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紫库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苏州文旅融合研究

苏州文旅融合研究

来源:紫库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州文旅融合研究

作者:刘桐彤 魏洁云 濮逸君 赵节昌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11期

摘 要:随着旅游经验的增加以及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以苏州市为例,对旅游与文化融合所处于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行探索和研究,发现苏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经验缺少特色;提出了注重人才培养,建设优质景区,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全域旅游,加强企业合作,打造特色活动等改进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 旅游业 文化产业 苏州市

伴随科技发展,产业间的边界线趋向模糊,产业间通过相交融形成新的产业,这是经济结构优化和消费者需求升级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已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也显露出融汇的迹象,国家旅游局的数据体现出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支柱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内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渠道,文化产业的存在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文旅间的融合形成了不同地方的不同旅游特色和魅力。客观来说,一方面,文化产业是旅游经济的核心,如果一個旅游业没有文化内容,注定不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并不能创造出直接的经济效益,要实现其经济价值,主要靠依托旅游经济。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产业融合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工业后,工厂通过对手工艺的生产过程进行分工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将一些分开来的手工业相结合,但这尚未形成融汇的思维。直到20世纪中期罗森伯格对美国机械工具演化的研究才是产业融合理论的开端。

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国外学术界掀起了产业融合研究的高潮。尤弗亚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相互的产品整合。1997年,欧洲委员会发表绿皮书,被认为是产业融合问题研究中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文献。绿皮书认为,融合是“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

进入21世纪,日本学者植草益以信息产业融合为例,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本被严格的产业正在逐步放宽,推动了产业融合的进程。产业融合后在合并产业中,企业数量增加,竞争激化,竞争对手的增加必然会发生企业倒闭和企业合并,这为能较好进行产业融合的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哈克林(2009)也指出,技术融合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与国外相比,国内学术界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于刃刚教授(1997)指出在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间存在融合的迹象,这是国内第一次对于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1]。周振华教授认为产业融合标志着传统产业边界模糊化的趋势,产业融合也必须要有信息技术的支撑[2]。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产业融合的类型,周宇(2014)认为,产业融合可以从产业边界的视角出发,分为技术、运作、业务等市场类型[4]。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旅游的产业融合研究主要在产业融合下展开,对于旅游和文化产业间的融合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体系的研究成果,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大多偏向应用,研究方式多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目前学术界对于产业融合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会因为研究的角度不同而对产业融合有不同的观点。相比于旅游业的融合这一新概念的深入研究,在现实中的实践的旅游业融合走在前头,因此需要尽快构筑出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理论体系与框架指导实践。本文通过探究苏州市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测算行业关联度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整理 1.灰色关联分析法

对于两个系统之间的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旅游业和文化 ;产业的关系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而相关的统计数据缺乏,可用的指标有限。因此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影响因素的程度排序,为二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结论

由计算所得到的灰色关联度值均大于0.5,说明所选取旅游业的指标和文化产业的关联度较高。同时所选取的文化产业指标也和旅游业有较高的关联度。所以用选取的指标对二者的融合发展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旅游业的角度来说,影响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文化机构从业人数,说明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更倾向于拥有丰厚文化背景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对文化景点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专业的导游解说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对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影响最小的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在说明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并不处于主导地位,要发展产业,不能局限于经济收益,而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旅游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级景区数,这主要因为旅游者对文化类景区的兴趣更大,人文景点更能够满足游客需求。星级饭店数和旅行社数排在后面,表明近年来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从业人员位列第四。影响最小的是旅游总收入,说明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一)注重人才培养

从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到,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与旅游业的关联程度最大,而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数对于文化产业的关联程度比较靠后,因此需要加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带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要积极引进高层次的旅游、文化方面的人才。创新人才、增加人才资助的额度,建设好配套设施,通过给予事业编制、住房等优惠解除前来苏州就业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引进人才之外,还要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外,要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不断地夯实经济基础,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正常发展,以吸引优质人才和企业落户苏州。 (二)建设优质景区

从灰色关联分析可以看到,A级景区的数量对于文化产业的关联度是最高的。目前,游客对景区的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吸引力的根本,是中国旅游业要素的主体部分和突出代表。从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旅游发展历程看,入境旅游、国内旅游都是通过景区开展起来的。随着文化旅游投资的兴起,涌现出了一批修复和创新的小镇和综合体,例如台儿庄古城、乌镇、古北水镇等。但这种精品景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处在建设过程中。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旅游景区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已经邁向求精求美求特的质量模式。优质旅游要求旅游地整合优质资源,以资源为基础创造高质量的旅游产品,避免模仿和复制。苏州古镇要避免同质化的现象,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的主题,使游客获得新鲜感,提高重游率。 (三)提高创新能力

在旅游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不当,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产业急需提高创新能力。创新必须要能抓住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需求趋向于产品具备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两者融合的要素。通过打造“苏州礼物”品牌,推动传统苏州工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融合,改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旅商品包装设计和工艺制作,以彰显文旅商品的苏州文化特色;巩固提升传统非遗项目产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引导开发一批能反映苏州特色历史文化的旅游纪念品。通过发挥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演艺产品,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推动国有文艺院团积极参与旅游市场演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演艺产品开发运营。

在长三角经济区域中,苏州拥有较为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囊括了苏州各种文化要素的就是苏州古城,应当采取差异化的战略来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竞争力。苏州可以将古城作为卖点,打造囊括苏州文化的特色古城旅游,通过展示纯正的苏州生活,结合文化产业为苏州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要着眼于将苏州故事讲好、苏州声音传播好,依托苏州全媒体矩阵开通有线电视文旅点播频道,设计具有苏州文化特色的旅游短视频、专版和精品出版物,全方位、多角度传播苏州文旅精品。 (四)推动全域旅游

2016年1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把全域旅游作为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出了“全域旅游”这一旅游发展新战略。同年2月,苏州名列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开始了全域旅游的探索。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旅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旅游景点中,而是在旅游目的地的方方面面。旅游的优势在于市场,文化的优势在于内涵,抓住了文化就等于抓住了核心价值。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研究作为一项新课题,在未来必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会向着融合细分的方向发展,根据旅游资源的主导优势产生特色融合模式,并且在旅游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与信息、科技、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刃刚.三次产业分类与产业融合趋势[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25):46-47. [2]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5-29. [3]马建.产业融合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45-50.

[4]周宇,惠宁.试论产业融合的动因、类型及其对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56-57.

[5]杨帅.我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趋势及其支持体系[J].中州学刊,2016(4):29-30. [6]冯晓棠,张爱英.文化要素为核心的产业融合新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2016(4):84-88.

[7]唐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大学,2017:78-9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刘桐彤、魏洁云(通讯作者)、濮逸君、赵节昌,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