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巫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来源:知库网
交2010年7月 通科技 Transportation Science&Technology 巫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余绍淮 陈楚江 张 霄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摘要430056) 针对巫奉高速公路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的特 点,运用多级地质遥感勘察手段,基于地学遥感分析技术.采用Landsat ETM+、SPOT一5、1:8 000 航空立体像,对等多源、多尺度、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从宏观到微观研究路线沿线的地质灾害现 象及其区域分布规律,并从工程地质勘察的角度提出公路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工程地质遥感 山区公路 地质条件评价 图像融合 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巫山至奉节段为 山岭重丘区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是重庆市“二环 八射”主骨架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三峡 息融合处理,实现灾害地质体的多级遥感勘察识 别,满足了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地质体的定位精度。 1.1几何校正与数字镶嵌 工程区域地形起伏较大,Landsat ETM+、 库区的重要通道,设计车速80 km/h,路基宽度 24.5 ITI,路线全长59.553 km。路线方案整体位 于重庆市巫山县、奉节县境内的长江北岸山区,区 SPOT一5卫星图像的几何畸变明显。在对卫星图 像进行融合处理、数字镶嵌及遥感解译前,必须对 其进行几何纠正与空间配准。卫星图像的几何纠 正以该地区l:10 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为参照图 域地貌属构造侵蚀低山、中低山、局部显中山斜坡 地貌,地貌受地质构造、岩性控制明显,山岭走向 近东西向,与地层走向及区域构造线基本一致。 像,分别在地形图与待纠正卫星图像上选取相同 的地物点、地形点作为图像纠正的几何控制点,然 后进行多项式几何纠正。为了更好地统一处理、 沿线地质复杂,地形陡峭,线路展布区总体地势东 高西低,各种不良地质现象广泛发育。 常规的工程地质勘察手段由于受视域、交通、 地形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工程 解译与分析,在对图像进行空间配准、信息增强、 几何纠正和色度调整后,进行了卫星图像的数字 镶嵌。 地质条件准确、全面的认识,地质条件复杂的困难 山区更是如此。然而,工程地质遥感技术具有周 期性短、概括性好、宏观性强、信息量多等特点,非 1.2遥感信息融合 遥感图像融合处理是增强图像空间分辨率最 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K—L变换、小波变 换、IHS变换、Brovey变换等多种融合处理方法, 对工程地区的Landsat ETM+、SPOT-5等多源、 常适合进行地质条件复杂的山区高等级公路工程 地质勘察。为此,作者利用Landsat ETM+、 SPOT一5、1:8 000航空立体像对等多源、多尺度、 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基于多级地学遥感分析技 术对路线走廊进行了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1遥感图像处理与GIS制图 多尺度、多时相卫星图像进行了融合处理。通过 对原始遥感数据进行信息融合处理,使得融合后 的图像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成倍提高,并保留了原 始多光谱图像的光谱信息,极大地提高了地质现 象、地物、地形的可识别能力,提高了地质遥感解 译的精度与准确度,更有利于遥感专题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遥感专题应用,选取不同种类、不 同空间分辨率、不同融合处理方法的融合图像进 行工程地质遥感勘察及遥感专题图件制作。 1.3遥感信息采集与GIS制图 初测阶段公路工程灾害地质体的定位与识别 的空间信息处理应满足1:10 000以上的精度要 求。采用15 m/30 IT/.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 ETM+、5 rn分辨率的sPOT一5以及1:8 000比 例尺的航空立体像对等多源数据,并进行遥感信 收稿日期:2010—06—12 基于GIS平台的专题解译制图是公路工程 2010年7月 余绍淮等:巫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23 地质遥感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遥感影像上所提取 线南侧穿越长江两岸。轴部地表出露纵、横张裂 构成脊骨状特征,在背斜两翼及核部未见规模较 大的断裂。 的地学信息遥感数据的具体实现。在地理信息系 统软件平台上,以处理后的遥感图像为背景,以 Coverage图层作为专题数据采集作业的工作目 标层。采集时,既要保证对影像图形结构信息的 宏观全面的区域理解,又要保证每个弧段数据采 集的几何准确性。在进行地学信息遥感数据采集 时,利用GIS软件系统提供的强大的图形编辑环 境和显示背景环境,在制图时充分利用遥感影像 信息、已有的地质图件等作为信息采集和区域不 良地质现象分析的参考信息源,借以提高专业系 列图的质量和准确性。 2工程地质遥感解译 2.1地层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较完整,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 崩坡积层、坡残积层,但厚度不大,沟谷中零星分 布冲洪积堆积物。地层分布上西段为大片中生代 红色地层,进入线路中段后,出露地层以巴东组 一、二段为主。线路东段出露地层仍以巴东组为 主,但褶皱发育,在摩天岭隧道进口至大宁河路段 出露嘉陵江组地层。基岩以中生代陆相和海相巨 厚沉积为特征,主要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下 沙溪庙组、中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 组、中统巴东组、下统嘉陵江组等。 2.2地质构造 线路展布区所处一级构造单元为新华夏系第 三隆起带和第三沉降带之结合部位,属四川沉降 褶皱带之川东褶皱带的一部分。北缘与北西向的 大巴山弧形构造斜接、重接复合。区域内褶皱发 育,大型断裂构造稀少,总的构造方向为北东、北 东东向。 结合遥感图像的光谱信息与空间信息特征, 综合运用色调(色彩)、水系网络、构造地貌等解译 标志,互相印证、互相补充,保证了地质构造解译 的深度与可信度。 2.2.1褶皱构造 路线所在区域地处大巴山弧、川东褶带、川鄂 湘黔隆起褶带结合部,区域内褶皱构造发育,邻近 路线方案的有横石溪背斜、巫山向斜、齐岳山背斜 等褶皱构造,见图1所示。 (1)横石溪背斜。横石溪背斜在遥感影像上 特征表现明显,背斜轴向N60~7O E,在公路路 图1 Landsat ETM+图像上的褶皱构造 (2)巫山向斜。巫山向斜在巫山县穿越长江 向两端延伸较远,向斜轴向为N45~6O E,在遥 感影像上表现为一谷地。巫山向斜主要由三迭系 中统巴东组地层组成,向斜南西段出露有三迭系 上统须家河组地层。核部产状平缓,路线经过该 向斜北西翼。 (3)齐岳山背斜。齐岳山背斜在奉节县东侧 穿越长江,两端延伸远,为复式背斜,背斜轴向为 N60,构造较复杂,与路线的关系较密切。背斜 两侧次级褶皱发育,呈左行雁行式排列,两侧影像 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在该背斜的西北端,局部可见 该背斜的弧形转折端。 2.2.2 断裂构造 路线展布区内大型断裂构造稀少,地质构造 西段较简单,东段较复杂,主要构造为齐岳山断裂 及其衍生的一些同方向的小的断裂、节理构造。 从宏观区域地质上分析,路线方案总体平行于齐 岳山断裂带,除了整体上受北东一北东东向齐岳 山断裂带的影响外,局部地段还存在有一些小的 断裂构造,见图2所示。 图2 Landsat ETM+图像上的断裂构造 (1)骡坪隧道。骡坪隧道段的主体构造为齐 岳山背斜,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除了邻近北东 向的齐岳山断裂带外,还有一北西向断裂构造在 AK8+700附近与齐岳山断裂带相交。岩体受2 24 余绍淮等:巫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t 2Ol0年7月 个方向断裂构造的控制作用及多组节理交切 体较为破碎,岩层易沿结构面形成危岩而产生崩 塌。此外,在GK5附近还发育有小规模的北东向 断裂构造。 (2)摩天岭隧道。在遥感卫星图像上,摩天 岭隧道段的影像特征十分破碎,发育有一组规模 较小的、近于平行的、北东向的断裂构造,线性影 像特征清晰。摩天岭隧道垂直通过此断裂构造 带。由于此处断裂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在层 面、节理的交切下,岩体完整性变差,岩体十分破 碎,发生滑塌、崩塌的可能性较大。隧道出口以 55。左右的斜交角通过齐岳山断裂构造。 2.3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景观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特征,在 遥感图像上极易识别。遥感解译表明,该地区的 岩溶主要发生在质地较纯的可溶石灰岩、白云质 灰岩、灰岩地层中,岩溶地区的边界与地层岩性的 边界基本一致,见图3所示。 路线走廊带大部分处于非岩溶地区,岩溶较 不发育,但在线路遇灰岩、泥灰岩路段,岩层普遍 具溶蚀现象。其中,摩天岭隧道、比较线A线的 骡坪隧道两处受岩溶地貌的影响较严重。 图3 Landsat ETM+图像上的岩溶地貌 2.4不良地质现象 路线经过区域地形陡峭,区域内小型断层、褶 皱发育,岩石完整性较差,岩层节理及层理发育, 岩性软硬相间,且易风化,发育有滑坡、岩溶、崩 塌、泥石流等多种不良地质现象。 2.4.1滑坡与崩塌 综合分析利用ETM十、SPOT--5遥感图像 信息,结合地质遥感解译标志,对工程区域内的滑 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现行了宏观遥感解译。 在此基础上,采用航空立体像对在JX4数字摄影 测量工作站上进行了滑坡、崩塌的专题解译,特别 是对不良地质最为发育的K5~K8、K18~K22等 路段进行了重点解译。遥感解译表明,区域内大 规模的滑坡、崩塌较少,但中、小规模的不良地质 现象极为发育,它们在航空像对上的形态要素清 晰,可分辨性好,立体感强。 图4为滑坡的航空像对。箭头所示为一典型 的滑帔,滑坡的围椅状后壁清晰可见,具有较高的 滑坡陡坎,滑坡前缘穿过公路,虽然经过清理但在 公路的另一侧尚可见部分堆积物,滑坡表面植被稀 疏,呈“醉汉林”形式,表明该滑坡是新近发生的。 图4航空像对上的滑坡 2.4.2岩体破碎带 通过对路线区域内的断裂构造进行解译,发 现摩天岭隧道处存在有一组平行的、北东向的小 型断裂。由于受此组断裂构造与齐岳山断裂带的 控制作用,此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岩体完整性 较差,影像特征破碎,遥感解译表明该段为岩体破 碎带。同时,该路段也是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易 发地段。 3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工程地质遥感勘察表明,路线工程地质条件 总体较好,但局部路段受断裂构造、岩溶、岩体破 碎带的影响较大,部分路段还发育有较多的滑坡、 崩塌、不稳定斜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见图5所示。 图5遥感解译的部分灾害地质体(SI ()T一5) 3.1 K0+000~Kl5+000 该段主要存在有北东东向、北西向两组大的 断裂构造,二者在AK8+700附近相交,同时,在 2Ol0年7月 余绍淮等:巫奉高速公路工程地质遥感勘察 GK5以西还存在有一条近北西向的断裂构造。 构造、节理、裂隙等,滑塌、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 同时,该路段也是岩溶发育地区和岩石强风化带。 岩溶和构造裂隙是影响摩天岭隧道洞身段的主要 因素,而风化裂隙主要发生在地表浅层,对洞口会 有一定影响。 此外,该段还存在有一组北东向的小型节理、断裂 构造。受断裂构造影响,此处岩体较为破碎,断裂 南东盘沿沟一带滑坡、崩塌较多,较大程度影响路 线安全,隧道工程开挖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 比较线A线的骡坪隧道位于岩溶地区,水文 地质条件相对复杂,隧道洞身段可能遇溶洞、溶隙 等岩溶形态,地下水也可能对骡坪隧道构成威胁。 该段存在的不良地质体主要有K54+050、 MK55+440、MK57+000、IK59+400等处的滑 坡以及K45+560、K46+800、K53+770、K56+ 同时,该隧道位于两个断裂构造的相交部位,节 710、MK57+100右侧等处的崩塌,对线路的稳定 理、次级褶皱发育,岩石完整性遭到破坏,施工难 度大。 该路段中小规模的滑坡及不稳定斜坡较 发育。其中在GK3+300、K5十700、K6+300、 GK2+750、K8+200、K10+600等处的滑坡体离 路线方案较近,对路线安全有一定影响。 3.2 K15+000~K42+000 从遥感图像上分析,该段以北有一条与路线 近于平行的断裂构造。同时,K22~K28段还有 一条近东西向的断裂构造,断层三角面发育较好。 公路路线走向基本与上述断裂构造平行但有一 定距离,断裂构造本身不会对公路工程有直接 影响。但受上述两组断裂构造的影响,断裂附近的 崩塌、滑坡分布较多,对路基和桥涵安全有较大 影响。 K18~K22段地形陡峭,山高谷深,具有有利 的滑坡、崩塌发育条件,发育了许多中、小型的滑 坡与崩塌体,由于这些滑坡均属浅层滑坡,路线方 案在此以隧道方式通过,隧道埋深大,滑坡、崩塌 等不良地质体对路线的影响不大。 K22 ̄K31段沿线发育了众多的崩塌、滑坡 等不良地质现象,其中K22十700、K23十800、 K25+300、CK27+250等处的滑坡体,K23+ 500、K25+400、K26十500、CK28+800等处的不 稳定斜坡及K23+460、K24+550、K28+890等 处的崩塌体对路线有一定影响。 3.3 K42+000~K58+000 该段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摩天岭隧道处 发育有一组北东向的断裂构造,该断裂为张扭性 断裂,断距不大,断层两盘岩石破碎,落水洞、岩溶 漏斗、岩溶洼地等岩溶形态较发育,并多分布在断 裂走向一线。此外,该段还发育有许多小的断裂 性及路基安全会有一定的影响。 3.4 K58+000~K65+000 该路段岩体略显破碎,没有大的断裂构造, 节理、裂隙不发育,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在 K60+410处存在有一滑坡体,线路从滑坡体前缘 通过,工程开挖可能导致滑坡体复活,影响路基 安全。 4结语 在国家重点公路杭州至兰州线巫山至奉节 段的工程地质遥感勘察中,采用基于Landsat ETM+、SPOT一5、航空立体像对等多源、多尺 度、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信息融合、图像分析与 多级遥感识别技术,获取了路线走廊带内多方位、 高可信度的地质信息,特别是灾害地质体的分布 位置、规模大小及其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等信息,为 灾害地质的防治和不良地质体的绕避提供了全新 高效的方法和丰富的信息源,并从工程地质勘察 的角度提出公路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极大地提高 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外业工作量,降 低了勘察成本。 参考文献 [1]朱亮璞,承继成,潘德杨,等.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教 程[M].jE京:地质出版社,1981. I-Z]朱亮璞.遥感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33余绍淮,杨志军.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对比 分析1-C3//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2004年 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76— 83. [4]陈楚江,薛重生,余绍淮.西藏墨脱公路的灾害地质 遥感识别[J].工程地质学报,2004,12(1):57—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