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英译文“快乐的死亡”赏析
[摘 要]《快乐的死亡》是当代著名作家陆文夫(1928-2005)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散文。而张培基教授的英译文更是为散文翻译的典范。本文以分析张培基教授的英译文中遣词造句主,同时也在跨句翻译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快乐的死亡,遣词造句,跨句翻译
散文作为一太文学样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而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其基本特点是: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指取材广泛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而集中。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抒情、叙事、论说三类。这三类又可以分为许多具体样式,其中以小品文、杂文、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的地位为突出。在结构上,散文注重层次.往往以生动简洁来打动读者的心扉。在语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备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在将汝语散文译成英语时,译文应充分地再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极其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张培基教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是一本不是教材的好教材,一本让当代的西方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的思想脉搏的好教材。本文试以《快乐的死亡》为例分析张培基教授在英译汉语散文给我们树立的典范。
1.关于《快乐的死亡》
《快乐的死亡》是当代作家陆文写于1985年4月5日的一篇独具风格的散文佳作,针对性强,总体上通俗流畅,清新明快。文章语言朴素,文笔优美,通过形象的比喻阐明事理.具体的叙述表现其内涵,深情的规戒予以警示,其意之切,其情之深,让人感动。
该文的主旨在于批评文艺界的一种不良倾向:一些作家不在创作上下功夫,拿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却热衷于四处活动,追名逐利。这种人无敬业之心,只有哗众取宠之行。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但又是当事者不易觉察的。作者列举了这种倾向的种种表现,指出其严重后果,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将这种艺术生命的终结比喻为“快乐的死亡”。“快乐的死亡”犹如妖艳的罂粟,在一片热烈美艳中悄悄吞噬着作家的精神和灵魂,使之虽临近死亡亦不觉悟。此文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剥去“快乐的死亡”美艳的外在形式,指出其毒害作家的实质,引人警醒。
文章批评的是文艺界的一种不良倾向,表达的是作者对这种倾向的批评,揭示的是由于某些作家因沉溺于浮华的生活而忘记了一个作家的使命和社会职责,致使其艺术生命可悲地终结,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死亡。
2.译文遣词造句上的
在翻译界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只能从事以汉语为译入语的翻译;而从汉语翻译到英语的工作只能由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来完成才能表达得地道。关于这点,张培基教授承认汉译英由外国人来搞在语言上有优越性,但同时也指出外国人对中国的情况、中国的文化缺乏了解,同样也会译非所云。
“如果只读《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汉英对照)中的英文,你不会觉得这是译文,不会觉得其英文是出自一位中国人的手。译者不仅在句子层面上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而且又特别着意语篇神韵的再创造,力求既完美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原文的功能又译出原文的风格或味道来。”
张培基教授的英译文《快乐的死亡》充分体现了张培基先生对中西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透彻的理解和娴熟的驾驭。张培基教授在力求选词得当,语句自然流畅的同时又不拘泥于计较词句上的得失。他把语篇神韵摆在第一位,追求既能完美地表达原文信息、原文功能、又能译出原文的风格与韵味。
Ⅰ正确理解原文,纯熟驾驭语言
张培基教授的英泽文《快乐的死亡》正确理解了原文字里行间的意义,同时暗示了其高超的驾驭英语的功底。
例1:作家有三种死法。
译文: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of death.
diethe death:end suddenly and completelv,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恐怕大多数人会很顺手的翻成“a writer can die in three ways”,而此种译法势必不能表达原文作者并不犀利的语言之中所表达的凝重话题。
例2: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通的死亡形式……
译文:Natural death,caused by the discontinuation of heartbeat,is acommon form of death...
原文的“属于”很容易很让想到“belong to”短语,可是张培基教授却用了一个被动语态将原文更地道更通顺地表达了出来。
例3: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
译文:When a writer no longer produces any works,it is tantamount tothe death of his artistic life or the end of his career.
形容词tantamount不仅显示了张培基教授英语词汇量之大,更显示了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动词produce及名次end的译法,若没有正确理解原文,吃透原文
字里行间的意思,一般人怕是翻译不出来的吧。
Ⅱ翻译技巧
张培基教授的翻译技巧在翻译界甚为流传。于1980年出版的张培基教授主编的《英汉翻译教程》更被许多高校选定为英语专业翻译课教材,已32次印刷,印数达100多万册。而本文要讨论的是《快乐的死亡》多次闪光的跨句翻译法。
所谓跨句翻译是指把若干汉语句子看作一个整体,将其译成一个或若干个英语句子的翻译技巧与方法。这些汉语句子本身或其小句在翻译时需要新调整,或拆、或拼,调整过程中还要注意小句的前后顺序。调整的对象包括子句、分句和句子形式。因为这种译法超出了单个句子的范围,故称之为“跨句翻译”。
例4: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译文:A writer can die three kinds nf death:natural death.painfuldeath,and happy death Biber等(2000:639)的研究表明同位语常见于新闻和学术文章中。原文的三个“曰”字连用.行文的学究味顿生,张培基教授巧妙地将列举的三种死法译成同位语,原文的风格顿生。
例5:我不害怕自然的死,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
译文:I do not fear natural death for nobody call avoid it hence no usefearing.
译文巧妙的处理了原文的后两句原因,将包含在原因从句中的因果关系顺序重新调整,添加了结果连词“hence”,彰显翻译之高超技巧。
Ⅲ结束语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翻译好比画家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状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表现在画面上。同样地,译者也总是先掌握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然后运用翻译技巧,在另一种语言中把它表现出来。”张先生的译文无论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与原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可谓炉火纯青,臻于化境,值得广大翻译工作者们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