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查考剖析

来源:知库网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查考

姓 名: 学 号: 系(部):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2 年 4 月

刘文静 2010243108 初等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

10专接本

王计永

1

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查考

摘 要

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是正如她为自己立下的那块无字碑,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武则天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①,可以说把唐王朝推向封建政权的巅峰功不可没。从史书上不难看出,武则天和佛教渊源深厚,那么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就值得人们深入研究。武则天时期从武则天当皇后的永徽六年(655年)至神龙元年(705年)中宗复位,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文化的兴盛局面。本文力图从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表现、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查考。

关键词: 佛教;武则天;兴盛

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口持续增加,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共29年。

2

Abstract

Wu zetian in history has been just as she made for himself the piece of monuments, without words, twittering, mixed. But her pile on rosperity of zhenguan cure, open yuan under time, can say to tang dynasty to the top of the feudal regime done not have. It was clear from historical, wu zetian and buddhist deep origin, wu zetian period so buddhist culture prosperity is worth people further research. Wu zetian wu zetian period when the queen forever from the badge of six years (655) to dragon first year (705) liaison reset, and this period that the buddhist culture of the prosperous of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wu zetian period from buddhist culture prosperity of reason, performance, influence of the three aspects search. Keywords: Buddhism; Wu zetian; prosperity

3

目 录

前言......................................................................................................6 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6

(一)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6 (二)武则天的个人宗教倾向............................................................7 (三)佛教与政权的互动关系............................................................8 (四)唐代社会的风貌........................................................................9

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表现..........................................10

(一)佛教地位显著提高...................................................................10 (二)壮大僧侣、广建寺塔................................................................11 (三)广译佛经、佛事活动众多........................................................12 (四)扶持创立新的佛教宗派............................................................12

三、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影响.............................................13

(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积极影响.............................13 1、佛经翻译,有力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13 2、独创的一些法事活动影响有唐一代..............................................14 3、培养的僧才,为佛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14 4、武则天时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14. 5、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继续进行................................14 (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消极影响..............................14 1、佛寺和僧尼数量的不断增加,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15

4

2、佛教的精神崇拜是酿成邪教的政治土壤.......................................15 3、帝王干预内道场的辩论,有碍于学术的进步...............................15 4、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显得过于沉寂.............................................15 5、佛教文化使经济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状态.......................................16

结论........................................................................................................16 致谢........................................................................................................17 参考文献................................................................................................18

5

前 言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又名媚娘(公元624-705年),享年81岁。她一生总揽朝政达50年之久,其中穿戴皇帝衣冠,端坐金銮宝殿,指挥满朝文武长达21年。在她执政期间,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内政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国力强盛,是个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在她晚年81岁,暮暮垂老,又肯接受宰相张柬之意见,鞠躬下台,让位与中宗,把政权奉还与唐室。她不以天下为私,就足以表现其无心篡唐。和平渡过政权更迭阶段,传唐朝天下延续到以后290年。既不用武力夺取别人天下,也不因缘时篡取唐朝江山。一个掌权者,要主持朝纲,治理国家,处理军政大事,独揽神州大权,没有聪明、智慧、气魄、胆略和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对于一个女人,就更为困难。这些与武则天长期坚持信佛有很大的关系。

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原因

(一)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

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已经有一定的势力和较具规模的信仰阶层。佛教自身发展的态势为佛教文化在武后时期兴盛奠定了基础。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译述介绍阶段,从汉代到南北朝,历时约五百年;第二阶段为创造发展阶段,隋唐时期,历时约三百余年;第三阶段是儒释道三教合一阶段,从北宋到鸦片战争,一千余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不断是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过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当时的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系统去理解佛教,把它看作神仙方术的一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玄学,所以人们以玄释佛,渐渐地玄学衰落,而佛教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在佛教原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与中国社会相互适应方面卓有成效。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出现安世高、支娄迦丛两支,前者的翻译属于小乘佛教,注重禅定和佛教的四谛、五阴、十二因缘等教义,后者属于大乘佛教②,主要是般若性空学。魏晋南北朝又出现了支谦、鸠摩罗什、真谛、菩提流支这样的大翻译家,对于佛教经典的译介已经比较完善,大乘经论有《金刚经》、《维摩诘经》、《华严经》、《摄大乘论》等,小乘经论包括《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等,其他的还有一些密教经典和律典。可以说,这一时期佛教在隋唐的繁荣兴盛奠定了经典的基础。

佛教原典的翻译、传播和佛教思想的推广已经为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创立奠定了信众、基本理论的基础,寺庙经济也有了一定的规模。所以随着隋唐时期的南北政治统一、经济

大乘是指大型的交通工具,或者优良的交通工具。这是不仅期求自我的完成与救济,而且也广泛地救助他人的自觉觉

他的教法。不像小乘佛教那样只求自利,而是兼顾自利与利他。大乘佛教的理想就是最后能成为自觉觉他的佛陀,所以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或者是佛乘。

6

繁荣,佛教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主要由外来僧人进行佛教传播、翻译原典。这一时期众多中国僧人成为佛教的代表,他们结合中国实际对佛教义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法藏、神秀、慧能等都建立了各自的佛教理论体系。

高祖时,诏徐文远讲《孝经》,沙门惠乘讲《般若经》③,道士刘进喜讲《老子》。德明难此三人,随端立义,众皆为之屈。高祖大赞,并赐帛五十匹,可知唐初期佛教义理的深度还未足以折服其他思想。高宗上台后继续推崇道教。他第一次把老子封为玄元皇帝。高宗作为李姓皇帝,对道教依然大力提倡。

虽然官方把道教列在第一,初唐诸帝也实行崇道抑佛的政策,但佛教在民间经过了五百多年的传播发展,已经在人们思想中占有很大优势。佛教义理的细致精密远远胜过儒道两家。尤其是在对于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的分析上,佛法更显示出其精微独特之处。经历过北朝时期玄学、佛学的冲击,作为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学依旧未能完成理论的建构,突破在本体论与心性论上的不足。正是由于人们对于世界本体的思考、内心自性的反省、现实世界之外的向往无从在儒道两家思想中找到答案,所以精深细密的佛教哲学理论体系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展示出它的理论魅力。佛教依据自身的内在发展态势渐渐向着巅峰发展。虽然政治上不推崇佛教,但它的发展不以行政命令为转移。寺庙经济的发达、不同流派佛学经典的完善译介、佛学义理发展的渐趋中国化以及经过南北朝的发展后已在民间形成的势力,这些都使中国的高僧们从被动地接受转为创造性地思考;为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打下了基础。

(二)武则天的个人宗教倾向

在历史上,统治者的个人宗教倾向往往对一个朝代的宗教兴盛起到直接的作用。这是佛教兴盛的直接原因,她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众多诗文中表现出的佛学造诣,以及她的崇佛行动都体现了她对佛教的由衷信仰。

1、家庭背景对武则天的佛学兴趣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鄩,是山西大木材商人,出身寒微,但却曾帮助高祖起义,成为唐朝新贵;母亲是随宗室宰相杨达之女,出身高贵,并承袭随宗室信佛的传统,笃信佛教,她一生习佛修禅,活到九十二高龄。史料记载:“杨氏死于咸亨元年八月二日,崩于九成宫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武则天九岁时丧父,随母亲生活,母亲的信仰和相应的宗教行为无疑会影响到她。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空宗的主要经典,也是大乘佛教中形成最早的一类经典,由般若部类的众多经典汇编而成.“般

若”是“般若波罗蜜多”的略称,是指一种大乘佛教的佛、菩萨所具有的不同于凡俗之人的智慧,它既是大乘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观察一切事物的准则。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末年的支娄迦谶在桓帝中平年间(公元178—189年)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十卷. 译介般若经的集大成者是我国著名高僧玄奘。他在晚年以极大的毅力编译了六百卷的巨著《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从而使汉译般若经得以完备。

7

另外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年,太宗卒,武则天入感业寺为尼,成为佛门弟子,日日参加诵经、礼佛等佛事活动,这段寺庙生活的宗教氛围和宗教维持也加深了她的佛学修养和对佛教的感情。

2、武则天的诗文体现出她与佛教的深厚关系

从武则天的诗文中可以看出,数量上,写作佛教方面的文章较多;语气上,对于佛教的兴隆充满热情和关切;内容上,她不仅推崇佛教,而且熟悉佛教名相概念,对佛教义理哲学颇有心得体会,能够拥有学佛的欣悦之情,而且以自己一国之尊的国主身份屡屡表明自己自幼崇佛,具有绍隆佛教、引导众生脱离苦海的决心。这些都表明她在思想上理解佛法,在感情上接受佛法,与佛教关系密切而深厚。

3、武则天对佛教的尊崇和对佛教教义的奉行

首先她多次大舍财物,进行供养、修寺、建像等活动;其次,她亲自钻研经典,学习佛法,崇敬高僧大德,给予特殊礼遇;再次,她还多次加封自己与佛教有关的称号,并将佛教七宝摆上殿堂。她在信佛的同时,也聪明地运用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寄希望于能得到佛力的帮助和护佑,使人们更为拥护她。她不断地改年号和称号,也说明她对这些与佛法有关的名称力量的笃信不疑。

(三)武则天当政期间佛教与政权的互动关系(根本原因)

佛教之所以能在武后时期达到极盛,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当时政权与佛教的互相作用、互相促进的特殊互动关系。女主武则天正是顺应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发展态势,推波助澜地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佛教的发展,并且把政权与佛教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二者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她以佛教经典的授记、预言为自己政治上的权力大造声势,拥有权力之后又采取种种兴佛措施,扩大佛教的影响,并以她的一国之尊的身份影响到大唐帝国的臣民们以及她的作皇帝的子子孙孙们。因此在唐朝,曾七次迎请佛骨舍利,成为佛教史上的奇观。

1、运用佛教为政权服务

第一,武氏运用佛教经典和社会上的弥勒信仰来增强君权神授的权威。第二,运用佛教的灵异瑞迹来为自己政权制造福瑞象征。武则天本来就相信神异的福瑞象征,所以此时期出现的讲经地动、佛足现身的神异现象都成为她的政权佛授的证明。第三,请求佛教大师用法力护国。当契丹侵犯边疆时法藏建立十一面道场作法,佛教高僧的法力为国家军事作出了贡献。不仅是武则天祈求佛教大师的法力来击败敌兵,而且还影响到她的儿子中宗和睿宗,他们也祈求高僧来保佑政权、化解自然灾害。

8

2、佛教对政权的能动作用

第一,佛教影响统治者们的思想信仰,使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实践

唐代常常以官方组织的形式举行大规模的讲经及佛事活动,整个社会氛围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大力推崇佛教,而且由于当政者同高僧大德的密切交往,耳濡目染,他们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就连唐太宗那样的圣君,晚年也由于玄奘的原因,回心向佛,后悔自己没能大力推广佛教。更何况武则天与神秀、法藏、慧安等诸多高僧交往,谦虚学习,更增强了她信仰的虔诚程度,晚年优胜。武则天和一些大臣们由于自己信仰佛教,所以也常常通过行政手段来使佛教教义获得推广,令佛教取得优胜地位。武则天曾颁布政令,命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之前。她还常常发布禁断天下杀生的诏令,以实践佛教不杀生的教义。

第二,通过佛教人士额上书、上表来影响政治决策,参与政治活动。早在高祖、太宗年间,佛教人士就通过上书来影响朝廷的一些决策。

第三,僧人直接为官、从政来干预政治生活。

武则天由于在夺取政权时得到僧人的帮助,故当她成功时,也没有忘记对僧人们封官进爵。总之,在唐代,佛教与政权的关系是异常密切的,而武后时期尤胜。佛教有助于政权教化,规范行为。武则天推广佛教,也重视佛教的道德教化的作用,稳定政局,消除人们内心的斗争反抗意识。

正是因为政权对佛教的护持和佛教对于政权的反作用,才使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武则天能成为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也使佛教在武后时期达到极盛。

(四)唐代社会风貌 1、唐代社会的思想状态

唐代社会思想状态是武后时期佛教兴盛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人们的思想比较单纯、轻信、开放,易于接受神异的事情。武则天时期尤其如此,他们敬畏天命,迷信祸福报应之说,也崇尚神异、术数,具有热烈纯真的信仰感情。这些都为宗教的兴盛准备了社会思想基础。

唐人敬畏天命,相信善恶报应,社会中弥漫着艺术气氛和狂热的宗教气氛。整个社会生活中,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老百姓大都崇信宗教,或道或佛,甚至有人弃官入道。最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的兴起往往是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生活苦难中的产物,然而唐代社会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期,佛教却大兴其道,并且在诸多方面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作用力。

家族信佛传统给人们以心理积淀,普通人希望求得佛之护佑,士人们对佛学有现实功利性和超越性的需求。唐人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热烈,不能用简单的“迷信”二字概括,这种信仰有着深厚的社会传统、思想基础和心理原因。家族信佛传统给予唐人深厚的心理

9

积淀。

2、唐人的内在心理需要

唐代沿袭前朝的文化传统,尤其在思想领域内,表现出家族思想的延续性,对于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除了最显着的是武则天母亲杨氏家族的崇佛传统之外,较有名的还有萧氏家族与尉迟家族的崇佛传统。

达官贵族呆呆信佛形成了这种家庭信仰风气,而个体在其中被潜移默化,从而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积淀。人们浸染在这样浓郁的宗教氛围中,对于佛教的接受是比较自然的,不过不同阶层的人对于佛教的接受心态是不同的。

首先,普通官员、平民百姓为了满足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求佛护佑的消灾祈福心理。唐代社会风气自由开放,在各种文化激荡下,人们对神秘力量产生崇拜。于是,借助于佛法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积攒福德,以求趋利避害、遇难呈祥,这些都是一般的消灾祈福心理。还有诵经、信佛免于灾难的例子,说明人们内心中对于灾难的恐惧以及期待佛法保佑、化解灾难的心理。

其次,升官、社交的现实功利性心理需求。士人们信佛之后懂得佛理,上了取悦于崇佛的皇帝,次可结交有势力的高僧大德,再者也可以借助佛教义理来写奏折,有助于完成自己为官的职责,进而谋求奖赏和升官。

在唐代社会那样的时代氛围里,佛教的语言、观念已经成为大家所共知的话语言说方式和一种基本的文化修养,没有读过佛经,不知道佛教常识就无法写奏折,甚至无法进行最普通的社交。

再者,士人们追求心灵安顿和精神超越的需要。各种现存思想意识的僵化与高层次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导致士人寻找新的可以为人减轻烦恼的良药。.

结合史料分析,可以看出当时佛教已经有很大的势力,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这种情势下倡导佛教,只不过是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的掀起佛教的新政权。此外,唐人生命力的张扬推动其精神层面对生命真谛的进一步思索寻求。唐代人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音乐、诗歌、舞蹈都极其发达,是中国历史上音乐舞蹈最发达的时代。

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表现

(一)佛教地位显著提高

武则天时期的佛教地位,与唐代的其它时期比较起来是最高的。之前的唐高祖、唐太宗由于李氏同道教祖师李耳的关系,把道教列在三家之中的首位,高宗还把道教祖师李耳封为玄元皇帝,使道教的地位提得更高。初唐诸帝之所以这样提高道教的地位,是由于当时社会上门阀观念流行,出身名门的人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在武则天之后的唐玄宗也大力推崇道教,他恢复了老子的皇帝称号,礼敬张果老等诸多着名道士,并御注《道德经》,命士庶家藏一本《道德经》,贡举人加试老子策,开元年间还编辑《一切道经》,使道教典

10

籍成为“藏”。但武则天的上台使佛教地位发生显著变化,她先把太宗的“道先佛后”改为“儒道并重”,然后又进一步明令“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皇冠之前”,用官方正式的行政命令把释教的地位置于第一。她还采取了种种措施来提高佛教地位,加强佛教的社会影响。她极其礼敬高僧,率领百官礼拜神秀大师,封其为国师;同时请法藏、慧安、仁俭等多位佛教大德入宫问道,待以师礼,并赐袈裟,极大地提高了佛教及其维持着僧人的社会地位。因此,佛教的地位便由第三跃为第一。

(二)壮大僧侣、广建寺塔

女皇以官爵酬庸用《大云经》④来吹捧她的僧人,封拜薛师为国公和三品职事官,开创僧官新途之外,复于革命翌月令度僧千人,僧尼人数是后日增,至延载元年令“天下僧尼隶祠部”后,全国统计有僧七万五千五百二十四人、尼五万五百七十人,合计共有十二万六千九十四人。此下官度或私度的僧侣仍陆续增加,狄仁杰就曾在久视元年指出“无名之僧,凡有十万”;从女皇晚年向僧侣每日抽一钱以建大像,而很快地税得十七万余贯的情况看,当时僧侣总数已呈数倍增。这些僧侣可能有部分真的是出于信仰,与女皇提倡佛教有关;但有相当大部分的比例却是李峤所说的“比缘征戍,巧诈百情。破役隐身,规脱租税”而导致社会失序的人口。

武后时期,在她的推动下,以国家出资的形式大量修建寺庙、塑造佛像。以天授元年为例,武则天在《大云经》颁布之后,立即令诸州都要修建大云寺,当时有三百五十八州,建造大云寺三百五十八座。长寿元年置长寿寺,证圣元年又置崇先寺。慈恩寺、敬爱寺、福先寺等也得到修缮。此外,延载元年(694年)她还曾下令:“盗佛殿内物,同承御物”,对寺院严加保护。京兆名寺三十八所,属武则天时期建的约占百分之三十,并且规模巨大,装饰精美。可见当时寺庙的兴盛状况。

根据记载,武则天还亲自捐钱资助龙门大卢舍那佛的修建,龙门大卢舍那佛座北侧有一则《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龛记》,文中记载了武则天为大卢舍那佛的修建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可见她对于修建佛像的热心。此外她还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修缮和扩建,延载二年在96窟主壁西塑成了倚座弥勒大象一身,高达三十三米,庄严肃穆,大像俯视人间,正是武则天君临天下的象征。

(三) 广译佛经、佛事活动众多

佛教在隋代发展的基础上,进入唐代兴盛时期,而武则天时期又是唐代佛教发展的高

《大云经》基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涅盘经,由此因缘释迦佛在世时生为净光天

女,再次听闻佛法深义。后世舍天身(注意原文是天形,不是无形)生为女人成为国王,得到转轮王统领疆土的四分之一(注意原文是所统领处,不是所统领除),得大自在,受持五戒(不是受持王戎),成为优婆夷,教化所属的城乡男女老少受持五戒、守护正法,摧伏外道的各种邪见异见,作菩萨事业。为了今后度化众生,净光天女在释迦佛时受天女身听闻佛法深义。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

11

峰。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佛典翻译及其流通、保存方面都达到新的水平。她打破唐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其中除实叉难陀外,还有于阗提云般若、中印地婆诃罗、汉僧义净等,而最着名的是菩提流志。

她很重视佛典的翻译,天册万岁元年十月二十六日命佛授记寺大德僧明佺俭校《大周刊定众经目录》。明佺在《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序》中讲述了武则天对整理经目的重视和支持。她重视佛典翻译,专门下诏令来进行整理,以去伪存真,整理的数目甚为可观。武则天时期译经名手众多,梵本荟萃,译经成果累累。这一时期共译含佛教着作186部,1496卷,按唐代译经部数共435部、2476卷左右计,这一时期约占全唐总译经部数的42%,卷数占一半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武则天时期译经数量巨大,为佛教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当时百姓中信佛人数同前后期比较起来,也是最多的。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写经,其中以唐朝写经居多,而高宗武则天时期写经最多。写经多为法华、阿弥陀、维摩诘、观无量寿、药师、弥勒、宝雨等经。这说明佛教在高宗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鼎盛,人民普遍信仰佛教,并抄写经书以求福,形成社会风气。

众多的佛事活动包括盂兰盆会⑤、迎舍利活动、无遮大会等。佛教两大重要节日,是四月初八的佛诞日、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武则天每年在洛阳城南门外举办盂兰盆会。《资治通鉴》卷二零五记载:“怀义又常作无遮会,用钱万贯,士女云集,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这样的官方支持的佛事活动是常常举行的,整个社会弥漫着浓郁的宗教氛围。

唐代诸多帝王崇敬佛舍利,曾经发生七迎舍利的崇佛举动。他们期望通过供养舍利,能够受到佛祖护佑,使国泰民安、江山永久。特别是武后时期发生过两次迎舍利的佛事活动,都是规模宏大,皇帝、百官、平民争相礼敬。显庆五年(660年)三月,高宗赦迎舍利于东都宫内供养。皇后武则天大行布施。晚年第二次迎舍利,依然焚香礼拜,场面壮观。

(四)扶持创立新的佛教宗派

武则天支持并促进了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华严宗、禅宗之创立并繁荣。华严宗、禅宗都是中国化的佛教,是由中国僧人完善建设起来的,已不同于原始的印度佛教,它们更符合华夏民族理性自省、崇尚简易的传统。

武则天大力扶持法藏创立华严宗,从法藏的出家到经典的翻译、华严教义的推广,她都参与其中,促成华严宗的繁荣。武则天不仅遣使取经、亲自听讲,还组织《华严经》讲经,宣传佛教义理,为华严宗的创立作出了贡献。《华严经传记》三记载:“(公元689年)正月命僧等于玄武门建华严宗高座八会道场讲经,集僧尼数千人共设斋会。”这类官方组

盂兰盆会:盂兰盆,乃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盂兰盆斋」、「盂兰盆

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盂兰盆会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自南朝梁大同四年(538年)梁武帝于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放焰火施饿鬼食、在河中放莲花灯为主的民间习俗,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12

织的大规模的讲经推动了华严教义在社会上的传播。正是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支持,才使华严宗得以创立。

她亦极其礼敬禅宗北宗的大师神秀,九十高龄的神秀被肩舆上殿,则天亲加跪礼,时时问道,而王公大臣们也是望尘拜服,日有万记,极大地推动禅宗北宗的兴盛。此外,她也礼敬男宗大师慧能,《宋高僧传》中《慧能传》记载:“则天应神秀请,诏慧能进京,慧能不就,于是赐摩纳袈裟、钵盂等,并遣使往诏”。虽然慧能始终没有进京,但当地的官员对他也是毕恭毕敬,大力支持他的弘法事业,使南禅宗派建立并繁荣起来。

三、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隋唐进入黄金时期,从武后执政走向鼎盛阶段。这一盛况出现显然是与武则天分不开,不仅是揭示武则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可以从中深入了解佛教发展的全过程。武则天执政时期把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对唐代佛教的全面兴盛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积极方面的贡献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认可。同时,在兴盛的佛教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祸患,为强大的唐代种下了危机的根源。武则天发展佛教,虽然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但却给强盛的唐朝造成了许多致命的隐患。

(一)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积极影响 1、武则天时期的佛经翻译,有力的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武则天高度重视译经,大力提倡佛教,主观上是为政治服务,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历史上,佛经汉译为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国的语言词汇。梵夹翻华,为中国文化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给中国哲学提出了许多新的命题。武则天时期的佛经翻译,不仅仅是佛经语言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武则天时期,义净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近代在克什米尔发现了一部分梵文原本,这使汉译本与梵文本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他翻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后来被转译成藏文,汉本、藏本,加上现在尚存的梵本,都是进行对比研究的好材料。这些弥足珍贵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是武则天时期佛经翻译产生的文化硕果,也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成果。因此,武则天时期不仅是唐代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期,而且在中国佛经汉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武则天时期的佛经翻译,有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华严经》的传译,直接促成了华严宗的形成,为中国佛教史及中国文化史增添了新的重要的一章。

2、武则天时期独创的一些法事活动影响有唐一代

13

武则天时期独创的一些法事活动影响有唐一代。其中以迎奉法门寺指形佛骨最为典型。武则天别出心裁,参照印度浴佛节行像瞻礼的做法,结合中国实际,创意进行迎送佛骨活动。从法门寺至东都洛阳,抬着佛骨沿着通衢大道,日夜前行。遇有大的寺院便停留供信众瞻礼。人们在瞻礼佛骨时,都倾力供养,上至帝后下至百姓,以能见到佛骨为荣,不惜财物。不仅如此,高武二帝还巩固了太宗以来关于佛骨的传说\"三十年一开(地宫),则岁丰人和,兵弭消\"。武则天一生两次迎奉佛骨,赐施也最为丰富宝贵。这两次迎奉佛骨的朝官级别也最高,长安四年的迎奉由鸾台凤阁侍郎崔玄暐总勾当。依循此故例,唐诸帝继续进行了四次迎奉,基本贯穿有唐一代。作为弘法的大手笔,迎送佛骨仪式的形成和确立,武则天起了无以替代的历史作用。我们看到,这一法事仪式一直影响至今。

3、武则天时期所培养的僧才,为佛学和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员保障。

著名的主要以一行、鉴真最为突出。我们前述的义净在睿宗朝的译经活动的所有高级僧才都是武周时期培养发达起来的。在酷吏横行的特殊情况下,一行洁身自爱,出家为僧。他不仅是杰出的佛学家,为密教在中国的传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鉴真(688-763)在经过前后五次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后,终于天宝十二年(753)十二月七日达到日本九州西南的益救岛。为日本带来了24位高僧,带来了《华严经》、《止观法门》、《西域记》等48部佛教经典。同时带去了建筑技艺和造像技艺,还带去了医学知识等。

4、武则天时期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武则天时期以行政命令的办法宣传佛教,虽然有违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客观上加速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这一进程在武则天时期全面完成,两个事项是其标志。一是佛教的核心著作在此阶段都已汉译。二是中国的佛教宗派在大体上已经形成。中国密教虽然还未成气候,但密教经典的翻译已经进行。这一阶段储备的僧才,为密教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基础。

5、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高武之后继续进行

武则天时期以后以佛教为核心的中外文化交流局面继续进行,其中以日本的入唐八家最为有名。由于与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新罗、百济、高丽僧人在中国内地的人数要比日本人多得多,而且来中国内地求法的时间也早。如新罗国玄光就曾往南朝陈国的衡山求法。最为中国人熟悉的新罗僧人当属德宗时的释地藏,人们至今将他视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将九华山视为地藏菩萨的坐化地而荣列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高武以后,来自中亚昭武九姓的僧人活跃在唐朝的各个地方。

(二)武则天时期佛教文化兴盛产生的消极影响

14

1、佛寺和僧尼数量的不断增加,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禅宗提倡农禅并举是人民负担加重的曲折反映。特别是功德主为皇亲国戚的寺院拥有更多的僧人和杂役。例如释法琬在出家时,家人中有21人陪她出家,像她这样的人出家无疑成了变相的贵族,过着另一种贵族生活。爱好宏大场面,注重礼仪、形式的武则天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在了营建佛寺、雕造佛像、举行佛教法事上。僧人、寺庙侵占了大量的田产,造成了大量的农民无地可耕、无家可住,成为社会动荡的爆发点。对此,以狄仁杰为代表的政治家在当时就强烈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后来李炎的毁佛法令正是以僧寺大量占有土地耗蠹资财为出发点,从而得到了大批朝官的积极响应。因此,佛寺的大量存在和僧尼数量的不断增加,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2、佛教的精神崇拜是酿成邪教的政治土壤

佛教的精神崇拜是酿成邪教的政治土壤,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各种道门暴乱,基本上都与佛教有关,不是观音下凡,就是弥勒再世,全国各地到处狼烟蜂起,暴乱不断。政权统治者面临着来自佛教的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动用政治手段镇压佛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打击最重的是唐武宗的“会昌法难⑥”,佛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它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消极的影响。

3、帝王干预内道场的辩论,有碍于学术的进步

在儒释道斗争激烈的时候,帝王往往出面圣裁。此例由高祖李渊开启,历代帝王都沿袭不改。内道场辩论往往集中了当时儒释道三教的精英人物,帝王出面,他们并不能尽情发挥,扼杀了学术文明的进步。高武概莫能外。在热热闹闹的译经背后,掩盖的是一般僧人佛学修养的退化。这其中以薛怀义最为典型。后来的会昌法难中,政府将背颂经文作为一道硬性标尺,说明了僧尼队伍中确有不少人在滥竽充数。

4、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显得过于沉寂

武则天时代几乎是独尊佛学,虽没有禁断道教,但中国文化的主干儒学显得过于沉寂。如果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政治上的胜利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是文化上的败笔。至少说是很不正常。如果说,高武时期对佛教和\"三夷教\"采取宽容并蓄的政策是一种自信、大度和进取、开放的精神的体现的话,那么对其粗放式的管理简直是一种失误。对其在人们的思想、精神上可能引起的异化能量估计不足,特别对摩尼教而言。这种政策对后来唐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

指周世宗柴荣。唐武宗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唐武宗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15

代历史的不良影响无疑是一枚大大的苦果。当唐明皇在“开元盛世”的无限光辉里,想振作一下儒学的时候,只能是望外教以兴叹,无可奈何,只好三经同注。它们的存在与传播,也使传统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提防越来越脆弱了,思想武器的射程和威力有限,只好借助于国家机器,万不得已,会昌皇帝动了杀戒。不论怎样评价会昌法难,从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和消耗,社会气氛的陡然肃杀,对人民和社会来说是一种摧残。

5、佛教文化使经济处于一种相对落后状态

佛教的宽仁忍让思想具有化解矛盾、包容一切,完成政治平稳变革的作用。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破不立,只有破才能有真正的立。自佛祖以后,佛教在印度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这种思想文化影响下,丧失了抵御外族入侵的能力,整个国家和佛教文明遭到了毁灭。再来看看今天的印度,它倒很少有来自自身的大的政治变革,也就难以获得新的生命力。所以,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那么在政治制度方面呢?最早提出众生平等思想的是印度的伟大思想家,可是它没有惨烈的变革,至今还存在着富人阶层与贱民阶层的社会现象,这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怪胎。而在西方等国家,由于经过剧烈的政治变革,真正的打破了等级制度,实现了在政治上的人人平等。

结 论

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兴盛对中国的发展及佛教徒在社会上的力量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佛学具有较为深刻的造诣,对佛教的认识起到正面作用,总体上是将佛教作为进步的思想体系或社会思潮来对待。武则天重视对外交流,对中外交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外交流进而发展为以中国为龙头的国际交流,长安、洛阳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这一交流中的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宗教,其中佛教文化交流占主导地位。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在这一时期更多得展示了进步性,为建立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16

致 谢

本论文的所有研究工作从论文的选题、实现条件到论文的写作等阶段都是在王计永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王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来,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始终由王老师给予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谢谢您---王老师。

17

参 考 文 献

[1] 胡明照评价古正美、福安敦菱的文章《转轮王武则天和她的名字》.[J] [2] 牛志平.《武则天与宗教》.[M].

[3] 张乃翥.《从龙门造像史迹看武则天与唐代佛教之关系》. [J].《世界宗教研究》,1989,(1) [4] 陈景富.《武则天崇佛心态三段论》. [M].《五台山研究》,1989,(1) [5] 赵云旗.《武则天与唐代佛教》. [M].《五台山研究》,1989,(4)

[6] 李志贤.《略论武周政权佛教意识形态的建构》. [J].《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 [7] 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93 [8] 田晓膺.《唐代女诗人的道教情怀与审美意向》[D],四川大学,2003 [9] 袁德领《敦煌遗书中的佛教文书简介》. [M].《敦煌研究》1988,(1),110 [10] 方广锠《敦煌佛教经录辑校》.[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5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