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几分之一
[课前交流。]
师:你发现今天给你们上课的老师跟平时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吗?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会让你们有很多发现。
【评:简短的师生对话,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促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一、导入准备
爸爸,他们带了一些东西(出示4个鸡腿、2个牛堡和一个月饼)
(1)鸡腿怎么分?生:一人两个。
牛堡呢?生:一人一个。
揭示:每人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蛋糕怎么分?
生:一人一半。(动画演示从中间切开蛋糕。)
每人分得一半,也可用一个数“ ”来表示,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
.
出示课题:认识分数。
【评:让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分东西情境中,复习本课概念的关键――“平均分”。再由“一半”引出 ,初步认识 的意义,学生也很自然的作好了认识分数的准备。】
二、探索、活动。
1、认识二分之一。
(1)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 ,另一半呢?(也是它的 )板书: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它的 。
(2)折出 。
师:拿一块长方形的纸,先折一折,把它的 涂上着颜色。
学生活动。
师:你是怎么表示的?
生1:把它竖着对折,再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生2:把它横着对折,再把其中的1份涂上颜色。
师:可以横着对折、竖着对折,还可以怎么对折?
.
.
生3:还可以斜着对折。
师进一步证实:斜折,折出来的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肯定。
电脑显示:
师:这些折法一样吗?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呢?
生:因为长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其中被涂色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3)判断。
出示:下面哪些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在( )里画“ ”
( ) ( ) ( ) ( )
小结:一个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二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评:在初步认识 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用不同的现象体现 的本质――“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原来物体的 。最后再由判断练习巩固学生对 的认识,同时引出几分之一。】
2、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
.
.
(1) 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为什么?
生:这个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三分之一。
(2)师:分数家族里除了 外,还有 、 、……很多很多分数。
板书: 、 、 、 、 、……
师:你想认识哪一个分数,想自己折还是老师告诉你?(学生选择了自己折)拿一张纸折一折(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纸),并用斜线表示出这是几分之一。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你涂色的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生1:(示 )把图形平均分成了4份,一份是 。
生2:(示 )把图形平均分成了8份,涂色的一份是图形的 。
师:老师还发现了几个特别的图形。(示学生作品 )这位同学他特别想表示哪一个分数?是 吗?为什么?
生:他分得每份大小不一样。
师:要表示一个分数,有三个字很关键,也就是――平均分。4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表示哪个分数?
逐一展示学生的一些作品:
.
.
这些分别是什么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你觉得它们都是 ?
师:只要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
【评:继续让学生折一折,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概念。】
(3)分数的读写及各部分的名称。
师:分数会写吗?
示范 的写法。
说明:先写 ,再写2,最后写1。分数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名称。(指名说。)
让学生看书中有关概念。齐说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能写得比张老师还要漂亮吗?
出示: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 ( ) ( ) ( )
.
.
【评:让学生在认读分数的基础上,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形成科学的概念。】
三、估一估、比一比。
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
出示: ,说明:整个小长条,用“1”表示。
表示多少?
表示多少?
,这个图形呢?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是眼睛看的。
生2:,上面是 ,把 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 。
师:看一看,还是与上面的比一比,哪个更准确些?1、 、 间有联系吗?
继续分下去,还可以表示几分之一?(十分之一、十二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师: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会越来越怎样?(越小)
【评:在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估一估的活动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也对“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会越来越小”有了初步的感知认识,为
.
.
后续的学习作了准备。】
四、拓展应用。
1、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图:法国国旗( ) 五角星 ( ) 巧克力( )
说明:法国国旗每个部分都是这个图形的
师:巧克力让你想到了 ,可分给几个人?还能想到哪些分数?
生1: ,可以分给2个人。
生2: ,可以把巧克力平均分成4份,分给4个人。
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想到的分数一样吗?
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怎样?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分得的情况呢?
2、人体中的分数。
出示:1周岁的我
演示:把“1周岁的我”的身长平均分成4份,其中头的高度占身长的 。
.
.
师:头的高度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出示:现在的我
演示:把“现在的我” 的身长平均分成7份,其中头的高度占身长的 。
师:现在还是 吗?是多少?
师:你们现在几岁了?(指名到黑板前面。)用手比划一下,你的同学头的高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指名估一估。)
说明:十岁左右的儿童,头的高度大约是身高的 。
3、播放多美滋奶粉广告: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一看来了8个小朋友,就把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小朋友。懂得关爱的东东,就把自己的一份分了一半给第九个小朋友。
师:从广告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呢?从哪个画面想到的?
生1:我能从第一个把蛋糕平均分成4份的画面,想到 。
生2:我能从第二个画面的8个小朋友和第三个画面的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想到 。
生3:我能想到 ,因为东东把自己的一半分给了第九个小朋友。
师:是整个蛋糕的 吗?
.
.
生3:不是,是东东手里蛋糕的 。
生4:是 的 。
师:第九个小朋友拿到九分之一了吗?
生5:没有。他拿到的是整块蛋糕的 的 。
生6:他拿到的是整块蛋糕的十六分之一。
师:课后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喜欢东东吗?他分出了手里蛋糕的同时,还收获了什么?
生:快乐。
生:爱心。
生:友谊。
……
【评:数学是一个生活的概念。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在“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人体”及广告中的找分数活动,领略了生活中的数学。这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数学意识,也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评课:
.
.
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便在学生对东东的喜爱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回味整节课,张老师在本节课中的一些做法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让学生在做中学。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新课标)。本节课中,张老师让学生在初步认识 后,让学生用长方形折并涂色表示 。接着,在认识了 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或圆这些材料折一折并涂色表示几分之一,再让学生对一个个作品进行辨析。于是,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逐步清晰了几分之一的概念――“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也就很容易地从学生的手指中一个个地 “诞生”了。
二、让学生数学的眼光更敏锐。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首先应该是生活的概念。”“要鼓励学生现学现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概念。”(《美国教学创意手册》)学生随着老师,在“法国国旗”、“五角星”、“巧克力”、“人体”及广告中的找分数。在分巧克力的活动中,巩固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同时,初步感知了“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人分得的就越多,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人分得就越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大小做了准备。在对广告里最后一个“ ”的讨论中,进一步加强了单位“1”的初步认识。学生在找分数、辨分数的活动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眼光更为敏锐。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节课,张老师的教态随和、语言亲切,学生一直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尊重、
.
.
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在认识几分之一部分,张老师提问:“你想认识哪一个分数,想自己折还是老师告诉你?”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积极地展开了折纸活动;“你能写得比张老师还要漂亮吗?”,这样的话语又激起了学生写分数的欲望。除了让学生有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张老师也不忘让这节数学带上德育的内涵。“喜欢东东吗?他分出了手里蛋糕的同时,还收获了什么?”“快乐。”“爱心。”“友谊。” ……孩子们在对美好的发现和感叹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数学由此变得更加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这又怎么能让孩子不喜欢数学呢?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