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新诗鉴赏的教学刍议

来源:知库网


高中语文新诗鉴赏的教学刍议

【摘要】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由于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法、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理解更是带来了阻碍。本文重点阐述了新诗鉴赏中一些必要的教学步骤。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步骤 新诗鉴赏

赵缺在《无咎诗三百序》中说:“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由于它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所以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新诗以其凝练的语言、多样的手法、含蓄的情感给学生的理解更是带来了阻碍,而在考试中涉及到诗歌鉴赏的试题学生们往往得分较难。在教学中如何进行现代诗歌鉴赏,学生在答题时又要注意些什么呢?本文对此略作阐述,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统观全篇

诗歌总是为表达一定的情感或某种志向而作。鉴赏新诗先从初读开始,去找寻诗中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凭语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了解一些有关此诗作者的相关信息,如生卒年代、创作风格、代表作品、写作背景等,从侧面感知此诗,而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诗在节奏表达及表情达意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分清是哪一类型的诗歌,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是散文诗还是格律诗,为下一步的精析、鉴赏做好铺垫工作。

二、精析语言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是为何贾岛的推敲的故事为何流传久远的原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诗古已有之,而现代诗歌的特点依然是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分析语言是进行新诗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首先要对新诗的语言有整体的感悟,其语言特色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的清新还是直接陈述、不加修饰的质朴;是文采绚烂、词藻富丽的华美还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明快,都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到。其次,精析诗中含蓄隽永的语言,咀嚼诗中凝练的字词,对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如诗人常会采用词性的变化去表现特定的意境。如,“山花会笑人的,酒杯更孤寂了我们”中“孤寂”一词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读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表情达意上颇有特色;还有些诗句中的搭配非常新颖,如“强忍住透明的相思”一句中用“透明”来形容相思,初读似是不妥,但仔细揣摩却愈觉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新鲜而准确。

三、明辨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是借助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完成的。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以及虚实相生、综合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写景、近景远景写景、活用典故写景、名词意象罗列等,或进行白描,或进行细节刻画;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等;写作技巧如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使诗歌更具形象性与抒情性。如“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中诗人将“急流”和“小鱼”作对比,并统一在一起,表明自己愿意为爱人历尽艰辛,给予爱人快乐。

四、把握意象

一首优秀的诗歌之所以诗意盎然是因为它通过语言、构思和意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某种诗意。“意象”即诗中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它有着鲜明的强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不同“意象”在诗歌中有着不同含义,表达不同情感。康德说,意象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意象是诗人把生活中或自然中的感觉用诗的语言具体可感地表现出来,并注入诗人自我的审美与感悟。在古诗中,比如“梧桐”“秋雨”象征着凄苦悲凉,“明月”“青山”“登楼”意寓思乡,“长亭”“折柳”等则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新诗中亦是如此。如“篱笆那边/有一颗草莓/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草莓,真甜!”一诗中草莓就不是实指,而是指人生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可是人生的一种精神寄托。

当然,结合不同的新诗,我们还要分析诗的结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这些不再一一赘述。而学生学习了新诗,要转化成能力,在答题时还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再别康桥》《死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代表性诗歌的创作风格,这对鉴赏它同类型的系列诗很有帮助;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有时会给你一此信息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等。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捕捉有效信息。

诗歌鉴赏并不是没有规律可遵循,只要我们多读多练,细心揣摩,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就会发现新诗鉴赏中只要抓住以上几点,然后活学活用,一定能更好地理解新诗,并能应轻松对考题。

参考文献:

[1]贡献增,曹德华.浅谈高中语文新诗鉴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