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但是有许多的同学还不能完成角色的转换。
当我们由高中转入大学时,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大一的新生在思想观念上很可能产生诸多的困惑与不解,比如:
(1).目标迷失:高中毕业前,以“向大学进军”的目标而努力苦读的学生实是占了绝大部分;刚进大学后,新生的目标或是尚未确定,或是尚不具体,或是感觉十分遥远,竟不知去向何方;
(2).学习迷失: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的有很大差异。无论是管理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关于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如何与同学互相学习,如何与教师接触等等,很多新生感到迷惘;
(3).价值迷失:对“上大学究竟为什么,上大学究竟学什么”的思考与得不到具体明确的答案时的困惑,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自己的未来的苦思不解时的困惑;
(4).生活迷失:对新的的环境不适应,在新的群体中不知道自己的定位,难以对自己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因此,有不少同学发出不认识自己的感慨,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智商等。
所以在这次调查报告中,我们决定以大学生心理作为调查报告的主题,做了这份调查报告。
(一) 调查目的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任务艰巨,而且要求很高,常常“陷入个人问题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经常感到“压抑”、“烦躁”、“时常苦恼、焦虑,学习不能进入状态”,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的学生只会无所适从。此次调查也是为了深入大学之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能为当今大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调查时间
2011年 5月 (三) 调查地点
华航新校区和老校区的宿舍内或者教室里。 (四) 调查对象
和大一新生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并就一些新闻事实与一些同龄大学生展开讨论。 (五) 调查事例
被调查者共有25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1人,独生子女12人。 调查结果显示:
1、躯体化:在25人中有6人表现出身体有轻微的不适感,其中独生子女4人,占独生子女总数的33.3%.而非独生子女占七总数15.4%,似乎可以说明独生子女更易感到身体不适。
2、强迫症状:在25人中仅有4人没有出现此症状,它表明多数朋友有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这或许也是陡然从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自己的时间多了以后不免遇到的状况吧。
3、人际关系敏感:有20人感到人际关系敏感,而12名独生子女全部感到人际关系敏感,可以说明多数大一新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感到不自在,还可能是心中存在自卑感。其中独生子女的情况又严重些。
4、抑郁:有19人曾感到抑郁,就此看来有不少的新生在本学期出现过苦闷的情绪。 5、焦虑:有13人此项因子分超过了0.5,占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其中男女比例相当。 6、敌对:总共有12人表现出此症状,其中8人为男生,说明可能男生之间的“兼容性”比女生要差些。
7、恐怖:9人表示有过这种感觉,而性别与是否是独生子女,对此项影响不大。 8、偏执:在处理的结果中,13 位同学表现出偏执,再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偏执与是否为独生子女无明显关系。
9、精神性病:有7位朋友在这上面表现出轻微的症状。 探究心理产生波动的原因,会发现有如下几个诱因:
a.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虽则大学的生活已不似高三那般紧张,但是新生毕竟对新学习环境还未适应,生活也没有习惯。在考试前很多学生“临时抱佛脚”,度过了比高三还要紧张的几天,这样极有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精神性病等症状;
b.独生子女的教育不甚成功。根据专家的观点,独生子女很可能有不善于交际的缺点。还得提及的是很多学生虽然不是独生子女,但他们的父母偏爱他们,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可能有比独生子女更严重的问题和缺陷;
c.角色转换的适应障碍。如果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很容易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d.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宿舍里面不吭声,互联网上诉衷肠”,这句话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沟通,缺乏交往技巧。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着激烈竞争的世纪,身心健康对大学生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保障,大学的学习内容高深广博,学习方式复杂多样,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不仅有助于思维而且有助于提高记忆力。相反,如果悲观失望,苦闷抑郁的不良情绪是有害身体健康的,甚至最终因此休学退学。心理健康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心健康状态的反映。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够针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适当的做出心理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相反,心理状况差的人,对社会环境不能及时做出调整,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恶化心理问题,至此便阻碍了个人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也带来了痛苦,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我建议大学生应当树立和发展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觉得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应该进行了多一点的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以下是我们组的建议:
1、保持心理健康。长期的精神刺激和压力以及长期的压抑愤怒等负性情绪,也是导致亚健康的一个方面的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精神,是防治亚健康的精神基础。大学生可适当培养业余爱好,如读书、听音乐、练字画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2、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具有更深刻和深厚的人际关系,拥有更多的融合,更崇高的爱,更完美的认同以及更多摆脱自我限制的能力。他们的人际关系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对爱的理解的完整,对爱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懂得处理好专一排他的
爱情与普通的社会感情的关系,仁慈、爱和友谊同时存在,他们对所有的人和蔼和耐心以及对那些应受谴责的人的严厉,构成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非常平凡,本来他们可以不平凡,他们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以致感到极为痛苦,但仍不明白良好的愿望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结果”。二是他们能够吸引一些钦佩者、朋友甚至崇拜者,但他们可以较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
3、适时干预。采取药物预防、保健品调理、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对失眠多梦、口腔溃疡、消化不良和躯体疼痛等症状,可适当用药或理疗或心理治疗等。
4、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5、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的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总而言之,新生需要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来塑造健康的心理。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
的挑战!
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新世纪也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担当 。新生学子不要再彷徨,平常心对待生活,健康的心理行天下。你我虽不是圣人可以做到与世无争,但凡事我们要放宽心,不要走极端。想你我花样的年龄追梦的年华何苦因繁琐小事误了大好前程。我亲爱的学友们,找好自己的定位,认清自己的位置,在21世纪的蓝天下自由飞翔吧。
机械工程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