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孙悟空形象浅析

来源:知库网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浅析

论文摘要 《西游记》中塑造较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孙悟空追求自我、自由平等、反对神权,大闹天宫,同天庭展开激烈斗争;受观音点化,蒙唐僧解救之恩,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不怕艰险,扫除邪恶、匡扶正义,显示出英雄本色。本文尝试通过追求自由的本性自然天成,顽强抗争、追求平等的权利,不怕艰险、扫除邪恶、匡扶正义的英雄本色,忠心不二、尽职尽责的感恩心等几方面对孙悟空的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孙悟空 形象 自由 平等 忠心 正义 英雄本色

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塑造从“炼性”到“炼心”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小我 ”到“无我”形象的蜕变历程。天地孕育,使他变得不受约束。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得到定海神针,炼得铜头铁臂、火眼金睛使他变得桀骜不驯。这些经历是悟空的“炼性”过程;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使他的内心变得正义、慈悲。这些经历是悟空的“炼心”过程。至此,孙悟空的形象变得完美。本文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孙悟空的这一形象。

一、追求自由的本性自然天成

孙悟空追求自由的本性是自然天成的。“灵根充孕源流出,心性修成大道生”这两句话是《西游记》第一回标题,讲的是孙悟空奇异的孕育、诞生过程。文中讲到:“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风化一石猴,五官俱全,四肢皆备……”乃“天产石猴”,孙悟空的孕育地花果山是未受任何人为影响、纯洁的原生态环境,孙悟空生此此境,长于此境,吸取天地灵气,自然精华,他的自由平等观念是自然天成的。

1

早期的孙悟空生活在一个自由、无约束的理想世界中,那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等级制度,互相之间自由、平等,社会关系单纯。他从一个普通的石猴,变为“花果山水帘洞”猴王,不是上天的恩赐,更不是强取豪夺,而是凭自己的真本事,真胆识,凭自己的率性而为发现了“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因此得到猴王之位。

西游记中这样记载:众猴拍手连呼三声:“哪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来,不伤身体者,我等拜他为王。”石猴随即两声高叫“我进去!我进去!”……张扬的性格夹带自发意识。自己这一跳,恐怕自己都心里没底,只因难抑一时冲动,别无他虑。再加上他是冲“王”这头衔而去,勇敢本色中又掺杂着些许争强好胜。这也是一个少年英雄应有典型的表现。

孙悟空因发现了水帘洞而被众猴推举为“美猴王”,过着“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辖,又不伏人间王位。”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在与世无争生活中“享乐天真”。孙悟空与猴子猴孙的地位平等、关系融洽,自由、平等的本性在早期的生活中得到养成与巩固。

孙悟空也有忧虑,为自己逃不过生死轮回而忧虑。书中记载:“一日,与群猴喜宴之间,忽然忧恼,堕下泪来。”众猴问其故,答曰“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为了长生理想,孙悟空历经千辛万苦拜菩提为师,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和翻筋斗云的功夫,又从龙宫觅得了金箍棒,更使他如虎添翼,法力无边。

二、顽强抗争,追求平等的权利

自由的本性使悟空在传统束缚面前显得桀骜不训。他向海龙王借兵器,怎奈龙王虚情假意,用定海神针为难他,故而打闹龙宫。想得到与仙同寿的权利,再闹冥司,把生死簿上猴类的名字一笔全勾。向十殿阎罗宣告:“今番不服你管了”。(第三回)明代李卓吾先生

2

这样评述:“爽利,的是妙人!”。悟空不承认神的的任何权威,见了玉皇大帝大大咧咧,不懂礼法,自称为“老孙”。对于孙悟空而言,在他的意识中彼此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制度等级之分。

他被太白金星劝说上天为官,他对天界一无所知,怎乃玉帝“不识贤”玩弄权术,赏了他一个“弼马温”芝麻小官,感到自己受了玉帝的愚弄,便心头火起,打出南天门,干脆在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要做与天地“齐寿”,与天地神佛“齐平”的“大圣”。从大王到大圣,是他自我意识的的呈现。

孙悟空两次大闹天宫,其实每次大闹都是可以避免的。他本是与世无争的,赏个空头衔也无妨,但是天廷处处挤兑他,两次招安都不遂他愿,因而有“大闹天宫”之举。第一次闹天宫是骗他当了不入天神之流的“弼马温”,孙悟空一气之下打出南天门。“再闹”天宫是“齐天大圣”之职有名无实——蟠桃盛会没他的份,他亲眼看到了天界的谲诈,亲身体会到了不公的待遇,索性把天宫闹得一塌糊涂,“反了出去”。迷倒仙童、喝御酒、吃仙果、偷吃仙丹,他把满腔愤恨尽情发泄,与天廷的“神兵神将”进行了正面交锋,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打斗。天界纵有十万“神兵天将”也难敌“齐天大圣”只手。书中记载:“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二闹”天宫,把孙悟空的反抗性彻底激发。“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这是发自内心的呐喊,是追求自由平等的体现。

众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擒得悟空,总算把他投进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来烧炼。七七四十九天,直炼得他火眼金睛,趁老君开炉取丹,纵身而出,蹬倒了八卦炉,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打得他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他更进一步叫玉帝让出天宫,宣称“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把大闹天宫推到高潮,更是把他那不畏强权,追求平等的反抗精神推向一个光辉的顶点。

3

玉帝恼羞成怒,众神擒拿未果,最终玉帝请出了如来佛祖。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制服了孙悟空,并将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历尽岁月沧桑,饱受风霜之苦。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岁月里,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空间。他有怀念,怀念花果山水帘洞那自由自在的生活,怀念拜师学艺的离奇历程;他有怨恨,怨恨玉帝、如来、众神对自己的不公愚弄;他有希望,希望有一天脱控五行山,重获自由身。时而悲,身陷囹圄;时而喜,也曾辉煌。在此期间,他的身心得到比老君炼丹炉更凌厉的磨炼,这也是孙悟空完成超越自我,保护唐僧西去的蓄势过程。

三、不怕艰险、扫除邪恶、匡扶正义的英雄本色

孙悟空的前期抗争更多是为了自我,而他的后期的所为远远超越了自我。他扫除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唐僧取经之路变得无阻,也是为民除害。

取经途中,遇到大小妖魔不计其数,比较棘手的如白骨精、琵琶精 、狮王、象王、牛魔王、六耳猕猴、黄眉老佛、大鹏金翅雕等。红孩儿曾一度使悟空险些丧命,但孙悟空无惧无畏,英勇与智慧并用,或铲除,或降服。不怕艰险,扫除邪恶、匡扶正义的英雄本色得到升华,明知前路有妖,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行。

他除妖是为了扫清取经路上的障碍,同时也是为了解救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他与妖怪的斗争是主动的,积极的,更是正义的。

如:通天河里的“金鱼精”呼风唤雨,“保一方平安”,每年要吃一对童男女,孙悟空与八戒变作陈家的儿女,为民除害,充当妖怪的“口中之食”,最后铲除了“金鱼精”,解救了陈家儿女的性命,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在比丘

4

国,昏庸国王为了延寿,听信妖精国丈,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做药引,悟空施法刮起一阵冷风,救走了鹅笼中的小儿,使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免遭毒害,用“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侮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教育了国王及众臣,又识破鹿精歹毒的诡计,造福了比丘国百姓。在天竺国凤仙郡,悟空得知“累岁干荒……穷民难以活命”,于是上天求雨,不图钱财,不图名利。书中这样写道 :“莫说!莫说!若说千金为谢,半点甘雨全无。但论积功累德,老孙送你一场大雨。”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可见,悟空斩妖除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为民众除害,这种锄强扶弱的行为不是典型的英雄本色吗?

四、忠心不二、尽职尽责的感恩心

是唐僧让孙悟空重获自由,孙悟空对唐僧心存感恩心,取经路上几多艰险、几多磨难,几多委屈,但孙悟空始终对唐僧不离不弃。

在降妖除魔时,由于肉眼凡胎的唐僧难分人妖,多次冤枉了孙悟空,唐僧念紧箍咒时,孙悟空疼痛难忍。尽管这样, 孙悟空却一直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地保护唐僧完成求取真经的夙愿。这在二十七回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憎恨逐美猴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白骨精先变做一个农家的女子,诱骗唐僧,将要对唐僧动手, 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妖精,劈头一铁棒,怎料,狡猾的妖精丢下假身,迷惑了唐僧。唐僧一气之下念起了紧箍咒, 悟空就叫:“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唐僧道:“有甚话说!出家人,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你怎么步步行凶,打死这无辜的人,取经来何用?你回去罢!”悟空道:“师父,我回去便也罢了,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我与你有甚恩?”悟空连忙跪下磕头道:“老孙因大闹天宫,致下了伤身之难,被我佛压在两界山;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幸师父救脱吾身,若不与你同上西天,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万古千秋做骂名。”就这一席真挚

5

的话,说服了唐僧,唐僧饶了他一次。这表明孙悟空有情有意,唐僧虽然错怪了他,可他不记恨。

那妖精第二次变作老妇来欺骗唐僧,悟空为保护师傅,毅然决然的举起金箍棒,唐僧一见,又念起紧箍咒,足足念了二十遍.后说:“你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你去罢!”孙悟空的内心充满了悲伤与委屈,他请求唐僧褪下他的紧箍咒,目的是随唐僧西天取经,再一次表明了了他的忠心。

妖精又使连环计,变作一个老头,这次有意针对孙悟空,得知“妻、儿”都被孙悟空打死后,破口大骂,以此激怒孙悟空,孙悟空盛怒之下,再次举起金箍棒, 唐僧再次念紧箍咒,忍受剧烈的头痛与内心的苦楚与妖精作战,铲除了白骨精。

小说在表现出孙悟空善于分辨真假善恶的同时也体现出他保护唐僧的赤胆忠心。没想到,那猪八戒嫉妒孙悟空,从中教唆,终使唐僧不分清红皂白,赶走悟空。孙悟空一片忠心不被理解,止不住伤情凄惨,拔下三跟毫毛,变成三个行者四面围住师父下拜,唐僧不受,他坚持行礼拜别唐僧,还特意叮嘱师弟要小心,“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手段,不敢伤我师父。”

孙悟空离别师傅,身在花果山,心中却时刻不忘唐僧安危。小说写道:“大圣在那半空里看,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可见,悟空是个有情有意之人。

西去之路漫漫,险阻重重,连唐僧都发出过“西天这等难行”的喟叹,猪八戒更是经常吵着要散伙、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而孙悟空一如既往,永不退缩。身先士卒、披荆斩棘,千里外为唐僧采来山果,从溪流中为唐僧捧得甘泉。每每唐僧遇到劫难时,孙悟空心急如焚,

6

与妖怪英勇搏斗。为救唐僧,差点在红孩儿火中丧命;为救唐僧,天南地北搬来救兵,终使唐僧化险为夷。始终任劳任怨,体现了孙悟空忠心不二、尽职尽责的感恩心。

回顾孙悟空从“石破天惊”诞生,为追求自由平等勇斗天庭,降妖除魔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终成正果这一历程,孙悟空完成了由为自我抗争转变为为正义、为大众而战斗的转变历程,从而实现了由“小我”到“无我’的蜕变。孙悟空这一形象反映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安宁和谐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因此数百年来一直深入人心,孙悟空的故事留存百世,他的精神无论对于当时社会还是现代社会都具有时代意义。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