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pr.2010 第43卷第2期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Vo1.43 No.2 论恩格斯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周 航 青 (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范畴.恩格斯在马克思确立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 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尤其是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向、科学论证以及捍卫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研究恩格斯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对全面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市民社会;贡献 中图分类号:A8ll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l1(2O1O)02—0103—05 收稿日期:2009~12—23 作者简介:周航青(1986一),男,浙江东阳人,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 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进行批判并确立了 的需要,通过保障人身和财产的法律制度,和通过维 市民社会的基本原则后开始,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市 护他们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 民社会理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恩格斯的《政治经 的”。[2 但是法律仅仅是从外部对个人活动的划定, 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 因此市民社会缺乏普遍与伦理,“市民社会是个人私 判起到了导向性作用;和马克思共同创作的《德意志 利的战场,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 意识形态》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科学论证;在马克思逝 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2] 世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进行了坚决捍卫。可以说, 正因为如此,作为伦理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市民社会 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完善过程中恩格斯发 必将为伦理概念演进的最高阶段——国家所克服。 挥了积极的作用。 市民社会不能离开国家而存在,“必须以国家为前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初步确立 提”。因为国家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直接来源于黑格尔的市 在自为的理性东西”。它代表并反映普遍利益,因此 民社会理论,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批 只有国家才能有效救济市民社会的非正义缺陷,并 判,开始进人市民社会的哲学研究领域,实现了其市 将其所代表的特殊利益融人一个代表着普遍利益的 民社会理论的奠基和初步发展。正如马克思后来所 政治共同体中。 指出的:“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 马克思在继承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同时展开 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u] 了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全面批判。马克思首先 黑格尔开创性地提出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肯定了黑格尔法哲学所具有的“较深刻的”理论价 的理论,为市民社会存在的独立性与必然性做出了 值:“黑格尔的深刻之处也正是在于他处处都从各种 理论上的证明。黑格尔认为,抽象的、形式的法是客 规定(像存在于我们的各个邦里的那类规定)的对立 观的,道德是主观的,只有伦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 出发,并把这种对立加以强调”,口 并且“黑格尔把市 一,才是客观精神的真实体现。而伦理又具有三个 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种矛盾”。l_3 但是马 发展阶段: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黑格尔认为市民 克思认为,在法哲学的核心问题即市民社会与国家 社会是“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因而也 的关系问题上,黑格尔犯了根本性错误,制造了主词 就是在形式普遍性中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成员 和宾词的颠倒。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理念作为独立 ・ 】O3 ・ 的主体,把家庭和市民社会作为理念的内部活动。 首先,私有制颠倒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作为 基本东西和价格泉源的价值倒要从属于它自己的产 物——价格了”。啪其次,私有制造成了种种分裂现 象。私有制造成了土地与劳动的分离,在这种分离 中“少数人垄断土地,所有其他的人都被剥夺了基本 的生存条件”。E33土地私有制保障了地主对劳动者的 肆意掠夺。私有制造成了资本和劳动的分离,这种 分裂又产生了劳动本身的分裂。而资本在生产过程 中被分为原始资本和利润,利润的产生使资本不断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 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 倒置。”[。]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 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 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 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L3 ‘政治 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 不可能存在。它们是国家的conditio sine qua non [必要条件]。”E33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同时深 入研究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对立以及这种对立的性 质,并指出,“黑格尔从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分离 (从现代的状况)这个前提出发,并把这种状况想像 为理念的必然环节”、“他把国家的自在自为的普遍 性同市民社会的特殊的利益和要求对立起来”,另一 方面,“他不愿意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有任何分 离”。[妇也就是黑格尔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只 是一个过渡状态,其结果必然是国家对市民社会的 克服。基于黑格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指出:“黑格尔 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做一种矛盾,这是 他较深刻的地方。但错误的是:他满足于只从表面 上解决这种矛盾,并把这种表面当做事物的本 质”。[3]马克思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和 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 也意味着人的二重化,即同一个人作为“国家的公 民”与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市民”的双重身份是分 裂的。为了克服这种分裂,马克思提出了不同于黑 格尔的政治国家克服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历史任 务就是要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L3 即从市民社 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理论原则出发。在马克思的《黑 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市民社会”获得了最根本的理 论意义,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哲学原则得以 确立。 二、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向及马克思对市 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一)恩格斯对市民社会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导向 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研究和批判是《政治经济 学批判大纲》的核心内容。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 主义私有制造成的种种后果,论证了私有制的不合 理之处以及消灭私有制的必要性。恩格斯批判了以 往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在批判政治经济学时就要研 究它的基本范畴,揭露自由贸易制度所产生的矛盾, 并从这个矛盾的两方面做出结论”。 一 ・ 】04 ・ 增殖,而利润本身又进一步分裂为利息和利润本身, 同时把人分为资本家和工人。私有制造成了土地与 劳动的分裂、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劳动本身的分裂、 资本与资本的分裂,进而造成人类的分裂。这些分 裂,“只要我们消灭了私有制,这种反常的分裂状态 就会消失”。E32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竞争和垄断是资本主义私 有制的必然产物。“只要私有制存在一天,一切终究 都会归结为竞争。,,[ 在私有制下“共同的利害关系 的敌对状态中,人类目前状况的不道德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地步,而竞争就是顶点”o E33竞争的对面就是 垄断,建立在利害关系上的竞争必然转化为垄断,同 时垄断又引起新的竞争,垄断和竞争相互对立又互 为前提。私有制条件下的竞争和垄断交互作用,其 必然结果就是爆发商业危机。恩格斯指出,“商业危 机像过去的大瘟疫一样按期来临。,,[。 商业危机进一 步造成阶级对立,并势必引起一次社会革命。 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全面批判,恩格斯认 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消灭私有制。同时,要无情地 揭露经济学家的伪善。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纲》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辩 证研究和批判,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 才大纲”,它促使马克思最终认识到政治经济学领域 隐藏着整个社会关系。因此,要对市民社会本质矛 盾进行揭示必须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这样,马克 思开始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恩格斯的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政治经 济学批判具有导向性意义。 (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后,认为对 市民社会的批判必须从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马克 思提到自己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受恩 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在《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创立异化劳动对资本 主义私有财产的批判,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 济学进行扬弃的目的。 首先,马克思在吸收恩格斯关于私有制造成社 会分裂现象的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异化劳动。马克 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 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 的)人的复归”。[4 这种扬弃,也是对异化的市民社会 思指出,在私有制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 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4 ‘劳动所生产 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 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4 这样, 劳动者因为所生产的对象是异己的对象,因而劳动 与劳动产品相互对立,劳动成了异己的力量。因为 这种异化,劳动成了被迫的强制劳动。马克思指出, 劳动的异化行为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工人同劳动 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这种关 系同时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对象这 个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的关系。第二,在劳动过 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 自己的活动——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 的关系。[4]马克思认为,通过这两个规定可以推出三 个规定:“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 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 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 人生活的手段。”L4 这样一来,异化劳动造成了人同 自然界、同他的精神本质、同他的身体、同他的人的 本质相异化,进而造成了人与人相异化。 其次,马克思通过私有财产揭示市民社会本质。 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私有财产是 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 物、结果和必然后果”。[4 而外化劳动又是私有财产 运动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发现:“私有财产一方面是 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 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 因此,对异化劳动进行分 析必然要对私有财产进行批判。私有财产的关系是 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而私有财产下的劳动 和资本相对立的关系正是市民社会的现实关系,市 民社会在异化劳动中处于自身对立状态中。私有财 产下的市民社会是异化的社会,一切都被单纯的异 化所代替,人变得愚蠢而片面,变成了异己的和非人 的对象。在对市民社会的本质进行揭露后,马克思 指出,对市民社会的扬弃也就是对私有财产的扬弃, 因为“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 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 或现实”。[ ] 最后,通过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实现对市民 社会的扬弃。这种扬弃就是共产主义,它是从私有 财产的普遍性来看,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 的扬弃,使对立矛盾的市民社会向现实统一的市民 社会的发展,“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 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 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 复归”o[43在这种复归过程中“无论劳动的材料还是 作为主体的人,都既是运动的结果,又是运动的出发 点(并且二者必须是出发点,私有财产的历史必然性 就在于此)”。[4]在向社会复归之后,人的一切都是社 会的,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说来 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 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 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 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 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他的人的存 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 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 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 人道主义”。[ ] 三、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对市民社会理论的科 学论证 在对市民社会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后,马克 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对市 民社会理论的科学论证和理论升华。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德国的批判所提及 的所有问题都是在黑格尔体系上产生的,无论是老 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都没有思考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联系,“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 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 联系问题”。[5]而任何现实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 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 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 质生活条件”o ES]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提 出物质生活条件,并把它作为一切问题的前提。这 样,“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 质条件”, 物质条件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生 产物质条件的分工的发展也就是所有制的不同形 态,也是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此可见,“观 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 的直接产物”,L5 而且我们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揭示出 意识形态的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 ・ 】0S ・ 定意识”,[5]也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 织,这种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其 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I_5 可见,马克思和恩格 斯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说明国家等上层建筑,并把市 民社会作为全部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出发来解 释上层建筑,但同时认为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 恩格斯在这里用“交往的形式”来指代市民社会,也 就是一切社会形态中的交往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物质条件的生产,进而决定社会意识。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 一切历史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 来说明市民社会活动,“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 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 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 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Cs]而生活的 生产则表现为双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因 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 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 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 此,“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 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 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 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 程”。[5 而属于上层建筑的国家是该时代整个市民社 会的集中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市民社会的 分析,揭示了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关系即市民社会决 定的,这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而颠倒 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进行了科学论证,也是 整个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科学论证。 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_s 在 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历史进行考察后认为物 质资料生产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着整个社会,而人类 社会的一切联系都是由这种生产方式所决定,也就 是生产力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由此可见,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政治经济学 批判和科学论证是通过深入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的各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产力、社 会状况和意识之间的矛盾来源是由于分工的不同, 种社会关系,并提取出其中的物质生产关系加以分 析,而得出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意义的,同时它的总 和就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通过与上层建筑之间的 辩证运动决定整个上层建筑,并构成了社会结构的 “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词”,_5 而由于存在私有 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分工就是异己的对立的力 量。由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引申出的特殊利 益和公共利益的对立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受分 核心内容。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物质生产到 交往方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联系来科学论证 了市民社会。 四、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市民社会 理论的捍卫 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 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5 也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增 加了人们的物质财富、扩大了交往;同时,新的关系 的建立又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是辩证的运动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 运动揭示了市民社会的内涵,“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 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 就是市民社会”o C5]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 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包 首先,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坚决捍卫马克思 的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逝世后,在德国等地出现 了修正主义,他们企图根据有所变化的社会情况篡 改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同时一些没有完全具备马克 思著作翻译才能的翻译者在翻译马克思著作的时 候,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思想的内涵,导致了在翻译 过程中出现错误,违背了马克思的本意。 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 交往”。【5]马克思和恩格斯使市民社会理论的生产关 系得到了升华。 最后,通过对市民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恩格斯在《不应该这样翻译马克思的著作》中指 出:“翻译这样的著作,只是通晓标准德语是不够的。 马克思精于使用日常生活用语和各地方言中的成 语;他创造新词,他举例时涉及一切科学部门,他援 引十几种文字的书刊;要理解他的著作,必须彻底精 通德语——口头语和标准语,另外还要知道一些德 国人的生活。”L6 马克思的语言具有简洁有力的风 辩证运动的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市民社会” 这一用语是在l8世纪产生的,当时财产关系已经摆 脱了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共同体。真正的资产阶级社 会只是随同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一名称始 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 ・ 格,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时常会使用富有想象力的词 ]06 ・ 语,甚至会创造一些新词来表达思想。因此,在翻译 理论的工作”。 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充足的词汇,而且需要有创作的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内容丰富,但其基本内涵 勇气,对马克思的用语不能用习惯用语来翻译。恩 是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恩格斯则鲜明地点出马 格斯认为,具备这些条件只是翻译的前提条件,翻译 克思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 马克思的著作更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的立场和观 国家”,这科学地概括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内涵, 点,要理解马克思的分析。恩格斯指出像布罗德豪 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原则。不 斯把马克思的“在市民社会中,流行着一种fictio ju— 仅如此,恩格斯还指出,马克思从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ris[法律上的虚构],认为每个人作为商品购买者都 出发,从经济关系中解释政治及历史,并在把握这一 具有百科全书般的商品知识”中的“市民社会”翻译 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 成“‘在普通人中间’[《amongst ordinary people》], 正是从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研究开始,通过 于是就把这个意思变成了毫无意思的东西”。 对市民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批判研究,最终确立了历 恩格斯通过不断地反对篡改马克思著作本意的 史唯物主义理论。恩格斯在积极捍卫马克思市民社 方式坚决捍卫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的立场和观点。 会理论的同时也指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正是由于思格斯的捍卫,才使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 确立过程,引导后人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和历史唯 论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对深入理解马克思的 物主义理论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研究。 市民社会理论,以及此后通过市民社会理论理解马 克思著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其次,恩格斯明确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步捍卫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从批判黑 1962.8. 格尔市民社会理论开始就确立了国家和市民社会的 Ez]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务馆,1961. 基本关系,并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 204。363. 科学论证,明确和丰富了市民社会的科学内涵。马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l965.312,338,250—251,251,252,336,338,283,600 克思认为,经济事实是全部政治历史的基础,市民社 606,609,611,611,612,614. 会和国家的关系也是如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把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这些看法概括为如下的意思:“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 1979.90,91,94,96,100,100,121,i20,12i,121,122. 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 1960.23,23,24,29,30,31,33,37,38,4O,4l,4l,42. 不是相反”。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马克思从市民社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会理论出发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已经从上 1965.266,274,247,247. 述基本原理出发大致完成了发挥他的唯物主义历史 [责任编校:金莹] Engels’Contribution to Marx’S Thought of Civil Society ZH0U Ha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Zhe Jiang Forestry University,Lin’an,Z ejiang,311300,Ch.ina) Abstract:How tO establish a civil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thought in Marx’S Theories.A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thought were stated and defined,Engels began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its de— velopment.He critically expounded on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civil society,and then scientifically proved and firmly defended it.The study of Engels’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heory will be of sig— nificance to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Marx’S Thought of Civil Socity. Key words:Engels;Marx’S Thought of Civil Society;contribution ・ 1O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