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须“六少”与“六多”

来源:知库网


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须“六少”与“六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各学科要立足学科特点,努力实施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做到“六少”与“六多”。 少一些师道尊严,多一些民主平等。

给学生以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民主氛围和相对自由的空间。但不少语文课教师却仍格守“师德尊严”、蹲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视自己为权威,老是板起面孔训人,将语文课上成“训诫课”。殊不知,教师的严厉苛刻换来的往往是学生的敬而远之,甚至是冷漠敌视。学生的心灵之门永不会向让他们感到可怕的人打开。广大语文教师必须真正视学生完全平等,相对独立,可与之进行对等交流的生命个体,努力创设宽容、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还学生本来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得以激发。 少一些生硬灌输,多一些心灵对话。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不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不考虑学生需求,只视学生为填装知识的容器,将语文课异化为升学的“敲门砖”。尽管教师讲的眉飞色舞、声嘶力竭,但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其实,学生是一只等待点燃的火把,潜藏着动人的生命光彩。语文课教学要给学生无数次阐发思想、交流认识的机会,在师生、生生的多维互动中,彼

此敞开心扉,畅吐心语,在心灵与心灵的相互碰撞中,引导学生步步走上创新的殿堂。

少一些标准与模式,多一些个性与创造。

毋庸讳言,语文课有着太多的“标准”与“模式”,教学“惟书”,“惟上”、“惟标准答案”不许学生越“雷池”一步,希望用统一的程式,统一的要求来塑造“统一”优秀的心灵。这种“标准化”式的教育,压抑了学生斑斓异彩的个性,强化着他们的思维定势,泯灭了其创造力,学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允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犯点错误,并引导他们逐步改正错误,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教育艺术;而对“症”施教,也能更好地达到语文育人的目的。语文教学应敢于抛弃一些“标准”和“模式”,让学生自主地读、大胆的想、自由地议、尽情地说、知无不言、各抒己见,放飞其思维、张扬其个性,在自主探究中培养起学生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 少一些堆砌知识,多一些注重素质。

诚然,知识是形成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一个知识疲乏的人,不可能有较高的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是教知识、记知识、考知识,一切围绕“知识”这个中心打转转,大搞教材内容习题化、习题要点化、要点精确化,将本来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教材内容剔剥成几个瘦骨嶙峋的“条条”,可怜巴巴地摆在那里,将学生变机械记忆的工具。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这种精神、能力、素质是单靠知识的简单积累难以形成的。只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

造。语文课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求难,敢于批判的创新素质,为学生创新人格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少一些一味指责,多一些率先垂范。

一提到创新教育,不少语文教师总是幽怨有加,说什么大会小会没少讲创新精神的重要性,没少提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时也“耳提面命”,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淡薄,创新能力就是不强等等,一味的指责学生,似乎创新教育开展不力就是学生的责任,却看不到自己讲课老路子,教法老一套,观点老调子等有悖于创新教育的做法。“师者,榜样也”,要求学生创新,教师须先创新。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语文教师要用自己创新的理论视角、创新的教材处理,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训练辅导,创新的作业布置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去唤起学生沉睡的创新潜能。 少一些课堂演练,多一些社会实践。

不可否认,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全力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但课堂教学的空间毕竟是有限的,其教学对象也是全体学生,难以顾及到不同学生的创新个性差异,况且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也要最终拿到火热的社会现实中去接受检验。所以,语文课应积极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要结合教材内容,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参观、调查、访问、慰问、社会服务等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自求自得、大胆探索,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创新精神,进一步培养他们

的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语文课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