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2年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ongji University in 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chitecture
Elementary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ch, 2009
School/Department: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Discipline: Architecture Major: History and Theories of Architecture Candidate: LV Jinjie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SHA Yongjie Xuzhou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
书脊
徐州近代 城市与建筑 发展初探 吕金杰 同济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摘要
摘要
作为内陆城市,徐州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与天津、上海、南京作为殖民港口城市在殖民势力影响下直接而突然地受到西方影响不同,是在宗教的逐渐渗透和交通运输带动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完成近代化的,具有其内陆城市的特殊性。
徐州现存为数不多的近代建筑在城市的持续发展中已经岌岌可危,对其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前迫切的现实需要。这就需要各个角度的详尽资料作为支撑,从而全面展示城市与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文章以徐州市中心城区1948年建成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现存建筑的调研分析,详细梳理了徐州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历程,并从建筑与城市两方面阐述了徐州近代历史保护的价值。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部分:
其一,结合对现存建筑的调研分析,详细梳理徐州中心城区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城市影响的角度,参照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历史档案,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城市历史发展的画卷。并在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叙述中穿插入现存建筑的介绍,使得现存建筑成为历史画卷中镶嵌的宝石,而不是零散的珍宝。
其二,论述关于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围绕历史保护的主题,分析城市建筑稀少的原因,记述徐州历史保护的历程与现状,并讨论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保护价值。保护价值的剖析分为城市与建筑两个方面,解读现存城市格局与街道蕴含的历史信息,并重点诠释近代建筑的风格与细部特征。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理论的一面,本文系统展示了徐州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史,为将来深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大背景。现实的一面,通过调研和背景资料的挖掘,为亟待保护的城市与建筑的价值评价提供了参考资料。
关键词:徐州 ,近代城市与建筑,宗教,铁路交通枢纽
I
Abstract
ABSTRACT
Colonized harbor cities like Tianjin, Shanghai and Nanjing were effected by the west directly and abruptly. Xuzhou was different. As an inland city, Xuzhou’s modernization progress was under a gradual influence of religion and transportation.
Under the rapid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very few modern architecture remains, thus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of them has become urgent,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of modern city and architecture has to be demonstrated to provide a support.
The paper takes the constructed area of Xuzhou in 1948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ntroduces existing modern architecture while l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value of Xuzhou modern history with existing city pattern and architectur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covers two parts as follows:
Firstly, introduce existing buildings, while li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 From the visions like politic, economy and culture, with careful research on historical maps, photographs and files, the paper shows the general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its buildings. Meanwhile, briefly list the existing buildings. In this way, buildings would become part of the city history, instead of separated buildings.
Secondly, discuss the historical protection value of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this section, the reason why existing buildings are rare, the history and the status quo of modern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protection valu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city are discussed. For the city, the historic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city pattern and the historic streets are discussed; and for the buildings, the historic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details are discussed.
The meanings of the research are of the following: practically, the paper provides evaluation materials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renewal projects, and theoretically, it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modern city and architecture,
II
Abstract
and set a background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Xuzhou, city and architecture in modern times, religion, railway
transport hub
III
目录
目录
第1章 引言 .............................................. 1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
1.2.1研究内容 ....................................................... 2 1.2.2研究方法 ....................................................... 2
1.3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3
1.3.1 与本课题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 3
1.3.1.1 对近代建筑史研究方法的概括 ......................................... 3
1.3.2 与本课题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 4
1.3.2.1 关于近代徐州建筑 ................................................... 4 1.3.2.2关于近代徐州城市发展 ................................................ 4
1.4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5
1.4.1 徐州近代分期问题 ............................................... 5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6
1.4.2.1 现存建筑、建筑遗址和已无存建筑的取舍 ............................... 6 1.4.2.2 文保单位与非文保单位 ............................................... 6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 8
2.1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主要演变历程 ..............................8
2.1.1 1882年前的徐州 ................................................ 8
2.1.1.1 水患或战乱中屡毁屡建的徐州城 ....................................... 8 2.1.1.2 徐州古城格局 ....................................................... 9 2.1.1.3 战争频繁,大兴防御 ................................................ 10 2.1.1.4 黄河水运要地,经济发达 ............................................ 12
2.1.2 初始期(1882年西方宗教传入-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 .............. 12
IV
目录
2.1.2.1 黄河北徙,经济衰退 ................................................ 12 2.1.2.2 西方宗教开始传入 .................................................. 13 2.1.2.3 清末徐州传统民间建筑 .............................................. 17 2.1.2.4 传统的徐州建筑制度 ................................................ 18
2.1.3 发展兴盛期(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 ........ 19
2.1.3.1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 .............................................. 19 2.1.3.2 城内商业特色街道大同街 ............................................ 22 2.1.3.3 宗教建筑盛行 ...................................................... 26 2.1.3.4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徐州民居 .......................................... 31 2.1.3.5 文化建筑兴起 ...................................................... 34 2.1.3.6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城市建设 .......................................... 36
2.1.4 发展延续期(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 ............ 37
2.1.4.1 日军占领后的徐州概况 .............................................. 37 2.1.4.2 宣传建设 .......................................................... 39 2.1.4.3 军事建设 .......................................................... 39 2.1.4.4 商业建筑 .......................................................... 41 2.1.4.5 民用住房 .......................................................... 43 2.1.4.6 宗教建筑 .......................................................... 44 2.1.4.7 日军的殖民地规划 .................................................. 46 2.1.4.8 城市建设活动 ...................................................... 47 2.1.4.9 徐州近代营造业发展 ................................................ 48
2.1.5 停滞期(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徐州解放) ...................... 48
2.1.5.1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建设 ........................................ 48 2.1.5.2 城市建设活动 ...................................................... 50
2.2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特点 ...............................50
2.2.1交通因素主导徐州近代城市发展 .................................. 50 2.2.2徐州城市建设的局限性 .......................................... 51 2.2.3徐州近代建筑起步晚,发展缓慢 .................................. 51 2.2.4徐州近代建筑地方风格浓郁 ...................................... 52
V
目录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 53
3.1 现存徐州近代建筑稀少的原因 .................................53
3.1.1军事原因 ...................................................... 53 3.1.2自然灾害原因 .................................................. 53 3.1.3经济原因 ...................................................... 54 3.1.4认识水平原因 .................................................. 54
3.2徐州近代建筑保护历程 .......................................54
3.2.1政府的研究或文件 .............................................. 55 3.2.2徐州民间自发的研究与保护 ...................................... 55
3.3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价值 ...............................55
3.3.1从城市整体格局看城市的历史价值................................. 55 3.3.2从道路名称看城市的历史价值 .................................... 56
3.2.2.1 与铁路运输发展相关的街道 .......................................... 56 3.2.2.2 反映徐州近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街道 .................................... 56 3.2.2.3 反映徐州近代军事特色的地名 ........................................ 57 3.2.2.4 记载老城历史格局的道路 ............................................ 57
3.3.3从风格样式看建筑的历史价值 .................................... 57
3.3.3.1 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 57 3.3.3.2 折衷主义风格 ...................................................... 57 3.3.3.3 中西融合的风格 .................................................... 58 3.3.3.4 日本近代风格 ...................................................... 58
3.3.4 从细部特征看建筑的历史价值 .................................... 59
3.3.4.1 屋顶 .............................................................. 60 3.3.4.2 墙体、结构柱 ...................................................... 61 3.3.4.3 门、窗及相关构件 .................................................. 61 3.3.4.4 楼、地面 .......................................................... 63 3.3.4.5 楼梯、栏杆 ........................................................ 64 3.3.4.6 装饰和色彩 ........................................................ 65
VI
目录
第4章 结语 ............................................. 67 致谢 .................................................... 69 参考文献 ................................................ 70 附录A 徐州近代大事记 ................................... 72附录B 徐州中心城区现存优秀近代建筑列表 ................. 74附录C 徐州中心城区近代建筑分布图 ....................... 75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7VII
第1章 引言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近代城市与建筑保护话题的大热和中央的相关号召,徐州政府也愈加重视这一内容,并将保护近代优秀建筑与历史街区写入最新的城市规划。徐州身为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保护和研究重点都在古代建筑上,近代建筑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而无论是其近代相对独立的地域特性,还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独特经济军事背景,或者8年日本占领期的城市发展,以及作为徐州教区主教区的独特的宗教地位,都使得徐州的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史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
城市与建筑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出时代内容。对其作出系统的梳理,可以发掘出大量的时代文化信息。限于时间和精力,笔者仅选取徐州市中心城区1948年建成区作为研究范围,面积约10km2,进行了地毯式搜寻。在搜寻中发觉徐州中心城区近代优秀建筑留存已非常有限,现存的优秀建筑,加上建筑遗迹,只有20余处。徐州现存为数不多的近代建筑在城市的持续发展中已经岌岌可危,对其的保护和利用成为当前迫切的现实需要。此外,徐州近代城市的发展轨迹,城市格局历史信息存留的价值也有待发掘。
而查阅相关资料后发觉,与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相关的既有研究比较零散,城市方面有一些社会科学研究,建筑方面的研究则偏重于背景记载和简略描述,没有系统梳理近代城市与建筑的著作出现。
因此,笔者认为,选择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是及时的、必要和有意义的。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两方面。理论的一面,本文系统展示了徐州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史,为相关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大背景。现实的一面,通过调研和背景资料的挖掘,为亟待保护的城市与建筑的价值评价提供了参考资料。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近百年来,徐州由一个封建的内陆城市,逐步向近代城市过渡。作为内陆城市,徐州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与天津、上海、南京作为殖民港口城市在殖民
1
第1章 引言
势力影响下直接而突然地受到西方影响不同,是在宗教的逐渐渗透和交通运输带动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完成近代化的,具有其内陆城市的特殊性。
徐州中心城区现存的优秀近代建筑只有有限的20余栋,并不足以反映徐州近代城市或建筑的全貌,但在近代城市风貌遗存甚少的情况下,这些建筑遗存不失为窥见历史的窗口。
而且,结合历史街道照片,可发现历史上大量存在与现存建筑相似的样式,于是将这些建筑作为样品进行分析,虽不能尽举徐州近代历史上的建筑风格,或完整阐述建筑的发展过程,但可说明存在过哪些风格,这些风格有哪些细部特征,及其大致演变过程如何。此外,现存建筑作为某建筑风格的样品,也丰富了其保护价值。
因徐州近代建筑现存数量少,城市风貌破坏严重,在整体性方面损伤较大,给实地调研和现场历史信息解读造成困难。又因历史档案随近代战乱大部分佚失毁坏,单体建筑的背景调研有一定难度。根据现阶段掌握的资料,和分析了现有的相关研究后,笔者将写作重点定在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历程、对其历史保护的思考两个方面。
文章以徐州市中心城区1948年建成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对现存建筑的调研分析,详细梳理了徐州近代城市和建筑发展历程,并从建筑与城市两方面阐述了徐州近代历史保护的价值。
1.2.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大部分:
其一,结合对现存建筑的调研分析,详细梳理徐州中心城区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对城市影响的角度,参照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历史档案,尽可能全面地展示城市历史发展的画卷。并在城市与建筑发展的叙述中穿插入现存建筑的介绍,使得现存建筑成为历史画卷中镶嵌的宝石,而不是零散的珍宝。
其二,论述关于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围绕历史保护的主题,分析城市建筑稀少的原因,记述徐州历史保护的历程与现状,并讨论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保护价值。保护价值的剖析分为城市与建筑两个方面,解读现存城市格局与街道蕴含的历史信息,并重点诠释近代建筑的风格与细部特征。
1.2.2研究方法
2
第1章 引言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阅读第一手的档案、图书、报纸、文史资料等文献资料,深入那个时代;二是进行实地的调研、测绘与访谈,了解现在的状况;三是阅读各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开拓思维、深入思考,完善自己的研究体系。
1.3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1.3.1 与本课题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1.3.1.1 对近代建筑史研究方法的概括
中国关于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历史,研究角度不尽相同,但也大致形成几种模式,有文章对此进行过归纳总结。
李海清在《中国建筑现代转型》中将第一至第六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集收录的论文类型总结概括为十四种:历史概观分期史观、实例群体与单体、建筑类型与形态、保护与再利用、文化比较与交流、城市规划与建设、形式与风格、人物、行业组织活动、思潮、研究状况与方法、建筑科学技术、建筑制度、建筑教育。1
王昕则在博士学位论文《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中对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研究进行了更系统的方法论的分类,认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近代建筑匀质性、整体性的普查式研究阶段和地域性、个案性的近代建筑专题式研究阶段。普查式研究提供大的知识框架,专题式研究则考察针对各区域近代建筑及个案的研究内容。
文章指出普查式研究已有这样几方面的研究成果:近代建筑发展阶段、近代城市特征、近代城市风格形式、新的建筑类型和建筑技术、新的建筑教育、建筑师群体。专题式研究则有这样的角度:西方建筑在中国传播途径、近代建筑制度、各地建筑法规、建筑思想性、联系与比较日本近代建筑、近代建筑师们的探索。此外还提到这两个阶段不一定按时间先后来分,而是以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来划分。2
12
李海清.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6
3
第1章 引言
1.3.2 与本课题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1.3.2.1 关于近代徐州建筑
1959年徐州城建局编制的《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较系统地记录了徐州城市建筑的发展,从经济、政治、军事以及人民的反映角度记述城市建设活动。客观上时值解放刚十年,靠着老人们的回忆编出的这部书,扮演了历史目击者的角色。该书是“根据徐州府志,各县县志及近世的零星记载和得诸父老传述或亲眼目睹的一些材料”3,在提供城市建设活动的背景资料方面很有帮助。不足之处是文章关于发展历程的叙述不够全面,涉及建筑的介绍也较为简略,且其主观性评论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2007年徐州规划局编制的《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以徐州市中心城区1948年建成区内的优秀近代建筑为对象,考察并列出名单,规划出用地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建筑作了简单的背景资料收集,没有深入记录测绘。考虑到城市规划的策略,建筑遗迹没有列入。该资料名单列出的建筑为本论文最初的考察重点。
2006年张明皓、王倩、孙统义的《徐州近代建筑的初步调查和研究》一文对徐州中心城区历史建筑做了简单的调研和背景资料收集。收录建筑基本与《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相同。
2006年王昕的博士论文《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涉及徐州教区的近代宗教建筑,介绍比较简略。
2001年汉风的《寻访徐州老建筑》从徐州老文化人的角度看徐州近代建筑,侧重记述建筑的背景与历史文化故事。
2001年胡福明总纂的《江苏省志建筑志》记载了徐州部分建筑的背景资料。 徐州文史资料,铜山文史资料、江苏文史资料和民国铜山县志中涉及部分建筑背景,也可找到城市发展的蛛丝马迹。 1.3.2.2关于近代徐州城市发展
1997年李百浩的博士论文《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记载了徐州日占时期的规划条文,比较概略。文中有日占时期徐州规划图的小样,据李百浩老师说该图源自日本出的某中国地图集。原稿未得,只有论文中的复印件。4
34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市档案馆馆藏,1959 见图2.75
4
第1章 引言
1988年王林绪、孙茂洪主编的《徐州交通史》记录了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史与各街道的历史。
2004年宋曼萍的硕士论文《城市职能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徐州市为例》对徐州历史上的城市职能和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不过文章重点在徐州古代和现代,关于近代只简单叙述了两段。
2007年章银杰的硕士论文《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部分章节涉及徐州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1.4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1.4.1 徐州近代分期问题
已有研究中对徐州近代分期有以下两种观点:
《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指出“自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时期徐州地区的防御建筑为之一变。自帝国主义对中国施行文化侵略,利用宗教作间谍,到处教堂林立,而徐州的建筑形式又为之一变,及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侵略中国,窃据徐州至八年之久,建筑形式为之三变”,依此将徐州近代建筑分为两期:一、1840年鸦片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论述太平天国和捻军时期徐州及六县的防御建筑,以及宗教传入对徐州近代建筑的影响。二、1919五四运动到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记录了北洋军阀混战和日占时期的城市建设,并涉及营造业和建筑技术。5
《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则按城市的政治、文化背景,把徐州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归纳为以下四个时间段:一、初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1882年),由于徐州处于对外交流的边缘,建筑以延续古典建筑为主;二、盛期(从1882年到1945年日本侵华结束),由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开通,区位优势增加,对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外来建筑文化在此互相碰撞、交叉和融合;三、晚期(从1945年至1948年徐州解放),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建设。6
这两种分期都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如果以西方建筑渗入为近代建筑起始的
56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市档案馆馆藏,1959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徐州市规划局内部资料,2007
5
第1章 引言
话,一期起点应为1882年西方宗教传入徐州。因1840-1882年间,徐州城市建筑几乎没有西式建筑的影响,仍为传统建筑的延续,而1882年开始,传教士将西方建筑带入徐州,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才开始近代化的进程。此外,《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的分期依据建筑风格变化的原则是对的,具体分期却比较粗略。本文将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和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作为划分建筑与城市发展阶段的两处中间节点,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后,在交通地位提升的背景下,建筑西化进程加速,而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后,徐州在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上都有重大变化。
故本文的分期为:一、初始期(1882年西方宗教传入-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西方宗教传入,开始对徐州传统建筑产生影响;二、发展兴盛期(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由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开通,区位优势增加,对外交流频繁,西方建筑全面影响徐州建筑;三、发展延续期(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到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在对徐州大破坏之后做出了城市规划,日本建筑的传入影响了徐州建筑风格;四、停滞期(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徐州解放),国民政府内战,建设较少。
1.4.2 研究对象的界定
在思考论文过程中遇到的这样一些问题,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明确论文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的过程。 1.4.2.1 现存建筑、建筑遗址和已无存建筑的取舍
研究对象包括现存建筑、建筑遗址和已无存建筑三种。现存建筑是建筑主体保存基本完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动,但整体风貌尤存。建筑遗址是已没有实际功能的不完整的建筑残存物,如只剩一堵墙。已无存建筑即已拆除建筑,原址大都已作它用,但从文献中可以查到相关文字或图片记载。建筑遗址和已无存建筑的文献记载侧面反映城市与建筑风貌,故也列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对现存建筑的分析为主,城市风貌、建筑风格与细部研究参考建筑遗址和已无存建筑。
1.4.2.2 文保单位与非文保单位
政府在设定文保单位时,考虑的是政治和文化两方面的因素,如近代名人
6
第1章 引言
故居或革命事件发生地。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本文没有局限于文保单位,而是从建筑本身的建造质量和近代风格特征出发,加入了非文保单位的建筑或遗迹。
7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2.1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主要演变历程
2.1.1 1882年前的徐州
2.1.1.1 水患或战乱中屡毁屡建的徐州城
徐州城的最早文字记载的年代是周简王十三年(前573年),当时为彭城邑。清朝以前的徐州城由于水患或战乱屡毁屡建。
历史上黄河决堤的水患较大的有两次:明天启四年(1624年)的和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这两次水患中,水淹经年不退,淤泥几乎把整个城市淹没。后来原址重建城市,城址几乎没有变动,城郭、街坊和主要建筑设施,也多在
图2.1:明代徐州府城图(资料来源:徐州市规划局袁艳勇所长提供) 8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原处按原有形制和规模建造,因而形成我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城叠城奇观7。
徐州历年战乱不断。因徐州周边山势险要,又是五省交会的交通要道,军事地位重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为攻城采取的极端手段一次又一次地给徐州城造成重大破坏,如“南朝陈宣帝太建十年(578年),吴明彻率军围攻彭城,久攻不下,堰泗水灌城,城毁。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丞相脱脱为镇压芝麻李二起义,以石炮轰城,城尽毁。”
参照徐州明代和清代的府城图(见图2.1),可以发现,虽然屡毁屡建,徐州城址变动很小,主城区基本紧贴黄河发展,这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徐州环城三面皆山,是绝佳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又因位于五省交界,扼住交通咽喉,且有汴泗交汇的水运之利,徐州军事和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得历来建都者甘冒水淹风险一次又一次将徐州原址重建。 2.1.1.2 徐州古城格局
从《徐州府城图》8(见图2.3)上看,徐州古城东西北三面受黄河(泗水)夹持,只南面有陆路,城墙也顺水势围合成卧牛状。
古城设了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其中东门和西门基本正对。南门北门则略错开。城门楼建筑形制都是城门加两重檐的小楼,均带瓮城。城外西南两面有护城河围合,其余是黄河围绕。此外沿城墙有三处角楼,分别是南部东西两角的拐角楼和燕子楼,以及东北端的黄楼。整体布置体现出较强的防御性。
南北向有鼓楼街和北门大街两条主要道
路。直通南门的鼓楼街连接起南门城楼-鼓楼-府署三处标志性建筑,几乎将徐州古城一分为二,是城市重要的中轴线(见图2.2)。此外与之平行的北门大街,从北门一贯而下,也是较重要的城市道路。东西向的道路没有一贯而终的,以
7
图2.2:修建于清嘉庆22年(1817年)的鼓楼,匾额上书“江北第一楼”,透过圆门可以看到府署。照片摄于民国时期。(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在徐州城区陆续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已发现在地下3m和9m处分别为明代“崇祯城”和“洪武城”遗迹,
与清代嘉庆以来的城市形成三重相叠的奇观。目前,已发现了“城下城”、“井下井”、“府下府”、“街下街” 、“庙下庙”、“闸下闸”的现象。
8
吴世熊,刘庠. 同治徐州府志· 卷二:清同治十三年刻本,1874
9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占东西一半长度的东门大街为主。路网基本呈田字网格,比较细碎。
城内以鼓楼街为界,西边主要建筑有徐州镇署、县署、道署、关帝庙、文昌宫,东边的主要建筑有圣庙、察院、衙署和城隍庙,如图示均为传统中式合院建筑。
城外北面在黄河边建有牌楼,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城外南面有戏马台。 城内大小水面十余处,其中以奎楼所在的位置水面最大,现在较大的水域只留存下东南角快哉亭公园中的一片。
图2.3:徐州府城图(资料来源:徐州市规划局袁艳勇所长提供) 2.1.1.3 战争频繁,大兴防御
徐州古时以军事地位见长。“其形势北控齐鲁,南扼濠泗,东襟江淮,西带
10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9
梁宋,据中原之吭,楚汉六朝以来为用武者所必争地。”同时,是漕运咽喉之地,
加之其本身以楚山为屏,炸泅为障,形势险要,这些都决定了它是天造地设的“兵争要地”。历代纷争,往往首先争夺徐州,使之成为名闻天下的古战场,据统计,至近代已发生过200多次主要战事。10
到了近代,1851年(清道光三十年)太平军起义于广西,一路北上,同时捻军起义于皖北。满清政府高度紧张,通令各省修筑城池,坚壁清野。
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分道北伐,徐州作为南北要冲,通令各县修筑外城及圩砦。当时大量汉人涌入徐州避难,清政府一方面不愿失民心,尽量接纳,一方面又歧视猜忌汉人,恐其与太平军暗通。于是在古城墙周围加筑外城来容
图2.4:徐州外城图(资料来源:《同治徐州府志》) 9
馀家谟. 铜山县志.徐州:刻本,1926:172
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9
10
11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纳大部分汉民。这就形成了徐州的四关。
清文宗咸丰五年(1855年)8月兴工建筑外城,先紧贴老城完成东关、北关,接着又建筑西关、南关。至清咸丰6年(1856年),加筑燕子楼以南的一段,土城共设六门。同时在故黄河以北离开老城一段距离建筑城北坝子街土城,这是因坝子街居黄河北岸,与老城相隔,这样方便防御。外城三面建城墙,城外挖两道壕沟,临老城护城河一面不另筑墙。外城各自设两到四处寨门,寨门之间设台炮(见图2.4)。
2.1.1.4 黄河水运要地,经济发达
徐州自古为汴泗交汇之地,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决口,其南支经汴入泗,夺淮入海。自宋以后因有黄河,商贾漕运咸出于此。元、明时徐州漕运兴旺,号为“五省通衢”,商业以粮业为主,曾繁荣一时。大部分商业随水发展,因北关牌楼一带河水平稳,大小船只易于停泊,形成了集中的商业区,即当时的市经济中心。但历史上,水运带来的一时繁荣往往很快就为战祸和自然灾害所毁灭。
2.1.2 初始期(1882年西方宗教传入-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
2.1.2.1 黄河北徙,经济衰退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北徙是徐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徐州一带的黄河河道废弃不能通航,使徐州完全失去借以发展起来的水路运输有利条件,“五省通衢”地位不复存在,经济迅速衰退,从此逐步陷于“黄沙弥望,牢落无垠,舟车罕通,闾阎雕敝”11的衰败境地。徐州的对外交通便依赖于城南的奎河,舶来品经由运河,从窑湾镇转道运达本市,这带动了南关日趋繁荣。小手工、钢铁及日用品如绸布、百货、南杂货(糖、石油)、铁庄、银行等业大都集中在鼓楼和老南门一带,形成南关及城内南部经济中心和较密集居住区。北关的商业区则转为衰落,东、西、北三关住户较稀少。整体而言,这个时期商业资本薄弱,工业萌芽少。12
自1882年利国驿煤铁矿开设始至1911年,徐州虽然也建立了4家近代企
1112
馀家谟. 铜山县志.徐州:刻本,1926:172
同济大学徐州市生产实习队.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徐州:徐州市规划局资料室,1957
12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业,平均资本额达68.5万元。13但受交通落后的限制,发展极为艰难,如利国煤矿的创办者就曾哀叹:“运河阻滞,节节旱路仅凭笨重牛车转运百里或数十里至徐州、至萧县等处”,甚至连清江都因“船运艰难”而不能达,开采出来的煤无法运出,以致出现了“数年竭力开一井,必停数年以待销,存煤山积,坐亏成本”的局面。14
2.1.2.2 西方宗教开始传入
徐州自古以来显要的交通地位带给这个城市复杂的人员流动和动荡的城市生活状态,动荡的社会条件为西方宗教传播带来便利。
此外,徐州与江苏政治经济中心城市,如南京、上海地理位置上的疏离,造成城市的边缘化。近代历史上,徐州曾被提议独立。光绪三十年(1904年)张謇拟就了一个《徐州应建行省议》,提出在徐州建省的计划。但漕运利益纠纷之下,这个方案最终因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而遭废除,但从这次分省提议的过程来看,徐州已具有了某些独立的气质。这种独立的城市气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西方宗教传播。15
由于交通的闭塞,徐州宗教传入的时间比江南各大城市稍晚一些。清光绪八年(1882年),法籍耶苏会士艾赉沃(Léopold Gain)首次来徐筹划建堂开教,未果,转到砀山侯庄和睢宁县城两地建堂。时外籍教士相继而来,如1883年法籍教士汤执中在丰县戴套楼建堂;1896年法籍教士董师中在肖县马井建堂;1906年艾赉沃再次来徐购地筹备建堂,1910年在城隍庙街(今青年东路216号)建成耶苏圣心教堂。尔后又建主教府、修女院等。宗教建筑起初传入徐州,基本照搬西方建筑样式,只在结构上受到当地施工局限,采用中式方法建造。
徐州耶苏圣心教堂是罗马风式建筑,全堂建筑面积1677.16m2,基地面积3706.50m2,是目前苏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规模宏大的天主教建筑群(见图2.5-2.9)。
余明侠.晚清时期(1882-1911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学海,2000,Vol 1 胡碧澄.《灌叟撮记》:铅印本,1925:5-6 15
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6:106
14
13
13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5:圣母圣心堂建筑群 图2.6:圣心天主堂正立面 图2.7:圣心天主堂历史照片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图2.8:圣心天主堂室内 图2.9:圣心天主堂平面图 (资料来源:《天主教 徐州耶酥圣心堂及修女院建筑测绘与再研究》) 图2.10:基督教淮海西路礼拜堂 图2.11:若瑟天主堂主入口立面 图2.12:邳城镇若瑟天主堂室内 (资料来源:《徐州宗教志》) (资料来源:《邳州天主堂特色 (资料来源:《邳州天主堂特色 初探与价值评析》) 初探与价值评析》)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艾赉沃请了建筑师德籍教士吴若瑟来徐建造教堂,吴若瑟先制作了精致的教堂结构模型,模型长1.1米、宽0 89米,用上等木材按1: 50的比例制作,工艺精细,模型现保存在徐州博物馆。模型制成后,随即开始备料,采徐州南山的青石、山东泰安的花岗岩,经过两年多的筹备,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式施工,1910年建成。
教堂主体建筑由钟楼、音乐楼、礼拜楼和更衣室等部分组成。教堂平面采
14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用西方教堂建筑传统的拉丁十字形,东西宽25m,南北长52m,屋脊高14.5m。中部主体为礼拜堂。礼拜堂基本一层通高,南端局部二层,用作唱诗班的音乐楼,十字交叉之横向空间处为主教布道的场所。礼拜堂内有西式青石柱25对,柱头雕有25种不同的花草纹饰,有绞花纹、葡萄纹、树叶纹、花草纹等。
主体建筑正立面有三层,五开间。一层为罗马式拱形柱廊,柱廊上层有平台。柱廊后两侧是高22.50m的钟楼,钟楼有三层,顶部用琉璃瓦。两钟楼间有通高25m的三角形山花,山花中间装饰着神龛,顶端装有花岗石的梅花十字架。教堂采用砖石结构,木地板,墙体由青砖砌筑,基部用青石。青砖为一顺一丁砌法,基部青石墙体高1m,厚0.5m。教堂采用中国式重檐屋顶,内部用带肋拱的穹隆顶,中部为抬梁式木构架,外部屋顶采用筒瓦覆盖,现已换成铁楞瓦。16作为早期传入的教堂,该建筑由西方传教士设计建造,较倾向于西方建筑样式,与徐州本土建筑样式融合不明显。
建于县区的天主堂以邳城镇若瑟天主堂为代表(见图2.11、2.12)。邳城镇若瑟天主堂位于邳城东入口处,是徐州教区最早的一座圣堂。教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为哥特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结合体。
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拉丁十字式,由南向北依次由礼拜大厅、袖厅、圣坛及钟楼组成。南北长50.26m,东西长17.26m,从南立面十字架顶端到地面高度为11.93m。钟楼现已不存在,只留下通往钟楼的局部二层的空间作圣器储藏室用。圣堂南立面为三门式入口,袖厅两侧外墙各留一道小门,门前有一对抱鼓石;此外,圣坛后的圣器储藏室亦设有直接对外的出入口。教堂为传统材料木结构,设有22根漆成土黄色的木柱,穿斗式木屋架。侧墙窗用尖券顶。17圣堂主入口立面朝南,竖向分成二层,横向分成三段,中心对称,中部高于两侧。底层设三扇尖券门,中间一扇较高,三门上方均有中式披檐砖雕装饰;正门上方有圆形镂空玫瑰花窗,顶端立十字架。
基督教的传入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美国于徐州西门街(今和平街)建中华基督教南长老会, 1907年后,在中枢街、户部山平民巷、彭校街、铁刹庙、富庶街等处建基督教会分堂,并把传教事业发展到各县县城,乃至重要乡村,在各处建立教堂。教会医院、学校、义怅会一类的教会附属组织也应
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6
李薇,张一兵,任娜:邳州天主堂特色初探与价值评析.2008·研究生论坛,2008
16
17
15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运而生。18
位于淮海西路的淮海西路礼拜堂是徐州最早建立的基督教堂(见图2.10)。民国二年(1913年),美籍传教士安士东在牌坊街(今中枢街)购得民房、宅地,扩大了原教堂的建筑面积,并负责建造新堂,1914年建成,称“牌坊街礼拜堂”。新堂建筑面积为416.75m2,是当时徐州城最大的礼拜堂。此后该堂逐渐成为徐淮地区长老会的中心堂。建筑采用拉丁十字式平面,门窗用圆券,侧面圆券窗上方设八角形窗。该建筑于01年的开发中完全拆毁重建。
早期教会的发展并不顺利。据说,传教士们自称“传教对于获得殖民地有功”,这种认识使得人民反帝热情高涨。如最早的传教士法籍耶稣会士艾赉沃(Léopold Gain),清光绪八年(1882年)6月首次来徐,遭到群众反对,不得不离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再次来徐,并在城隍庙街(今青年路)购买民宅用以传教,并筹备建堂,后又被逐。同年第三次来徐,艾赉沃才顺利建成教堂。又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英籍传教士仲均安来徐传教,因群众拒绝信教,仲在徐州无法立足,于光绪十五年离开徐州。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南长老会派美籍传教士白秀生来徐传教。由于群众反对,不容他在徐居留,只得返回宿迁。后学华语,并乔装入城,暗中传教。翌年,美国长老会又派美籍传教士葛马可来徐,才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西门大街(今和平街)旧守备衙门的废址建临时教堂正式传播基督教。
早期教堂征购地皮是通过满清地方官员,以购买方式取得的,但当时的统治阶级上自朝廷、督、抚,下至道、府、县,在畏惧外强心理的驱使下,对外国人惟命是从,对内则强取豪夺,如征用地时强行霸占。政府的暴政偏袒,加上人民对外来宗教本身的反感,使得民间“教案迭起”。这些教案多是由教民与群众的冲突起因,以捣毁教堂家具或建筑为结局。
18
黄殿墀.徐州民族宗教志:1910-1985.徐州:徐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1991
16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13:老盐店 图2.14:李可染故居外门 图2.15:李可染内院 图2.16:后井涯巷老宅外门 图2.17:后井涯巷老宅二楼阳台 2.1.2.3 清末徐州传统民间建筑
西方文化传入早期,民间建筑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不明显,民间建筑仍以徐州传统建筑样式为主。
受气候影响,我国北方民居一般墙体比较厚重,门窗比较严实,私密性较强,而南方民居建筑形式则较轻盈,多以木板代墙,对外界较开放。徐州传统建筑兼有南北特色,对外的客厅靠近外门,形式开放,多用整面墙的木板门窗;内宅则门窗口较小,以厚重的实墙为主。布局方式一般为传统的四合院。
为避洪灾,富户自明清起多居主城区地势最高的户部山,至今仍保留大片民居,形成特色的明清民宅的保护区。户部山建筑群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还发展出“鸳鸯楼”的建筑样式,即可从低处的一层和背面高处的二层两面进入的山地建筑。
现存的传统建筑较集中的有户部山和回龙窝两处。此外市区内散落的老民居屈指可数,如中枢街上有一些,已拆毁大半,中兴巷上有两栋老宅,后井涯巷上的两栋老宅,文亭街一栋老房,大巷口一栋老房,以及大同街支弄上的老
17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杨家。这里举老盐店、李可染旧居和后井涯巷老宅说明。
老盐店建筑位于劳动巷14号,民国二十年(1931年)前,徐州被划为鲁盐引岸(行销)区,徐州设有盐务管理处,专门管理盐政,在原状元府巷户部山南坡设发售处,俗称“老盐店”(见图2.13)。 “老盐店”原有库房二处,房屋十多间。西库房东山墙开有进出入口。东库房东端有一大门,平时供拉盐大车出入。解放后,政府调整盐政,“老盐店”失去原有功能。现在“老盐店”只剩下一处西库房,西库房的山墙房门关闭已久,它的南墙又开了新门,供居住者出入。库房与南面的门廊围成一个四合院,在民国时代曾用来接待远处的盐商歇脚食宿。
李可染旧居位于广大北巷17号,建于1916年,省文物保护单位(见图2.14、2.15)。故居占地260 m2,建筑面积195m2,是一座粉墙黛瓦的四合院。院门朝北,大门上方为沙孟海题写的“李可染旧居”,门内为影壁墙,南屋为“云龙画屋”,是李可染的出生房屋,西屋为“师牛堂”,北屋为“识缺斋”。建筑为青砖五顺一丁砌筑,基部用条石。只东屋使用整面开放的木板门窗,其余几屋门窗洞均较小而封闭。
位于后井涯和青年路交界口的老宅,是砖木结构的二层坡顶小楼(见图2.16、2.17)。墙身青砖砌筑,基部用条石。二层阳台用木柱木栏杆,漆成红色,形式简洁,为民国时期的建筑做法。窗上方有凹入的弧法圈,中心雕刻出仿券心石的凹槽。
2.1.2.4 传统的徐州建筑制度
传统的徐州建筑制度是把头制度,即把头为主管,带队几个技术工人。工人分三种,高级工人掌握建造房屋的技术,包括雕刻门窗和屋檐、屋脊上的各种花纹,砌砖墙时能掌握水平和垂直线,不至偏差或倾斜;次级工人协助砌墙垒砖瓦,有一定技术;此外是临时雇的小工,多为半农半工,专管办下活工作。把头每承揽一项工程,视工程大小,定其工人的多寡。
徐州泥瓦、木工,大半为日计工,也有包工包料的。把头承揽生意,除以浴室、茶馆为聚散地联络出包与承包外,单靠把头经常活动于大户之门,奉承迎合,兜揽生意,既无图纸,又无预算,也无设计。有时找人绘制一张透视简图,博得业主满意后即可定下,着手施工。这种承包方式在七七事变前风行一
18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19
2.1.3 发展兴盛期(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
随着1911年津浦路和1915年陇海路开徐段先后建成,徐州交通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未发生根本变化。直至20年代东陇海路开始修筑和1925年通车后,徐州才逐渐恢复了以前的交通枢纽地位。由此,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加速。继津浦、陇海铁路相继建成之后,1928年又开始了以徐州为中心的公路建设,到1933年,徐州公路遍及各县,可与津浦、陇海铁路联结。1933年起修建至外地的公路,分别与山东、安徽等地相连,前后共修筑能通行汽车的公路40条,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这些筑路工程使徐州真正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交通中枢,特别是铁路运输,在全国都占据了重要地位。
重要的交通地位促使徐州成为区域性的政治、经济中心。以徐州市为中心,半径200-300公里以内没有其它与之抗衡的大城市,因此徐州以市场广阔著称,商业发展较有优势。清末以粮食、杂货、广货、绸缎、钱庄五大行业为特色,在此经商的外地人很多,较大的行业都有行业公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还成立了商会,并于1920年被辟为商埠。
这时期由于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开通,区位优势增加,对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外来建筑文化在此互相碰撞、交叉和融合,这是徐州近代建筑发展的盛期。
2.1.3.1 交通发达促进经济发展
徐州和海州(今属连云港市)一带,历史上习惯称为徐海地区。鸦片战争之前,徐海地区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牢固地占据统治地位。津浦、陇海两铁路的修筑通车,冲击了徐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城乡手工业的基础,刺激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铁路所经之处,洋货逐渐增多,排挤了当地土货,致使某些农民和手工业者失业。铁路取代了古老的驿站和漕运,纵贯徐州境内180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逐渐被弃置不用,河道淤积,沿岸城镇衰落,严重影响了沿河人民的生计。失业的运输工人、手工业者、商贩和农民骤然增多,这样,就为徐海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19
19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的发展。
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的修筑,吸引了大批商贾、小贩流转其间,徐州因处于两条铁路的交点,更是身价百倍。各省的商会,纷纷来择址建立商务会馆。商业渐趋繁盛,人烟日渐稠密。
会馆又称公所,是旧时都市中同乡或同业为谋取公共利益而设的封建性组织。近代来徐州经商或任职定居的外地人在徐州开有山西、山东、安徽、河北、河南、浙江、金陵、洞庭等会馆或同乡会所。现仍存留的有河北会馆(见图2.18)。
河北人在徐州经商早已有之。到民国时期河
图2.18:河北会馆 北帮在徐州商界已有一定影响。津浦铁路兴建时,唐山技工大量入徐,河北客居徐州者增多,
同乡会随之兴盛。河北会馆建筑位于子房山上,紧邻子房祠。会馆原有南北两处院落,南院为乡人聚会议事之所,紧靠子房祠北屋,院内有南屋五间,东屋三间。北院规模稍小,为接待乡人食宿之所。20现仅存一南殿,建筑为一层坡顶,屋顶覆筒瓦,墙身整体用青石砌筑,窗户上用青砖砌弧法圈。
这个时期徐州经济发展迅速。首先,徐州近代煤矿业得到了初步发展,困扰徐州煤矿达30年之久的运输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再加上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振兴实业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许多地区新的工厂企业不断建立,这些都为煤炭的运销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其次,促进了徐州近代工业的发展,津浦、陇海铁路的通车,徐州不仅同当时较为先进的上海、天津两大经济中心连结起来,同时还加强了同安徽、河南地区的经济交往,徐州近代工业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徐州原有的榨油和酿造业得到蓬勃发展,新式工业如印刷业、火柴业、制皂业、面粉加工业也相继出现。
第三,促进了徐州近代商业的繁荣。津浦、陇海铁路通车后,促使徐州的商业进一步繁荣起来,埠际、城乡贸易发达,经营范围扩大,经营品种增多,市场的规模、容量、集散作用增大。随着市场的繁荣,吸引了许多外地资本来徐开厂设店,近代的新式银行也随之出现了。21
20 21
汉风.寻访徐州老建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36-38
李雁.津浦、陇海铁路的修建对徐州近代经济的影响.见: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20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19:1924年《徐州外城图》(资料来源:《同治徐州府志·卷二》) 这时的徐州商业区,随着历史变迁,兴衰起伏,在布局上呈现出一城多市的特点,有南关、北关、中心市区、东关四大商业区。
南关商业区在上街(彭城路、马市街、耙子路)、下街(三民街、解放路)2km2
范围内,共设有店栈300多家、摊棚500多户,沿下街的奎河两岸,有著名菜馆、茶社、酒楼和各种风味小吃,河边垂柳依依,颇有江南韵味,其中马市街和附近的坝子街被称为“金街”和“银街”,可见繁华之程度。其中偏北的坝子街一带,成为粮食的一大集散中心。
北关“五省通衙”牌楼下是一个传统性的贸易市场,此地多行栈和马车店,是各地客商货物的贸易地和中转站,南北干鲜、山珍海味和各种土特产应有尽有。
因火车站选在徐州城东关外子房山下,那里成了交通枢纽,于是奎河交通
21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作用相对减小,南关商业随之发展停滞。1922年,徐州又将东门到东站间废黄河滩划为商埠区,开辟了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从城内直通车站,形成从大马路经月波街连通东门内察院街的居民稠集区,形成东关崛起的局面,察院街即后来繁盛一时的大同街。此外,北站则把坝子街至西关的空地联系起来。由此,徐州的面积向东北两方向扩大了。
其它,如粮行、水果行和各种货栈、转运公司,专供行商吃喝玩乐的旅馆、饭店等等,都林立市内。由此,以兵灾饥谨著称的徐州城自东陇海路通车后也初步完成了由古代运河枢纽城市向近代铁路枢纽城市的转换,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22
最初的火车站点有两处,东站和北站。东站为总站,位于市东北角的子房山下,是京沪线上一个通过式枢纽客运站和货车编组站。早期建筑是1909年(清宣统元年)6月英国人小古龙设计,中国人张伯、陈正庭等建造的。车站为西式建筑,瓦顶砖木结构,名叫“铜山车站”,当时只铺有两股轨道(见图2.20)。津浦铁路通车
后,又建造了车头房、仓库,并以乱石砌筑围墙。1914年4月及6月又修建了北、南二天桥。23至1926年(民国15年),建成的建筑物有:机务段车头房两幢,面积2736m2,砖木结构,锯齿形屋面,房内各铺设4股通过线路,可容机车24台。津浦路驻徐办事处两幢,砖木结构,明廊抱柱,四坡水金属瓦垄屋面,建筑面积671平方米;另建平房16幢,建筑面积3727 m2。零担房一幢(在车站出口南侧),建筑面积231 m2;仓库1幢,建筑面积550 m2。车辆段车库一幢(在复兴路南段路东),内设两股线路,砖木结构,双坡屋面,建筑面积1406 m2。材料厂仓库9幢(在复兴路南段路东),砖木结构,双坡屋面。建筑面积3880m2。北站建筑建于1917年,规模较小,形式也没有很特别之处。24 2.1.3.2 城内商业特色街道大同街
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7:64-66 23
王林绪,孙茂宏.徐州交通史,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P149-150 24
江苏省志建筑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2
图2.20:建于1909年的徐州东站 (资料来源:上海火车局许可提供) 22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大同街原名察院街,因街中段原有封建时代主管科举,考取功名的察院而得名。又因该街正当东门之内,也称东门大街。1928年改名“大同”,取北伐胜利后孙中山“世界大同”之意。
1922年宁波人顾效伦在大同街开设徐州第一家百货公司——天成百货公司。后经浙江余窑人姚文兴继续经营,规模扩大,经营模式也从师徒制的小商店转变成有劳资关系,有较为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帐册的大公司,是这条街上最早的新兴资本主义商业。其成功的经营带动了之后新兴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华丰泰、裕泰祥、天福、晋隆、义兴泰、福大祥等百货店相继开办,使得这条街日趋繁荣。25
图2.21:花园饭店老楼 图2.22:钟鼓楼(资料来源:中国徐州网)
大同街是中心市区商业的一个窗口,当时其店号奇多,除百货店、银楼、钱庄外,还开有茶食、药店。26《民报》、《徐州日报》、《晨报》等报社也都开设在大同街上。金融业方面,私营的有笃生昌、万隆永、大德生等钱庄,公营的有中央、中国、交通、江苏、农民以及河南农工等银行。其中交通银行的设计者是庄俊。此外书局、电影、戏剧和游艺活动场所也相继出现,使远悦近来。大东书局的开设,更是让这里成为徐州城的文化中心。旅馆业有彭城旅馆、蓬莱旅馆和花园饭店。花园饭店最早是作为私人住宅兴建,后来经营成旅馆,在当年的旅馆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花园饭店老楼位于淮海东路74号,始建于1916年,1919年对外营业(见图
2526
赵耀煌,董玉岭.大同街上话沧桑.见:徐州文史资料:第3辑.徐州:59-72 郑良玉.今日徐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221
23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2.21)。创建人吴继宏以两万块银圆从上海雇来建筑技工,仿照上海时新建筑样式建造,有花坛、草坪和宽大庭院。主楼为浅褐色两层西式楼房,坐北朝南,平面基本为长方形,主入口处突出单层封闭式门廊。楼梯设在房间一侧。二层平面分三部分,中间为大厅,两侧布置房间。27共设有10多个房间,20多个高档床位,并配有高级餐厅、壁炉暖气、降温设备、西式卫生间、抽水马桶等设施,是30年代徐州建筑最新颖、设施最完善的旅社。
20年代初期,地方上的名士许镇甫等在大同街东废关帝庙旁(现人民舞台)创办了益智电影社,是徐州城第一个电影院。
1931年冬,大同街中段街心建造了方塔形的钟鼓楼,成为大同街对景的标志性建筑物(见图2.22)。至今该建筑仍是重要的城市地标。钟鼓楼是铜山县县长余念慈于1931年冬下令建造的,设计者为何笠农,施工者为孙学纯。建筑为砖混结构的五层方塔形小楼,高约20m,建筑面积120m2,是当时徐州城内最高的建筑。据说,当初建楼是为了报火警,所以又称“望火楼”。建筑形体采用了收分,看来稳固而美观,四个立面均相同,协调而统一。屋顶部分可上人观景,四周设短柱和栏杆。底层设两个入口,每个入口处有一对简化的爱奥尼科林斯混合柱式,柱式顶部带完整额枋和山花,整体漆成白色。
大同街的兴起前后经历了二十年,到了1935-1937年达到顶峰。“两旁商肆华洋杂陈,街面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入夜晚灯火通明,熙来攘往,游人深夜不还”,在霓虹灯和留声机音乐的衬托下,俨然上海南京路的情调,人称“小上海”。28
从这四张不同景深,但方向相同的大同街历史照片上(远景都可看到钟鼓楼),可以看出,大同街上除单层传统式民房外,是一些西化明显的二三层小楼,门窗用圆券或三角,以及科林斯柱式做装饰,西式的檐口,二层有突出的小阳台(见图2.23-2.27)。可见在徐州最繁盛时期的商业建筑出现了比较成熟的西式建筑样式,不过据回忆,徐州城内类似的西式店面并不是很多。
27
28
董玉岭.花园饭店.见:徐州文史资料:第5辑.徐州: 63-68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24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23:繁华时期的大同街 图2.24:繁华时期的大同街 (资料来源:中国徐州网) (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图2.25:日军摧毁的大同街图 2.26:日占时期的大同街 (资料来源:中国徐州网)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图2.27:老同昌广场(资料来源:中国徐州网) “七七事变”后的大同街成了爱国人士爱国集会和示威的集中地。日军占领后,大同街未毁于战祸的建筑被用作特务机关和宪兵队总部,并在东段路北原国民党陆军监狱设立牢房,只几家日伪开设的银行和几家饭店在惨淡经营,大同街昔日繁华不在。抗战后又经蒋氏政权派来的接受大员如陈大庆之流“劫收”,大同街也没有恢复当年盛况。
25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2.1.3.3 宗教建筑盛行
天主教在民国元年(1912年)起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期间增建砀山、丰县、汪阁、大许家、杨庄集(现属安徽省宿县)等五处教堂,这时徐州总铎区共有教堂18处;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1日,徐州总铎区从南京教区划出成立“徐州监牧区”,由加拿大耶稣会接管,美籍耶稣会士毛纶(Marin Gaorges)从宿迁调来任耶稣会长,主持教区教务,继续增建敬安集、肖县城两处教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徐州监牧区升格为“代牧区”,徐州总本堂美籍加拿大教士邰轶欧升任代牧主教,这时代牧区辖3个总铎区,20处教堂。形成了以徐州为中心,包括周边海州、宿迁、淮安等地的一个大的徐州教区。在建国后,由于行政划分的改变,才将非江苏属地的海州等地划分出去,徐州由此从属于南京教区。
这段时期新建的教堂有南关基督教堂、十五中基督礼拜堂等。到了宗教发展兴盛期,宗教建筑积极融入当地传统风格,产生了大量中西融合的建筑。
26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28:南关堂山墙面(资料来 图2.29:南关堂室内,正对山墙面 图2.30:南关基督教堂主入口立面 源:南关堂尹少华牧师提供) (资料来源:南关堂尹少华牧师提供) 图2.31:十五中礼拜堂现状 图2.32:十五中礼拜堂主入口立面 图2.33:大许镇天主堂入口立面 图2.34:大许镇天主堂室内 图2.35:大许镇天主堂侧立面 图2.36:大许镇伯多禄天主堂横剖面图 图2.37:大许镇伯多禄天主堂一层平面图 27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南关基督教堂系徐州市云龙区三自爱国会中心堂,位于户部山南麓的劳动巷20号。清光绪32年(1907年),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白秀生牧师(H.W.White.1894年来华)购买南关户部山南面旧状元府宅基地一亩余,始开办南关教会。到民国14年(1925年)美国信徒华特曼(Whiteman)为纪念其母捐款建教堂名为“华特曼纪念礼拜堂”,由美籍教士海牟登任牧师。民国19年(1930年)礼拜堂改建新堂落成,称“壮元府礼拜堂”,由华人戴廷机任牧师(见图2.28-2.30)。
该教堂是“中国宫殿式”教堂,歇山悬山顶,檐下有斗拱,木柱。建筑一层通高,局部带半地下祷告室。墙身用青砖一顺一丁砌筑,基部用条石。建筑主入口设在山墙面,主入口立面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部高出两侧3m余,顶部做法类似观音兜,留出一围宽凹槽,凹槽填红漆。主入口上方开有圆窗和竖向长窗,两侧各开一窗,可见是尝试从普通的山墙样式变化出传统教堂建筑立面。对应的另一侧为普通歇山顶,顶端有木制十字架。室内原为传统木结构,后来加构造柱,及改造加固铁屋架时,木柱被包入墙内。原结构已不可考。内部空间分为三部分,即高耸的中厅和两边的侧廊。
十五中基督礼拜堂位于徐州市王陵路十五中学校内,建于1922年。(见图2.31、2.32)随19世纪末美国兴起的大学生志愿参加宣教运动,葛马可牧师(Mark B. Grier,毕业于美南长老会主办的大学和神学院)受美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教会南长老会的指派于1896年来徐主持建造圣经学院,建相同样式的三幢小楼(老百姓俗称“三座洋楼”)和“礼拜堂”一间。礼拜堂为一层通高,墙身用青砖一顺一丁砌筑,基部用条石。建筑主入口设在山墙,两侧墙面排列三个券窗和一个券门。主入口大门上方设中国式披檐,披檐带红色额枋和绿色垂花柱。披檐上方雕刻出匾额,添红漆自右向左书“礼拜堂”三个繁体大字。山墙顶部做法类似江南观音兜,并特意留出宽凹槽装饰带,装饰带内填红漆,这个顶部装饰与南关基督堂相似。
南关基督教堂和十五中基督礼拜堂都建于二、三十年代,都以徐州当地建筑样式为主,但可以看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这显示出修士想要融入当地社会的意愿。一方面满足宗教活动的使用需求,一方面尽可能采用当地的建筑样式,减弱人们对外来宗教的抵触心理。建筑受到西方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从立面上看,山墙面被用作建筑主入口立面,这不同于中国建筑通常以山墙面为次立面的做法。立面横向分隔成三段,也暗合西方古典建筑的三段式划分。南
28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38:培正楼 图2.39:培心书院的学生宿舍楼,图2.40:培正中学教学楼,
1905年(资料来源:《五中志》) 1932年(资料来源:《五中志》) 图2.41:徐医附院内葛璧玺曾住过的小楼(资料来源:《五中志》) 图2.42:传教士别墅 图2.43:传教士别墅历史照片 图2.44:主教楼 图2.45:圣母无染原罪修道院 关基督堂立面上的圆窗,是简化了的玫瑰窗。
这个时期现存于县区的教堂以大许镇伯多禄天主堂为代表。大许镇伯多禄堂座落在铜山县大许镇大许中心街北,建于1921年,是罗马风的天主教堂,建筑高21.75m,占地面积360m2(见图2.33-2.37)。开教先驱是法国籍的艾赉沃神父。建筑坐南朝北,建筑主入口立面横向分为三段,中部高于两侧。底部设三个圆券门,中部券门较大,带多立克柱式装饰,略带收分,突出主入口。中部上方有圆窗,顶部有高耸的尖塔,塔顶设十字架。建筑平面为传统的巴西利卡式。主体为一层,北端祭坛两侧有储物室和祷告室,南端临街一侧局部四层。教堂内有12根漆成土黄色的木柱。室内天花板为98年后加。该教堂室内结构与邳城镇若瑟堂相似,都是以木结构替代西式石结构,显示出中国传统工艺与西方建筑形式的积极融合。
除教堂外,还建设了大量宗教附属建筑,如教会医院、学校、修士住所等。
29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1932年,天主教在环城路建孤儿院。1937年,意大利人在三民街建育婴院。西方国家在徐州还兴建了基督医院(今徐州医学院附院前身)、类思中学(后改为昕昕中学,今第四中学)、培心书院(后改为培正中学,今第五中学)和培正中学二部(今第十五中学)等建筑物。十五中传教士别墅、圣心堂主教府、圣母无染原罪修道院、培正楼都是这个时期的建筑。
培正楼现存于徐州市第五中学内,建于1925年29,为历史上的正心女子中学教学楼(见图2.38)。建筑为五开间的三层砖木结构,平缓的单檐歇山顶。东西5.6m,南北20m,建筑面积380m2。一层朝东入口处出一抱厦,覆中国式屋顶。建筑平面以主楼梯为中心,环绕布置房间。建筑立面开两个一组的竖向长窗,建筑表面现覆盖瓷砖,原材质不明。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培正中学、培心书院、徐医附院的建筑都与培正楼有着类似的样式(见图2.39-2.41)。
传教士别墅位于徐州市王陵路十五中学校内,建于1922年,为历史上的基督教圣经学院遗址。随19世纪末美国兴起的大学生志愿参加宣教运动,葛马可牧师(Mark B. Grier)受美基督教加尔文宗教会南长老会的指派,于1896年来徐主持建造圣经学院,建相同样式的三幢小楼和“礼拜堂”一间。小楼为传教士办公和生活寓所,文革期间拆掉两幢,现仅存一幢(见图2.42、2.43)。建筑为两层坡顶小楼,平面基本呈正方形,正门朝东,东西长15m,南北宽13m。建筑为青砖砌筑,条石基础,四面坡顶,开有老虎窗。室内铺木地板,并于基础处设排风口。室内设壁炉,烟囱伸出屋面。主入口有三开间门廊,门廊和窗户立面以圆券统一。木楼梯设在别墅正中,房间围绕楼梯布置。二层东面有待客阳光室。
主教府是民国24年(1936年)春,教会兴建于青年路天主堂西侧兴建的(见图2.44)。主教府建筑有五层,包括半地下室和屋顶夹层。平面为L形,内廊式布局。东侧有两层券柱式拱廊,是主教府和教堂的连接部分。从柱廊二层可通往教堂二层唱诗班;从三层可通往塔楼,进入教堂正面山花下面的平台。从顶层个别房间里,可清楚看到屋顶木构架。拱廊线角丰富,装饰精美,墙身用青砖三顺一丁砌筑,基部用青石,四坡顶,覆盖青瓦。主教府用拱券作为立面装饰母题,用于窗和柱廊,建筑整体风格统一,与周边环境协调。开窗均为竖向窄窗,窗上带百叶。屋顶设老虎窗。
圣母无染原罪修道院位于青年东路155号,建筑面积355.45m2,基地面积
29
建设年代参考:杨宪东.徐州五中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4
30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736.50m2(见图2.45)。该修道院是民国24年(1936年)春,加拿大人沙修士设计建造的,并附设“慈惠诊疗所”。建筑是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青砖三顺一丁砌筑,条石基础。屋顶覆盖青灰色筒瓦,有微弱的举折效果。带烟囱和老虎窗。屋顶檐口部分线角丰富,装饰简单而精美。屋顶用穿斗式木屋架。建筑上有阁楼,下有地下室,总共四层。立面开两个一组的竖长窗,门窗皆带拱券,与主教府手法相似。建筑入口两面围廊。室内木地板,木楼梯设在平面正中,房间沿走廊两侧布置。该楼西侧有一青砖二层小楼。院落口大门为简化的券柱式与中国式坡顶门楼的结合体,券心石上有雕刻。
这个时期的宗教附属建筑多为中西结合的风格,中式屋顶、木框架结构加西式门窗,房屋布局为西式。
盛期宗教的传播也一直伴随着大小不断的教案。较严重的一次如1901年有人依仗教会势力,横行乡里,砀山县大寨区庞林村庞三杰,联络大刀会1000余人焚烧刘坝头教堂。铜山、丰县、宿迁、肖县、单县等地的大刀会纷纷响应,先后捣毁丰县戴奎楼等20余处教堂。法国驻北京公使以“徐州教案”为名胁迫清政府派兵征缴。大刀会首领智效忠等战死,庞三杰率余众移往山东坚持斗争。
30
2.1.3.4 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徐州民居
西方文化传入徐州民间,大抵有这样三条途径。
首先是宗教的影响,随着传教士的传教和居住需要,在徐州自己设计建造西式的教堂和居所,从最初的强硬地照搬纯西式建筑,生硬地传播西方理论,逐渐到为减少当地居民的反感,积极融入中国文化,采用中国化的元素。
而民间建筑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开始呈现西方化的特征。“教堂主要的房屋纯用西式,从有了教堂建筑形式以后,凡是机关、学校、商店的建筑,多采用西式,尤其在门面上,无论楼房或平房,都高建门脸,以示庄严壮观”,“房内的门窗,在以前均是用雕刻的花隔子,自西法东来,大都用玻璃门窗,务使室内光线充足,启闭灵活,便于流通空气”。徐州建筑工人有了建筑洋房的技术和经验,也不纯用旧法了,这在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上是一个变化过程。31
再者,随着铁路运输的发达,商业发达的外部地区的商人,如上海、宁波
3031
董献吉.徐州百年大事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5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15
31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等,到徐州开辟新的市场,也带来了已受西方影响致深的仿西式建筑形式和发达的建筑技术。地方技术工人力求改进技术,以适应社会需要,由此徐州都受到了沪宁等大城市的影响,建筑技术和建筑器材得到发展,水泥、钢筋的使用办法经过东西洋文化的熏陶也逐渐成熟。
此外,以上两种西式建筑的建造,除少数业主专门从外地请工匠之外,大都由徐州工匠在学习摸索中完成。这使得本地工匠建造技艺得到发展西化,此后他们将西式的风格与技术运用到传统建筑上,也影响到了徐州本土建筑的发展。
这三条途径的传播,都离不开人的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主动采用西式建筑风格的传教士或中国近代商人,还是为了体现时尚感,跟风接受仿西式风格的当地富绅,到参与全过程并不断成长的民间工匠。人的因素是推动建筑风格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举李家大楼、王大路35号老民宅、王大路东端老墙和卍字会旧址为例来展示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徐州民居。
32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46:李家大楼 图2.47:李家大楼入口 图2.48:王大路35号 图2.49:王大路老墙 图2.50:王大路老墙门头 图2.51:万字会遗址外门 图2.52:万字会遗址老墙全貌 李家大楼位于户部山民居的中心部位,清代崔焘翰林府斜对面,素有“徐州第一楼”的美称(见图2.46、2.47)。清末,商人李华甫从青岛请工程师设计建造该建筑,当时徐州的工人还没掌握建楼房的技术。大楼和临街房的用料均选上等石砖,粘砖用的浆剂使用糯米汤与石灰的混合物。
李家大楼外门入口门楼是西式风格的。门楼外侧顶部中间高、两侧低,被称为“一高两低门楼”,也称为虎坐门楼。入口分内外两层,都带有柱式和拱券。外层开间较大,采用塔斯干柱式,柱上带圆券,券中心有券心石。内层开间较小,采用变体的爱奥尼柱式。从门楼进入院内,便是李家大楼的主体建筑。该
33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建筑为两层歇山顶小楼,屋顶带烟囱。建筑面北背南,大门正对着入口。门窗洞口均用圆法圈,内部宽敞的空间被松板隔成若干区域。据记载,建成之初,站在二层隔窗眺望,南可见云龙山,北可见户部山,向西向东视野开阔,地理位置极佳。
王大路35号老民宅,显示出西方化的特征(见图2.48)。建筑是一进四合院。门屋外墙清水砖墙,条石基础。外门偏在门屋东侧,两侧有简化的柱式,柱上置弧形砖券,门屋内门也用圆券。正屋为青砖砌筑,门窗上有凹入的弧形法圈,法圈中央有仿券心石的凹槽。显示出当时民间工匠已对西方建筑有一定了解,并开始模仿运用到民间建筑上。
此外,王大路东端还留存一堵老墙,高约4m,宽10m,五开间,全用砖砌筑(见图2.49、2.50)。墙顶端有仿西式的檐脚,基座用条石。最东端砖柱顶端有砖制烟囱。大门位于墙体正中,大门两侧有变形的柯林斯柱式,柱头上架设拱券,不过承力部位只有一个点,明显没有受力关系上的考虑,而纯用作装饰,反映出部分民间工匠对西式建筑侧重形式模仿等表象,对技术手段的依据、控制原则缺乏深入认识。
卍字会是兴起于民国时期的宗教慈善组织,脱胎并受控于道院。卍字会倡导“天下同一”、“以慈护道”的理论,着重发展慈善事业,如救济难民,防疫治病。32徐州的卍字会建于民国,旧址位于淮海东路南侧。原建筑已无存,只剩下一段长约15m的墙体,充当现民政局医院的外墙使用而保留下来(见图2.51、2.52)。这面墙是原卍字会建筑群主入口,墙体全用未磨光的青石砌筑,青石尺寸为260mm×130mm。门洞位于墙体正中,两侧对称各有一窗洞,窗洞上方用平法券。门仿西方建筑山墙面的式样,两端有一对石材雕刻的石柱,直径约540mm。柱头是爱奥尼和科林斯柱式结合的变体式样。石柱上方有额枋,额枋上原有三角形山花,现已无存。据说原主体建筑为几进中国式院落,带花园凉亭。 2.1.3.5 文化建筑兴起
耿念松.道院及世界红卍字会建筑考察研究.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2
34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53:一中历史照片(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图2.54:一中校门历史照片(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图2.55:一中老校门现状 图2.56:江苏省立徐州中学校门 (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图2.57: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 图2.58:徐州艺术专科学校平面 徐州自清末举办学校以后,所有的中、小学校,都是利用公共处所,如师范用卫衙门,徐州中学用旧察院,三女师用府署,各小学不是利用庙宇,就是利用旧祠堂,从来未建过校舍。1917年江苏省教育厅开始在北关夹河街建筑省立第十中学(即今徐州市第一中学),因北靠黄河大堤,南临道路和旧城墙,限
35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于地势,校舍东西长,南北狭,可容纳一两千学生。现老校舍门仍竖立在一中校园内(见图2.53-2.55)。结合老照片可见,建筑主体为中式单层坡顶,只主入口是西式的,样式与李家大楼相似。两根立柱标志出入口,入口上有弧形山花,中间设匾额,下有简化的柱式、圆券。
徐州的民族资产阶级,资本并不巨大,难以与上海、宁波等处的资本家相较,但在徐州来说,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户了。他们在徐州近代建筑发展史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除了工业建厂外,还投资典当行、商行,投资住宅和市房来出租牟利,也有对公共建筑的贡献,如富商吴克群、吴克举兄弟两人在三民街南首路西的建“吴式兄弟小学”(今徐州市第八中学)。33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建于1924年,位于解放路8号今市政府大院内。徐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浙江会馆的资助下成立于此。学校现存西式楼房一座,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坐西向东,面阔三间15m(见图2.57、2.58)。青砖砌筑,条石基础。屋面为歇山顶,楼梯间部分的屋顶为观音兜。东侧一层有柱廊,二层原有阳台,现已改造为一房间。楼内为木质楼梯、木地板。楼梯偏于房间中部西侧。平面基本划分成三部分,即中部大厅,和两侧的房间,室内有圆拱形隔断。 2.1.3.6 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城市建设
徐州城市人口,1843年为4.98万,1919年为12.5万,1935年则已达16.0013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没有发生大的波动。34
出于缓解人口压力和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当局积极进行筑路等市政建设。1924年筑成大路约二百英里,以联络火车车站与县城,35 1926年又“因津浦陇海两路处错城下,人物日以喧闹,市政有改进之必要”,于是“竭力整理城内各街道”,并“将新城门内外之马路,皆依次修理竣事,任人往来通过” 。 36民国17年(1928年),军事当局拆除旧城垣,使内外城相连,城区面积由原来2.62 km2扩展为12km2,“以利交通,并推广市场,以发展商业” 。 37这为经济发展提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7:64-66。 35
转引自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7:64-66,原文出处:徐州筑路西迅(造成二百英里):《民国日报》,1924年5月29日,第6版 36
转引自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硕士论文,2007:64-66,原文出处:徐州市政之新改进〔修筑环城马路):民国日报,1926年5月12日,第4版。 37
转引自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苏州大学中国近现代史
34
33
36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供了有利的空间条件。
此外,使得原通往东门大街与东新集大街(大马路),通往南城的税课街(中道街)与上街、马市街、扒子街、南关下街互相连通;北关外土城坝子街到民国23年(1934年)修延平路、建泽民桥之后,才与城区相通。30年代之前,新筑道路不多,只增加北中正路、河清路、延平路3条街坊道路。30年代末,有名可记的街巷为110条。38
2.1.4 发展延续期(1936年徐州沦陷于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
2.1.4.1 日军占领后的徐州概况
民国28年(1936年)5月,徐州沦陷于日本侵略者,日伪将铜山县第一区划出,建立徐州市,辖区:北至九里、万寨,东至子房山、黄山,南至奎山、黄茅,西至段庄。南北长约20市里,东西宽约14市里,面积约280平方市里。
39
翌年成立徐州公署,1943年南京汪伪政权伙同日寇炮制了伪淮海省。 日军占领徐州当年,烧杀抢掠,商业遭受极大破坏,市民几乎全部挪往四
乡,商户停业,殷实商户迁往后方。商业集中的中道街,烧成废墟,丰储街20余家银行被焚。日伪政权建立后,商业才逐渐恢复营业。40
38
硕士论文,2007:64-66,原文出处:徐州实行拆城:民国日报,1928年1月18日,第2版。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711 39
徐州市房产志(1912-2005). 徐州:徐州市房产管理局,2006 40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
37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59:日军入侵时的徐州城 图2.60:日本神社 (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图2.61:日本人日军入城处立的碑 图2.62:日本人日军入城处立的碑 图2.63:大东亚共荣纪念碑 (资料来源:《徐州房产志》)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日占期间,为发展居留民的商业和便于军事占领,大事开辟道路,建领事
馆、市房、兵营、住宅和防御工事。商人也仿照东洋形式,依附日本势力大兴土木。此时,大量日本人(包括其殖民地朝鲜和我国台湾人)涌入徐州,并于1938年7月年成立了日本人会(居留民团)。1939年10月18日,日本驻徐州领事馆成立,下设开封分馆和新浦分馆。领事馆成立后,即组织从日本和韩国向徐州大量移民。至1940年5月,徐州及周边地区的日韩侨民已达12800人。在徐州城定居者就有5526人,到1943年6月增加到13142人。开设领事馆和大量移民,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掠夺铺设了道路。41
姚建萍.徐州抗战画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41
38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2.1.4.2 宣传建设
为传播日本文化,日军破坏了徐州民众教育馆,在其旧址兴建了“神社”(祭祀侵华日军亡灵的地方,见图2.60)。门口立石狮子。神社青砖墙青瓦顶,室内木地板木门窗,建筑面积26.21m2;外设一0.94 m2的门廊。此外带三间坡顶小屋。42
为彰显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军工,日本殖民统治当局分别在日军入城处和徐州市中心(淮海路中山路交叉口)设立了两处纪念碑。入城处的碑为石制,台基和塔身均为圆柱体(见图2.61、2.62)。城中心的“大东亚共荣纪念碑”表面用粗糙石块装饰,塔身刻“建设东亚新秩序纪念碑”,塔基座和塔身均为梯形(见图2.63)。 2.1.4.3 军事建设
日军把徐州作为盘踞的中心基地,在强占民房供其机关、部队、商人、眷属使用的同时,又大肆修建防御工事、道路、桥、医院、工程处、机械修配所、领事馆、税务局、邮电局、公会堂、学校等。
早期的建筑工程是陆军医院(今中国人民解放军97医院),位于徐州市天桥东铜山路北。民国27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岳第1843部队建造,次年建成。陆军医院占地面积38700m2,建筑面积16724 m2。病房区建在中轴线上,把纵横南北270m的内廊与240m长的5幢病房串连一体,组成整体建筑;其他建筑25幢,多是半圆砖拱明廊。全院建筑均系砖木结构。院内建有水池,植有花草树木;四个角各筑碉堡一座;院周围绕阻绝壕,壕沿筑土堤,架设阻拦铁丝网。现历史建筑已无存。43
较大的工程是民国28年秋,日军为加强徐州的战略防御,绕城一周挖掘了一道阻绝壕。这道壕沟从云龙山第一节迤南起,东南经骆驼山南,子房山东,北经北站北,西绕西关外,西南经余窑,至云龙山,形式类似徐州古时外城,而略扩大,不筑墙和垛口,于弯角处建碉堡,经常设岗嘹望。壕沟宽、深均7m,斜坡型,约半年竣工。重要路口设9个关卡,城乡居民、商贩出入都要经过盘查。至于铁路沿线,两边均挖有壕沟,借以维护交通线。日本人投降后,国民党继续修筑阻绝壕。修壕强征民众为工,且借此工程大肆征收苛捐杂税,使得
4243
徐州民众教育馆接受敌产日本神社及日本女子小学房屋估价:徐州市档案局馆藏资料 江苏省志建筑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9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人民生活益发疾苦。44
此外还有一些用于办公和居住的军事附属建筑。如徐海道署西式小楼、空防七处外籍专家楼和徐州工程兵学院专家楼。
伪组织把用于居住的苏淮特区行政公署重新修缮(旧道署),原道署大堂改用绿釉圆筒瓦,朱红抱柱;大门和两边的辕门、边墙、照壁,均以绿釉瓦建成,并于公署四角和东西围墙中间,建筑六座碉堡,以作防御工事。公署最后院添建两座楼房。旧县署完全改建为宿舍;旧府署中间添建西式楼房一座,东北角另建平房一排,作为一个偏院。45
其中道台衙门内的徐海道署西式小楼是为1943年伪淮海省省长郝鹏举在二
图2.64:徐海道署西式小楼 图2.65:空防七处专家楼 图2.66:徐州工程兵学院外籍专家楼 4445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486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40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堂东侧建造的住宅(见图2.64)。建筑为四坡顶两层小楼,平面基本呈方形,边长13m。砖木结构,青砖砌墙,条石基础。外立面各层间有漆成土黄色的装饰带。楼梯位于平面中部,房间环绕楼梯排布。
空防七处外籍专家楼位于九里山南,为日本侵占徐州时所修机场的管理服务用房,始建于1938年46,为西式楼房(见图2.65)。公寓楼为南北向建筑,分为主体楼、尾廊和附属建筑三个部分。建筑总面积4400m2,总平面像是一架老式飞机,前楼为前翼,后面附属建筑即为尾翼。建筑是二层砖木结构,青石基础,红砖砌墙,青瓦双坡顶。立面横向三段划分明显,以正中山花顶为中心,两侧一二层的柱廊有序排列,基本对称。正中三角山花中心有红五星,屋顶设观察楼。正门内门厅里有木质主楼梯,此外有一部辅助楼梯。有小楼梯可达屋顶观察楼。房间沿走廊两侧布置,一二层南面为拱廊,拱廊青石柱基,券顶。建筑内部走廊有拱顶装饰作隔断。后有走廊连接附属建筑。建筑整体施工精良,保存完好。现用作空防七处文化活动中心。
徐州工程兵学院专家楼位于东佃子徐州工程兵学院内,与空防七处外籍专家楼从外形到内部布局都极为相似,仅正中门楼屋顶样式略有变化(见图2.66)。年代与专家楼相同,建筑背景不详。现为女学员宿舍。 2.1.4.4 商业建筑
日军到徐之初,以武力强占市房民房。之后日本商人纷纷前来,起初任意建房,当局不加限制,后来日商渐多,方做出限制,让每户只能用三间屋长,以便安插多间。一些投机商和日商依附日军的势力,集中在公明街(今彭城路)、启明路(今淮海路)、新庄路(今崇文路)等处建房。庆云路(今中山路)上仅建了几处公共场所,如银行、工程处等类。中国商人在这个时期也大量建房,扩展营业。当时的营造厂、封建把头纷纷兴起,上海、山东、河南的木、瓦匠也相继来徐州做工。所建筑的工程多为二三层楼房,大都是砖木结构,也有较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般是掺灰泥砌墙,平瓦屋面,内外装饰装修较多,建筑结构及内部质量极差。建筑形式有中式,也有西式,大部分是日本和式的。
46
年代参考:徐州市规划设计院.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徐州市规划局内部资料,2007
41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67:同和裕银号南立面 图2.68:同和裕银号北立面 图2.69:远东旅社外立面 图2.70:日本国银行院落一 图2.71:日本国银行内院一 图2.72:日本国银行内院二 同和裕银号位于徐州市大马路东部,建于1932年,为民国时期日本人在徐州建立的一座银行。建筑为西式两层楼房,沿街立面为横向三段式构图。一层
42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门斗、二层平台和山花整体向前突出,与两侧平墙相比层次明显,重心突出。竖向基部用青石作台基,主体用水泥条装饰,顶部有较高的石栏杆装饰,三段式感觉较弱。建筑立面用水磨石砌墙,表面分磨光和拉毛处理两种处理方法。竖向长窗,且均装有铁栅栏,符合其银号防备保安的需要。
一层门斗两侧有巨大的柱式,柱头是柯林斯变体。柱身刻有凹槽。柱子右首有一室外木楼梯通往二层。门斗天花板有藻井装饰。门斗上方为二层小阳台,两边也用柱子做装饰。阳台天花板也有藻井装饰。一层有四个房间和一个通长到底的门厅,门厅里端有装饰细致的红漆木楼梯。室内天花板有雕刻装饰。二楼有居室三间,屋顶为平台。顶层天台有栏板围护,栏板上端收头处棱角分明,做工比较细致。前院用漆成黄色的砖墙圈出界限,墙上有刺棘和铁丝网。
远东旅社和日本国银行位于文化路西首,是1937年至1945年侵华日军在徐州设立的金融机构和旅社,曾开设过日本正金银行、华兴银行、三菱洋行及远东旅社等。建筑群南北全长80m,东西宽20m,由北向南分成彼此相连的四组建筑。这四个院落均为两层,脱胎于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呈回字形围合,带内廊,坡顶。建筑临街一面立面表皮化意味浓厚,像是与建筑脱离开的一层皮,立面风格带有现代主义的简洁感,开竖向细长窗,竖向线条明显。
远东旅社由两个“回”字形院落组成。院落为砖石结构,双坡硬山顶的三层楼房,屋顶有砖制烟囱。建筑临街两面立面土黄色粉刷,转角局部包石材。立面竖向三段式逻辑明确,一层为基部,二三层做主体。
日本国银行也是由两个“回”字形院落组成,共两层,为两层砖木结构坡顶建筑,院中心各有一天井,周围是木柱檐廊。两个院落的柱、梁、栏杆、楼梯、地板均用木材。用表面带竖条装饰的柱子竖向贯穿立面,窗为整齐的竖向长窗,带一圈窗套。整体用灰白色粉刷。两个院落细部略有不同。建筑带作为水牢的地下室以及金库。金库墙壁厚达0.5m,且包有铁皮。 2.1.4.5 民用住房
日本的机关、部队和商人的眷属住宅大都是强占民房加以修建,也有重新建筑的。建筑布局是日式的,把一个房间隔成许多小间,用纸糊隔扇划分空间。室内地板高出地面,上铺长方形席子。
民国27年(1938年)5月,徐州沦陷后成为伪淮海省省会。当局新建甲型住宅(和式),乙型住宅(中式),出租给军、政、警、教人员居住,形成公有
43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73:天主教教会宿舍楼 图2.74:圣母无染原罪修道院(资料来源:《寻访徐州老建筑》)
住宅。47
2.1.4.6 宗教建筑
战乱中宗教团体大都以建筑作为收纳难民,救济民众的场所,新建宗教建筑量较少。现存的有圣心教堂附属宿舍楼。
圣心教堂附属宿舍楼建造于1940年,两层砖木结构小楼,屋面临街面为坡顶,主入口立面为平屋顶,墙体女儿墙突出墙面,中间部分檐口处略抬高,突出中心(见图2.73)。屋面留有上人楼梯间。青砖三顺一丁砌筑,基部用青石。木楼梯位于房屋中部,房间环绕楼梯布置。
天主教圣母圣心院是意大利人方馥于1942年主持兴建的(见图2.74)。圣心院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建筑面积达1106.5m2。一楼为半地下室,供教徒聚会听课念经。二楼为数间单房,供教会工作人员休息、居住。建筑西端专设讲台,供神职人员讲经布道。48该建筑现已无存。
4748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486
汉风.寻访徐州老建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88-89
44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75:1941年大徐州新区划明细地图(资料来源:《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45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2.1.4.7 日军的殖民地规划
随着战争的扩大及伪政权的建立,中国大片土地沦陷为日本的统治区域。由于日军的入城,沦陷区内城市原有的市政形态迅速瓦解,代之而来的是日军治安维持会、自治委员会、市政委员会等组织,不久又以此为基础成立伪市政府。伪政府、市政府等统治机构建立之后,日本殖民者为了产业经济的开发、各种公共事业的复兴,进行了如河川修筑、道路建设、航空设施等建设的计划与建设,特别是对占领区内的各主要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注入了很大的力量。
1938年3月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其行政管辖之下的建设总署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城市规划。徐州就是当年制定了城市调查和规划的华北六大重要城市之一——北京、天津、济南、石家庄、太原和徐州。时处战争时期,该规划以防卫、治安、产业开发、道路、上下水道以及作为日本人住宅区、工业区的新区建设为主要内容。
徐州的规划内容具体包括城市规划范围、市区规划范围、规划人口、城市性质、城市分区、交通设施、上下水道以及其它公共设施等所有方面(见图2.75)。规划中,徐州城市性质定位为政治、交通、文化及产业的中心城市。突出了其作为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城市人口规划为50万人。城市规划范围是从铜山县第一区的区域城市中心起,约10km2的范围。市区范围则是徐州车站与当时的市区之间的原黄河段的一般市街地。基本是以交通核心的火车站和当时市区的联系为主进行建设,突出徐州在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土地利用分区分为专用居住、居住、商业、混合、工业几个部分。特定分区有绿地区和建筑禁止地区。规划交通设施有道路(干线道路宽30m)、水路、飞机场(当时1个,规划2个)。上下水道设施为打井供水,将来全面改造现有的设施。其它公共设施有公园、运动场、广场、墓地、赛马场、屠宰场、中央卸卖市场等。城市防护设施方面作出了公共及私人设施的完整规划,在规划区内,设建筑禁止地区、干线排水路、防水堤、道路广场、公园运动场。预备地方面,一些设施未定但预想将来所必要的地方予以保留。
1939年7月,由于战争时局的变化,建设总署制定了《华北都市第1期5年(自1940年起)建设报告书》,对华北城市的建设纲要以及建设费用的一般预算、特别预算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将华北城市建设方针调整为,先以5年为目标,重点建设因治安所必需的交通、卫生等设施,如干线道路、排水道、主要上下水道、防护设施等;进行上述建设与调查的费用作为一般预算,而建
46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设日本人的新市区则作为特别预算,在城市建设控制上,依据上述方针及预算将城市分为三类进行规划建设,徐州被列为第一类,也就是应全面建设的城市。
49
2.1.4.8 城市建设活动
虽做了较详细的规划,但受到时间和工程条件的限制,只实现了一小部分。对于徐州城市交通,规划是以井字形的四条马路为主干道,纵向东西两条路为复兴路和庆云路,横向北侧路为启明路,南侧路拟将铜山路、建国路、道平路联系起来,直通西关。但是横向南侧路和纵向东侧路没有修筑起来,启明路也只由东站开至庆云路,西路并未打通。最后建成的只有一个丁字形交通路线,且仅铺了石子路面。
此外仅把中道街由一文亭至太平街口的一段开辟为公明路(今彭城路)。又在老东门外开辟一条白云路(今民主路),南起建国路,西北通北关。另开辟了新庄路。
这个时期,新开辟了通往东火车站启明路(淮海东路)、庆云桥(中山路)、复兴路以及与启明路相连的民主路、崇文路、宣武路。其中启明路(今淮海路)是民国28年(1939年)修建的,是城里通往火车站的干道,沿路发展起各种商业企业,有饮食、服务行业、银行、剧场等。建国后称淮海东路,并打通淮海西路,成为横贯徐州城东西的城市干道。
桥梁建设方面,1941年日伪为新辟启明路配套建成三跨16m、桥宽15m的石拱桥,即济众桥,位于故黄河上淮海东路中段。1942年,日伪时期为修建庆云路建成桥宽15m,净跨18m的三跨石拱桥,即庆云桥,位于故黄河上中山路北段。50现两桥都已整修一新,不辨旧貌。
沦陷前徐州本有电灯厂一所,仅有200瓦机两台,330瓦蒸汽机一台,该厂是1914年军阀张勋所建,设备陈腐,没有任何管理制度,发电质量低劣。当时因为工业不发达,用户不多,公用电灯亦少。及日本人窃据徐州后,曾先后设立轻工业30余处,因而用电量较多,于是民国30年(1941年)就贾汪原有发电厂扩充发电机,以供应市内使用。51徐州有了动力电的同时,路灯照明也有所发展,民国34年徐州市区主要街道有路灯270余盏。
49
李百浩. 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1997:243-247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 51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28-29
50
47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民国30年日本侵略军建设水厂,始办自来水。不过该水厂是为军事设施服务,不是用于市民饮水。抗战期间,日本华北派遣军二十一师团司令部于1939年派专人作水文地质调查。1940年4月开始建造水厂,先在城南三官庙村扩建称为水晶泉的农民用水水井为水源,同时于七里沟设枢纽水厂,并打备用井一眼,在骆驼山顶建造水塔一座。1941年3月分别向日军的东兵营、医院和九里山北兵营供水,初日产量191.5吨,最高记录日供水250吨左右。52 2.1.4.9 徐州近代营造业发展
徐州沦陷后,日军以徐州为军事基地,扩建营房,修筑碉堡,同时日籍商人、朝鲜浪人云集徐州。当时淮海路两侧多是破旧民房或荒地、沙滩,商人便征购地皮,扩张店铺。由此宁、沪、津、济的营造厂商先后到来,同时外埠工人也相继来徐,把头承包的方式也逐渐为营造厂商所代替。新型建筑操作模式日趋成熟,生产规范化。
这个时期外来建筑形成喧宾夺主之势,当地的建筑衰退,不复为当地工人所掌握。数年之间,新庄、启明、公明、庆云等路,建筑了许多市房,表面看来楼房林立,但多为表皮式建筑,内部质量没有保证。这些营造厂大都建筑私人住宅、市房和军事碉堡,几乎没有公共建筑。53
2.1.5 停滞期(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徐州解放)
2.1.5.1 国民政府忙于内战,无暇建设
5253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48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图2.76:淮海战役解放军追击逃敌 图2.77:民兵押解俘虏经过徐州 (资料来源:淮海战役纪念馆馆藏照片) (资料来源:徐州档案馆馆藏照片) 图2.78:1948年12月1日华东野战军开进徐州(资料来源:徐州档案馆馆藏照片) 图2.79:市民庆祝徐州解放时的场景 图2.80:徐州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 (资料来源:徐州档案馆馆藏照片) (资料来源:徐州档案馆馆藏照片)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重新设置徐州市,在徐州市区基本上没有建设民用建筑,为打内战的需要却建了大量的军事建筑,山坡河畔、街心巷尾到处可见碉堡。
城市面貌参照当时的历史照片可见,沿街店铺多为二层坡顶小楼。有的将
49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临街面女儿墙突出屋面,稍作处理,来满足商业需要。通常是利用中部突起,将立面分为左中右三段,使得单体建筑产生中心感。这样的立面具有明显的表皮性特征。立面开细长窗,应是日占时期的风格留存(见图2.76-2.80)。这是徐州近代城市建筑发展的晚期。 2.1.5.2 城市建设活动
公用事业方面,日本投降后,曾有建设自来水的倡议,并“向苏宁分署购买自来水管一批,但并未见运到。而且曾向市民起过款,迄解放前夕,仍未见设施”。直到解放后市民才用上自来水。路灯的安装仅限于要路口,其余小巷黑暗,当时徐州市民有几句歌谣:“电灯不明,电话不灵,街路不平”。此外,“军人及其眷属都私自装灯,不仅用电不给钱,并且以电炉做饭,插电条烧开水”,致使“住户和商店、机关、学校的灯光仅如荧火”。54
清末至1948年底徐州解放前夕,历代政府对市政建设,既没有列资计划,也没有专项拨款,遇有所需,只能用地方摊派捐筹。某一街巷、下水道,需要维修整治,主要由沿街商号、住户按其经济能力认捐,市政建设被纳入“慈善公益”事业。
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前夕,“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破坏和多次水害之灾,市区面积仅有12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积219.05万平方米,完整无损的建筑物屈指可数”。55
2.2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的特点
近百年来,徐州由一个封建的内陆城市,逐步向近代城市过渡。徐州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与天津、上海、南京作为殖民港口城市被迫突然接受近代化不同,是在宗教的逐渐渗透和交通运输影响力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完成近代化的进程的,具有其内陆城市的特殊性。
2.2.1交通因素主导徐州近代城市发展
近代徐州城市发展整体呈现向东南北三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与交通因素
5455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徐州市档案馆,1959 董献吉. 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712
50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的影响密不可分。
1855年前徐州凭仗黄河水运之利,在北关牌楼一带形成集中的商业区,即当时的市经济中心。1855年后,黄河北徙,对外交通依赖于城南的奎河,带动了南关日趋繁荣。百业集中在鼓楼和老南门一带,形成南关及城内南部经济中心和较密集居住区。北关的商业区则转为衰落,东、西、北三关住户较稀少。
1925年津浦、陇海铁路的建成,使得徐州重拾交通枢纽地位的同时,促进了徐州城市向东北部扩张。随着火车站和铁路线的修筑,其周边地区加速发展。铁路沿线建成启明路(今淮海东路)、津浦东马路、津浦西马路、复兴北路,周边地区除建设铁路配套设施外,开始有人居住。为连接火车东站和老城区,开辟了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形成从大马路经月波街连通东门内察院街的居民稠集区,此外,火车北站则把坝子街至西关的空地联系起来,由此,徐州城向东北两方向扩张。到了日占时期,新开辟了通往东火车站启明路(淮海东路)、庆云桥(中山路)、复兴路以及与启明路相连的民主路、崇文路、宣武路,东部建设开发日渐成熟,徐州东向发展趋势明显。
2.2.2徐州城市建设的局限性
徐州战略上的重要地位限制了城市的发展。近代的徐州城时常笼罩在战火之中,导致人员流散,大量城市建筑被毁,这是影响徐州城市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由于战事频繁,社会政治迅速变迁,徐州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也随之不断变化,每届政府的规划来不及实施,下届又重新做计划,城市制度持续不完善。此外,历届政府忙于战争防御,必然忽视建设,急功近利,这也影响到了徐州城市的建设。
2.2.3徐州近代建筑起步晚,发展缓慢
除8年日占时期外,徐州近代的主权大都掌握在国人手中,这与上海、大连等殖民城市的近代史几乎等同于殖民史不同。上海、大连因殖民者的规划及建设需求,直接受到殖民国家影响而迅速西化,相比较而言,徐州受到这样的直接影响较小。在津浦、陇海铁路开通前,由于徐州交通上的不便和地理位置上偏内陆,西方宗教传入较晚,传入过程也较曲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
51
第2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
较晚。加上与发达城市的交流较少,先进的建筑技术传入也很晚。
徐州近代建筑是以西方宗教传入,西方传教士建设西式的宗教建筑为起点,在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断冲击与融合中逐步转变的。最初的西化建筑表皮化特征明显,内部还是传统的中式布局。自津浦、陇海铁路开通后,交通重新成为徐州发展有利条件,大量民族资本家前来投资,带入先进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徐州的西式风格建筑才日渐成熟。
2.2.4徐州近代建筑地方风格浓郁
徐州近代建筑很少有西方建筑师参与设计与建造,主要是在本地工匠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受工匠修养背景的限制,呈现出较浓郁的地方风格。
本地工匠作为徐州大量建筑的建造者,通常是传统工艺学徒出身,建筑的美学也以中式建筑为主,在建造过程中往往只有业主对西式建筑的回忆说明,而无专业人员指导,建筑模仿西式建筑的外形,而没有运用相应的建筑技术。这就需要本地工匠发挥创造力,把传统的建筑技术与风格和西式风格融合,与此同时也使得他们过于关注建筑外部的装饰,而忽略西方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建造逻辑。如在建筑入口处设计西式的门楼,而建筑主体仍为中式建筑。
于是他们建造出的建筑,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郁的徐州地方特色。除在建筑设计上,把传统建筑作为主体,只在建筑表皮或局部构件上运用西化特征外,在建筑材料上通常因地制宜,以地方传统建筑常用的青砖青石为主。在结构上也大都使用中式的木屋架作为支撑屋顶的构件,也许是中式木构架结构跨度问题,徐州的西式近代建筑大都体量较小,与城市建筑原有形态结合较好。
52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3.1 现存徐州近代建筑稀少的原因
3.1.1军事原因
徐州因其南北交通要地的重要性,近代战乱不断,城市建筑也迭受破坏。 1911年12月,正值武昌起义结束,苏浙联军攻克南京,清长江水师提督张勋率江防军退驻徐州,1912年2月革命军逼近徐州,江防军在徐州兵变,抢劫并纵火于南关大街、坝子街、下街,商店、民房均成瓦砾。
1917年夏,借黎元洪、段其瑞之争,张勋以调节国是为名,带定武军(即前江防军)由徐进京;驱逐黎元洪,恢复清宣统皇帝溥仪的统治。留徐的定武军哗变,将南关一带大肆抢劫,又将上街(今彭城路)北段的店铺焚掠一空。
相较前两次而言,日寇沦陷时期建筑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1938年5月由于日军的轰炸,东、北两站及市内满目疮痍。日军入城后在鼓楼以东,彭城路中段,及东站一带大事纵火,建筑尽毁。这场纷战中,各县区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肖县和砀山较为严重,砀山全城的房屋除文庙外,所剩不过数十间,各街都是败瓦颓垣,荒凉满目。
徐州的老城墙直到民国初年仍保留完整。1928年,驻防徐州的国民党第一军军长刘峙认为旧城垣妨碍兵员调动,有拆除城墙之议。铜山县县长刘炳臣和教育局长胡锡山也因地方教育经费拮据,萌生拆除、变卖城垣之念。据说,此议既出,民众便起而请愿,要求保留老城墙。无奈人微言轻,一座严整壮观的城池,最终被肢解,断断续续拆卖3年,徐州内城基本无存。
3.1.2自然灾害原因
徐州近代自然灾害不断,以水患为盛。如1910年夏,徐州一带大水,庐舍倾倒无数;1926年,受黄河两次决口的波及,徐州境内发生大水灾;1931前秋,徐州又遇罕见的大水灾。每次水淹,都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徐州城市建筑,或者
53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缩短了建筑的使用寿命,这是徐州近代城市面貌受损的原因之一。此外连年救灾也分散了政府的精力,影响到对城市建设的投入。
3.1.3经济原因
徐州早期的开发模式是在老城基础上建设新城,因此随早期徐州高速发展进行的大建设,也同步带来大量无可挽回的破坏。《2002-2020年徐州城市总体规划》决定,在老城外东南面大龙湖附近另建新城,让老城得以喘息。
早期保护兴起之时,在重利益轻文化的心态下,保护往往与旅游赢利挂钩。于是兴建历史特色街道,同时也是兴建商业一条街。在这样的理念下,出现了如户部山一条街或汉城这样的商业街道。
3.1.4认识水平原因
徐州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本该历史氛围浓重,可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和水患之灾,城市屡毁屡建,建筑的屡换屡新,多少会让徐州人产生建筑不是长久留存的古物,而只是临时的栖身之所的观念。
如果说古代建筑如古董一样,让人感受到岁月的厚重而得到重视,那么近代的记忆则总是伴随战争纷乱或西方文化的侵染,让人感到传统价值的迷失而不堪回首,这样的观念让人一直对近代建筑疏于问津。徐州作为历史悠久的城市,一向将城市历史特色定位于汉风古韵,因而只重视古代建筑,没有保护近代优秀建筑的意识。
有了保护意识却不知该怎样做,而是自以为是地循着传统建筑意象进行粗放型开发,也是一种大破坏。徐州计划兴建历史特色街道的时候,因忽视建筑的原真性将历史街道上的老建筑全部拆除,新建成了仿古建筑一条街,如户部山步行街。
此外,在近现代建筑得到重视的今天,存在只保护某个时期的建筑,而忽视保护建筑周边其它年代建筑历史性,而统一拆除建新的误区。历史性的街区时间的连续性也应得到重视。
3.2徐州近代建筑保护历程
54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3.2.1政府的研究或文件
作为我国第二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徐州为切实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2004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通过《徐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近现代建筑遗产表示重视,并提出要保护徐州历史城市格局,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2007年受徐州市规划局委托,徐州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徐州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确定了近代优秀建筑的名单、用地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同年,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建国以来优秀建筑调研课题组”完成了《徐州建国后建筑调研》,对建国后优秀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梳理、分类和测绘,分析了徐州建筑与城市发展的脉络。
3.2.2徐州民间自发的研究与保护
徐州明清古建专家孙统义老先生常年投身徐州传统建筑保护,前后修复了户部山的余家大院、崔家大院、崔焘故居、李可染故居、邳州土山关帝庙、测绘邳城镇若瑟天主堂等古代与近代建筑。在大量传统街区即将被拆除的压力下,他以一人之力四处奔走呼吁,引起当地政府、媒体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不久前,孙统义还发动民间专家力量成立了徐州市古建筑保护研究会。
徐州市展览馆是文革时期的优秀历史建筑,建于1968年,主体建筑两层,局部一层,建筑面积8000m2左右,平面呈“中”字形,平面布局与立面风格都体现出文革时代的特征,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2007年文化局计划拆除该展览馆,引起文化界人士的争议。徐州市政府为此举行听证会,会议中反对的呼声强烈。说明民众近现代历史保护意识的觉醒。
3.3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价值
3.3.1从城市整体格局看城市的历史价值
徐州古城墙虽已拆毁,城墙所在空地也被民居覆盖大半,但仍可依稀辨认出内城的卧牛形状。即在今建国路东端自快哉亭公园东的民主南路向西北,过
55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淮海东路,接民主北路达中山北路;西端沿西安南路, 过淮海西路, 接夹河前街, 达中山北路和民主北路线内侧的范围之内。56
历史上重要的南北道路,鼓楼街(今彭城路)和北门大街(今中山南路)仍清晰可辨。鼓楼大街北端的府衙大院地块格局犹在。此外道台衙门和文庙仍可据现存建筑及空旷场地遥想当年盛况。明清居民区回龙窝和户部山仍有一定规模的留存。
近代开拓的火车站附近道路津浦东马路、津浦西马路、复兴北路、连接主城区与火车站的淮海东路。日军在火车站附近开拓的崇文路(今文化路)、宣武路街道格局都记载着近代城市格局的变迁。
3.3.2从道路名称看城市的历史价值
城市道路的建设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徐州的大街小巷以其特殊的城市肌理,曾经的商业特色或经历的历史事件,承载着重要的近代历史信息。 3.2.2.1 与铁路运输发展相关的街道
随铁路兴建而开设的,有启明路(今淮海东路)、津浦东马路、津浦西马路、复兴北路。
因铁路发展而繁华起来的王大路,为连接老城与车站而建的大马路,在近代都曾为繁华的商业街道;随着火车站的繁荣,形成的四条东西走向和两条南北走向的街道,丰财东街、丰财西街、丰财一道街、丰财二道街、丰财三道街、丰财四道街。国民党北伐后随城镇建制而设为镇,由当时徐海道尹的父亲段少沧为祈财设名丰财。现在街道格局仍很完整,住宅形式为建国后的二层坡顶小楼,沿街有统一设置的入口墙壁。
3.2.2.2 反映徐州近代经济发展状况的街道
如百货、银楼、钱庄、茶食、茶庄、饭店、药店等杂陈的中心商业街大同街;银钱业兴盛的银市街(统一街最南段);以粮行为主的街道丰储街;以皮行和铜器著称的英士街(建国西路中山路口以西一段)。
56
肖爱玲.明清时期徐州城市平面布局特征:见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
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41-251
56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3.2.2.3 反映徐州近代军事特色的地名
1926年军阀孙传芳派兵修筑的兵工路(南起中山北路,北至西阁街);清末起长期驻扎城防营而得名的老营盘。 3.2.2.4 记载老城历史格局的道路
环绕老城北面而得名的环城路;位于废黄河和曾经的护城河之间而得名的夹河街;因地处城墙根,城墙拆卖时民众在城墙空地上建房,取民众占地有理之意的民有里。
3.3.3从风格样式看建筑的历史价值
徐州现存建筑数量有限,无法覆盖所有的徐州近代建筑风格类型,甚至也不足以说形成了某种风格。但仍将相似的风格归类列出,是考虑到即使是管窥徐州历史建筑的一角,也可以大致看出,徐州存在过体现出某些风格类型的建筑。
3.3.3.1 西方古典建筑风格
罗马风的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如青年路的圣心天主堂和铜山县大许镇伯多禄堂,体现在立面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呈三段式划分,门窗和柱廊用圆券装饰,正中设有彩色玻璃圆窗。两个建筑都局部使用了中国元素,如屋顶为中国式重檐屋顶、屋架用木结构、圣心堂钟楼顶部用琉璃瓦装饰等。 3.3.3.2 折衷主义风格
以模仿古典式为主的折衷主义。如同和裕银号、钟鼓楼,突出表现为使用变体的古典柱式及山花作为装饰,檐口使用西式线脚装饰,立面造型横向竖向三段式划分明显。
57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图3.1:李家大楼外门 图3.2:徐州市第一中学老外门 图3.3:远东旅社街角女儿墙装饰 图3.4:市某日本洋行 图3.5:江苏省立徐州中学外门 (资料来源:《徐州抗战画史》) (资料来源:李世明提供) 以模仿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见图3.1-3.5)。西化建筑流行这样一种做法,门楼以构造柱为界对立面进行横向分隔,顶部用类似巴洛克样式的弧形山花装饰。底部有柱式和弧法圈。有的在法圈和山花之间设匾额。门楼两侧通常是普通的双坡民房。因有这个门楼,建筑会带有几分西式风格。个别建筑将这种样式活用作女儿墙装饰。有学者将这种风格称为中华巴洛克。57 3.3.3.3 中西融合的风格
南关基督堂、邳城镇若瑟天主堂、十五中礼拜堂、培正楼、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都是中西融合的建筑风格,或者以中国式歇山大屋顶作为造型的主要元素,或者采用类似中国式披檐的构件作为装饰,同时有明显的西式建筑特征,如使用圆法圈门窗、山墙作为主入口立面、楼梯作为平面布局中心等。 3.3.3.4 日本近代风格
57
朱永春.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建筑学报,2000:47-50
58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日本近代风格的建筑,通常为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二层楼房,空间布局适合现代功能,只将临街面做特殊处理,立面简洁、朴素,开细长竖向窗,基本不带装饰,在檐部、窗间墙或柱上有一些浅浮雕装饰,带有装饰艺术风格的味道。如远东旅社和日本国银行。
3.3.4 从细部特征看建筑的历史价值
建筑的时代气质源于建筑各个组成部分的建筑方式、材料、以及常用造型方式,因此通过对各个细部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建筑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本节把建筑进行分解,通过建筑细部和技术上的考量,来探索徐州近代建筑中存在的基本特征。虽然从这二十余栋建筑及有限的历史照片中总结出的并不全面,但也不失为近代建筑特征一个可参考的侧面。
西方建筑对徐州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有这三个方面:建筑平面布置、立面造型、空间设计与总平面布局。
平面布置方面,尤其在公建上,由于近代建筑规模和功能的复杂化需要,建筑平面的排布不再是传统建筑的简单模式,而是利用墙体和柱的灵活布置变得复杂起来。随着西方技术的传入,材料和结构的进步使得平面复杂化成为可能。
建筑外观上看,立面上的装饰性增强了。这种装饰往往较为平面化,用西式建筑的符号,如屋檐的线脚、窗户四周的装饰线脚和柱式、圆券来达到模仿西式风格的目的。此外,立面有通过不同的建筑材质达到装饰效果的手法,如清砖为主局部采用红色或白色的粉刷、红砖和清水砖混砌、石材和砖材的混合使用等,这与近代建材工业的发展有关。建筑立面多带有表皮化意味,像是从建筑上独立开的一层皮。
空间设计与总平面布局方面,近代建筑体量增大,层数增多,空间尺度感受也不同于传统建筑。内部空间开始具有公共性的特征,某些构件如楼梯也从偏于一侧的隐藏构件,转为空间构成的主体元素。群体布局从简单的四合院式围合,因功能需要而转变成以重点建筑为中心的环绕式布局。
建筑样式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地理气候或文化人文环境,在传入不同气候地区或不同文化的地方时,往往随使用需要和当地匠工技术特色发生变化。西方建筑传入徐州后,为适应徐州地处北方的寒冷气候,在屋顶、门窗、墙体方面
59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图3.6:修女院硬山四坡顶 图3.7:十五中传教士别墅硬山四坡顶 图3.8:南关基督堂歇山屋顶 (资料来源:南关堂尹少华牧师提供) 图3.9:主教府“人字梁”木屋架 图3.10:修女院“人字梁”木屋架 就有较为明显的变化。 3.3.4.1 屋顶
徐州近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大体可分为坡屋顶、平屋顶或坡屋顶平屋顶结合三种。其中采用传统坡屋顶的较多。民居多用双坡硬山顶,公共建筑多用歇山顶,四坡硬山顶。
传统建筑多采用硬山坡屋顶,山墙部分有的做成观音兜,仍然使用传统的结构方式,用木架(穿斗或构架)支在墙上,其上再架木檩条。
西化建筑用歇山顶和四坡硬山顶(见图3.6-3.8)。个别的如天主教教会宿舍楼采用平屋顶或坡平结合的形式。但西化建筑中的坡屋顶已渐与传统建筑中的不同。表面上看,在墙体与屋顶交接的位置有三种做法,一种是由墙体顶端经层层线脚向外伸出较远的出檐,其上再放屋顶;第二种是屋顶伸出墙体,屋顶室内和出檐部分都用木板条加反手灰封口,也有用苇箔加反手灰的做法,这种屋顶看起来稳固厚重;另一种是简化的传统歇山悬山顶。在传统的建筑屋顶上加青砖砌筑的烟囱和老虎窗。老虎窗多做双坡或四坡顶。
支撑坡屋顶的结构体系,在徐州古建筑中多用抬梁结构,到了民国已较少使用,转而出现“人字梁”(如圣心堂主教楼和修女院屋架,见图3.9、3.10)。
60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人字梁”因斜向支撑受力合理,节省了木料,承重量也有所增加。个别民居使用“重梁起架”。
坡屋面所覆材料主要是瓦,分筒瓦和板瓦两种,筒瓦又称小青瓦。以筒瓦为主。
3.3.4.2 墙体、结构柱
中国古建一般为砖木结构,木柱部分承重,墙体只起围合作用,故有“墙倒屋不塌”之说。徐州的古建却多由墙体负担大部分承重,这与徐州寒冷的气候有关。到了民国以后,墙体仍是承重的主要构件。
建筑外墙多为青砖和青石混合砌筑,墙身用青砖,基部用条石。也有纯用青石或水磨石的。日本时期的建筑墙体有在青砖墙外镶贴蘑菇石、未磨光的青石或水磨石的做法(如同和裕银号外墙)。内墙用砖砌或木板,也有用苇箔加反手灰的做法。
青砖的砌筑方法早期为七顺一丁做法,墙中间夹土坯。七顺为一土坯的高度。后来发展为五顺一丁或三顺一丁,中间立土坯。此时多用砌在墙内的木柱承重。后用发展为一顺一丁,即实心墙,又称工字墙。承重结构也转为纯墙体承重。至此墙体的坚固性和承重量都较早期增加。
砌墙的石灰,古建中多用白灰,或白灰加草木灰,只在重要部位用到糯米浆加石灰的做法。民国时期有使用铲灰泥砌筑,再用白灰沟缝的做法。
由于近代建筑多为砖墙承重,墙体厚度在380mm左右,为一顺砖250mm一丁砖125mm加一灰缝5mm。这种厚度的墙体比建国后常用的240mm墙体防潮效果好。个别银行类建筑,为保险考虑,有厚达500mm的墙体。
结构柱多用砖砌或木材,也有用石材,如宗教建筑内部的石制柱式。此外,宗教建筑外墙多有扶壁柱加固。 3.3.4.3 门、窗及相关构件
61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传统建筑中,因徐州地区冬季寒冷,除客厅南立面整面墙都用木门窗外,大多房间是开较小的窗门,大面仍为实墙。窗常用固定或平开的木格窗,有的在外层加支摘窗。支摘窗部分可开启通风采光。门则为木板门,有的外包铁皮。
窗上弧法圈 窗上平法圈 图3.11:十五中礼拜堂窗上弧法圈 图3.12:王大路35号民宅 图3.13:十五中传教士别墅 图3.14:钟鼓楼入口柱式 图3.15:万字团老墙入口柱式 图3.16:王大路老墙柱式 图3.17:一中入口柱式 图3.18:李家大楼柱式 图3.19:圣心教堂入口柱式 图3.20:同和裕银号柱式 62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门楣处有雕刻线脚装饰。山墙顶部常开有圆形或长方形气窗。有的建筑在屋顶设不可开启的天窗。主入口外门有的带门罩。
西化建筑中,窗按样式分,有平开窗和固定窗。按功能分,有气窗、百叶窗、高窗、老虎窗等。高窗是指距地板3m以上的窗户。气窗多用在山墙面顶端,加百叶。老虎窗开在屋顶阁楼上,通常为平开窗,窗侧面用木板围护,顶部用与屋面样式一致的中式小屋顶覆盖。西化建筑的窗户多为平开格子窗,顶部带亮子。个别建筑用双层窗,外加西式百叶。
徐州古建的门窗上过梁常采用木梁,在过木上砌砖。西方建筑传入后,出现用法圈形式形成过梁的做法。法圈按材质分为砖砌和石砌,按形式分为平法圈和弧法圈(见图3.11-3.13)。平法圈用砖砌一排成倒梯形,用楔形灰缝调整整体造型。弧法圈俗称“月牙券”,是用砖砌一排成弧形,再用一圈侧砌砖圈出一圈加固。有的弧形法圈中央有拱心石,还有用一圈突出墙面的雕刻勾边,来模仿拱心石的做法。
建筑的外门、窗或雨蓬常用西方柱式装饰。装饰柱通常用砖砌成圆柱体,外饰水磨石。柱样式多为变体的塔斯干柱式、科林斯、爱奥尼与科林斯混合柱式(见图3.14-3.20)。门窗框多为木制,漆深红或深绿色,为整体青灰色的砖墙增添一抹亮色。日式建筑的窗比例较一般建筑要细长很多,高宽比常达2.5:1。窗户中所用玻璃,有平面玻璃和花纹玻璃两种,一般使用平面玻璃,宗教建筑中个别使用鲜艳的彩色花纹玻璃营造宗教气氛。 3.3.4.4 楼、地面
传统建筑底层多用青砖或青石铺地,二层用木地板。
西化建筑楼层铺地多为木地板,也有用青石板铺地、磁砖(见图3.21)或水泥。木地板多采用密肋木梁式结构:先依开间方向用搁栅搭出骨架,使得跨度较小,避免弯折变形,搁栅承力在墙垣上,再在上方铺设木地板面层。搁栅底部钉板条子,再用石灰粉平(见图3.22、3.23),则天花板表面也是平滑的。如底层用木材铺置,需要防腐,通常在地板下设置通风口,也有在二层楼面上设通风口的做法(见图3.24、3.25)。
63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图3.21:日本国银行地面瓷砖 图3.22:日本国银行楼面 图3.23:修女院楼面 图3.24:十五中传教士公寓通风口 图3.25:空防七处专家楼二层通风口 图3.26:徐海道署小楼天花板 天花板多用木板条加反手灰,也有技术要求更高的苇箔加反手灰的做法(见图3.26)。内墙与天花板交接处有的用精致的石膏线镶嵌。 3.3.4.5 楼梯、栏杆
传统建筑中的楼梯通常位于从属地位,偏于甚至隐藏于房间一角,其梯段也特别陡峭,坡度接近爬梯,只单纯是连接楼层的构件。而在西化建筑中,楼梯往往是重要的室内造型元素,有的甚至位列房屋正中,楼梯的形态、材质、栏杆等细部都成为建筑风格的组成部分。
按材质分,楼梯分木楼梯和石制楼梯两种,大多为木楼梯。木楼梯从踏步到扶手皆为木制,且均漆成红色。按样式分,有直跑楼梯、双跑楼梯、三节楼梯或中间大梯段,两边小梯段的样式。栏杆用木板或木条,样式多样。栏杆转角柱柱头一般雕刻较仔细,柱身为倒梯形或方形,线脚丰富(见图3.27-3.30)。
位于阳台或屋顶平台的栏杆有木制和砖砌两种,栏杆风格通常与建筑保持一致(见图3.31-3.33)。
64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图3.27:花园饭店楼梯 图3.28:培正楼楼梯 图3.29:艺专楼楼梯 图3.30:日本国银行楼梯 图3.31:圣心天主堂砖栏杆 图3.32:同和裕银号砖栏杆,外贴石材 图3.33:日本国银行木栏杆 图3.34:徐海道署西式小楼墙面 图3.35:圣心堂青砖红砖间砌墙面 3.3.4.6 装饰和色彩
传统建筑中的色彩主要集中在结构构件上,如屋顶、梁柱。对不同构件施以不同色彩,使得建筑结构逻辑明显。
西化建筑中,装饰则主要集中于墙面。不仅用色彩对比,也用材质的质感来展现建筑的装饰性。色彩常用红、绿、白和土黄色。如在宗教建筑中常用以青砖为主,在柱、檐口、门框、窗框以及装饰上间砌红砖,形成活跃的色彩对比。后来在整修中有刻意将局部青砖漆成红色的做法。涂料颜色常用土黄色或
65
第3章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保护
白色(见图3.34、3.35)。材质质感方面,墙面附材有石灰粉刷、水泥附面、水刷石、未磨光青石这几种,光滑或粗糙的质感各异,在建筑中局部或整体施用,也赋予建筑不同的个性。
66
第4章 结语
第4章 结语
本文从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角度,全景式展示了城市发展脉络和内在动力,并将对建筑的描述分析穿插其中,使对建筑的认识能够以城市发展为背景。为将来相关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可参照的大背景;在前文基础性研究前提下,分析了徐州近代建筑所存稀少的原因,从官方和民间的举措回顾了徐州关于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的保护历程,并从城市格局、道路名称、建筑风格与细部几个方面讨论了城市与建筑的保护价值,为亟待进行的城市与建筑保护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近百年来,徐州由一个封建的内陆城市,逐步向近代城市过渡。在此期间,西方建筑文化的渗透和徐州传统建筑体系不断并存、碰撞、交融着。徐州向近代城市的转变,与天津、上海、南京作为殖民港口城市在殖民势力影响下直接而突然地受到西方影响不同,是在宗教的逐渐渗透和交通运输带动的缓慢作用下,逐渐完成近代化的。
交通上的重要地位拉动了徐州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近代徐州城市发展整体呈现向东、南和北向发展的趋势,这与黄河北徙及铁路修筑这两次交通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然而徐州交通地位的重要性也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其战略的重要性,徐州城总是战争不断,城市发展滞后。此外,由于社会政治、历史事件的迅速变迁,徐州城市建设的管理机构也随之不断变化,城市制度持续不完善。历届政府忙于战争防御,忽视建设,急功近利,也影响到徐州城市的建设。
徐州近代建筑起步晚,发展缓慢。在津浦、陇海铁路开通前,由于徐州交通上的不便和地理位置上偏内陆,西方宗教传入较晚,传入过程也较曲折,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相对较晚。加上与发达城市的交流较少,先进的建筑技术传入也很晚。徐州近代建筑是以西方宗教传入,西方传教士建造西式的宗教建筑为起点,在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不断冲击与融合中逐步转变的。徐州近代建筑主要是在本地工匠的不断学习和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受工匠修养背景的限制,呈现出较浓郁的地方风格。
徐州现存建筑较少,城市历史肌理破坏严重,这固然与历史上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的破坏有关,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徐州现代当代重发展轻保护,片面追
67
第4章 结语
求短期经济利益。徐州在城市建筑与保护上做出了一些成绩,近年由于民间力量的自发保护,也起到了挽救历史优秀建筑的效果。现存建筑虽为数不多,也可管窥徐州近代城市建筑的风格,并可说明建筑技术的发展,由此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本文是在对大量基础文献整合分析,并从实地调研访谈中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所做的基础性研究,此后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广。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有一些值得深入下去的研究点:
·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历史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徐州作为重要的近代城市,因其地处内陆,交通和宗教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特殊背景,具有其发展的特殊性。对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研究作为个例,丰富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城市发展类型,为将来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可以拿徐州与其他城市比较来做进一步讨论。与同类城市比较,如同为内陆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济南。或者与具有相反发展特征的城市比较,如沿海城市上海、福州等。
·徐州建筑保护的前景存在问题需要深入讨论。徐州近代城市与建筑的保护刚刚起步探索,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建设与保护存在冲突,实际规划中,对于比如只是一堵墙这样的建筑遗存,文化价值有之,开发潜力却小的,往往划为拆除改建对象。此外徐州近代建筑遗产普遍具有分散性。除户部山和回龙窝中式建筑群、圣心教堂宗教建筑群外,建筑遗产大都是以单体建筑形式杂处大量现当代建筑之间,不成规模。怎样保护单体建筑,才能更好的保存其自身及周边的历史价值;以及强调了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周边环境要怎样与之和谐共处,都是需要讨论的问题。
68
致谢
致谢
反观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离不开朋友、老师们的鼓励和帮助,所以感谢本身也是对研究过程的回顾。
命题初期,是缘于帮中国矿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常江老师做近现代优秀建筑的调研,而对徐州的近代建筑状况有所了解,起了要写点什么的念头。无论是从起点资料搜集上,还是研究方向启发上,常江老师都给了我很多支持。尤其是精神上的鼓励,屡次让我从不能为继的郁闷中鼓起坚持的勇气。
2008年3月份对徐州进行地毯式调研,历时一月归来,自以为辛苦地整理出草稿,呈给导师。幸有导师的严厉教诲,才发觉自己在研究方法上存在重大认识失误。之后2008年8月又回到徐州,拜访写过近代建筑相关论文的张明皓老师,得到一些思路上启发。
找线索方面,和天主教爱国会的秘书长王兰英老师、基督教两会主席乔建设神父的一席长谈,为我提供了寻访现存宗教建筑及其历史的线索;老文化人李世明老师对徐州历史与建筑的深厚底蕴,让我叹服;文化局夏凯臣处长对保护事业的热忱和对个人研究的支持都让我感动。
实地调研时,大许镇伯多禄天主堂戴宪臣神父热情待人,容我独自在教堂随意测绘拍照,让我感受到信任的可贵。南关基督堂的尹少华牧师也耐心地帮忙翻找历史照片。
查找资料时,档案局的吴海花处长、董近东处长相当耐心地帮我提取大量档案;上海火车局的许可老师细致讲解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史,并协助查找老照片;搜集具体建筑的测绘图方面,鹿童、李纯、李薇、鞠雅哲、王芳老师都慷慨地提供了测绘原稿;徐州古建专家孙统义老师在近代建筑技术方面的耐心讲解,使我文章这部分内容更加丰富成熟,更让我感受到建筑在强调实用与创意同时不可偏废技术,及建筑师加强传统人文修养的重要性。
此外要特别感谢朱晓明老师,她针对这篇论文的建议,让论文整体结构更加成熟,也完善了多处细节。此外,随朱老师的运河古镇考察和查济保护规划之行,让我学到考察和访谈的技巧,尤其是访谈时的那份提起问题来不需草稿的自信,条理清晰又果断,是我一直向往的境界。
最后郑重感谢我的导师,您对学生严格要求,不断鞭策,指出问题时直言不讳,让我一次次认识到自己的理解和策略上的不足,不断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这么多人给予的帮助,一直激励着我尽可能用心地写作,衷心希望来日让大家看到,不感到失望。限于笔者学识浅薄,缺乏经验,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指正。
2009年03月
6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与本课题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未发表资料:
[1] 徐州市规划设计院.徐州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规划:徐州市规划局内部资料,2007 [2] 同济大学徐州市生产实习队.徐州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徐州市规划局资料室馆藏,1957 [3] 徐州市城建局内部资料·徐州市近代建筑简史:徐州市档案馆馆藏,1959 [4] 徐州1948年地图:徐州市档案馆馆藏 ·地方史志:
[5] 董献吉.徐州市志.北京: 中华书局,1994 [6] 江苏省志建筑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7] 徐州市房产志(1912-2005). 徐州:徐州市房产管理局,2006
[8] 黄殿墀.徐州民族宗教志:1910-1985.徐州:徐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1991 [9] 杨宪东.徐州五中志,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10]王林绪,孙茂宏.徐州交通史,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11]吴世熊,刘庠. 同治徐州府志:清同治十三年刻本,1874 [12]馀家谟. 铜山县志.徐州:刻本,1926 [13]胡碧澄.《灌叟撮记》:铅印本,1925
·普通出版物:
[14]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十七).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15]汉风.寻访徐州老建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16]姚建萍.徐州抗战画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17]邓毓昆,李银德. 徐州史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8]董献吉.徐州百年大事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9]邓毓昆.徐州胜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0]郑良玉.今日徐州,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2 ·论文资料:
[21]王昕.江苏近代建筑文化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06
[22]张明皓,王倩,孙统义. 徐州近代建筑的初步调查与研究. 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
究与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3]李百浩. 日本在中国的占领地的城市规划历史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
1997 [24]章银杰.近代徐连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路、港的筹筑为中心的考察.[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苏州大学,2007
[25]宋曼萍.城市职能转型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
京师范大学,2004
70
参考文献
[26]吴必虎.历史时期苏北平原地理系统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7]余明侠.晚清时期(1882-1911年)徐州近代工业发展概述.学海,2000,Vol 1:123-130 [28]陈惠芳,王芳.天主教徐州耶稣圣心堂建筑与历史研究. 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
保护(五).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9]陈惠芳,王芳.天主教徐州耶酥圣心堂及修女院建筑测绘与再研究.见:张复合.中国近代
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0]李薇,张一兵,任娜.邳州天主堂特色初探与价值评析:2008•研究生论坛,2008 [31]李雁.津浦、陇海铁路的修建对徐州近代经济的影响.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
[32]肖爱玲.明清时期徐州城市平面布局特征:见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
源与城市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241-251 与本课题间接有关的既有研究 ·近现代城市与建筑研究著作
[33]宁越敏. 中国城市发展史. 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34]杨秉德. 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5]汪坦,藤森照信.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996 [36]汪坦,张复合. 第三、四、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993,1998
[37]张复合. 建筑史论文集丛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8]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丛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000,2002,2004,2006,2008
[39]陈从周,章明. 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40]王绍周. 上海近代建筑图录.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1]伍江. 上海百年建筑史.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42]郑时龄. 上海近代建筑风格.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3]杨永生,顾孟潮. 20世纪中国建筑.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4]龚德顺,邹德侬,窦以德. 中国现代建筑史纲.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45]李海清. 中国建筑现代转型.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6]耿念松.道院及世界红卍字会建筑考察研究.见: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7]朱永春.巴洛克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见:建筑学报,2000:47-50 ·近现代历史相关事件研究
[48]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上、下册). 科学出版社,1957 [49]顾长生.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0]杨永生. 建筑百家回忆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注:论文中引用的图片资料来源如图下说明,未加说明者均为本人拍摄或绘制。
71
附录
附录A 徐州近代大事记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8月兴工建筑外城,先紧贴老城完成东关、北关,接着又建筑西关、南关,形成徐州城外四关。同年,黄河北徙,徐州失去水路运输的有利条件,“五省通衢”地位不复存在,经济迅速衰退。
1880年,徐州采煤发端。
1882年,胡恩烨承办徐州矿务,于10月5日创办“利国煤铁矿务局”,徐州煤矿进入近代经营性开采。
1882年6月天主教法籍传教士艾赉沃来徐传教,象征着天主教开始传入徐州。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美国于徐州西门街(今和平街)建中华基督教南长老会,基督教开始传入。
1904年(光绪三十年)张謇拟就了一个《徐州应建行省议》,提出在徐州建省的计划,因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而遭废除。
1908年10月,“津浦铁路”黄河南岸至韩庄运河桥段开工,1911年完工。同年,法籍传教士第二次来徐开办“要里学”宣讲教义,1909年改为“类思公学”。
1909年(清宣统元年)6月,英国人小古龙设计,中国人张伯、陈正庭等建造徐州火车东站。
1910年,徐州第一座天主教堂青年路耶苏圣心教堂落成。同年夏,徐州一带大水,庐舍倾倒无数。
1912年2月北伐革命军抵徐州,徐州光复。
1913年张勋重占徐州。1916年康有为、梁启超应张勋邀请,到徐州活动,商讨复辟事宜。
1914年,徐州最早的基督教堂淮海西路礼拜堂落成。
1915年5月,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段竣工通车,全长276.8公里。徐州作为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交界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1917年夏,借黎元洪、段其瑞之争,张勋以调节国是为名,带定武军(即前江防军)由徐进京;驱逐黎元洪,恢复清宣统皇帝溥仪的统治。留徐的定武
72
附录
军哗变,将南关一带大肆抢劫,又将上街(今彭城路)北段的店铺焚掠一空。
1920年,徐州被辟为商埠。
1921年,杨树诚在镇平街创办宝兴面粉厂,这是徐州最早使用机器加工面粉的厂家和解放前徐州最大的工厂。
1922年,宁波人顾效伦在大同街开设徐州第一家百货公司——天成百货公司,是这条街上最早的新兴资本主义商业,其成功的经营带动了之后新兴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
192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徐州地方委员会成立,指定吴亚鲁为书记。1925年中共徐州特别支部成立,吴亚鲁任书记。
1925年东陇海路通车。同年孙传芳打败奉军,进驻徐州。 1926年,受黄河两次决口的波及,徐州境内发生大水灾。 1927年,废徐海道设徐州专区辖八县。
1928年,北伐军第一军刘峙率部驻徐州时,将徐州旧城城墙拆除。 1929年,铜山县公共体育场(今云龙体育场旧址)建成
1931年,大同街钟鼓楼建成,成为大同街屹立至今的重要地标;1932年,在顶楼四面安装直径1米的报时钟。
1932年,徐州天主教以徐州为中心,扩大成为“徐州监牧区”(预备牧区),1936年晋升为正式教区。
1938年5月19日徐州沦陷,日军火烧丰储街。同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其行政管辖之下的建设总署对华北地区进行了城市规划。徐州是制定了城市调查和规划的华北六大重要城市之一。
1939年,日本人修建启明路,是城里通往火车站的干道,沿路发展起各种商业企业。建国后改称淮海东路,并打通淮海西路,成为横贯徐州城东西的城市干道。
1942年,日本人设计建造公会堂(现中山堂堂址),为当时徐州新式剧场的代表。
1945年,日寇投降,复置徐州专区,徐州市为江苏省辖市。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同年12月1日徐州解放,为山东省管辖。
73
附录
附录B 徐州中心城区现存优秀近代建筑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名称
徐州耶苏圣心堂 李家大楼 李可染旧居 花园饭店老楼 一中老校区校舍门 万字会遗址 河北会馆 后井涯巷民居 王大路老墙 王大路35号民居 老盐店
十五中传教士别墅 十五中礼拜堂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 培正楼 南关基督教堂 钟鼓楼 同和裕银号 天主教主教楼 天主教无染原罪修道院 21
空防七处外籍专家公寓楼 22 23 24 25 26
徐州工程兵学院专家楼
天主教教会宿舍楼 1940年 远东旅社 日本国银行 徐海道署西式小楼
1942年 1942年 1943年
文化路8号 文化路10、12号 文亭街8号
宗教建筑 商业建筑 商业建筑 居住建筑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郝鹏举建造
1938年
东佃子
1938年
九里山南
混合结构
1924年 1925年 1925年 1931年 1932年 1936年 1936年
解放路8号 徐州五中院内 劳动巷20号 大同街东端 大马路东段路北 青年路218号 青年路217号
混合结构
市级 市级 市级 教学建筑 教学建筑 宗教建筑 构筑物 宗教建筑 宗教建筑
混合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混合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王恒心建造 华特曼建造 停签农设计,余念慈建造
[加拿大]沙修工设计
年代 1910年 清末 1916年 1916年 1917年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民国 1921年 1922年 1922年
地址
青年路216号 户部山民居中心部位 广大北巷17号 淮海东路74号 夹河街 子房山
后井涯巷青年路交界 王大路东端 王大路35号 劳动巷14号 徐州第十五中学院内 徐州第十五中学院内
级别 省级 省级 省级 市级 省级 市级
类别 宗教建筑 名人相关 商业建筑 教学建筑遗址
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建设人
[德]吴若瑟设计, [法]艾赉沃建
吴继宏、吴继昌建造
砖石结构 砖石结构 砖木结构 砖石结构 砖木结构 砖石结构 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
[美]葛马可建造 [美]葛马可建造
74
附录
附录C 徐州中心城区近代建筑分布图
75
附录
1. 空防七处外籍专家公寓楼;2. 一中老校区校舍门;3. 河北会馆; 4. 徐州工程兵学院专家楼;5. 同和裕银号;6. 王大路35号民居; 7. 王大路老墙;8. 万字会遗址;9. 远东旅社;10. 日本国银行; 11. 花园饭店老楼;12. 徐海道署西式小楼;13. 钟鼓楼; 14. 天主教教会宿舍楼;15. 天主教主教楼;16. 耶苏圣心堂;
17. 天主教无染原罪修道院;18. 后井涯巷民居;19.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旧址; 20. 培正楼;21. 李家大楼;22. 李可染旧居;23. 十五中礼拜堂; 24. 十五中传教士别墅;25. 南关基督教堂;26. 老盐店
76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吕金杰,女,1983年3月生。
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 建筑学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6年9月入同济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 读硕士研究生。
已发表论文:
[1] 吕金杰.苏北运河古镇——土山镇:城市规划,2008,Vol251:97-98
联系方式:
Email: lvjinjie@163.com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