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第7期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PBMCs体外诱生 II 一1 O水平的变化 郭海建,刘新民,刘 俊,熊鹰,王建平,胡银清,刘若丹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035) [摘要]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45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血清中及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 植物血凝素诱导产生的1L—lO水平进行测定。结果UC组患者血清1L一1O为(121.06土43.o0) ̄g/L、对照组为 (240.23土61.60) g/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72 h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l0水平为(319.63± 164.70) g/L.亦明显低于对照组(451.15士246.93) ̄g/I (P<0.05);而未经诱导的PBMCs IL—J0水平两组比较 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IL一10保护性免疫抑制作用下降是导致Uc发病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_夕 周血单个核细胞;白细胞介素1o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31002—266X(2007)07—0063—02 目前,II 一1O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关系 国内尚无报道。2002年1月 ̄2005年12月,我们对 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PHA诱导72 h的 PBMCs培养上清液中II 一1O水平为(319.63士 164.70) g/I ,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1.15± 246.93) ̄g/I (P<O.05)。而未经PHA诱导PBMCs 45例UC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 外植物血凝素(PHA)诱生II 一1O的水平进行了检 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培养上清液中II 一1O水平UC组为(263.78- 115.05) g/I ,对照组为(236.47-__l39.10)4- g/I .两 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 05) 3讨论 1.1 临床资料 UC组患者45例,男24例,女21 例;平均年龄43.O8岁。另取性别、年龄与UC组相匹 配的健康志愿者55例为正常对照组,男31例,女24 例;平均年龄38.5岁。 1.2 方法 主要试剂:II 一1O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 (天津九鼎公司),淋巴细胞分层液(上海试剂二厂)、 PHA(SIGMA)、RPMI1640培养液(GIBCO)、新生 Yamashiki等[】]研究显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不 加任何刺激物时,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PBMCs II 一 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用PHA或美洲商陆丝裂原 刺激PBMCs,II 一10的增加量在丙型肝炎组显著低 于乙型肝炎及健康对照组。病毒性肝炎和UC在其 小牛血清。主要仪器:I D4—2型水平式离心机(北京 发病过程中均与其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Kallcl 医用离心机厂);CO2培养箱(Forma,USA)。SN一69 等[2]通过对UC和Crohn’S病的对比研究发现.患者 全自动双探头放射免疫7计数仪(32海原子核研究 肠活组织标本II 一1O的表达较健康对照组均升高,不 所日环仪器一厂)。①II 一10的诱生:常规分离PBM— 过以Crohn’S病更为明显。Torres等 j研究发现在 Cs,将细胞以无钙、镁的Hank’S液洗3次,细胞悬浮 UC患者肠黏膜固有层内I1 一10的强表达.而且这种 于RPMI1640培养液内(内含小牛血清15 1o4)。调整 强表达与黏膜层受到HI A—G的抗原提呈有关。 细胞浓度为1×1O 个/ml,置无菌培养板内,每例标 本加2孔(1孔含PHA 200 ttg/ml,1孔对照)。置 37 C、5 CO。及100 A湿气培养72 h。收集培养上 o清液,保存于一7O_C冰箱内待测。②血清制备:取患 者外周血2 ml离心分离血清,保存于一7O℃冰箱内 待测。③1L—lO的检测按说明书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均数t检验,以P≤O.05表 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Pathmakanthan等将乳酸杆菌299与UC活动 期患者肠黏膜内PBMCs体外共育,诱生出了高水平 的II 一1O 认为乳酸杆菌299由于可诱导II 一1o的合 成,因而在UC炎症的改善及免疫调节方面发挥作 用。我们通过对45例UC患者PBMCs体外诱导II 一 l0的表达发现,其上清液内的II 一l0水平明显低于 对照组。而PBMCs自发产生1l,一10的水平.两组问 无统计学意义。我们亦发现UC患者PBMCs中的T 细胞及其亚群异常,CD 、CD /CD 减低,CD 升高. 提示T细胞于体外诱生II 一1O的功能减低。结肠黏 膜固有层内的T细胞属次级细胞,只有当T细胞游 63 Uc患者血清II 一1O水平为(121.O6±43.00) g/I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0.23士61.60) ̄g/l ,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山东医药2007年第47卷笫7蹦 离系统浸润黏膜组织,且被激活后,才能产生局部免 transplant candidates with hepatocellulal carolllOIlla L J一.A…J Transplant.2004,4(5):774—781. 疫作用,引起黏膜的免疫反应,出现UC的病理过 程。细胞从循环系统向肠壁的移行,使得T细胞在这 过程中遇到肠道内新的抗原或曾接触过的抗原而 一[2 Kallel L.Boubaker J.Louzir H.et a1.Colonic expression of gamma—interfelon and interleukin一10 in Crohn’S disease and I1i cerative colitis[J].Presse Med.2005.3 4(1):8-l2. [33 Torres M.Le Discord M.Lorite P.et a1.1:.xpression of HI 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rovides a potential wa、-to distin 产生增殖、分化,并发挥了免疫活性,表现出细胞因 子分泌的异常。 [参考文献] l:Yamashiki N.Gaynor J.Kato,r.et a1.Competing risks analysis of predictors of delisting owing tO tumor progression in liver guish between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 disease[J:.1I1t 1 n1一 lflltlDOI,2001.16(1):579・583. t收编lj : l i ・经验交流・ TRAb检测对甲状腺疾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马玉琴,沈卫平,种冠峰.杨芳,陈晓 (山东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14)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是存在于自身免疫性甲 状腺疾病的一种甲状腺自身抗体。目前,此抗体对甲状腺功能 亢进症(甲亢)、桥本氏病、自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自发性 甲减)、单纯甲状腺肿等患者缺乏大样本研究。本文对1693例 讨论:TRAb是一类多克隆抗体.是具有异质性的特异性 免疫球蛋白(IgG),由甲状腺B淋巴细胞产生。TRAb主婴有 两类:一类为甲状腺刺激性抗体.具有类似TSH的作用.可直 接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 FSH受体结合.并活化细胞膜上的腺 甲状腺疾病患者行TRAb测定,探讨其对甲状腺疾病的鉴别 诊断价值。 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高.促使甲状腺细胞增生.激活细胞 代谢,合成甲状腺激素增加.引起一系列高代谢症候群:另一 类即甲状腺刺激阻断型抗体.它与甲状腺细胞膜上的TsH受 体结合,从而阻断TSH与受体的结合.抑制甲状腺合成甲状 腺激素。TRAb不存在对甲状腺的破坏作用。本文甲亢组 TRAb的阳性率为57.1 6‰,低于Morgenthaler等报道的 临床资料:收集2002 ̄2006年在本所就诊的甲状腺疾病 患者1 693例.男312例,女1 446例;年龄3~76岁。其中甲 亢组1 139例,药物性甲减9,1例,自发性甲减组148例,桥本 氏病组118例,单纯甲状腺肿组194例。 方法:TRAb用RRA法测定,试剂盒由天津协和医药科 技有限公司提供(进口试剂盒),TRAb≤5 U/L为阴性,5~ 12 U/L为可疑,>12 U/L为阳性,>5O U/L为强阳性,标准 曲线浓度值范围0.01~405 U/L。测量用仪器为GC一9¨7放 85 .可能与该组包含经治疗甲亢病情控制患者有关.而桥本 氏病组TRAb的阳性率与其报道相似.仅为l0 u TRAIl强 阳性仅出现于甲亢组与药物性甲减组.二者TRAb的阳性率 及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而此两组TRAb的强阳性 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发性甲减组、桥本氏痫组及单纯性甲 状腺肿组TRAb阳性率均很低.分别为2.70 、1【).1 7 、 射免疫计数器,各组间TRAb阳性率及强阳性率比较采用x 检验。 结果:各组间TRAb阳性率及强阳性率见表1。TRAb强 阳性仅出现于甲亢组与药物性甲减组.二者TRAb的阳性率 5.1 6 ,且测量值均<5O U/I .自发性甲减组TRAb阳性率 显著低于桥本氏病组及单纯性甲状腺肿组。表明TRAIl在患 者体内主要表现为刺激性抗体,尤其在明显升高时.可作为甲 亢与其它甲状腺疾病鉴别及甲减病因学诊断fl3主要指标 ,及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三组(P<0.05),而此两组 TRAb的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25)。自发性甲 减组TRAb阳性率显著低于桥本氏病组及单纯甲状腺肿组 (P<0.05) TRAb在自发性甲减及桥本氏病中并未表现出抑制性抗体的 作用.表明上述理论与患者体内实际表现之问尚存在较大差 异,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药物性甲减TRAb的阳性率及强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自 表1 甲状腺疾病患者TRAb阳性率及强阳性率比较 发性甲减.而与甲亢组差异较小或无显著性,表明药物性甲减 组与自发性甲减组问导致甲减的机理不同.前者甲减的原因 为抗甲状腺药物过量致甲状腺激素合成、释放减少,甲减多可 恢复;而后者则是因为破坏性抗体导致的自身免疫损伤,甲减 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甲减,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收稿1]期:2007,0l一02) 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