位朋友随我进大殿,位于中央的便是主佛——佛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译音。释迦是个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的意思是“文”,含有“仁爱、忍耐、寂寞”等意思。所以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忍”或“能仁”,也有将释迦牟尼直接翻译成“释迦族的圣人”。
5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可译作“一切义成就者”),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其父名“首图驮那”,意思是“纯洁的稻米”,因此汉译为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是邻国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净饭王婚后多年未育,直到公元565年,在其已经50岁、摩耶夫人45岁时,才生下了悉达多。其母却在他出生仅七天后去世,因此释迦牟尼是在姨妈的抚养下长大的。16岁时,他娶了自己的表妹为妃,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
作为王子,悉达多的生活是优越的,但他看到连绵的战争、无穷的灾害以及生老病死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苦难,心中又充满悲伤。于是在19岁的时候,就毅然抛弃舒适的生活,决定出家修行,寻找解脱痛苦的道路。
经过六年的苦行僧生活,他感觉并没有找到解脱之法,就又放弃苦修,开始寻找其他解脱方法。经过数年磨砺,一日,他来到一棵菩提树下,跏趺而作,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也有说七七四十九天),最后终于参透了宇宙、人生的本质,觉悟成道,获得了解脱。这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五年的传教活动。
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包括当时社会各个种姓和各个阶层,很多王族和富豪给予他政治和经济上的很大支持。养育他长大的姨妈也成了第一批入教的人,并开了招收女弟子(比丘尼,中国叫做尼姑)的先河。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已是八十高龄,一次传教途中遇到大雨,患上病重,最后就在两棵娑罗树中间躺下,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沐浴着皎洁月光,停止了呼吸。这就是佛教中说的“双林入灭”,一颗无私无畏的伟大心脏自此停止了跳动,佛陀达到了彻底的解脱,至上的涅槃。
涅槃的原意指火的熄灭和风的吹散。既然涅槃是熄灭或吹散,就不必悲观地与死亡划上等号,而应该积极乐观地寻求那种熄灭生死轮回之后获得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思想的高度升华,是精神的永存、理想的新生。这也是佛祖的一生给我们的启示吧。
6
现在请各位转过身来看一看十八罗汉。
佛、菩萨、罗汉,是(大乘)佛教中的地位排列顺序。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音译略称。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通过修行达到的结果),就可以熄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十八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讲,他们是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槃,常住人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
十八罗汉大家一定常听说,但他们怎么称谓,一些典故有些朋友可能不甚了解,好那我来给大家简短介绍一下:
玉佛寺中的十八罗汉分别是:
举钵罗汉,原名迦诺迦跋厘堕阇尊者。他是一位化缘的和尚,他的化缘方法是举起铁钵向人乞求,故称举钵罗汉。
伏虎罗汉,原名宾头卢尊者。伏虎罗汉修行出家的寺门外常有虎啸,他认为虎是饿了,便从香积橱(食堂)内做给和尚吃的饭菜中取出一些给虎吃。老虎受了他的恩典,便被他收服了。
喜庆罗汉,原名迦诺迦伐蹉尊者。喜庆罗汉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问他什么叫“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叫做‘喜’。”又问他什么叫“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叫做‘庆’。例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到快乐。”
看门罗汉,原名注荼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到人家去化缘,常用拳头拍门叫屋里的人出来布施(施舍)。后来佛赐给他一根锡杖,他再化缘的时候就用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人们听到锡杖的声音,果然就出来布施了。这锡杖后来就成了和尚手里的禅杖。
7
长眉罗汉,原名阿氐多尊者。长眉罗汉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眉毛。原来他的前世是一位和尚,因为修行多年,到老了毛发都脱落了,只剩两条长眉毛,死后再转世为人,他的父亲送他出家,终于修成正果。
静坐罗汉,原名诺距罗尊者。静坐罗汉是一位大力罗汉。原来是一位战士,好斗,后来出家,他的师傅叫他专习静坐,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粗野好斗的习性。所以他在静坐时仍显示出大力士的强健体魄。
挖耳罗汉,原名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原是一位论辩师,因论“耳根”闻名印度。“耳根”的意思是说由于觉醒而产生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六种根源之一。佛教讲“六根清净”,六根是指眼、耳、鼻、口、手、意。其中“耳根”清净为第一。因为那迦犀那论“耳根”最到家,最有说服力,所以取其挖耳形状以示“耳根清净”。
骑象罗汉,原名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本是一位驯象师。象在印度被视为神物,象是佛法的象征,比喻威力大,耐劳而又致远。他出家修行得到正果后,人们根据他的身世将他称为“骑象罗汉”。
坐鹿罗汉,原名宾度罗跋罗堕阇。坐鹿罗汉原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一日,他忽然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便向优陀延王请求辞别。优陀延王苦苦劝说他不要出家。无奈,他去意已决,优陀延王只好听凭他进入深山修行。过了些日子,他独自骑着一头鹿回到宫廷,劝导国王出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的可厌。结果国王让位于太子后也出家了。人们根据他回宫时的样子而称为“坐鹿罗汉”。
开心罗汉,原名戍博迦尊者。开心罗汉原是天竺国的太子,他的弟弟不服气哥哥而一心想继承王位,所以经常给哥哥捣乱。太子对弟弟说:“我心中只有佛,并不想当国王。”说着打开衣服让弟弟看自己的心。他弟弟竟然真的看到他心中的佛像,无话可说,也不再作乱。因此戌博迦修成正果后,人们就叫他“开心罗汉”了。
8
探手罗汉,原名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的得名因他打坐时的形态。他最常用的是半跏趺坐法,并且每次打坐完毕,需要用双手托起,同时长长嘘一口气。
托塔罗汉,原名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是佛陀的最后一位弟子。由于塔是珍藏佛舍利的,因而塔也成为佛的象征。他为了纪念佛陀,特别制作了一个小塔随身携带。
芭蕉罗汉,原名伐那婆斯尊者。据说芭蕉罗汉出生时,雨下的特别大,后园子里的芭蕉树被打的沙沙作响。他的父母就给他起名叫伐那婆斯,即“雨”的意思。等到他出家后,特别喜欢在芭蕉树下用功,因此被称为“芭蕉罗汉”。
过江罗汉,原名跋陀罗尊者。传说过江罗汉的母亲是将他生在了跋陀罗树下,因此取名“跋陀罗”(贤)。长大后被家人送去出家,努力修行,很有成就。据说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他渡江过海传递过去的,因此被人们称为“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原名因揭陀尊者。布袋罗汉原是印度的一名捉蛇人。他常带了布袋进山去捉蛇。每次逮住蛇后,他都将蛇的毒牙拔掉,再把蛇放了。这样,进山的的人们就免去了被毒蛇咬伤的危险。他也因善心而得到正果,被尊称为“布袋和尚”。
降龙罗汉,原名庆友尊者。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个叫波旬的恶魔。他经常煽动那竭国人到处杀害和尚,尽毁佛殿佛塔,并将所有的佛经都弄到那竭国去。波旬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龙王,他就发动洪水湮灭了那竭国,将佛经藏在了龙宫里。后来是庆友尊者闯进龙宫,降伏了龙王,取回了佛经,为佛教立了大功,所以被称为“降龙罗汉”。并且,他还写了一本书叫《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里面详细记载了十六罗汉的姓名和住处。这本书后来由唐玄奘翻译介绍到中国。
笑狮罗汉,原名罗弗多尊者。笑狮罗汉原来是一位猎人,出家后开始戒杀生。修成罗汉时,有两头小狮子欢喜地跑到他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伐阇罗弗多罗以后常将小狮子带在身边,所以被称作
9
“笑狮罗汉”。
沉思罗汉,原名罗怙罗尊者。罗怙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以密行修行著名。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他的沉思就是在思考智慧与行动,因此叫“沉思罗汉”。
《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牟尼在拘尸那揭罗国收了最后一个弟子善贤之后,便“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人参悲戚,感叹大觉世尊将寂灭,众生福尽。释迦牟尼便“右胁卧狮子床”安慰大家。这情景便是后来的卧佛形象。
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到玉佛禅寺最具特色的——卧佛殿
它是一座单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256.25平方米,殿内供奉的就是本寺镇寺之宝释迦牟尼佛涅磐像,现为我国北方或说津门最大的玉石佛像。
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本寺镇寺之宝——卧佛释迦牟尼涅槃像。
该玉佛长7米、高3米、重25吨,造型生动、质地精美,为一整块天然玉石雕刻而成。据缅甸玉工描述,能完整保留下来并雕刻成如此一尊大佛的优质玉石实属罕见,此卧佛雕像实属世界奇观、人间瑰宝。
在一般寺院中,菩萨多与佛祖释迦牟尼同在一殿,有时为文殊、普贤两位,有时加观音、地藏共四位。但在玉佛禅寺中,四大菩萨却分殿供奉。其原由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分别在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因此寺院内的四座殿堂就分别象征这四大道场,来寺院拜访的香客在四个殿堂分上香火,也犹如走访过四座圣山了。
在佛教的谱系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就以菩萨为称号。菩萨是“菩提萨
10
棰”的简略音译,“菩提萨棰”的意思是“上求菩提、下化有情”,他的职责是帮助佛,用佛的宗旨和教义,解救在人世“苦海”中挣扎的芸芸众生,将他们引渡到没有烦恼、永远欢乐的极乐世界去。
四大菩萨中的文殊表示“大智”,普贤表示“大行”,观音表示“大悲”,地藏表示“大愿”。其中文殊和普贤分别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和右胁侍。
接下来,请大家随我逐一礼拜这四位菩萨。
观音殿。
观音菩萨,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佛教人物形象,被视为扶危济难的救星、慈祥的长者和高洁的“圣母”。至于对“观音娘娘”的崇拜程度,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可见其地位之崇高了。
观世音,梵文为“阿婆卢吉低舍婆罗”,也叫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因为唐朝时避讳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便简称“观音”,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众生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只要念诵观世音的名字,他就会“观”到这个声音,立即前往解救。“观世音”这个名字就显示出这位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法力无边。以眼睛来“观看”声音,在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但在佛教的“六根互用”理论中却是可行的。通过修行、布施等种种功德,达到“六根清净”以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念等就可以互通了。
“观自在”这个名字,是大名鼎鼎的唐玄奘(俗称“唐僧”)翻译的,意思是表示这位菩萨具有大智慧,可以“自在”地观察事理而无任何障碍;同时表示大慈悲,可以寻音救苦,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11
(佛经中的观世音都是男神,而在中国寺院中,我们看到的观世音却绝大部分都是女子形象。这还要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三国时期,佛教的《无量寿经》开始在中国传诵。及至东晋,中国开始盛行西方极乐世界的信仰,作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阿弥陀佛和第二大神的观世音菩萨开始受到广泛崇拜。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上迅速发展,出家的尼姑和在家的女居士迅速增多,这样就迫切需要一位“女子成佛”的榜样。按说,菩萨早已脱离了人间凡胎,已经没有性别之分。但由于女子信众的需要,加上慈母之爱,女性之美更能打动人心,中国的佛教也就做出让步,塑造出来一位女菩萨,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观世音菩萨本身具有三十三般变化,为了说法的需要,为何不可以随时变换性别和身份呢?何况,在道教的神仙世界里,早有以王母娘娘为首的一大批女神形象,说明中国的老百姓更认可以女子形象来代表慈爱和善良。从唐代开始,女性形象逐渐深入人心,延续至今。就连印度的观世音来到中国以后,不仅身份变了,性别变了,而且最后连身世也变了,成了妙庄王的女儿妙善。
在中国的佛教故事中,妙善是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女儿。
传说妙庄王共有三个女儿,她们到了出嫁的年龄,妙庄王就为他们遴选夫婿,准备成家。大女儿、二女儿都愉快地答应了,只有小女儿妙善不同意结婚,执意出家当尼姑。妙庄王十分生气,百般劝说无效,就把不听话的妙善赶出了王宫。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用尽各种药物,病情还是没有起色。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有一个老僧告诉他“一定要用你最亲的亲人的手和眼睛煎药,才能治好你的病。”妙庄王最亲的人就是自己的女儿了,因此他就动员大女儿和二女儿牺牲自己的手和眼睛来救自己,但没想到两个女儿竟然谁也不肯。妙庄王无奈,只好继续向老僧求教。老僧告诉他:“香山仙长济度众生,求她一定能成。”妙庄王便请来了香山仙长。仙长一到王宫,二话不说,就断下自己的手掌,剜出自己的眼睛献给了妙庄王。原来这仙长就是他的小女儿妙善。妙庄王痊愈后,既感激女儿的孝心,更感激佛祖的点化,于是发誓向佛,并请万能的佛祖恢复女儿的手眼。慈悲的佛祖“舍一偿千”,一下赐给她千手千眼,千手象征护持众生法力无边,千眼则意味着无穷智慧遍观世间。
故事里的妙善变成了观世音,儒家的孝道、道家的仙气和佛教的慈悲就这样融合在了一起,中国
12
的老百姓也从她安详、慈爱、宁静的面容中获得了拯救的希望。)
接下来我们参观的是地藏殿。
地藏菩萨,地指大地,藏指储藏、存有。意思是说,他就象大地一样包含着无限的善根种子。地藏菩萨是悲愿特重的菩萨,因此常被人们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以显其特德。关于地藏王菩萨名号的由来,《地藏王菩萨十论经》里面说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思密知秘藏”,所以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菩萨具足了最高的德性,不但能承载众生的苦难,而且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地藏菩萨曾在清净莲花目如来像前发愿,誓愿救拔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尽成佛竟,然后自身方成正觉。
各位朋友现在参观的是文殊殿。
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的简略音译,意思是“妙首”或者“妙吉祥”。他专司“智慧”。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文殊师利法王子。其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持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之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
最后我们来到普贤殿。
普贤的梵文名字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译为“普贤”。普贤菩萨,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故佛教徒常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以彰显其特德。普贤菩萨代表一切菩萨行德本体,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两者并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胁侍。文殊骑狮、普贤驾象,表示理智相即,行证相应。
此外玉佛禅寺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内设往生堂,称为“地宫”,其中存放亡人的13
骨灰,以求佛菩萨的加持,得以超度。地宫部分,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寺院地宫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有存放位置20余万个,仅此便可以为国家节约土地一千多亩。
其实,在佛教寺院里安放骨灰已早有先例。比如在柬埔寨很多达官显贵喜欢把先人的骨灰,存放在柬埔寨最大、最古老的寺院乌那隆寺中,以示先人们回到佛的身边,所以,这里形成了柬埔寨最壮观的塔群建筑。
佛有这样的慈悲,有这样的功德,能为众生消灾,能满众生之愿。寺院以佛的名义收下众生存放先人骨灰的费用,同时也就收下了众生的心愿,最终要给予众生满足,实现他们的心愿。即寺院收了这些费用,一方面仗佛菩萨的功德,众生自得离苦超升,同时也把这些款项用于发展佛教事业、弘法利生,等于是在代众生修集福报,增上功德。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