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来源:知库网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txt43风帆,不挂在桅杆上,是一块无用的布;桅杆,不挂上风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缥缈的雾;行动,而没有理想,是徒走没有尽头的路。44成功的门往往虚掩着,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会豁然洞开。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进一步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对革命的极端重要性,毅然放弃了攻取大城市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起义军向敌人统治力量最薄弱的农村退却,到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革命军队。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形成的。

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提出了这一思想,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早在1927年7月上旬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就曾指出,农民自卫军应该“上山”,“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在“八七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科学论断。8月上旬,毛泽东在给中央起草的《湘南运动大纲》中,提出要在湘南组织1个师的军队,占据5、6个县,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领导农民斗争发展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但是,这一农民斗争发展的最高形式,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识。由于人们缺乏根据地观念,加之国民党军和新军阀的不断对革命根据地的“进剿”和“会剿”,弱小的红军和根据地能不能够存在?产生了疑虑。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井冈山斗争乃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毛泽东为此在192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同年11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中,详

细地分析和论述了红色政权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指出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政策,以及由此而来的白色政权的长期分裂和战争,“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并可继续发展。

在总结井冈山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为割据地区的军事问题、土地问题、政权建设和党的建设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在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问题上,毛泽东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那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对根据地周围的敌人,视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即对力量比较强的敌人采取守势,对力量较弱的敌人采取攻势。在统治阶级政权破裂的时期可以比较地冒进,在其政权稳定时期则要逐渐地推进。不论在任何时期,都要注意在根据地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基础,采取波浪式推进的政策,巩固地向前发展。这样,就进一步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0年初,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提出:必须要有“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和用“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批评了希望用轻便流动游击扩大政治影响,和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就把“工农武装割据”同夺取全国胜利联系起来,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极端重要性。

毛泽东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是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密切结合:即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粟裕

曾回忆道:“毛泽东同志很注意对部队进行建设根据地思想的教育。他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得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的屁股。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的比喻,很有说服力。”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三者结合的思想,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这一光辉思想的形成,为开辟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