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文言文两则教案

来源:知库网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1、文言文两则 183;教课

设计

A 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依据课后说明联系上 下文,认识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领会到学习一定全神贯注、不行三心二意的

道理,学习孔子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领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部署学生认识孔子的平生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间: 2 课时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 朗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

抑扬顿挫、 有板有眼、 流畅自如, 感染学生, 激发朗读兴趣。

领读时存心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

第 1页 /共 13页

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联合说明,疏导文意

1. “弈”是什么意思? “学弈 ”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联合文后的说明理解每一话,而后谈谈

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增补,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导文意。

5.指名说全文粗心。

三、导悟相济,打破难点

指引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联合学生发问重点理解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这几句话。)

( 1)议论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的原由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能否有这类经历和领会。

( 2)指名谈谈 “思援弓缴而射之 ”的意思。 你从哪个词知道

射的是 “天鹅 ”呢?( “之”字。)

( 3)指名谈谈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意思。这句话中的

“之 ” 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感觉奇异吗?两个人一同学习,但是学习成效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谈谈原由。

第 2页 /共 13页

指名读 “其一人全神贯注, 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 一心认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师范读,让学生领会如何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留的地方而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 ”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 齐读。四、流畅朗诵,累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诵录音,生边看边跟读领会语感,而后练习把全文朗诵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四、迁徙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 “揠苗滋长 ”、 “刻舟求剑 ”、 “自欺欺人 ”、“鹬蚌相危 ” 等浅易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

一、激趣引入,揭露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叙述,老师联合学生的叙述增补孔子的平生,介绍他是一个极闻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但是有一次,他在漫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儿童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碰到什么难题了吗?今日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谈谈题目是什么意思? (重点理解 “辩 ”

第 3页 /共 13页

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事?(考察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一想我们是如何学习《棋战》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神韵;三要感悟人文内

涵(境界、感情、真理) 。

二、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经过查词典解决。

2.同桌相互读文,纠正字音。

3.频频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比较说明,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沟通学习成就。

三、激励测试,沟通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越学习小组。

1.回答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

近?)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引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

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神韵。

第 4页 /共 13页

四、深入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沟通讨

论。(

(重点指引学生理解这两个儿童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

的原由是什么? o 指引学生理解两个儿童是依据不一样的感觉

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 CoC

2.你赞同他们的建议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

题。(依据学生回答指引学生课下采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

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爱谁,为何?你想对他说什么?

(指引学生一定两小儿敢于嘲讽孔子,挑战威望;或赞誉孔

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

演准备)

6.向学生介绍阅读《女娲补天》 、《夸父每日》等文言文,

培育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Cod

B 案 第一课时

一、讲话导入,揭露课题

1.教师讲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贵遗产,它言简

意赅,记录了我国悠长的历史,绚烂的文明。许多文言文还

第 5页 /共 13页

揭露了深刻的道理。今日,我们一同学习两篇融知识性、兴趣性与真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 “全神贯注 ”这个成语你熟习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全神贯注 ”这个成语源自 《孟子 ?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

372 ―前 289)名轲,字子

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

家。是孔子此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 “亚圣 ”,后代将他与孔子合称为 “孔孟 ”。他一定人性原来是善的, 都拥有仁、 义、礼、智等天分道德意识。提出了 “荣华不可以淫,贫 * 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含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 哲学思想和个性涵养等。

3.释题: “弈 ”指什么? “学弈 ”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原来专指下围棋, “学弈 ”就是学下围棋。此刻的 “棋战 ”,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

4.指引学生就课题怀疑,实时概括整理并板书: ( 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

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板有眼,流畅自如(最

第 6页 /共 13页

好能背诵)。进而感染学生,激发其朗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论,实时概括出朗诵文言文的重点:一是读

的速度要慢,二是停留要适合。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留符

号,以对学生朗诵有所帮助。

3.学生模拟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

丰裕的时间频频朗诵)

4.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诵课文,如指名读、赛读、

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比较文后说明,自己试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

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实时帮助。

2.同桌相互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议论每句话的意思,也

可向教师讨教。教师实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

导:如 “之”在不一样句子里的意思不一样;

“欤 ”,

“与 ”是通假字,同

表示疑问或反问,跟 “吗 ”“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

弗若与,在这句话里, “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比较说明,解说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实时

解说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照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

两个人下棋,此中一个人全神贯注,只听弈秋的教育;而另

一个人固然在听着,但是他内心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

第 7页 /共 13页

拿弓箭去射它。这样,固然他同前一个人一同学习,却学得

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慧才华不如前一个人吗?我

说:不是这样的。 )

4.同桌相互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虑,领会文中道理

教师指引学生逐个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 ――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 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全神贯注, 惟弈秋之为听 ”(此中一个人全神贯注, 只听弈秋的教育, 注意力十分集中,全心全意) ; “一人虽听之,一心认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而另一个人固然在听着, 但是他内心总认为有天鹅要飞过来, 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虽而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同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

解答这个问题后, 教师能够追问: 是什么原由使 “虽与之俱学,

弗若之矣 ”,(指引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一样,其实不是

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一样

―― 前

一个全神贯注,后一个三心二意。 )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

须全神贯注,不行三心二意。 )

第 8页 /共 13页

五、联系生活,深入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领会。

(做什么事只有全神贯注,全心全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质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足讲话,认识到不专心

产生的不良结果,加强做事全神贯注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相互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说明以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善于)

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 。使(让)弈秋诲(教)

二人弈,其(此中)一人全神贯注(集中意志)

,惟(只)

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 “为 ”的作用,进而使句中的 “弈秋之为 ”撤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 “听”的状语。 ―― 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因此提出这个 “之 ”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余 “之”字含义相差异。 )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认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

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 (到),思(想)援(拉开) 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 ,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同)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

第 9页 /共 13页

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

“吗 ”)?曰(说):非(不

是)然(这样)也。

第二课时

一、复习稳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列子》相传为

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

《列子》共 8 篇,

此中保留了很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 歧路亡羊,庸人自扰等,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怀疑问难: (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儿童;知道了这篇文章主假如写两个儿童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 他们为何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看法是什么?依照是什么? ③ 他们争辩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实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首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 3)联合说明,疏导文意。 ( 4)解疑释惑,领会道理。

第10页/共13页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合停留,到读通畅

为止,。

(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诵课文,师生实时评论。 * 联合说明,疏导文意

( 1)比较说明,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 2)同桌相互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 3)请学生参照说明,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依据学生

复述的情况进行即时疏导点拨。

(译文以下: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 途中看见两个儿童在争辩。 孔子咨询他俩争辩的原由。 一个儿童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而正正午距离人远。 ”另一个儿童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 而正正午离人近。 前一个儿童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正午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

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儿童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

冷凉,等到正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相同,这不是近的 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可以判断谁是谁非。两 个儿童笑着说: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

3.解疑释惑,领会道理

(1)两小儿为何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第11页/共13页

( 2)他们各自的看法是什么?依照是什么?( ① 一小儿的看法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依照是:“日

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 乎? ”一个儿童认为太阳清晨离人近, 正午离人远, 他是依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 ② 另一小儿的看法是:以日初出远,而

日中时近也。依照是: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儿童认为太阳清晨离人

远,正午离人近,他是依据温度来判断的。

―― 孔子也

(3)他们争辩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可以决也 不可以判断谁对谁错。 )

( 4)对两小儿所持看法, 你赞同哪一种 ?为何 ?(指引学生 踊跃发布看法,保护他们勇敢发布自己看法的踊跃性。 )

(教师合时增补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清晨和正午离我 们的距离是相同的。 ① 远小近大的原由: A 、清晨和正午的时

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相同的。因为视觉的偏差。同一 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相同的道理,清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涨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子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B 、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类物理现象叫做 “光渗作用 ”。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阴森

森的天空,太阳显得光亮;中正午,背景是

万里蓝天, 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 就显得小些。 ② 日初凉、

第12页/共13页

日中热的原由: A 、清晨太阳斜射大地,正午太阳直射大地。

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

B 、在

夜里,太阳照耀到地面上的热度消失了, 因此清晨感觉凉爽; 正午,太阳的热度照耀到地面上,因此感觉热。

4.学了这个风趣的故事,你喜爱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 么?

( 1)两小儿聪慧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勇敢

怀疑,勇于争辩。

( 2)孔子谦逊慎重、脚踏实地 ,只管学问渊博,但是仍旧 “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指引领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 1)分角色朗诵课文。

( 2)学生疏组表演故事。 (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现代话或使用

文言文表演) ( 3)学生背诵课文。

第13页/共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