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宿舍楼毕业设计

来源:知库网


南 昌 校 区

毕 业 设 计(论文)

题目:某多层宿舍楼砖混结构设计

系 :建筑与资源工程系 专 业:建筑工程技术 班 级:09建筑工程2班 学 生:廖勇杰 学 号:********

指导教师: 伍晓顺

1

职称:工程师

摘 要

砖混结构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形式、不同宽度的裂缝。这些裂缝不仅影响建筑外观造型和使用功能,而且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影响到结构的承载力,严重者甚至引起房屋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通过对砖混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裂缝防治措施研究。来避免引起房屋的倒塌,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等破坏。砖混结构设计必须荷载大小及不同情况,对梁板柱进行抗压抗剪承载力的验算,达到强度设计要求。 关键词:

砖混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砖混结构裂缝有效的防治措施;

ABSTRACT

Brick concrete structur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the process will appear in different forms, different width of crack. These cracks affects not only the building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but also reduce the wall quality, affect the structure bearing capacity, serious and even cause the collapse of buildings, caused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Based on the causes of cracks in brick masonry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cracks of. To avoid the collapse of buildings, caused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damage.

Key words

On the causes of cracks in brick concrete structu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cracks in brick masonry structure

2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 4 一、砖混结构裂缝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砖混结构裂缝产生事故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砖混结构裂缝原因和防治措施 ....................... 6 一、墙体裂缝的产生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产生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砖混结构建筑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钢筋裂缝的预防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束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结构设计 ........................................ 11 一、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设计步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荷载计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PKPM建模计算 ................................... 12 3、计算结果 ....................................... 29 第四章:建筑图纸 ........................................ 32 第五章:结论 ............................................. 32 参考文献: ............................................... 33

3

第一章:绪论

一.砖混结构裂缝的影响

自从水泥问世以后,砖混结构就逐渐成了我国城镇建设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尤其是建国以后,百废待兴,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而木材与钢材资源却十分紧缺,平屋顶的砖混结构,无疑是节约木材与钢材的最佳选择。即便在今后长期的广大农村建设中,砖混结构仍然将是最受欢迎的。但是砖混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抗裂能力偏低,尤其是多层平顶,如果以单体工程为统计单位,真可以说无房不裂。因此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国内国外工程学术界就对砖混结构裂缝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在实际工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砖混结构裂缝这一课题,仍然有很多研究工作需要做。本章将结合一些工程实例作一些探讨。

由于砖混结构中竖向承重构件——砖墙、砖柱的材料来源广泛,易就地取材,施工简便,以手工操作为主,因而造价相对低廉,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住宅、宿舍、办公楼、学校、医院等单层或多层建筑大多采用砖、石或砌块墙体(承重、分隔、围护作用)和钢筋混凝土楼盖共同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本身抗裂能力低;砌体与钢筋混凝土之间在材料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变形协调性较差,这些都是造成砌体结构裂缝现象比较严重的原因。当然引起砌体结构质量缺陷和质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二.砖混结构裂缝产生事故研究

1997年7月12日,某县发生一起建筑面积2500m2的五层半砖混结构住宅楼倒塌的特大事故,造成36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60万元。 经全面调查认为,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该楼房工程质量低劣,砖基础侵水失稳,导致整楼坍塌。

直接原因:1.该楼基础砖墙质量低劣(主要是材料不合格,施工不规范)。一是砖的强度低,设计要求使用l00号砖,但实际使用的都明显低于75号,而且基础砖墙的砖匀质性差,受水浸泡部分的砖墙破坏后呈粉末状;二是对工程抽样检验的六种规格钢筋有五种不合格;三是断砖集中使用,形成通缝,影响整体强度;四是按规范要求应使用中、粗砂,实际使用的是特细砂,含泥量高达31%,砌筑砂浆强度仅在M0.4以下,粘结力很差。2.擅自变更设计。设计图纸要求对基础内侧进行回填土,并夯实至±0.000标高,但在建造过程中,把原设计的实地坪改为架空板,基础内侧未回填土,形成积水池。由于基础下有天然隔水层,地表水难以渗透,基础砖墙内侧既无回填土,又无粉刷,长时间受积水直接浸泡,强度大幅度降低。由于砖基础在受到水压力与土压力的重复作用,其稳定性显然成了最危险的薄弱环节。是年7月8日至l0日,发生洪灾,该住宅楼所处小区基础设施不配套,无截洪、排水设施,造成该住宅楼砖墙脚和砖基础严重积水浸泡,强度大幅度降低,稳定性严重削弱,这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间接原因:凡是出现类似严重的工程事故,必与政府有关建设管理部门无所作为、管理松弛有关,导致了从开发建设的程序管理到具体的设计与施工管理紊乱无章,不堪收拾。因此经调查被认定为一起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管理紊乱引起

4

的重大责任事故。

某供销社的建筑为三层混合结构,平面布置呈T字形,前面沿大街的大开间为营业厅,后面为住宅及办公用房。底层层高为4m,二、三层的层高为3.7m。地基良好,基础为毛石砌筑,承重墙为砖砌24墙。住宅及办公室开间4.8m,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营业大厅进深9m,采用300mm×800mm断面的梁,梁板均为现浇,大梁支于宽1000mm,厚240mm,加370mm×240mm附壁柱的窗间墙上。墙体每层均设置圈梁,截面240mm×240mm,配筋4φ12。在B、E轴线上的大厅大梁与住宅、办公室区段的外墙圈梁连成整体,未设伸缩缝。

该工程于1976年夏季开工,1977年4月中施工到第三层窗口上沿齐平,营业厅部分突然全部倒塌。轴线①上的窗间墙全部倒向厅内,第二层楼面的轴线①上的梁头全部落地,而轴线②梁的支座基本上未动,但梁被折断。三层楼面与住宅脱开而下坠。经现场检查认定,施工质量合格,地基良好无下沉迹象,现浇梁板配筋,均偏于安全,倒塌原因曾引起争议。

原因分析:因为营业厅倒塌是从底层砖墙破坏开始的。因而人们大都倾向于事故是由于营业厅带砖垛的窗间墙承载力不足引起。但经反复验算,按MU5砖及M5砂浆等级计算,底层砖垛承载力Nu=fA=361.68kN,即令砂浆等级取M1,仍可达Nu=263kN,而设计所需承载力仅为253.7kN,可见承载力可满足要求。既然砌筑质量合格,则认为窗间墙不是倒塌原因。

进一步分析可以确认事故真正原因是温度应力造成的。砖混结构的温度应力是人们熟知的,但通常不进行计算,如建筑物长度过长,一般按规范要求设置伸缩缝。即使有些建筑未设置伸缩缝,造成了墙体开裂,但一般不会导致房屋倒塌,因而设计人员往往对此不特别重视。这里,因平面体型特殊,温度应力成为了引起房屋倒塌的主要原因。如图10.4(a)所示。可见在楼盖下的纵墙上有八字型裂缝。这是由于降温冷缩造成。因混凝土与砌体的温度线形系数不同,且混凝土干缩量大。

楼房于夏季开工,施工到二层楼板时尚在初秋 (当地最高气温在30℃以上),而随着施工进展,进入冬季(平均气温在1℃~5℃),钢筋混凝土楼盖(包括圈梁)冷缩较大而受到砌体的制约,当砌体 的强度不足以抗拒时而发生裂缝。在一般情况下,砌体一旦开裂,则等于约束解除,应力释放,残余变形不大,不致危及安全。但在本案例的特殊情况下,在轴线⑩处,应力释放后应无问题。而在轴线②与①处,则因B、E轴线上大梁与外墙圈梁相连成整体,混凝土梁冷缩产生的拉力顺大梁直接传到了轴线①外墙上,再加上轴线C、D梁的冷缩力共同作用,从而造成窗间墙内倾、倒塌,继而梁头下沉,最终造成整体倒塌事故。 砖混结构的裂缝一般存在于两处:一、砖砌体的裂缝;二、钢筋混凝土现浇

5

板的裂缝。砖混结构中出现的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而且还造成房屋渗漏,甚至会影响到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也会给房屋使用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所以,我们对此必须认真分析,妥善处理。

第二章:砖混结构裂缝原因和防治措施

一、墙体裂缝的产生的原因

1.1 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产生的原因:

窗间墙在两对角处成双出现的裂缝。底层窗下墙竖向裂缝。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下面几个方面:

1.1.1由于地基土质软弱或建筑地基局部土质不均匀,存在暗沟,洞穴,基坑等,土质软硬差异大,受压后必须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

1.1.2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建筑荷载对地基产生较大的附加应力,对承载力低、变形大的软弱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基础设计根据上部荷载与地基土质情况,考虑地基与基础共同作用,合理选用基础形式。

1.1.3地基边坡破坏。地处陡坡边缘的建筑,由于地面高差较大,边坡不够稳定,再加上地基附加应力的作用,边坡失稳、滑移、沉降不均,墙体开裂。 1.1.4地基含水量变化不正常。因周围环境某些变化,使建筑物场地地下水位升高,或上下管道渗漏,地表水渗入建筑地基,长期浸泡,土质软化甚至冲刷掏空,导致不均匀沉降。

1.1.5建筑物使用不当。随意改变房屋用途,增大荷载,在室内地面堆放超设计要求的大面积荷载,使地基附加应力剧增,导致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

1.2 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

梁端底部墙体常会出现竖向或倾斜裂缝。这是由于如下原因:

1.2.1结构设计差错。由于结构荷载计算遗漏,设计差错,构造不合理,荷载过大而构件截面尺寸偏小,砌体受压面积不够原因,造成结构本身先天不足。 1.2.2因埋设各种管线穿过墙体破坏了砌体整体性,减少了砌体截面面积,削弱了砌体承载力。

1.2.3砌体施工质量低劣。由于砌筑用砖和砂浆强度等级低,水平灰缝砂浆不饱满,组砌不符合要求,降低了砌体承载能力。

1.2.4使用不当。由于改变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载或增加振动力,破坏墙体。

1.3 温度裂缝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较常见的有顶层纵墙部位,有门窗洞口两边的八字型斜裂缝,女儿墙根部位置的水平裂缝。以及错层、楼梯问的竖向裂缝等。温差是造成顶层墙体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温差裂缝的轻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温差大时裂缝就严重,温差小时裂缝就轻,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轻,保温隔热差的裂缝较重。

混凝土与砖砌体性能差异。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混凝土线膨胀系数为10×10,砖砌体线膨胀系数为5×10),其数值大小相差一倍。在环境温差影响下,混凝土屋盖产生热胀冷缩变形比较大,而砖砌体变形则小得多,两者之间因性能差异产生相对位移,致使房屋端部砖墙内产生拉力和剪力,使截

6

面突变,薄弱环节(部位)应力集中时墙体产生裂缝。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产生的原因

钢筋混凝土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其微观裂缝是由本身物理力学性质决定的,但它的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有害程度的标准是根据使用条件决定的。目前世界各国的规定不完全一致,但大致相同。如从结构耐久性要求、承载力要求及正常使用要求,最严格的允许裂缝宽度为0.1mm。近年来,许多国家已根据大量试验与泵送混凝土的经验将其放宽到0.2mm。当结构年处的环境正常,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无侵蚀介质,钢筋混凝土裂缝宽度可放宽至0.4mm;在湿气及土中为0.3mm;在海水及干湿交替中为0.15mm。沿钢筋的顺筋裂缝有害程度高,必须处理。下面就结合工作实际,对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研究。

钢筋混凝土现浇板裂缝原因的分析,通常情况下,现浇板裂缝一般表现为: 不规则、不连贯表面微裂缝;表面龟裂、纵向、横向裂缝以及斜向裂缝。究其原因,主要有施工、设计及混凝土原材料等方面的原因,以下将逐一具体分析。 2.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2.1.1水泥凝结或膨胀不正常,如水泥安定性不稳定,水泥中含有生石灰或氧化镁,这些成分在和水化合后产生体积膨胀,产生裂缝。

2.1.2如果骨料中含泥量过多,则随着混凝土的干燥,会产生不规则的网状裂缝。

2.1.3碱-骨料反应:蛋白质、安山岩、玄武岩、辉绿岩、千枚岩等碱性骨料有可能与碱性很强的水泥起化学反应,生成有膨胀能力的碱-硅凝胶而引起混凝土膨胀破坏,产生裂缝。

2.1.4水灰比、坍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剂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置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混凝土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混凝土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2.2 施工质量方面

2.2.1混凝土施工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的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上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2.2.2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板表面龟裂。

2.2.3 施工工艺不当引起: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负筋下陷,保护层过大,固定支座变成塑性铰支座,使板上部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7

2.2.4后浇带施工不慎而造成的板面裂缝:为了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和温度应力,规范要求采用施工后浇带法,有些施工后浇带不完全按设计要求施工,例如施工未留好施工缝;板的后浇带不支模板,造成斜坡槎;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能造成板面的裂缝。

2.2.5楼面垫层铺设的暗装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当,如水管、电线套管铺设不够牢靠、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在垫层厚度1/3以内,保护层厚度不足都可能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

2.2.6混凝土的收缩(温度裂缝):众所周知,混凝土引起收缩的原因,在硬化初期主要是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形成一种新的水泥结晶体,这种结晶体化合物较原材料体积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即所谓的凝缩,后期主要是混凝土内自由水蒸发而引起的干缩。而且,如果混凝土处在一个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下,将会使其收缩更为加剧。如施工发生的夏季炎热气温下,石子表面温度升高,使石子体积膨胀,拌制成混凝土后,石子受冷收缩,使混凝土表面出现发丝裂缝;混凝土浇捣后未及时浇水养护,混凝土在较高温度下失水收缩,水化热释放量较大,而又未及时得到水分的补充,因而在硬化过程中,现浇板受到支座的约束,势必产生温度应力而出现裂缝,这些裂缝也首先产生在较薄弱的部位,即板角处。

2.2.7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在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 2.3 设计方面

2.3.1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住宅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而造成的。如在软土地基下采用扩展基础,则对于那些相对较长的条式楼来说,要想保证它们沉降均匀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会由于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而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裂。

2.3.2 荷载的作用:在住宅建设中,也有少部分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是由于荷载作用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过程中,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的,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由此而引起裂缝的产生,这些裂缝有时也会超过规范的最大允许值,这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3.3 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房屋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要引起裂缝的产生。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部位,一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易于产生裂缝。

2.3.4 在楼房的设计中,设备专业特别是电气专业,大多将照明、有线电视、通讯等所需的管线直接敷设于现浇板中,而且有时集中于某一处现浇板中的管线多达7-8根,并且这些管线的走私多为2-3cm,由此就会使该处现浇板厚度大大削弱,从而引起现浇板在该处开裂。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要引起一定的裂缝。

三、砖混结构建筑墙体裂缝防治措施

8

3.1地基不均匀沉降裂缝防治措施

3.1.1在进行建筑基础设计前,应对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勘察,查明地基土质情况,分布情况,承载力大小,地下水位等水文地质条件,对周边环境进行地质差异考察,然后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合理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类型,并正确选用基础形式,以使上部结构与地基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3.1.2减轻建筑结构自重。

3.1.3合理布置建筑体型。建筑平面形状应力求简单、合理,纵墙拉通避免转折多变,凹凸复杂;建筑方面应尽量避免高低参差,荷载差异大。

3.1.4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变;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设置沉降缝;在基础和楼盖下的墙顶上设置平面闭合的钢筋混凝土圈梁。 3.1.5合理调整荷载分布,选用较小的基底反力。

3.1.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对立面高低悬殊,荷载变化较大的房屋,应分期分阶段组织施工。一般先建荷载大的高层,后建荷载较小的低层;先建深基础,后建浅基础,避免增加新的附加应力。 3.2结构裂缝防治措施

3.2.1正确进行结构计算和设计,设计资料要经过层层把关核算。

3.2.2卸载。对由于荷载过大,砌体强度低,已经产生裂缝的墙体,可采用减轻上层结构自重与使用荷载的方法,或在其顶部砌体内增设钢筋混凝土过梁,承担上部荷载。

3.2.3结构加固补强。对由于荷载较大,砌体截面尺寸较小,承载力不足,并已产生裂缝的墙体,可在不影响主体立面美观的情况下适当加大截面尺寸。 3.3温差裂缝防治措施

3.3.1减少屋面伸缩缝间距,缩短混凝土构件直线段的长度;将屋面挑檐平面布置成凹凸曲折形状,缩短挑檐直线长度。

3.3.2改进挑檐设计。设计中应优先用内天沟排水;在钢筋混凝土挑檐表面设置保温隔热层;现浇挑檐每隔10m左右设一道伸缩缝;将现浇挑檐改成预制。 3.3.3一般屋面板受阳光辐射吸收热量较多,保温层的厚度宜适当增厚;选择采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性能优良的材料,并增设空气隔热层,有效控制屋面板的温升,以防止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3.3.4应根据屋面板基层的情况及时做好保温层;建成后长期不使用的住宅,应注意室内通风,防止室内温度过高致使楼板膨胀,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3.3.5墙强顶层砌体抗裂能力。

3.3.6严格执行砌体施工规范,确保砌体施工质量。

四、钢筋裂缝的预防措施

虽然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出现裂缝这一重大缺陷,但它与预制板相比,还是优点要大于其缺点的,并且它的这一缺点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其影响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现浇板的优点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能方面,采用现浇板后,将使楼、屋盖的结构刚度及强度、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对于现浇板的裂缝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以减少或避免这些裂缝的出现。 4.1 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方面

4.1.1 尽可能不使用民办小厂生产的水泥,如必须使用,应认真对水泥标号及安定性进行试验。

9

4.1.2 采取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认真地对进场砂石骨料进行检验,严格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并做好各项试验,一经发现不合格材料进场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并清除出场。

4.1.3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质量检验以及混凝土和易性的要求确定配合比,严格控制水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空隙率和砂率以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 今日推荐近十几年来,为实现文明施工,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能源,商品混凝土的使用率逐年提高。但受剧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各商品砼厂商以采用大粉煤灰掺量,低价位、低性能的砼外掺剂,以及细度模数低、含泥量较高的中细砂作为降低价格和成本的主要竞争手段,导致商混凝土质量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承包商在订购混凝土时,应根据工程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对混凝土品质的明确要求,不能片面压价和追求低价格、低成本而忽视了混凝土的品质,导致混凝土性能下降和收缩裂缝增多。同时现场应逐车严格控制好商品混凝土的坍落度检查,以保证混凝土熟料的半成品质量。 4.2 施工质量

4.2.1 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

4.2.2 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4.2.3 严格施工操作程序,不盲目赶工。杜绝过早上砖、上荷载和过早拆模。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梁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4.2.4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设施工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4.2.5 对于较粗的线管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可增设垂直于线管的抗裂短钢筋网加强,抗裂短钢筋采用ф6-ф8,间距≤150,两端的锚固长度应不小于300毫米。

4.2.6 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要预先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进一步防止裂缝的发生。

4 .2.7 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刚浇筑后的混凝土尚处于凝固硬化阶段,水化速度较快,可采用覆盖保温的办法创造适宜的潮湿条件防止混凝土表面脱水而产生干缩裂缝,因此加强混凝土表面养护,尤其在7天内使混凝使混凝土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是防止混凝土裂缝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五、结束语

在建设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防止裂缝的发生同还应考虑其是否具有良好的施工性、是否经济等方面。随着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 砖混结构裂缝防治措施会有更大发展。

10

第三章:结构设计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西省吉水县金滩镇,为七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高度19.040。本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砌体结构施工质量等级为B级,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自然条件:基本风压按50年重现期考虑取0.30KN/㎡;基本雪压按50年重现期考虑取0.35KN/㎡;抗震烈度为6度,抗震设防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g=0.35

二、计步骤 1、荷载计算

活荷载: 不上人屋面:0.5KN/㎡ 上人屋面:2.0KN/㎡ 卫生间(不带浴缸):2.0KN/㎡ 卫生间(带浴缸):4.0KN/㎡ 住宅:2.0KN/㎡ 楼梯间:3.5KN/㎡

储藏间:5.0KN/㎡ 阳台:2.5KN/㎡ 露台:3.0KN/㎡

雪荷载:0.35KN/㎡ 风荷载:0.3KN/㎡ (1)屋面的恒荷载 荷载标准值:

20厚1:2.5水泥砂浆抹面 0.02×20=0.4KN/㎡

20厚1:3水泥砂浆找平 0.02×20=0.4KN/㎡ 30厚水泥陶粒混凝土 0.03×24=0.7KN/㎡ 120厚现浇混凝土屋面板 0.12×25=3.0KN/㎡ 20厚水泥石灰砂浆 0.02×16=0.3KN/㎡ 恒荷载标准值 g k=4.8KN/㎡

(2)楼梯间的恒荷载 荷载标准值:

20厚1:2水泥砂浆面层压实抹光 0.02×20=0.4KN/㎡

11

15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0.015×20=0.3KN/㎡

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 0.12×25=3KN/㎡ 恒荷载标准值 g k=3.7KN/㎡

(3)卫生间的恒荷载 荷载标准值:

10厚防滑面砖面层,干水泥擦缝 0.01×22=0.22KN/㎡ 20厚1:2水泥砂浆结合层 0.02×20=0.4KN/㎡ 50厚最高处C20细石混凝土泛水 0.025×25=0.63KN/㎡ 15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0.015×20=0.3KN/㎡

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 0.12×25=3KN/㎡ 恒荷载标准值 g k=4.55KN/㎡ (4)住宅的恒荷载 荷载标准值:

20厚1:2水泥砂浆面层压实抹光 0.02×20=0.4KN/㎡ 15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0.015×20=0.3KN/㎡

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 0.12×25=3KN/㎡ 恒荷载标准值 g k=3.7KN/㎡

2、PKPM建模计算

PKPM的运用步骤:

一、执行PMCAD主菜单1,输入结构的整体模型

1、根据建筑平、立、剖面图输入轴线 (1)结构标准层“轴线输入”

(2)“网格生成”——轴线命名

2、估算(主、次)梁、板、柱等构件截面尺寸,并进行“构件定义” 3、选择各标准层进行梁、柱构件布置,“楼层定义” 4、定义各层楼、屋面恒、活荷载,“荷载定义”

5、根据建筑方案,将各结构标准层和荷载标准层进行组装,形成结构整体模

型,“楼层组装”

二、执行PMCAD主菜单3,输入荷载信息

1、“楼面荷载”对个别房间进行楼面荷载修改,

12

2、“梁间荷载”对梁承受的非板传来的荷载(如填充墙等)进行输入 3、“节点荷载” 梯段及休息平台经至框架柱的集中恒(活)载

三、执行PMCAD主菜单C ,平面荷载显示校核

1、 显示各层输入的楼面荷载、梁间荷载、节点荷载,以供校核

2、 如要保留各荷载文件,必须为每个文件另取文件名,“指定图名”

3、 荷载文件格式为*.T,可用主菜单9“图形编辑、打印及转换”打开文件

四、执行TAT-8主菜单5,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1、 执行“3 绘各层柱、梁、墙配筋验算图PJ*.T”,查看和输出结构各层

柱、梁 、墙的配筋简图,红字表示超筋。

2、 进入“9 文本文件查看”打开“超配筋信息文件GCPJ.OUT”,查看是否

有超限,及什么原因引起超限:

3、 针对具体情况,返回PM主菜单1进行构件截面的修改,重复上面的步

骤,直至不出现超限信息。

4、 执行“6 梁挠度、柱节点验算和墙边缘构件图PD*.T”,查看和输出梁

的挠度图,红字表示超限。

5、 如要作基础设计,执行“7 汇底层柱墙最大组合内力图DCNL*.T” 6、 执行“9 文本文件查看” ,主要有:

(1)TAT-M.OUT,结构控制参数、各层质量和质心坐标、各层风荷载输

出文件

(2)TAT-4.OUT,楼层位移文件

(3)GCPJ.OUT,各层构件超配筋信息输出文件

(1)总信息 ..............................................

结构材料信息: 砌体结构

混凝土容重 (kN/m3): Gc = 26.00 钢材容重 (kN/m3): Gs = 78.00 水平力的夹角 (Rad): ARF = 0.00 地下室层数: MBASE= 0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加荷计算方式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13

结构类别: 不计算 裙房层数: MANNEX= 0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 0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 2.00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 结构所在地区 全国

风荷载信息 ..........................................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kN/m2): WO = 0.30

地面粗糙程度: B 类 结构基本周期(秒): T1 = 0.32

体形变化分段数: : MPART= 1 各段最高层号: NSTi = 7 各段体形系数: USi = 1.30

地震信息 ............................................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 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 21

地震烈度: NAF = 6.00 场地类别: KD = 2

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 特征周期 TG = 0.35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1 = 0.04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2 = 0.50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 = 4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 = 4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RMC = 0.50 周期折减系数: TC = 1.0

结构的阻尼比 (%): DAMP = 5.00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否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否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 0

活荷载信息 ..........................................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从第 1 到7层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14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折减系数 1 1.00

2---3 0.8

4---5 0.70

6---8 0.65

9---20 0.60

> 20 0.55

调整信息 ........................................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 1.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0.7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0.2Qo 调整起始层号: KQ1 = 0 0.2Qo 调整终止层号: KQ2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 = 1.00 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 CPCOEF91 = 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 = 1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 = 0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 LEV_JLQJQ = 1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 = 0

配筋信息 ........................................ 梁主筋强度 (N/mm2): IB = 300 柱主筋强度 (N/mm2): IC = 300 墙主筋强度 (N/mm2): IW = 210 梁箍筋强度 (N/mm2): JB = 210 柱箍筋强度 (N/mm2): JC = 210 墙分布筋强度 (N/mm2): JWH = 210 梁箍筋最大间距 (mm): SB = 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 (mm): SC =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 (mm): SWH = 200.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 RWV = 0.30

15

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 = 0

单独指定的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RWV1 = 0.60

设计信息 ........................................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 = 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有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 = 0.85 梁保护层厚度 (mm): BCB = 30.00

柱保护层厚度 (mm): ACA = 30.00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否

荷载组合信息 ........................................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 1.20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 1.40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 1.4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 1.3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 0.50 特殊荷载分项系数: CSPY = 0.00 活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L = 0.70 风荷载的组合系数: CD_W = 0.60 活荷载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系数: CEA_L = 0.50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信息.................................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层数 IWF= 2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高度(m) Z_STRENGTHEN= 5.70

********************************************************* * 各层的质量、质心坐标信息 * *********************************************************

层号 塔号 质心 X 质心 Y 质心 Z 恒载质量 活载质量

(m) (m) (m) (t) (t)

7 1 16.663 7.422 20.200 669.7 9.6 6 1 16.990 7.402 17.300 637.2 42.8

16

5 1 16.990 7.402 14.400 637.2 42.8 4 1 16.990 7.402 11.500 637.2 42.8 3 1 16.990 7.402 8.600 637.2 42.8 2 1 16.990 7.402 5.700 637.2 42.8 1 1 17.066 7.159 2.800 643.1 44.1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267.515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4498.846 结构的总质量 (t): 4766.361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的总质量包括恒载产生的质量和活载产生的质量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 = 1000kg)

********************************************************* * 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 * *********************************************************

层号 塔号 梁数 柱数 墙数 层高 累计高度

(混凝土) (混凝土) (混凝土) (m) (m)

1 1 35(25) 51(25) 109(25) 2.800 2.800 2 1 39(25) 46(25) 98(25) 2.900 5.700 3 1 39(25) 46(25) 98(25) 2.900 8.600 4 1 39(25) 46(25) 98(25) 2.900 11.500 5 1 39(25) 46(25) 98(25) 2.900 14.400 6 1 39(25) 46(25) 98(25) 2.900 17.300 7 1 28(25) 45(25) 79(25) 2.900 20.200

*********************************************************

* 风荷载信息 *

*********************************************************

层号 塔号 风荷载X 剪力X 倾覆弯矩X 风荷载Y 剪力Y 倾覆弯矩Y

7 1 28.61 28.6 83.0 72.96 73.0 211.6 6 1 27.22 55.8 244.9 69.87 142.8 625.8 5 1 24.75 80.6 478.6 63.62 206.4 1224.5 4 1 22.22 102.8 776.7 57.17 263.6 1989.0 3 1 20.23 123.0 1133.5 52.13 315.8 2904.7

17

2 1 18.94 142.0 1545.2 48.91 364.7 3962.2 1 1 16.93 158.9 1990.1 43.84 408.5 5106

=====================================================================

各楼层等效尺寸(单位:m,m**2)

===================================================================== 层号 塔号 面积 形心X 形心Y 等效宽B 等效高H 最大宽BMAX 最小宽BMIN

1 1 404.07 16.94 7.00 33.94 12.25 33.95 12.24

2 1 394.82 16.91 7.15 33.98 11.95 33.99 11.93

3 1 394.82 16.91 7.15 33.98 11.95 33.99 11.93

4 1 394.82 16.91 7.15 33.98 11.95 33.99 11.93

5 1 394.82 16.91 7.15 33.98 11.95 33.99 11.93

6 1 394.82 16.91 7.15 33.98 11.95 33.99 11.93

7 1 384.85 16.65 7.09 33.16 11.96 33.16 11.95

=====================================================================

各楼层的单位面积质量分布(单位:kg/m**2)

=====================================================================

层号 塔号 单位面积质量 g[i] 质量比 max(g[i]/g[i-1],g[i]/g[i+1])

1 1 1700.83 1.00 2 1 1722.22 1.01 3 1 1722.22 1.00 4 1 1722.22 1.00 5 1 1722.22 1.00 6 1 1722.22 1.00 7 1 1765.17 1.02

==============================================================

18

计算信息

==============================================================

Project File Name : aa

计算日期 : 2012. 1.14 开始时间 : 15:53:41

可用内存 : 976.00MB

第一步: 计算每层刚度中心、自由度等信息 开始时间 : 15:53:41

第二步: 组装刚度矩阵并分解 开始时间 : 15:53:43 Calculate block information 刚度块总数: 1

自由度总数: 4023

大约需要 13.5MB 硬盘空间

刚度组装:从 1 行到 4023 行

第三步: 地震作用分析 开始时间 : 15:53:47 方法 1 (侧刚模型) 起始列 = 1 终止列 = 21

第四步: 计算位移 开始时间 : 15:53:47 形成地震荷载向量 形成风荷载向量 形成垂直荷载向量

Calculate Displacement

LDLT 回代:从 1 列到 52 列

写出位移文件

第五步: 计算杆件内力 开始时间 : 15:53:49 活载随机加载计算 计算杆件内力

19

结束日期 : 2012. 1.14

时间 : 15:54: 5 总用时 : 0: 0:24

=====================================================================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塔号

Xstif,Ystif :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 :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 质心的 X,Y 坐标值 Gmass : 总质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

的比值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

70%的比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RJX,RJY,RJZ: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

=====================================================================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15.9825(m) Ystif= 7.9331(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7.0661(m) Ymass= 7.1585(m) Gmass=

731.3965(t)

Eex = 0.0776 Eey = 0.0741 Ratx = 1.0000 Raty = 1.0000

Ratx1= 2.0501 Raty1= 2.4325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1.9946E+06(kN/m) RJY = 5.6677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2 Tower No. 1

Xstif= 16.0321(m) Ystif= 8.3485(m) Alf =

0.0000(Degree)

20

Xmass= 16.9896(m) Ymass= 7.4022(m) Gmass=

722.7125(t)

Eex = 0.0695 Eey = 0.0929 Ratx = 0.6751 Raty = 0.5873

Ratx1= 1.5284 Raty1= 1.8155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

大系数= 1.00

RJX = 1.3466E+06(kN/m) RJY = 3.3286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3 Tower No. 1 Xstif= 16.0321(m) Ystif= 8.3485(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6.9896(m) Ymass= 7.4022(m) Gmass=

722.7125(t)

Eex = 0.0695 Eey = 0.0929 Ratx = 0.8962 Raty = 0.7869

Ratx1= 1.5187 Raty1= 1.7118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

大系数= 1.00

RJX = 1.2069E+06(kN/m) RJY = 2.6191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4 Tower No. 1

Xstif= 16.0321(m) Ystif= 8.3485(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6.9896(m) Ymass= 7.4022(m) Gmass=

722.7125(t)

Eex = 0.0695 Eey = 0.0929 Ratx = 0.9074 Raty = 0.8345 Ratx1= 1.5613 Raty1= 1.6947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

大系数= 1.00

RJX = 1.0951E+06(kN/m) RJY = 2.1857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5 Tower No. 1

21

Xstif= 16.0321(m) Ystif= 8.3485(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6.9896(m) Ymass= 7.4022(m) Gmass=

722.7125(t)

Eex = 0.0695 Eey = 0.0929 Ratx = 0.9150 Raty = 0.8430

Ratx1= 1.6215 Raty1= 1.7828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

大系数= 1.00

RJX = 1.0020E+06(kN/m) RJY = 1.8425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6 Tower No. 1

Xstif= 16.0321(m) Ystif= 8.3485(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6.9896(m) Ymass= 7.4022(m) Gmass=

722.7125(t)

Eex = 0.0695 Eey = 0.0929 Ratx = 0.8810 Raty = 0.8013

Ratx1= 1.7601 Raty1= 1.9706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8.8278E+05(kN/m) RJY = 1.4764E+06(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7 Tower No. 1

Xstif= 15.7647(m) Ystif= 7.9741(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6.6634(m) Ymass= 7.4223(m) Gmass=

688.9170(t)

Eex = 0.0581 Eey = 0.0548 Ratx = 0.7102 Raty = 0.6343

Ratx1= 1.2500 Raty1= 1.250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

大系数= 1.00

RJX = 6.2695E+05(kN/m) RJY = 9.3648E+05(kN/m) RJZ =

0.0000E+00(kN/m)

---------------------------------------------------------------------

22

==============================================================

抗倾覆验算结果

==============================================================

抗倾覆弯矩Mr 倾覆弯矩Mov 比值Mr/Mov 零应力区(%)

X风荷载 848412.2 2139.9 396.48

0.00

Y风荷载 326019.1 5501.1 59.26

0.00

X 地 震 848412.2 12617.2 67.24

0.00

Y 地 震 326019.1 16311.6 19.99

0.00

==============================================================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

X向刚重比 EJd/GH**2= 15.38 Y向刚重比 EJd/GH**2= 29.79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1.4,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

该结构刚重比EJd/GH**2大于2.7,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 层号 塔号 X向承载力 Y向承载力 Ratio_Bu:X,Y

--------------------------------------------------------------------- 7 1 0.3617E+07 0.8390E+07 1.00 1.00 6 1 0.4043E+07 0.8372E+07 1.12 1.00

23

5 1 0.4044E+07 0.8372E+07 1.00 1.00 4 1 0.4044E+07 0.8373E+07 1.00 1.00 3 1 0.4114E+07 0.8446E+07 1.02 1.01 2 1 0.4196E+07 0.8607E+07 1.02 1.02 1 1 0.4400E+07 0.9405E+07 1.05 1.09

所有位移的单位为毫米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Jmax : 最大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JmaxD : 最大层间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Max-(Z) : 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h : 层高

Max-(X),Max-(Y) : 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 Ave-(X),Ave-(Y) : 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Max-Dx/h,Max-Dy/h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DxR/Dx,DyR/Dy :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 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节点X,Y,Z方向的位移

===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Max-Dx/h DxR/Dx Ratio_AX

7 1 1371 3.91 3.91 1.00 2900.

1371 0.42 0.42 1.01 1/6875. 23.0% 0.83

6 1 1179 3.51 3.51 1.00 2900.

1179 0.52 0.51 1.00 1/5616. 16.4% 1.03

5 1 1052 3.02 3.02 1.00 2900.

986 0.60 0.60 1.00 1/4841. 9.5% 1.11

4 1 859 2.45 2.44 1.00 2900.

859 0.66 0.66 1.00 1/4418. 3.1% 1.07

3 1 666 1.80 1.80 1.00 2900.

24

666 0.68 0.68 1.00 1/4275. 1.9% 0.96

2 1 407 1.13 1.13 1.00 2900.

473 0.66 0.66 1.00 1/4371. 26.6% 0.86

1 1 215 0.47 0.47 1.00 2800.

215 0.47 0.47 1.00 1/5951. 99.9% 0.61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4275.

=== 工况 2 === Y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7 1 1361 2.93 2.71 1.08 2900.

1361 0.42 0.38 1.10 1/6943. 11.7% 0.83

6 1 1167 2.52 2.33 1.08 2900.

1167 0.47 0.43 1.10 1/6196. 6.3% 0.93

5 1 974 2.06 1.91 1.08 2900.

974 0.50 0.45 1.09 1/5843. 0.5% 0.96

4 1 781 1.57 1.46 1.08 2900.

781 0.50 0.46 1.09 1/5843. 5.8% 0.90

3 1 588 1.08 1.01 1.07 2900.

588 0.46 0.43 1.08 1/6259. 14.5% 0.80

2 1 395 0.62 0.58 1.07 2900.

395 0.39 0.36 1.07 1/7478. 35.8% 0.68

1 1 193 0.23 0.22 1.06 2800.

193 0.23 0.22 1.06 1/9999. 97.3% 0.49

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5843.

=== 工况 3 === X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Max-Dx/h

25

DxR/Dx Ratio_AX

7 1 1371 0.60 0.59 1.02 2900.

1371 0.06 0.06 1.04 1/9999. 25.3% 0.83

6 1 1179 0.54 0.53 1.02 2900.

1179 0.07 0.07 1.03 1/9999. 21.0% 1.04

5 1 986 0.47 0.46 1.02 2900.

986 0.09 0.08 1.02 1/9999. 14.1% 1.17

4 1 793 0.39 0.38 1.01 2900.

793 0.10 0.10 1.02 1/9999. 7.4% 1.15

3 1 600 0.29 0.29 1.01 2900.

600 0.10 0.10 1.01 1/9999. 2.8% 1.03

2 1 407 0.19 0.18 1.01 2900.

407 0.11 0.11 1.01 1/9999. 22.5% 0.94

1 1 215 0.08 0.08 1.02 2800.

215 0.08 0.08 1.02 1/9999. 99.9% 0.67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9999.

=== 工况 4 === Y 方向风荷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Y) Ave-(Y) Ratio-(Y) h

JmaxD Max-Dy Ave-Dy Ratio-Dy Max-Dy/h DyR/Dy Ratio_AY

7 1 1436 0.85 0.72 1.17 2900.

1436 0.11 0.09 1.12 1/9999. 12.3% 0.83

6 1 1260 0.74 0.63 1.18 2900.

1260 0.12 0.11 1.14 1/9999. 8.7% 0.94

5 1 1067 0.62 0.52 1.19 2900.

1067 0.13 0.12 1.15 1/9999. 3.7% 0.98

4 1 874 0.49 0.41 1.20 2900.

874 0.14 0.12 1.17 1/9999. 2.2% 0.95

3 1 681 0.35 0.29 1.21 2900.

681 0.14 0.12 1.18 1/9999. 10.3%

26

0.86

2 1 488 0.21 0.17 1.22 2900.

488 0.13 0.10 1.22 1/9999. 31.4% 0.75

1 1 291 0.09 0.07 1.24 2800.

291 0.09 0.07 1.24 1/9999. 99.6% 0.53

Y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9999.

=== 工况 5 === 竖向恒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 7 1 1378 -5.18 6 1 1189 -5.38 5 1 996 -5.97 4 1 803 -6.08 3 1 610 -5.85 2 1 417 -5.41 1 1 204 -2.60

=== 工况 6 === 竖向活载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Z) 7 1 1378 -0.66 6 1 1189 -1.11 5 1 996 -0.98 4 1 803 -0.95 3 1 610 -0.82 2 1 417 -0.81 1 1 253 -0.35

======================================================================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侧刚分析方法)

======================================================================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 周 期 转 角 平动系数 (X+Y) 扭转系数 1 0.6967 179.89 1.00 ( 1.00+0.00 ) 0.00 2 0.4989 89.93 0.11 ( 0.00+0.11 ) 0.89 3 0.4674 89.88 0.89 ( 0.00+0.89 ) 0.11 4 0.2204 179.72 1.00 ( 1.00+0.00 ) 0.00 5 0.1492 85.87 0.09 ( 0.00+0.09 ) 0.91

27

6 0.1345 90.06 0.91 ( 0.00+0.91 ) 0.09 7 0.1211 179.46 1.00 ( 1.00+0.00 ) 0.00 8 0.0847 179.61 0.99 ( 0.99+0.00 ) 0.01 9 0.0788 84.59 0.10 ( 0.01+0.09 ) 0.90 10 0.0697 90.04 0.91 ( 0.00+0.91 ) 0.09 11 0.0664 179.60 1.00 ( 1.00+0.00 ) 0.00 12 0.0564 179.55 0.97 ( 0.97+0.00 ) 0.03 13 0.0555 82.95 0.14 ( 0.03+0.11 ) 0.86 14 0.0510 179.51 1.00 ( 1.00+0.00 ) 0.00 15 0.0487 90.07 0.89 ( 0.00+0.89 ) 0.11 16 0.0442 86.04 0.12 ( 0.00+0.12 ) 0.88 17 0.0387 90.06 0.88 ( 0.00+0.88 ) 0.12 18 0.0382 86.01 0.12 ( 0.00+0.12 ) 0.88 19 0.0350 85.26 0.12 ( 0.00+0.12 ) 0.88 20 0.0334 90.07 0.88 ( 0.00+0.88 ) 0.12 21 0.0307 90.11 0.88 ( 0.00+0.88 ) 0.12

地震作用最大的方向 = -0.564 (度)

============================================================

各振型作用下 X 方向的基底剪力

------------------------------------------------------- 振型号 剪力(kN) 1 896.38 2 0.00 3 0.00 4 249.67 5 0.54 6 0.00 7 77.68 8 31.60 9 0.03 10 0.00 11 14.06 12 5.30 13 0.16 14 1.21 15 0.00 16 0.00 17 0.00 18 0.00 19 0.00

28

20 0.00 21 0.00

各层 X 方向的作用力(CQC)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F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力 V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楼层剪力 Mx : X 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弯矩 Static Fx: 静力法 X 向的地震力

------------------------------------------------------------------------------------------

Floor Tower Fx Vx (分塔剪重比) (整层剪重比) Mx Static Fx

(kN) (kN) (kN-m) (kN)

(注意:下面分塔输出的剪重比不适合于上连多塔结构)

7 1 262.06 262.06( 3.86%) ( 3.86%) 759.96 310.88

6 1 206.73 453.86( 3.34%) ( 3.34%) 2064.08 266.50

5 1 185.44 599.82( 2.94%) ( 2.94%) 3763.61 221.83

4 1 179.19 717.57( 2.64%) ( 2.64%) 5766.23 177.15

3 1 173.53 815.44( 2.40%) ( 2.40%) 8012.04 132.48

2 1 157.49 892.81( 2.19%) ( 2.19%) 10451.66 87.81

1 1 110.50 936.92( 1.97%) ( 1.97%) 12932.20 43.60

X 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 100.00%

============================================================

3、计算结果

(1)板配筋计算结果 (2)梁配筋计算结果

29

4、手算复核 (1)梁截面校核

取次梁W=100 KN.m 剪力值V=67KN 梁有效高度:ho=500-40=460mm

0.25βcfcbho=0.25×9.8×1.0×300×460=360KN>V=67KN 截面尺寸足够。

0.7ftbho=0.7×1.1×300×460=106KN>V=67KN 配筋按构造要求 。

受压区高度: X=Asfy/afcb=1017×300/(1.0×9.6×250)=127mm 验算适筋条件:X=127mm<§bho=0.550×460=253mm

ρ=As/bh=1017/(250×500)=0.81%ρmin=0.2%

截面的极限抵抗弯矩:Mu=a1fcbx(h0-x/2)=1.0×9.6×250×127×(460-127/2) =120.9KN.m>M=100KN.m 正截面强度满足。

(2)板式砖混楼梯的设计。

梯段板的计算:

楼梯板跨度为lo=2240+b=2340mm

厚度为 h=lo/30=78mm,取h=80mm 荷载总设计值p=9.5KM/m 跨中弯矩 M=1/10×p×lo²=1/10×9.5×2.34²=5.2KN/m 配

筋计算 ho=h-25=80-25=55mm α=M/afabho²=5.2KN/m/(1.0×9.6×1000×55²)=0.179 ε=1-(1-2a)½=0.179<εb As=εbhoαfc/fy=450mm² 梯段板受力筋选用12@240(A=471mm²) 踏步下选用1根8的一级构造筋 平台板计算:

30

总荷载设计值为 p=6.25KN/m

lo=ln+h/2=1.82+0.08/2=1.86m 跨中弯矩 M=1/8×pl²=1/8×6.25×1.86²=2.70KN.m

配筋计算(ho=80-25=55mm) α=M/afcbho²=2.97KN.M/(1.0×9.6×1000×55²)=0.092 ε=0.11 As=εbhoafc/fy=0.11×1000×55×1.0×9.6/210=230mm² 构造要求选用6@110(As=257mm²) 平台梁计算:

楼梯板传来的荷载 9.5×2240/2=10.64KN/m 台板传来的荷载 6.25×(1.82/2+0.20)=6.9KN/m 平台梁自重(设平台梁为b×h=200mm×300mm)

1.2×0.2×(0.3-0.08)×25=1.35KN/m p=18.89KN/M

内力计算 平台梁按简支梁计算,计算跨度lo=1.05×6=6.3m Mmax=1/8plo²=1/8×28.89×6.3=143.3KN.m

Vmax=1/2pln=1/2×18.89×6=56.67KN 配筋计算

正截面计算 按第一类截面计算,翼缘宽度 bf′=lo/6=6.3/6=1050mm bf′=b+so/2=200+1940/2=1020mm 两者取小值,按bf′=1020mm,ho=300-40=260mm计算

as=M/(αfcbf′ho²)=143.3KN.m/(1.0×9.6×1020×260²)=0.22 ε=0.31<ξb As=ξbf′hoαfc/fy=0.22×1020×260×1.0×9.6/300=1867mm² 选用6根20的纵向钢筋(As=1884mm²)

(3)承重墙下基础设计

(1)基础宽度

b=Fk/(fy-rh)=329.7/(200-20×1.5)=1.94m=1940mm 取b=2000mm (2)基础高度

基础净反力设计值:Pa=F/b=350/2=175KN/m

基础截面剪力设计值:V=1/2Pa(b-a)=1/2×175×(2-0.24)=154KN 底板有效高度:ha=V/700Bhrfr=1540000/(700×1×1.43)=154mm 底板厚度(采用100mm厚垫层):

31

h=ho+45=154+45=199mm , 取h=250mm , 这时 ho=250-45=205mm (3)底板内配筋计算 计算截面弯矩:

M=1/8pa(b-a)(b-a)=1/8×175×(2-0.24)(2-0.24)=67.76KN.m 计算受力钢筋面积:

As=M/0.9hofy=67.76KN.m/0.9×205×300=1223mm² 受力筋选14@120 , As=1283mm² , 分布筋选6@250 .

第四章:建筑图纸

附图:1、基础平面布置图

2、一层模板配筋图 3、一层圈梁及构造柱布置图 4、二∽五层模板配筋图 5、二层∽层面圈梁.梁布置图 6、六层模板配筋图 7、屋面模板配筋图 8、楼梯结构图

第五章:结论

通过此次的学习、设计,使我对砖混结构的运用及对整个设计的流程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特别是在砖混结构裂缝方面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现在城市基本是充满着混凝土气息,处都是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但是砖混结构也还在普遍的应用可见砖混结构也为建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对于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去了解和认知它。在此次设计的砖混结构的教学楼中,从构造

32

柱和墙体的布置,平面图的设计等建筑图及对梁的受力及配筋计算、板的受力及配筋计算等结构上的计算和设计中使我懂得了完成一份设计并不是你想像的那么简单,但也不是你想像的那么难。在与和指导老师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的东西。也经历和懂得了那种团队的精神,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奋斗。总之,让我收获很大。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同学们。

参考文献:

[1] 羊龄高. 浅析影响多层砖房增层改造经济性评价的因素[J]江苏建筑,

2008, (05)

[2] 马利娜,刘宪苹. 房屋抗震加固施工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14)

[3] 曹双寅,周屹. 多层砖混结构抗震加固与增层设计研究及应用[J]. 东

南大学学报, 1997, (S1)

[4] 邱洪兴,曹双寅. 在用房屋增层改造的经济性评价[J]. 工业建筑,

2001, (01)

[5] 邱洪兴,曹双寅. 在用房屋折旧的估算方法[J]. 东南大学学报, 1999,

(02)

[6] 曹双寅,邱洪兴,滕锦光,林力. 纤维加固受弯构件全过程分析和承载

力计算[J]. 工业建筑, 2000, (10)

[7] 林震. 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评述[J]. 福建建筑, 2004, (03) [8] 王恒华,邱洪兴,曹双寅,初明进. 采用悬挂结构进行室内加层[J]. 工

业建筑, 1999, (06)

[9] 张静筠;多层砖房抗震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和意见[J];四川建筑科学研

究;1999年02期

[10] 李季伦,姜艾平,张国峰;砖房抗震设计研究[J];鞍山科技大学学

报;2004年04期

[11] 曹世峰;多层砖混房屋抗震设计与施工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工程抗

震;2000年02期

[1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 [13] 《砌体结构建筑的震害及抗震措施》 叶小霞

33

[14] 黄峰 毛建东 杨军;底部框架砌体结构设计;《中国科技博览》 2011

年第29期

[15]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公告第1094号 [16] 有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几点探讨 ; 项林 《四川建筑》2011年第1期

[1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02

[18] 曲培培,姚祥羽.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的问题分析[J]黑龙江

科技信息, 2009, (08)

[19] 钱晓倩 詹树林 方明晖 孟涛 钱匡亮 《混凝土》 2004 第5期

[20] 底部砌体结构抗裂设计;黄峰 毛建东 杨军;《中国科技博览》 2011

年第29期

[21]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砌体结构抗裂设计规范》的公告第1094号 [22] 有关砌体结构抗裂设计规范的几点探讨 ; 项林 《四川建筑》2011

年第1期

[23] 房建工程砖混结构的抗裂设计与前瞻性研究; 孟虎 《科技与企业》

2011年第9期

[24] 论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裂设计注意的问题; 杨栋 《建材发展导向》

2011年第15期

[25] 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裂设计与施工; 史靖杰 《科学时代》2011

年第6期

[26] 不同抗裂设计的砖混结构校舍抗震裂能对比; 张利花 罗奇峰 胡群

芳 《灾害学》 2010年第10期

[27] 砖混结构建筑抗裂问题的若干思考; 周增荣 《中国科技财富》 2010

年第14期

[28] 汶川地震对砌体结构设计的启示; 吴伟 李曦 ,《陕西建筑》 2010年第7期

[29] 房建工程砖混结构的抗震设计与前瞻性研究; 孟虎 《科技与企业》

2011年第9期

[30] 论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注意的问题; 杨栋 《建材发展导向》

34

2011年第15期

[31] 从震害现象谈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措施; 赵莉剑 《大科技:科技

天地》2011年第12期

[32] 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 史靖杰 《科学时代》2011年第6期

[33] 不同抗震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校舍抗震性能对比; 张利花 罗奇峰 胡

群芳 《灾害学》 2010年第10期

[34] 砖混结构建筑抗震问题的若干思考; 周增荣 《中国科技财富》 2010

年第14期

[35] 有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的几点探讨 ; 项林 《四川建筑》2011年第1期

[36] 《砖混结构抗裂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图

集03G101-1),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所出版,2003

[37] 《砖混结构抗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S].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8] 江见鲸,王元清,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40]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41] 《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4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43] 《建筑抗裂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4]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5] 《学生宿舍楼建筑规范》。GB50386-2005学校建筑设计漫谈[J]。 福

建建筑, 2005, (04)

[46] 《建筑抗裂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47] 浅谈多层砖混结构房屋的抗裂设计与质量控制

[48] 徐世《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第1期

[49]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03G101-1~-5[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5

[50] 程文瀼等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1] 沈蒲生主编,梁兴文副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2

[52] 叶列平编著. 混凝土结构(上册).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53] 梁兴文,王社良,李晓文编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54] 袁锦根,余志武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第二版). 国铁道出版社. 2003

36

北京: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