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西省实施农业产业振兴的人才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知库网
人力赍漆

山西省实施农业产业振兴的人才发展策略研究

朱晶晶张娟赵云芳

摘要:山西省乡村振兴的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结合现代农业人才的要求,对农 业人才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深入分析了当前山西省农业产业基础和人才现状,寻求实现农业产业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人才支撑 问题,并立足山西省农业产业实际,提出了破解农业人才瓶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省;农业产业振兴;突出问题;人才发展策略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 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 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 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产业兴旺是实现乡 村振兴的基石。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最重要的内容,人 才是农业产业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动 者。近段时间抢人大战”在多个省份的多个城市展开,为引 进人才,纷纷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在此轮大战中, 山西省只有积极响应,加快农业产业聚人部署,着力进行农 业人才开发和培育,积极打好人才组合拳,才能不断深化农 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

一、 新形势下农业人才的界定

传统意义上,农业人才是从事农业生产与管理的专业人 员。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人才有了新的认识,其 范围涵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农产品生产 人员、农产品加工技术人才、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农业环境保 护技术人才、农业生物工程人才、农业国际贸易人才及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人才等。总体包括农业生产人员、管理人员、 科研人员和服务人员。

二、 农业人才资源对农业产业振兴的能动作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具有着物质 资源不可比拟的优势,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 源优势,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农业人才资源对农业产业 振兴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人才智能促进农业 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千百万人的集体事业,合理的智 能结构可以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加速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 第二,人才的集聚力量是促进农业产业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 配置的基础。第三,人才的合理结构促进了农业产业管理的 协调运作。因此,强化农业产业振兴,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开发 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 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三、 山西省农业产业基础及农业人才现状

(一)山西省农业产业基础

1.山西省农业区位和空间布局。山西省位于黄土髙原,土 地比较贫瘠,其中旱地面积占到全省耕地面积的70%左右, 所以发展农业必须依据山西省的土地实际。而从全省整体来 看,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晋南地区由于煤炭资源相对 较少,发展农业产业历史较长,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而 晋北的大部分地区,主导产业长期为煤炭,对农业产业的重 视程度不够,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

138

2018年第8期

C

912

文献标识码:

A

2.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1995年开始全国试点进 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山西省按照“工业化理念、产业化运作” 的思路,围绕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中药材等重产业,依 托重龙头企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尤其是“十三五” 期间,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 建汾河谷地、上党盆地、雁门关、太行山、吕梁山和城郊农业 六大特色现代农业区域,突出优势杂粮、旱作农业、功能食品 三大特色,在区域化布局、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标准化 生产上着力,全力推进现代农业髙速发展。

截至目前,山西省的农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由23家增 加到3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远远超过了同类省份。普査 数据表明,2016年年末全省农业经营单位达到4.2万个,比 10年前增长8.4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从无到有,新型农 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并获得快速发展。2016年年末全 省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8万 个。足以体现,山西省农业企业数量逐年增多,生产经营规模 不断扩大,产业链条逐步延伸。

此外,山西省还在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和“畜 牧产业振兴计划”,在全省范围分期分批推进特色农产品产 业支撑项目建设,并采取一系列贴息、补助等扶持方式,大力 度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化经营发展。

(二

)山西省农业人才现状

1.

从业人员数量现状。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共有个农业经营单位,585.1万农业经营户,其中,6.1万规模农业 经营户,801.2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比10年前增加2.5%。表 明,我省的农业人才总数增加,但是距离建设现代农业,尤其 是服务区域农业发展,表现为农业人才总体不足,尤其是高 层次推广和创新人才匮乏,受教育程度较低。

2.

从业人员素质现状。在农业从业人员中,未上过学及小

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30.7%,比10年前下降 4.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58.6%, 下降0.4个百分点;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为9.5%,提髙4.0 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的为1.2%,提高0.9个百分点。可见, 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提髙,但农业实用人才除少 数农技干部外,其余主要为实操技能的农民,很少接受过正 规、系统的农业培训,文化程度不髙。尤其是农技推广人员中 存在科学素养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影 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同时制约了现代 农业的深化。

3. 从业人员结构现状。从地域分布来看,农业从业人员地

中图分类号:4.2万

区分布失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市(区)、县农业人才密度 较大,而在偏远县城,尤其是贫困村镇人员分布较少。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农业人才集中在机关、事业单 位中,受单位工作性质、制度、职能范围等条件的约束,无法 形成自由流动。

从队伍的稳定程度看,其流动性较大。我省的农产品培 育、加工和销售未能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多为分散经营。因 此,不利于农业人才的集聚。加之乡镇基础落后,生活条件艰 苦,大多数创新人才、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意来农村就业,这些 都阻碍了农业人才由城市向农村的自由流动。

四、山西省农业产业振兴的人才突出问题

(一) 农业人事管理观念落后,对农业人才的要性认识不够

山西省是资源型大省、农业小省,多数市、县、镇领导只 重视税收较多的能源产业建设,不重视农业产业建设,对农 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农业人才紧缺对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性制约,以至于多数农业产业经营中缺 少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部分县市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处于自 发发展状态。

(二) 农业产业人才总量偏少、精英不多、结构衡、素质不高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山西省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少,农 业科技创新人员少,创新动力不足,但是仅靠扩大从业人员 规模是不够的,还必须依照农业产业的人才需求,培养一大 批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综合能力过硬的现代农业产业 人才。但由于农业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短时间内很难培育, 而产业规划和领军人才更是极度稀缺,这也成为山西省现代 农业深人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 地方高校农业产业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第一,在髙考中,相当大比例的考生不愿意、家长不支持报考农学专业志愿;第二,多数农业院校课程知识陈旧,注重 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缺少现代农业新知识;第三,农学专 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多愿选择留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不愿意 留在农村实干。这就导致了农业人才的供应不足。

(四) 优秀农业产业人才外流严重

调查显示,近半数的农业创新人才、科技服务人员愿意 短期留在乡镇,将农村就业作为城市就业的跳板。另外,农民 外出打工,导致农业从业人员减少。而且有些市、县领导不注 重人才的绩效激励,也导致了优秀人才外流的现象。

(五) 农业产业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受一些制度性、人为性壁垒制约,山西省农业产业人才市场化机制和体制有待完善,社会化程度不高,限制了人才 的自由流动和集聚。

(六) 农业人才建设的机制体制有待健全

首先,尚缺乏科学、系统、细致的农业人才建设规划。其 次,现已出台的农业人才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相关 政策间的衔接、配套不强。最后,人才建设的短期投入常见, 长效投入不力,尤其是农业人才培训、引进及高校农业学科 建设等方面投人相对不足。

五、 山西省农业产业振兴的人才发展策略

(一

加强农业产业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

坚持科学人才观,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贯彻于农 业工作各个环节,提高对农业人才的重视程度;成立农业产 业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因地制宜制定人才建设专项规 划;逐步实现按行业、类别、层次的不同,分级分类完善、配套 人才政策体系;设立人才建设专项基金,用于高层次农业人 才的引进、培养,支持产学研合作,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 化。

(二) 建立并完善农业人才机制

第一,引才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以业聚才” 的集聚效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才方案的科学规划。第

二,育才机制。地方髙校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调 整人才培养方案,发挥其在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三,用才机制。一是要以科学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 建立科学的农业产业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为人才使 用、晋升和奖励提供依据。二是要坚持运用精神激励方法提 高农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可通过设立各级荣誉称号,表彰 贡献突出的农业人才,彰显政府和企业对农业人才的尊重和

渴求

。第四,留才机制。尝试在户口、关系等方面运用柔性机 制。采取积极措施实现从待遇上、事业上、生活上、感情上稳 定、留住人才。

(三) 加强农业人才教育与培训

对农业人才的培养要釆用教育与培训相结合,学校与企 业、社会相结合的方法,地方髙校要深化农业产教融合,多邀 请有经验的一线生产能手、科研创新人员到学校挂职教学,同 时健全市场培训体系,通过各种社会职业培训让更多的农业 从业者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技术和农业创新技术,带 动更多人就业,更好地服务于三农。

(四) 建立健全农业人才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标准,同时设立分类分级的管 理体系,细化分类评价标准;针对岗位需求合理设定人才评 价指标,以提高人才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开放、 公平、长效评价机制;弱化政府职能中评价职责,转化评价主 体,让人才评价市场化运作。而政府更多起到监督、监察作用。

六、 结语

山西“三农”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 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然要求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三农” 工作队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九个字完整地构成了新 时代“三农”工作队伍的基本能力素养。而山西省在农业人才 队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破解,本文立足山西省 农业产业基础和人才供需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从顶层设 计、机制体制、教育培训、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 议,试图为山西省农业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紫薇,潘经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河南 省农业人才培养模式〇].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12) :100-102.[2]

刘大伟,张俊华.关于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农业科

技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U

].继续教育研究,2014(3): 102-104.

2018年第8期139

重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