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步骤一:看题目
步骤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步骤三:读懂诗句
• (可借助相关的注解,及背景资料等来帮助理解诗句)
• (写了什么?————例如:借景抒情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步骤四:回答问题
(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例: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步骤一:秋兴者,遇秋而遣兴,感秋生情之意。
• 一组诗,共八首 这是第一首。 借秋色来抒情————借景抒情。
步骤二: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
杜甫的创作历程:
(一)、 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
•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
(二)、 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考试求官,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身受其害,困居长安10年之久。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
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 战乱流离时期(45~48岁)
•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漂泊西南时期(48~58岁)
•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登高》 《蜀相》 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步骤三:
(一)创作背景
•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二)、读懂诗句。
•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中的江
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相贴。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步骤四: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感情?)
意象: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阴沉萧森、萧杀凄凉 、黯淡萧条、动荡不安、凄凉清冷
情感:故园之思、羁旅之感、、漂泊之愁、家国之忧、秋士迟暮之悲
• 根据高考考纲——古代诗歌鉴赏考查的类型:
1、古代诗歌的形象:(1)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人物形象
2、古代诗歌的 语言:(1)炼字、炼句 (2)诗眼 (3)语言风格
3、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景物形象类:
1、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是具体的。
常见意象
一、草木类
梅 凌霜傲雪,品格高洁。
兰 高洁的情操,隐士的象征。
竹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菊 象征着隐逸的风度、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松 傲霜斗雪,坚贞不屈。
莲 “莲”与“怜”同音,故常以“莲”表达爱情。
梧桐 孤独失意,凄凉悲伤。
杨柳 送别,思念,惜别怀人。
柳絮 飘浮不定,也常作愁绪的象征。
草 触动忧思,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落花 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二、动物类
杜鹃 凄凉、哀伤的象征,也以此表达幽深的乡思。
鸿雁 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 象征着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
寒蝉 悲凉的象征,既引发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
猿 孤寂、愁苦的象征。
燕 在古诗词中意象非常丰富。
(1)表现春光之美,叹惜春之情。
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乌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2)爱情的象征以及对情人的思念。
《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宋晏殊《破阵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
(3)表现世道沧桑,抒发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感慨和悲愤。
唐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宋文天样《金陵驿》:“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4)以燕传书,相诉离情。
郭绍兰《寄夫》:“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元张可久[塞鸿秋]春情:“伤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5)寄托着飘泊流浪、羁旅情愁。
苏轼《送陈睦知潭州》:“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宋周邦彦《满庭芳》:“年年如新燕,飘流翰海,来寄修椽。”
三、器物类
孤灯 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船 往往是漂泊的代名词。
酒 豪放洒脱或借酒浇愁。
捣衣 表现离妇思人、征人惆怅之情。
阑 阑(栏)干这一意象在宋词中很多,它往往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四、气象地理类
月 望月怀人、思乡或伤感岁月的流逝。
夕阳 苍茫,衰暮,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悲叹。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秋 悲愁。
雨 孤独愁苦,漂泊沦落。
还有一些物类也具有相对明确的意象,比如:
禾黍 黍离之悲,象征着国家的今衰昔盛。
沙鸥 飘零伤感。
鸳鸯 恩爱夫妻。
西风 落寞愁怅,游于思归。
霜 恶劣的社会环境,人生的坎坷。
露 人生苦短,生命易逝。
云 游子飘泊。
玉 高洁脱俗。
珍珠 美丽无瑕。
梅子 以其成熟比喻少女怀春。
丁香 愁思或爱恋。
红豆 相思。
红叶 传情之物。
2、“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空灵的。
捕捉意象,揣摩意象是分析意境的基础。
常见意境特点举隅
•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
A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B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C 这首诗用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D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题思路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案基本表述形式
1)这首诗通过……意象,营造了(刻画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意境,写出了作者……的情感(心情)。
意象——意境——情感
课堂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①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此诗写于诗人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清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
课堂练习:
金陵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途径金陵,宿于驿站时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代指南宋王朝。
思考:本诗首联通过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
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满目疮痍,一片凄凉离宫景象,描绘南宋王朝覆灭,,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
阅读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①》,完成下列题目。
山暝②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③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释: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十岁去长安应试失败后,出游吴越,长途跋涉中怀念广陵友人时所作。②暝:昏暗。③维扬:扬州的古称。
(1)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
用“黄昏”、“深山”、“啼猿”、“江水”、“秋风”、“木叶”、“孤舟”这些带有凄迷孤寂的意象营造了一种孤冷凄清的意境,衬托出诗人的绵绵愁思。山色昏暗,听到一阵阵愁猿的哀鸣。苍茫的桐江夜以继日地向东奔流。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着江畔那一叶孤舟。
(2)本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全诗前四句写了“宿桐庐江”之景色,后四句写了“寄广陵旧游”的悲愁。诗人用凄迷孤寂的景物向朋友倾述独客异乡的惆怅、孤独和失意之感,又抒发了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①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②近,卖饧③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④也皱眉。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问: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答:
诗人借助忧伤的玉笛声、辽阔的山水、低垂的暝云、觅食安家的燕子、雨打梨花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图,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独愁苦,以及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问:此词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