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加强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来源:知库网
加强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单纯的认知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

1. 在需要探究时进行互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往往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此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是充分体现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关系。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教学,作为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43+21。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64。教师继续追问:“那么43+21为什么等于64?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先算40+20=60,再算3+1=4,最后60+4=64。也可以先算43+20=63,再算63+1=64。还可以先算40+21=61,再算61+3=64。等等。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些算法,“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发现原来这些方法都是“把加数看成整十数来口算”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地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 在学生困惑时进行互动。学生在听课、讨论、解题中出现怀疑或困惑时,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儿童的好奇心与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师生互动,从而达到释疑的目的。如,学习平角的概念以后,有学生受平角表象的干扰,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此时教师不给予简单的判定,进行这样的互动环节:教师问“平角的定义是什么?它应具备什么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来回答。一学生说:“平角作为一个角应该有一顶点。”另一学生说:“它的两边是从顶点引出的方向相反的两条射线。”教师又问:“平角和直线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说:“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教师接着问:“现在,你们还认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直线也就是平角吗?”学生摇头。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3. 在学生错误时进行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来自于课堂本身,是学生参与学习的结果,具有鲜活性。教师如果能把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进行师生互动,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如“认识11到20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游戏中认识11到20,游戏是“石头、剪刀、布”,规则:同桌两人玩,谁赢一次,谁从桌上拿两根小棒。学生汇报时,多数学生都是双数,只有一个学生说是9根。这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认为可能是9根吗?”一名学生说:“不可能是9,因为每赢一次只能拿两根,不可能是单数。”老师夸奖了这位学生,并引导其他学生两根两根地数小棒,结果没有出现9。那位说9根的学生这时明白了自己少数了一根。以错误为生长点,恰当引导,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细心体悟错在何出,让他们觉得学习贵在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双数和单数之分,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1. 关注学生的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生互动仅仅局限于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这样的互动有时是需要的,但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其实,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对话的是教师与个别学生,但关注的应该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

1 / 34

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24时计时法”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条题目:小红晚上8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小红睡了多长时间?审题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自己先算算看?”学生操作后汇报是10小时。教师问:“能说说你的方法吗?”学生有的是数的;有的是画时间线段图,再数的;还有的是通过计算的12-8=4(小时)4+6=10(小时)这里,教师任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活动中,教师便是比较好地关注了学生自身的需要,顺应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个性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

2. 引导学生合作。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请小朋友数出1000个小棒,大家都能独立完成;接着老师让小朋友数出更大的数,10000可以怎样数?这时,教室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为孩子们发现自己手中小棒不够了,而且和同桌合在一起还是不够,怎么办呢?短暂的讨论后,孩子们就想到了和另外小组的合作,1000、2000、3000……10000。“哇!这么多!”教室里充满惊叹声。在这里,学生不仅探究了数学知识,同时由学习材料引发了对学习方式的探究,而且,老师没有一句要求合作的提示语,但小朋友却通过互动,自然地用到了合作学习的方式,顺利地数出了10000个小棒。这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适时地组织起互动,那么这样的学习就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总之,师生互动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要真正体现它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要以平等的师生观来指导与学生的交往过程,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构建起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效率怎能不提高?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老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老师先发起,之后老师邀请同学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做出哪一道题,或是帮老师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同学就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中师生互动,怎么动? 注意教的时机,激发互动

学生在根据《教与学整体设计》自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经讨论后,还是似懂非懂,这正是学生渴望启发最强烈的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抓住问题的要害,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在渴望的心理状态下,明析事理,收到教与学的高效。 注意教的艺术,乐于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对于疑难问题,教师没有直接讲授,不将自己或前人的较深的思维过程强加给学生。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有这样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发酵粉是由碳酸钠、碳酸氢钠与某些酸性物质(如酒石酸)混合而成的,用于蒸制馒头、面包等。(1)在家里用玻璃杯、玻璃片、含生石灰的干燥剂、水、发酵粉等,设计实验证明,发酵粉加水能产生二

2 / 34

氧化碳。(2)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3)发酵粉可以使蒸制的馒头、面包等疏松多孔,请用所学的知识说明其原因。”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不知从何动手。我便引导他们思考:设计的要求应包括哪些?二氧化碳可用什么方法来验证?需要哪些仪器用品?通过这些简单问题的回答,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实验。因此,《教与学整体设计》比较讲究教的艺术,精心设置,创设类似的、简明的、呈现梯度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真正领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注意教的对象,全体互动 《教与学整体设计》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不同知识层次的小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引导,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互动。如《教与学整体设计》中关于实验室蒸馏石油这一实验,我们设计了这样5个思考题: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位于什么地方?②蒸馏烧瓶中为什么要放几粒碎瓷片?③馏出物和冷却水的流动方向怎样?④为什么接受容器使用锥形瓶?换成烧杯好不好?为什么?⑤到目前为止,有机化学的哪些实验中使用了温度计?其水银球的位置在哪里?这样化解了难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后进生创设低台阶、高密度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以逐渐触及问题的实质或对问题全面理解;中等生则采取高台阶、跳跃式诱导;优等生则运用蜻蜒点水,仅点拨关键。这样才能使学生全体互动、得到发展,很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开放分类:

师生互动的例子

创设巧妙的问题情景。

如在复习碳酸盐与酸反应的原理时,首先给了学生如下情境:向装有10 mL 2mol / L Na2CO3溶液的试管中边振荡边逐滴滴加2mol / L HCl 溶液至 15 mL,最终可收集到CO2气体多少毫摩尔(设产生的CO2 全部逸出)。问题一出来,绝大多数同学根据Na2CO3 跟HCl 生成CO2 的反应方程式知道反应中Na2CO3 过量,按HCl的有关数据求知可得CO2 15毫摩尔。

此时教师没有急着去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动手做如下实验:向某Na2CO3 溶液中边振荡边不断滴加2mol / L 的HCl溶液,注意观察现象。实验过程中学生好奇地发现开始滴加HCl溶液时并无气泡产生(这与原来的设想恰好相反),后来随着加入HCl溶液量的增加,才有气泡产生。这一与原来假设相去甚远的实验现象引发了学生情不自禁的议论,通过讨论、交流大家取得了共识:由于此实验中Na2CO3 跟HCl首先按1:1反应生成NaHCO3,然后NaHCO3再跟HCl按1:1反应生成CO2,故开始反应时不放出CO2。此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研究前面的问题情境,大家一致认为此计算应按两步反应进行,可收集到CO2为10毫摩尔。教学过程中这样的处理使学生对Na2CO3跟HCl反应(实质是CO32-与H+的反应)原理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此时教师的任务是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要通过创设新的情境使教学

3 / 34

过程中波澜再起。所以接下来这位老师又要求学生用刚刚实验中用到的两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在不加振荡的情况下向Na2CO3 溶液中快速滴加H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结果大家发现实验刚开始时就有气泡产生了。此时学生的表情由原来的好奇变成了惊奇:此结果不又跟我们刚刚得出的反应原理相矛盾了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进一步强化,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再一次高涨起来。接下来的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理解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由于实验过程中不振荡溶液和盐酸的快速滴加,使反应物不能充分混合,从而HCl在反应中局部过量,故在反应开始后就发现有气泡产生。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得到了一波三折的情绪体验。通过对两个实验现象的对照,使学生得到了如下的自我感受:即使对于同样反应物的化学反应,由于实验操作方法的不同,其结果也可能是不同的。

创设有梯度的问题情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策略,让问题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可多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把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倾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与探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探究合成氨气的适宜条件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②从化学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③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有哪些?④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⑤综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两方面,如何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当教师把这些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师生、生生扩大了互动空间。

让学生的作业活起来。 二期课改提出,政治课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帮助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师生互动不仅表现在课堂中,还要延伸到课外,要刻意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改变传统的问答式的作业、练习册上的巩固知识点的作业,让政治课作业“活”起来。

(1)作业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联系时政热点,以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深度影响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作为作业的背景材料。如学习“一国两制”内容时,我以当时引起哄动的XX“公投制宪”事件作为背景材料设计作业,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一国两制”重要性的理解。

(2)作业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社会生活。如讲科学发展观时,要求学生为治理某一生活环境污染出谋划策。

(3)作业要具有开发性。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4)作业形式要多样化。比如布置学生看课本,看课本既可以有熟悉教材内容的功效,还有激活学生思维的妙用,学生课前看了教材,才能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效果。布置学生收听、收看新闻,课上利用几分钟的时间交流新闻信息,有些学生带入课堂的热点新闻,恰巧可以

4 / 34

作为课中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布置学生用已学的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社会实践,譬如学习“消费”知识,请学生分析家里的消费存在什么问题,并设计解决方案。认识了“价值规律”,请学生对父母所在企业不景气的原因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根据“银行”知识,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申请银行贷款计划。布置学生动手做“经济小报”,要求图文并茂,新闻点评俱全,学生通过办小报,充分发挥了人的多元智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做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面对问题,学生会有意识地思考,寻求解决方法,这有助于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让学生动起来的作业,没有统一的模式,没有单一的答案,力求开放型、创新型,有的甚至是由教师参与完成的。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会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是政治课的技能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抛弃“一支粉笔打天下”的陈旧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物投影演示、电视、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将课堂所要掌握的知识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去争论。 利用电脑创建学科专题学习,在上教师设立一些拓展或研究的主题,让学生自发组成拓展性和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对选定的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科,对学生的拓展型或研究型学习提供指导、交流。

政治课教学凸现师生互动,是促进政治教师进步、学生提高的一种科学方式,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动”是由教师发动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课堂驾御能力,因此,我们要在二期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在深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政治课师生互动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教学效果。

师生互动的有效策略

三、教师培训中,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素质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承受着教学生活带给自己的后果,或享受快乐,或承担烦恼,这两方面都要求教师要提高与学生的互动素质。本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的非言语互动作用明显,对师生互动效果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培训中,对教师非言语行为的表现应给与足够重视。同时,教师言语能力作为互动的基本功,也应进一步提高。在教师培训中,不应只涉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更应被重视。例如,一些具体的课堂行为——提问、反问、板书、组织讨论等技能技巧,教师也应加以训练,以提高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运用它们时的功效。另外,在互动素质中,教师的人际知觉、人际交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交往状况和互动效果。现在,在对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的过程中,往往很重视对教师观念更新和知识更新的培训,而对于与互动相关的素质的培训,却很少涉及或不涉及,为了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对教师进行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及师生互动的具体操作的培训是非常应当和必要的。

四、课堂管理中,尽可能扩大学生与教师交往的“自由度”和“开放度” 理论上,人们常说:“课堂应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尽管多数教师接受了这一观点,并努力将其付诸于教学实践,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仍以教师“动”为主,教师“动”的时间远远多于学生“动”的时间,对学生“动”的关

5 / 34

注也还停留在较低层面。为了实现真正意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把自己看作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尽可能给学生自由和开放空间与老师交往。把学生看作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个体,容许学生在课堂中向老师质疑问难;容许学生有打破常规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容许学生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容许学生在课堂中放开手、放开嘴、放开思维,而不是“小手背背后”“小嘴闭闭紧”。这诸多容许必须建立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之中,如果课堂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只听不说无话可说的空间,那这种课堂教学就只能是一种非交往性的教学。因此,课堂管理应改变过去“管住学生”的观念,打破课堂的安静和沉寂,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你来我望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论的话语交锋的交往过程、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学生的主体性才会真正体现,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其在课堂中的组织和管理功能。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师生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将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最终要落脚到课堂生活的变革。如果没有课堂的变革,仍然沿袭旧有的认识和课堂模式,课程改革就无从进行,新课程理念就无法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而新型的课堂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师命令控制的一个整体,而是一个被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驱使的不断变动的组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动,体现各自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教师在劳动中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师生互动设计

郭 成

在课堂上,学习者获得的知识通常包括三个方面: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所承载的知识,教师的个人知识,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强调的是教材知识的传授,最多添加些个人方面的知识,而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几乎没有。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所接受的知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教科书的知识比例相对减少,而教师的个人知识,尤其是师生互动所产生的知识的比例将大幅提高,如图3-5。

6 / 34

A:教科书提供的知识 B:教师的个人知识 C: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图3-5传统教学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获得知识的比例研究者目前的调查发现,有11.5%的学生认为课堂比较沉闷,教师满堂灌;32%的学生认为课堂活动平淡无味。因此,要实现课堂学习知识类型和比例的转换,良好、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可或缺。

一、师生互动及其类型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狭义的互动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与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它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互动,从而走向共同发展的过程。

师生互动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课堂外的师生互动之分,这里我们所讨论的课堂师生互动专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同时,它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课堂师生互动的类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些行为进行归类,从而得出了不同的师生互动的类型。

7 / 34

英国学者阿什利(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的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课堂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利比特和怀特(R.Lippitt & R.K.White)等人根据教师和学习者行为的差异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我国学者也对课堂师生的互动类型进行了大量研究。X大均将课堂师生互动分为合作型师生互动、对抗型师生互动、合作—对抗型师生互动三种。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吴康宁等人按教师行为对象划分的三种师生互动类型。

(1)师个互动,即教师与学习者个体的互动。这种互动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师生互动类型,约占全部师生互动的44.4%。它直接表现为: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多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要求,学生回应;学生作出反应,教师进行评价等。

(2)师组互动,即教师与学习者小组之间的互动。它是教师针对学习者小组而进行的参与、指导与评价等。它直接表现为:教师询问学习者小组的进展情况;参与学习者小组活动;指导并评价学习者小组的表现等。在传统教学中,这种互动形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极其罕见,仅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0.2%左右。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3)师班互动,即教师与全班学习者群体的交互作用。它通常表现为教师面向全体的班级教学,如集体授课、统一要求、集中评价等。这种类型的师生互动是我们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也是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形式,约占全部师生互动时间的54.4%。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往往成了教师表演的观众,虽然师班互动占大多数,但实际上,教师也未能真正与全班进行有效的互动,而往往是学习者跟着教师亦步亦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将三种互动形式进行合理分配,并呼唤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

8 / 34

(三)课堂师生互动的差异

在师生互动中,虽然是两个主体间是平等互动,但由于教师地位的特殊性,教师往往主宰着师生互动的内容、形式、进程和效果。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偏爱的不同,教师与不同的学习者或学习者群体互动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出现了师生互动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象的差异。观察发现,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往往多于女生;与学习成绩好的学习者的互动明显多于中等生;与班干部的交流比一般学习者为多;坐在前排的学习者得到的互动机会更多;坐在教师右手边的学习者比左手边的学习者得到的关注更多。

(2)内容的差异。教师与男生的互动不仅有教学内容上的,也有针对课堂纪律的,而与女生的互动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方面的;与学业成绩好的学习者的互动内容以学习居多,而与学业成绩差的学习者往往更多的是纪律方面的互动。

(3)方式的差异。与成就水平较高的学生互动时,教师倾向于采用XX、肯定和积极的方式,并且显得很有耐心,经常给予提示、表扬和鼓励。而与成就水平低的学习者互动时,教师往往显得没有耐性,更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和控制的方式。同时,教师在与学习者互动时的差异还表现在互动时间、互动进程等方面。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会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动的氛围,从而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效果。

二、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设计

(一)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特征

1.目标明确

“目标是行为的先导”,它有长期、中期和短期之分。课堂师生互动的长期目标是

9 / 34

为了促进师生双方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体的目标可以是为了在互动中促进和加深学习者对所学内容和技能的掌握,为了活动的开展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将走入随意,从而影响互动的质量。

2.过程连续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朝着目标不断交互作用而螺旋上升的过程,其中教师的行为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又反过来影响教师的判断和理解,促使教师相应地调整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来延续这种互动。互动双方不断地影响对方的行为,同时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达到目标。

3.形式多样

师班互动是中国最常见的互动类型,提要求、问问题、整顿纪律是教师最常用的师生互动手段。教师不仅要面向全体交流,也应学会不忽视与个人和小组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丰富与学习者互动的形式。如在手段上,口头语言与身体语言并用,有时,教师的目光、轻轻地拍拍头等比口头语言的作用来得更快。

4.效果明显

我们经常可以在观摩教学中发现,为了能让观摩者看到自己注重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师不停地甚至是连珠炮似的发问。其实,真正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不在于教师提了多少问题,关键是学习者能否获得发展,能否达到我们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了交流的兴趣,是否形成了课堂教学互动的习惯,是否掌握了一定互动的方法和技能等。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因素 1.教师

10 / 34

正如我们前面所谈的,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虽然是两种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或交互作用,但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大部分时间里教师仍主导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新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师这种主导作用。

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的教育观。它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宽泛的、内隐的认识,它表现为教师对自身教师角色的认识、对教学和课堂的认识、对知识的认识……。(2)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习者角色的认识。它表现为教师对学习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认识、对学习者如何学习的认识、对学习者应该学习什么样的知识的认识。

要使课堂教学互动富有成效,教师首先要转变为前文所论述的角色,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学习者发展的促进者和学习者活动的参与者。其次,努力去了解、理解和尊重学习者。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不但要有共同的目标,更要有可供沟通的语言和情感基础,重新回顾一下前面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或许对你会有新的启发。再次,避免你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互动差异。对照我们刚才所列的那些差异,你有同样的问题吗?有,马上制订改变的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把它改过来。

同时,教师自身的特点、教学风格、对师生互动的认识和理解、以往的学习经验也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开展、互动的形式和互动的内容。

2.学习者因素

(1)学习者个体的因素。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实施教师互动的意愿,配合教师的互动行为,并主动地发动与教师的交流;自我价值感强、更自信的、胆子大的学习者也同样更乐于发动并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2)学习者群体因素。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及班级氛围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也有影响,班级荣誉感强的班级较易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师生互动;班级人际关系涣散,甚至是对立的班级却相反,一些人会把那些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同学看成是在向教师“献媚”

11 / 34

“想赢得教师的好印象”,而这种评论和想法在人际关系良好的班级内却不会出现。

另外,学习者对课程的喜好、对教师是否有好感以及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会影响学习者参与师生互动的积极性和效果。

3.环境因素

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也称为心理环境)。许多教师重视互动所需营造的心理环境(这一部分我们将专门论述)。殊不知,教室的大小、座位的安排、墙壁的颜色、室内光线等也对师生互动有影响。学习者集中易组织讨论,教师的目光也能注意到更多的人;马蹄形或半圆形的位置相对秧田形的位置安排就更有利于师生互动。

(三)师生互动的结构模式

图3-6师生互动结构模式图

12 / 34

3-6是师生互动结构模式的一个横向剖面图。由于师生各自对课堂、对教学活动、对对方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因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便不可能完全由一方控制。在开始一门课程的学习时,在一次课堂教学活动开始时,师生共同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发动或回应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有和谐的地方,也有矛盾甚至是对立之处。这时,师生再根据前面对师生互动的理解,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做出有利于师生互动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实现高层次的师生互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在和谐与冲突、有序和无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之间不断“博弈”和“磋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四)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条件和策略

有效的课堂师生互动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它是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结果。在设计时,具体可以有以下策略。

1.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

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积极、和谐的情感活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习者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习者能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X大均:《教育心理学》,465页,,人民教育,1999。

要使课堂气氛和谐,教师平易诚实地对待学习者,实行XX领导,师生间高度的信任、尊重和诚实相待是关键。为此,教师应努力塑造为学习者所喜爱的形象,对学习者实行XX管理。此外,激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心向,尤其是求知兴趣也十分重要。

13 / 34

2.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这里特指一种行动模式,建立合理的师生互动机制不是说要形成课堂师生互动的某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指教师形成互动的意识,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这种意识;学习者养成互动的习惯,形成与教师互动的态度,掌握一些课堂师生互动的技能和技巧。

采取下面这些措施对你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将有所帮助:(1)与学生讨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2)问学习者喜欢什么样的互动;(3)吸取其他教师的经验。

3.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

在许多课堂上,尤其是观摩课,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师生的互动更像是在做戏,让人觉得很“假”,“假”源于不一致,不真实。教师表情夸X,学习者表现得不自然,同样,在平常的课堂上也有许多“假合作”“假互动”,许多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学习者为了配合教师的表演而故作互动态。

教师要使自己有真正与学习者互动的愿望,同时也要能激发起学习者想与教师互动的动机和兴趣;根据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互动类型。

4.教师的适当调控

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对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进行有效的调控。X大均提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控:(1)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2)恰当运用纪律的约束功能;(3)对教学情境进行有意识的控制;(4)对知识传授状况的有效控制;(5)对学习者思维进行灵活控制。X大均:《教育心理学》,466~467页,,人民教育,1999。

14 / 34

5.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

变师生单向、双向课堂交往为多向的全通道式的课堂互动,努力提高每个学习者的课堂参与率。传统课堂教学大都是师生间单向和双向交往,交往的面狭窄,教师的提问和教学内容安排常常是针对部分优秀学习者,中差生较少得到教师的直接关注。教学中这种不平等现象限制了大多数学习者的发展。现代教学论主X师生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学习者,努力调动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潜力,使师生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师生多向交往的有效策略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把分组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由师生的双向交往改变为多向交往。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有游戏竞赛法、成绩分阵法、切块拼凑法、小组探索法和共同学习法。

小结

课堂师生互动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同时,它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行为,我们主要介绍了师个互动、师组互动和师班互动三种类型。在师生互动中,由于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个人偏爱的不同,师生的互动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对象的差异、内容的差异和方式的差异上。在课堂师生互动的设计上,我们分析了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的基本特征,即目标明确、过程连续、形式多样和效果明显,分析了影响课堂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即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建构了课堂师生互动的结构模式,最后提出五个有效师生互动的设计策略:(1)创设积极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环境;(2)建立合理的互动机制;(3)师生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4)教师的适当调控;(5)采用多向交流与合作学习。

情感因素对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作用

一、宽松、XX、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构建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

1.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

15 / 34

以建立。

为了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使之有效地进行,就要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师生之间互相理解,人际关系和谐。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旧思想,建立XX、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对学生持肯定、接纳的态度,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X,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而学生则对教师表现为尊重、信任,积极配合教学。教师对学生要有信心和耐心,尤其对学习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要善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3.宽松、XX、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会有教与学之间的宽松、XX、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要吃透大纲、教材,把握重点、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他们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和加工者。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教学效果较差,所以要把教师的“一言堂”改为“众言堂”。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同时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当然最佳的交往模式是多方位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小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种比较有利的模式,但并不排斥其它活动形式。

二、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姿态、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说不出的愉悦与满足,这就无疑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紧X,学生会由厌恶教师进而厌恶学习,即使是难度不大或者很有趣味的教育内容,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缺乏情感交流和支持是当前师生互动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根源之一。这固然有外部客观环境,如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教师自身对积极情感支持作用的重视不够和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整天忙于日常的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曾有学生在贺卡中写道:“希望老师多笑,多与我们交流。”教师要正确表露自己的情感,善于表露自

16 / 34

己的情感,通过以情感情,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教师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带进课堂,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尽力克制和调控,以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心态出现在课堂上,那么学生也会以愉快、轻松自信的情绪听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反之,教师把自身的不快和怒火发泄在学生身上,势必给学生造成难以言状的心理压力,被动消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宽松、XX、和谐的教学氛围荡然无存,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阻,怎么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三、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构建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现在班级人数较多,教师忙于教学,比较注重那些思维活跃、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这个情况应引起教师的注意。

对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课堂上多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提高他们说英语的勇气。对因心理障碍造成口语表达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他们从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应及时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产生上进的动力。

教师对一些学习上比较困难、从不或很少提问的学生,要充分予以关注,分析和了解其原因,不能漠视。如果漠视这些后进生,不仅会打击他们的主动性和进取心,还会引起他们对教师的不满和对优秀学生的排斥,他们变得既不愿意与教师交流,也不愿和别的同学交流。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后进生同样有进取心,让他们获得某一种成功,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功欲,不仅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勇气,还可以激起他们对更大成功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这种积极肯定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减少胆怯心理,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

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重视并善于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那么就能充分发挥这一教学策略的有效作用,就有利于我们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情感交流

XX省资中二中 朱小莉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一直非常忽视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明显滞后,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不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很多消极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英语学习的成效。为此,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加强情感教学,也就是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

17 / 34

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素质得以和谐发展。从现实角度来说,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教学现状的矫枉。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是语言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效果。消极情感,如焦虑、害怕、紧X、沮丧、厌恶等等都会影响学习潜力的发挥。与此相反,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愉快等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感因素而左右学习过程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们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忽视情感的重要作用,所以常常造成英语学习效能低下。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培养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呢?我认为如果广大英语教师做到了以下五点将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一、教学内容与情感课堂相结合。

现行高中英语课本,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结构安排合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重新安排。在坚持为现代化的中国培养高素质人才价值取向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的情境,在难度、新异、审美、结构、科学性等方面做好情感性处理,以保证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组织科学合理。特别要注意难易适度、坡度适中、分量适当,因为内容太难,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内容太多不仅不会产生成功的欢乐,增强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引起“没意思”的乏味之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18 / 34

现行人教版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信息化、知识化、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取舍安排,不一定按教材的原顺序。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从美学的角度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学习与获得美感及享受融于一炉,并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 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甚至抹杀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便得不到发展和实现;而只有用真实的、对个人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态度,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作为传授者、组织者、控制者,向学生传授知识并组织和控制课堂教学的进程。教师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学习者,教学几乎是一种单向传递的方式,教师把自己的“需要学什么”和“应当怎样学”的标准强加给学生,满足于“要学生跟我学”。这种教育观念的长期存在,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交流,陷入一种无生气的状态,导致学生上课参与意识不强、英语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应是“引导者”,是“帮助者”,帮助学生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外语教师有时又是一个“交际合作者”。教师应经常和学生进行交际,同学生保持平等的身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解除思想顾虑,教师要在友好的气氛中帮助学生提高外语交际水平。教师还是“心理治疗者”,要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出困难原因,

19 / 34

分析消极因素的影响,并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克服阻遏外语学习的消极因素,使他们放下包袱,充满信心,学好外语。

三、课堂上要注重形象鼓励、语言鼓励,争取与学生平等相处,增进师生间情感沟通。

英语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频繁。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利用这有利的条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感情。例如教师可用形象鼓励、语言鼓励等方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形象鼓励,要面带微笑,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到教师非常重视他,以此拉近师生的关系,而不是显得满不在乎,漫不经心;若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了,教师要给予表杨。教师的话会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强化学生参与交际的信心。若学生回答错误了,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说“no”,而是辅以关心、激励的表情,使学生体会到温暖和力量。

四、课堂教学语言应富有感染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 教师应运用循循善诱的课堂语言,导入新课,这样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应推心置腹,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的真情实意,哪怕言辞激烈一些学生也乐于接受。同时,教师可以用格言、警句、对比、诙谐、幽默等语言形式来增加课堂用语的感染力。格言和警句言简意赅并且感染力强,这能使教师表达出的语言顿生光彩。运用它们,既要会引用,又要会活用,更要创造出适合自己使用的格言和警句。

适当地运用对比语言,往往会使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收到事

20 / 34

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注意其激励性,使学生们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感,充满上进的力量,不断进步。教师可以结合所教授内容、问题,巧妙地采用激励性语言,使学生群情激奋,从心底里萌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要以情动情、以理服人就必须运用逻辑和辨证逻辑知识的技巧,前后连贯,推导有序,逻辑紧密,使学生不仅领会知识,还训练了思维能力。

五、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的焦虑感。 教师应了解学生产生焦虑的原因,消除其产生的焦虑和恐惧的因素。为此,教师不仅要营造XX、和谐的课堂气氛,还要注意降低学生的焦虑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1、少作成就性的对比 教师不宜对各类学生作过多的比较。例如,在全班宣布考试分数最高和最低的学生的名字,或是排出学生的学习名次并X榜公布,甚至教师不经意的话语反馈,比如“跟别人比你可落后了”或“你比大多数人都考得糟”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焦虑。而创造愉快、生动、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则可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焦虑感。

2、宽容语言错误 害怕出现语言错误也是学生产生焦虑的重要源头。在英语课堂上,典型的交流恐惧往往表现为一些学生保持沉默以避免出错。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正确处理错误,让学生认识到语言错误是语言学习过程的暂时现象,它是用来验证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运用之假设的一种表现。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减轻学

21 / 34

生运用外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在评价和测试中预防焦虑 课堂环境的焦虑还包括测试给学生带来的焦虑。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多用不同形式的形成性评价外,教师在测试前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有关测试的信息,要给学生足够的答卷时间。如果学生没有考好,教师甚至可以不急于打“不及格”,在学生改错后再打一个合乎学生进步情况的分数,这种积分方法尤其适用于平时的测验。教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应采取接受和宽容的态度。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不同的性格和学习风格。如果对每个人都整齐划一地要求,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会使他们对学习目标望而生畏,这样就容易形成拔苗助长的情况,欲速则不达。

课堂教学是一块情感的沃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的运用,以无私的爱心去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学生才能领悟到教师的爱心,才能有信心去学好这一门课。同时,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情感结构,从而使英语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热情与活力

摘要:初中英语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要落实“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轻情”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情感因素,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关键词:英语课堂;情感因素;师生互动

22 / 34

课堂互动是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就是改变教师满堂灌及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挖掘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师生互动的。 一、以境导情,引发师生互动的爆发力 在英语教学中,一个好的导入能引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内在需要,因此教师首先应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从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如在讲授Book 3(下)Module 7 Unit 2 Knives and forks are used for most food. 时, 笔者是这样引入的:把课桌摆成了几X餐桌的形式,以小组形式安排学生就座、进餐,多数学生以中式餐饮习惯来进行,而当笔者向他们展示出一幅有关西餐礼仪的画面后,他们着实吃了一惊,他们忍不住问“Why?”于是,笔者趁势引出以下问题:What are the table manner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at do people use when they have meals? etc. Please share your ideas with us. 学生的求知欲被点燃,积极地讨论着刚才提出的问题,笔者在每个小组间走来走去,时而点点头,时而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爆发出一种师生互动的和谐的、热烈的氛围。 二、以趣“激”情,提升师生互动的原动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使师生互动得到提升。

如在教学“What’s the weather like? ”这一课时,笔者并不是单纯地教授各种天气单词,而是把各种常见的天气与学生熟知的具体事物相联系,创设了一个既贴近学生生活又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

“同学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个故事。”接着出示了一X图片——上面画着太阳和小树,笔者向同学们介绍:This is a little tree and it likes sunny weather (第一种天气sunny很自然地被引出来.)出于对故事和小树的好奇,学生很快学会并记住了sunny这一单词。

笔者继续介绍:“Then the little tree says,I’m very hot, I want some…”(配以相应动作并为角色配音,让故事情节更生动)。

接着又问学生:“Can we help it? Guess what it wants.”此时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争着抢着要说出自己的猜想.

笔者一边肯定学生的回答,一边拿出几X变换成其他不同天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以小树的口吻说道:“Thank you very much!”

就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出 cloud/cloudy, wind/windy, rain/rainy 三种天气,学生们学起来也特别轻松。

由于故事情节的吸引,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了故事中,轻而易举地记住了其中出现的几种天气,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单词变得生动有趣。笔者及时地对能说出自己看法的学生进行表扬,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变成了气氛活跃的师生互动的课堂,学生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师生互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以美育情,巩固师生互动的内驱力

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充分展示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美,积极地引导学生反复感受和体味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一旦学生与教师对美产生共鸣,在课堂上就能主动配合教师,产生“我要学习”的内驱力,师生互动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例如,在讲授 Book 2(上)Module 10 Lao She Teahouse时,笔者就把教材当作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素材。学生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对他有所了解。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本文的内容,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话剧《茶馆》片段,看完后,笔者问

23 / 34

学生:“Do you like the play?”他们异口同声地说:“Yes.” 笔者再问:“What did you see in the play?”“What do you know about Lao She?”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笔者刚提出的问题。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在课堂上分享老舍的生平、《茶馆》的社会背景以及老舍茶馆的相关内容。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里,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本剧。学生边演戏剧边学习,在文学名著的熏陶下,内心产生了愉悦的心情, 获得了文学之美和戏剧之美的享受, 激发了美好的情感, 更轻松愉快地获得了知识,再也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课,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师生互动得到了巩固。

四、以情引情,促进师生互动的持久力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教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感浸润,让学生的精神得以滋养,享受到生命的愉悦。缺乏情感浸润的教学就如一杯无味的白开水,学生不会动情。

笔者很重视语言教学的熏陶感染作用,让语言以及自身的人文魅力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让学生有感悟、能体验、受感动。

在讲授How to apologize这个功能意念时,笔者先在课堂上对自己做错的一件事进行剖白:When I was at college, I dropped my friend’s walkman from the bed carelessly. At first, I was afraid that my friend would be angry with me, so I didn’t admit that. But later I realized I did wrong and I didn’t want to lose a friend, so I collected my courage and said sorry to my friend. My friend forgave me and we became good friends again. 学生看到教师都能对自己做错的事情进行道歉,他们受到感触。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内心被触动的这一瞬间,接着说:It’s very mon that we do something wrong. But do you say sorry when you are wrong? Now here is a chance for you I’m sure your classmates or friends will forgive you.这时有些学生很勇敢地站起来为做过的不对的事情当面向其他同学道歉,其他的同学受到感染也纷纷站起来。教师充满人性化地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触动学生,学生也会散发真情,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就水到渠成,并且得到持续地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 创设情感氛围,既能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又能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互动,满足了学生对积极情绪体验的要求,达到“知情并进”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良好个体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桂文通.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关注的过程[J].中学数学,2002(12). [2]陈辉志.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J].XX教育,2003(6)..studa.net

师生书信情感互动

创意单位:XX回族自治区XX市第十中学 活动X围:XX回族自治区XX市

24 / 34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XX市第十中学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创造性地开展了\"师生互通书信感情互动\"活动,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贴近了未成年人,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

XX市第十中学\"师生互通书信感情互动\"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个别性交流,和部分学生保持长期的通信;2、集体性交流,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给老师写信;3、公开性交流,专门准备一个本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写信,表达自己对建设班集体的想法、对集体的感情,任何同学都可以翻阅;4、日记式交流,通过批改日记,写出沟通情感的评语,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5、赠言式交流,学生学期鉴定写温馨对话式的评语、用精美的卡片写赠言等;6、\"成长袋\"式交流,让学生设计成长袋,积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文、试卷、绘画和手工作品等。师生互通书信的主要内容涉及内容很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生活、情感、思想道德、家庭问题、师生感情等等。在师生互通书信中,老师们不放过一件极其微小的事情,一件极其隐含的感情,及时给学生写回信,哪怕是学生敷衍的回信,老师也要用真诚的话语感动学生,用真心、爱心与学生沟通。目前,这项活动涉及到整个在校学生,现在学校保存完整、效果较好的师生互通书信有几千多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XX十中师生互通书信活动,建立起了师生平等和谐的关系,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搭建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彼此走进了对方的内心世界,师生之间成为了好朋友,也让学生走向了成熟,变得更加活泼、快乐。这项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习实际,方法创新,针对性强,有力地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25 / 34

2001年,XX市第十中学《开展师生互通书信活动,努力做好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被列为《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十周年经验交流材料,代表XX参加了大会发言。并得到了全国人大法委的充分肯定。2002年,XX市第十中学被评为\"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2003年7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会 \" 在XX十中召开,参加会议的自治区、市领导和600多与会代表对这一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XX日报》、XX电视台等也都要对这项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

和谐社会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师生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左右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有师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尊重,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才能为教师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怎样建立新课程目标下的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本文就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和谐; 师生关系

前 言

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与其同伴的交流中,很快就接受了对方的“忠告”;而在老师煞费苦心地教育或义正言辞的批评声中却无

26 / 34

动于衷,以至于出现矛盾,甚至矛盾愈趋激化——与其同伴相比,教师的感召力黯然失色。甚至近期出现了学生在课堂刺死教师的现象,我们不得不对这种恶劣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刻的反思。

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和苏联“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系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事实也证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师生关系的孬好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妨碍教学质量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教育价值观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观,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一种平等的、相互作用的新型关系逐步建立。这种新型关系可达到师生间广泛的交流和沟通,使双方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获得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表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一、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师生关系影响教与学的积极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师生关系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来影响教和学的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可以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这样就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教学过程的进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产生的那种高涨的教学情绪

27 / 34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情感交流,若师生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学生对教师充满信心,教师也会不断增强完成教学任务的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积极性。

(二)师生关系影响教学信息传输

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会呈正相关,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首要条件,它与教学信息传播之间的和谐也呈正相关。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信息传播畅通,信息反馈也及时真实;反之,不良的师生关系将必然会制约信息的传输,甚至是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可能是积极舒展的,也可能是消极压抑甚至充满对立情绪的。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就会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会有更多的愉悦感,进而表现出积极愉快和健康的气氛。在不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会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这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言:学校里面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脸孔,学生都畏惧他,那就难免有逃学的事了。不好的情感泛化到学业上,就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师生关系影响课堂教学与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帕里克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在积极正常的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理智反应大大超过机械重复和混乱的反应,而在压抑对立的教学气氛下,却恰恰相反。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XX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加强

28 / 34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学生消极对抗的态度,教师做到尊重与信任每一个学生,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进展。只有构建互动性强、情感性浓的和谐师生关系才能够使广大师生彼此建立深刻的认同感,使课堂呈现出积极、愉快、健康的“支持型气氛”。 二、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的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把微笑送给学生。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的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课堂“火药”味太浓。课堂上教师绷着脸,用严厉镇住学生。课堂上常出现斥责声、挖苦声、甚至出现非感动的哭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

29 / 34

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我们要懂的,师生之笑能舒缓进展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作为体育老师,在学生眼中我不属于那种传统的严师型的老师,更像是他们的大哥哥,几乎没有人害怕我,但是很喜欢上我的课。开始的时候我就要求上课没有必要太严肃,有些同学因为严肃害怕而不敢做动作,因为害怕而动作变形,甚至出现伤害事故,该紧便紧,需松则松,松紧结合,才能上出一堂好的体育课。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把微笑送给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老师要用心沟通平等对话,把真情送给学生。

要了解学生,确立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只有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教师应该始终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的服务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兴趣的激发者。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一被激发,他们就会自觉地要求学习,自然地要求上进,能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展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做人”为“我要做好人”。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自己变为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因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舍弃那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气势,跟学生平等相处。我在上课的时候,通常跟学生一起做游戏、比

30 / 34

赛,如果我输了,或者我所在的小组输了,都会一视XX,跟受罚的同学一起做俯卧撑、跑圈,其他学生高兴的乐不可支了。我们应该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彼此的相互沟通、理解。通过了解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师与学生的谈话,因为教师的工作繁忙琐碎,平时与学生个别对话少得可怜,而在这极少的对话中,批评与劝诫又占了多数。学生需要的谈话不是数落、训话,而是谈心。古人说:“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谈心,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话,而是师重间的情感沟通,思想的交流。我经常跟学生们交流,而且经常自我开放,将我上学时走过的弯路告诉学生,希望他们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学生看到老师连这样的事情都告诉我们,我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经过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眼睛了解到老师的关心、企盼、鼓励或不满,让老师从学生的眼睛里观察学生心灵的波动,引起共鸣,这样的谈心才是真正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对学问的探讨方面,在道德行为方面,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而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认为他从来没有错的时候。”西方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尊重教师。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一条真理。敢为真理说“对不起”的教师,永远受学生敬重。

31 / 34

(三)老师要为人师表多加鼓励,把赞美送给学生。

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自身的高素质影响学生,既教学生知识,又教学生做人。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必须要有高尚的灵魂。惟有如此,教师的教育才会真正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深深地吸引并感染学生。

中国有一句俗话:“士为知己者死。”说的是为欣赏自己、信任自己的人去死都愿意。成年人需要欣赏,学生更需要得到家长、老师的欣赏。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教育似乎已逐渐远离了学生心灵深处这最美好的愿望,他们经常听到的是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难道我们多年的学校教育真的就只是培养了一大批不合格的学生吗?不!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在各行各业都很杰出的人曾经都不是在学校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大不如我们的差生,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深深地反思。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应该是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其实,教育的奥秘就在于给孩子以信心,而老师的期待和欣赏正是开启学生潜能之门的金钥匙。同时这种期待和欣赏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士为知己者死”一般的信赖和真诚。曾经有一个女学生不敢跳山羊,别人说什么她都不跳,于是我试着鼓励他,在一旁保护着她,到最后拗不过我,还是很尴尬的慢慢的从山羊上滑过去了,于是我就问怎么样,她说没有什么感觉,然后我又让她跳了一次居然能够跳过去了,我说她就是不想跳,一旦跳起来还不错,她说开始真的不敢跳,经过我的帮助她居然跳过去了,尤其是听到自己跳的不错,就像上瘾般,别人没有人跳的时候,她总是线跳,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期待和欣赏的积极作用,认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同时也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延误了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而忽视了学

32 / 34

生的其它方面,如品格修养、文明习惯、劳动态度等。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味。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老师要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和教学过程的魅力。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我们知道,在小学儿童的心目中,教师还有着权威的地位。但是到了初中阶段,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学生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他们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所喜爱的老师一般具有以下特点:热情和蔼、关心学生、知识渊博、讲课风趣等。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要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

结 论

33 / 34

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尊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解放,今天,教师应该怎样上课[J].人民教育,2008, 2008年09期.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第一版,;师X大学, 200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第一版,;民族, 2005.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第四版,XX:漓江,2005. [5]陈霞.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N].文化时报,2007[2008.11].

34 /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