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来源:知库网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一、选择题

1.(2019·河南省名校联盟联考)汉武帝实施严密的编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C.打击土地兼并 B

2.(2019·济南高三质评)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C

3.(2019·安阳调研)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 ) A.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 C.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 D.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 A

4.(2019·承德联校高三期末)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

出处 《元和四年铭文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B.增加国家税收 D.确保制度延续

壶》 《永和钟》 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钟,重□□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成雷□□钟,《延熹钟》 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富贵宜田家□意□长生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C

5.(2019·山西六校联考)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问”。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 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 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 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 C

6.(2019·张家界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 )

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 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 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 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 C

7.(2019·安阳模拟)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下图可知( )

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 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B

8.(2019·邯郸摸底)下面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关于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内部交易情况的部分截图,该截图内容可以用来说明汉代田庄( )

正月……收白犬骨及肝、血 二月……可粜粟、黍、大小豆、麻、麦子。收薪炭 三月……可粜黍。买布 四月……可粜穰及大麦。收敝絮 五月……粜大小豆、胡麻。籴穬,大小麦。收敝絮及布帛 A.商品经济达到较高水平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C.手工业生产规模大 D.无须同外部市场发生联系 B

9.(2019·湖南高三六校联考)历史学家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小农经济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中国传统农业

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经济的水平位移”是指(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工商业经济的繁荣 B

10.(2019·昆明一中高三检测)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髙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 C.经济重心的转移 C

11.(2019·苏北四市模拟)《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 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 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

12.(2019·福州高三质检)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釆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 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艺复兴方兴未艾 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

B.边患局势的变化 D.城市人口的增加

B.经济重心渐趋南移 D.新型生产关系产生

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2019·全国Ⅱ卷“超级全能生”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移民情况

战国 吴、楚、越等国随着人口增多,人民渐渐移居平原,太湖平原、宁沼平原和江汉平原部分获得开发 公元前218年,秦朝经过多年战争夺取今广东、广西、越南东秦 北一带,又把十数万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在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原移民担任 西汉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的匈奴人不是被驱逐就是被内迁,这里的空白完全由内地汉族移民来填充 三国时期,移民开始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北部,吴国设置几魏晋 个新县。西晋末年,大批南迁人口涌入长江三角洲,部分移民进入福建,设在福建境内的政区又增加了 约有20余万汉族移民迁入贵州,在镇远、平越等地屯田,来自明 内地的铁制农具,耕作方法广泛使用,逐渐取代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康熙年间,汉人大量迁入察哈尔地区,到雍正时设多伦、张家清 口、独石口三厅,多伦作为一个土产集散地及宗教都市而兴盛起来,张家口也成为商业中心 ——据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移民活动促进边远地区开发与疆域的扩大。

阐述:秦和西汉时期,古代王朝以行政和军事手段推行强制移民;魏晋时期民众自发移民,官府因势利导,都拓展了行政区域,设置行政机构管理,对于政权的巩固、边防力量的加强有重要作用;明清时期,移民广泛分布,政府实行屯田等经济手段鼓励农业、商业贸易的发展,改变了边远地区的经济面貌,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边疆安宁。

综上,移民活动,尤其是内地至边疆的移民,扩大了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地区经济开发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