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课型 《儒林外史》第一二回:王冕的故事 名著阅读指导 授课时间 2020 年 3 月 9 日 星期 一 第三节 第四节 教学 目标 1. 比较历史中王冕和《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不同点,作者在创造《儒林外史》的情感与价值取向; 2. 开启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 准备 PPT 线下任务 每天阅读两回,阅读计划:周一:完成第一回、第二回 周二:完成第三回、第四回 阅读中重点关注的人物:周进、范进、张进斋 思考:人物的性格特点 读书要求:通过小说的情结变化和人物语言、行动批注人物的性格
1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一、线上20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批注 导入: 视频:《范进中举》,唤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环节一: 明确学习任务:本节课阅读交流《儒林外史》第一、二回。(1分钟)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鲁迅评价《儒林外史》说: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小说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环节二:前两回主要讲述王冕的故事,讨论三个问题。(共18分钟) 一.《明史》中有《王冕传》,历史上真实的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小说中作者笔下的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这样塑造王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理想,王冕这一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传记和小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8页) 分项阅读交流: 一.《明史》中有《王冕传》,历史上真实的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 宋濂的《王冕传》记载: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寺僧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活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参与互动, 通过交流,引导学分析人物生通过形象,表达讨论,把自己对小握小说说中人物人物的的看法。 形象特 点及意 义。 引导学 生发言 要有理 有据,逻 辑清晰 地表述。 2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性. (学生翻译,并简要概括要点) 王冕有父亲;曾经做过放牛娃,但是给自己家放牛;酷爱看书学习,勤奋刻苦;师从韩性,终成大儒。 (与小说中对比) 书下注解:曾试进士不第,遂绝意仕途;有人荐以官职,他推辞不就,后隐居在会稽九里山,是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二.小说中作者笔下的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连线讨论回答,再做梳理。 (一)首先是“孝”。 王冕七岁失怙,对贫穷的寡母无比尊敬与体贴,在他身上体现了儒家的孝道。 “元朝末年,也曾出了一个嶔崎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在诸暨县乡村里住。七岁上死了父亲,他母亲做些针指,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读了三年,母亲负担不起,只好把他“雇在间壁人家放牛”。 王冕对母亲的理解与体贴。“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 母亲去世,王冕擗踊哀号,哭得那邻舍之人无不落泪,安葬之后,负土成坟,三年苫块。 王冕侍奉母亲,母亲死后居丧尽礼,他的举止严守着儒家的孝道礼教。 (书中的君子都具有“孝”的美好品德,在后面的阅读中要特别关注,比如范进在丁忧期间,和张静斋去打秋风,不用银筷象牙筷子,却大吞燕窝虾元,这不是真孝,讽刺他的虚伪。前期的匡超人孝顺,杜少卿孝顺,“孝”是君子必备的品质。) (二)王冕的聪敏好学,无师自通。 雇主秦老每天早上给王冕“两个钱”买点心吃。王冕把早饭钱省下来,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拴了,坐在柳荫树下看。” 他看雨后荷花,感到“人在画图 王冕的“孝”体现在哪,学生连线回答。 应该怎样评价他的行为? 3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中”,想到“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于是大自然成了王冕最好的老师,三个月后,王冕画得一手绝妙的荷花。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王冕在美丽的大自然中,通过自身努力,博学多才。 (三)行为的特立独行,清高洒脱。 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戴极高的帽子,穿极阔的衣服,一辆牛车载着母亲游玩和高歌。 (四)王冕的洁身自好,性情高傲 王冕不理会“要二十四幅花卉送上司”的时知县;几个“俗财主”求画,他“画了一条大牛贴在那里,又题几句诗在上,含着讥刺。” (五)王冕的仁义。 当面对吴王“何以能服其心”的问策时,王冕讲道:“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王冕主张以仁义为政,他感念天下苍生,这是典型的儒家理论。 作为隐者,他没有放弃以天下为己任的信仰与抱负,对社会仍然怀着相当强的责任感, (六)王冕指摘时弊,轻视功名。 王冕指与秦老看道:“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批评八股取士制度,指谪科举弊端,这是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对于有意笼络自己的危素,他敬而远之; 对于屈尊前来拜访的时知县,他避而不见;礼贤下士的明太祖朱元璋征聘他的时候,他“连夜逃往会稽山中”。 (难点) 学习魏晋名士的卓尔不群、放达不羁的风度。(说不出来没关系) (难点) 分析王冕的性格特点,继续巩固小说中分析人物的方法: 人物+事件+性格特点 (五)(六) 重点分析 讨论,总结 老师点拨,看回目 (只总结一条最根本的就可以。) 4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线下20分钟,读《儒林外史》
科举制度并不能牢笼所有的读书人,以王冕为代表的的士人,摆脱了科名的羁绊,自始至终不与统治者合作,性情高傲,淡泊明志。 元人王冕和小说中塑造的王冕有不同,但人物性格本质一样,这本质体现在哪一点? 元人王冕在考取功名失利之后,毅然拒绝出仕,小说中王冕逃避做官。 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楔子中这样塑造王冕,体现出作者怎样的理想,王冕这一人物形象在作品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传记和小说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48页) 王冕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把他放在卷首写,就是为了“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作者塑造的王冕,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却藐视功名富贵,具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格,他是作者推崇的儒林楷模,王冕身上的隐逸精神,正是吴敬梓本人价值取向的折射。 借名流王冕的言行来传达作品的主旨。 环节三:在后面的阅读中,重点阅读的人物: 周进、范进、胡屠户、张静斋、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梅玖、杜少卿、虞育德。 要求:发言必须有理有据,逻辑清晰。 发言包含要点: 人物+事件+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第二两个回目,做批注。读不完 老师在线上随时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5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以后继续读,不留作业。 最后建议阅读速度,在第四周完成《儒林外史》的前四回,适当做批注。 6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7
北京市育英学校教案(简案)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