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来源:知库网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计划与教学进度安排

2017.8

一、指导思想

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仔细分析近几年高考题,尤其是新课标卷,广泛收集关于高考的信息,以考试动向为依据,以年级组、教研组的教学计划和方针为指导,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保证一轮复习扎实有效的进行.地理学科一直是文科生的瓶颈,高三复习更要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立足基础,构建知识网络.要面向低、中档题抓训练,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从微观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广度.

二、复习进度

自2017年8月30日—--—-2018年2月31日

教学内容:(包括节假日 约26周,每周5课时 130课时)

时间 内容 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图

8。30 第一讲1、 地球

(重点:经纬网图中方向的判断、两点间距离的计算、最近航线的判断、两个日界线的应用、区时计算)

8。31-9.5 第一讲2.地图

(重点:地图上 方向的判断、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判读、计算、综合应用)

9。6—9.11 第二讲 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结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重点:地球的普通性、特殊性,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9.12—9。13第一次月考

9.14——9。20第三讲 地球的运动

(重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

第二单元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9.21—9.27 第一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

9。28—9。30 第二讲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0.8—10。11 第三讲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常见的天气系统

10.12—10。14第四讲 气候类型及其判读

10。15—10.18第五讲 水循环和洋流

10.19-—10。20 第二次月考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21—10.24 第一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与差异性

第四单元

10。25—10。26第一讲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0。27—-10.30第二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0.31—11.3第三讲自然资源 与自然灾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4-11。7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合理容量

11。8—11。10第二讲 人口迁移、地域文化 与人口

第二单元 城市与环境

11。11—11。14 第一讲 城市空间结构

11。15——11.16第二讲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单元 区域产业活动

11.17-11。20 第一讲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1.21——11。23 第二讲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1。24-11。27 第三讲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11。28——11.29第三次月考

12.01--12。05第四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2.06—12。08产业活动与人地协调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12.09—12.14 第一讲 区域的含义、区域发展阶段、区域发展差异

12.15—12.20 第二讲 区域经济联系

第二单元

12。21—12.24 第一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开发与保护

12。25—12。27第二讲 河流综合治理与开发、

12.28—12.30 第三讲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1。02—1。04 第四讲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1.05-—1.08第三单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以专题形式

1.09--寒假前第四部分区域地理

力争下学期开课前以专题形式完成 选修《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

三、复习思路

本阶段以单元复习为主,准备按下列步骤进行:(1)看:看教材、看练习册上的知识板块、看原来的听课笔记。看练习册上的知识板块 是重点,学科组在制定计划时要有课标要求、目标导航,要有规律的总结以及概括整合,要有疑难点拨(结合以往经验)。(2)讲:主要是讲主干知识点。重点是讲规律、讲方法、讲疑难、讲网络.(3)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记忆。(4)练:训练题必须精选,这是规定复习方向的一项重要环节。(5)评:要评知识、评规律、评方法,评重点、评难点,评知识再生点、思维障碍点。要先从错误率最高的试题

讲评、从最有价值的题目讲评.(6)思: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完成认识的升华。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宜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1)自然地理一般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2)人文地理的复习教师要善于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复习。引导学生将复习中的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体验对知识的运用;(3)区域地理的复习,则要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关键是设置好问题,适当结合热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思考问题.区域地理可采用分散复习和集中强化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在复习必修内容时,对相关初中内容进行补充,并在必修复习过程中适当添加世界地理一天一图训练.完成后,再根据时间和效果把握复习方式.初中地理的复习重点放在:一是有关地球与地图知识;二是世界地理中:世界行政区的分布、世界海陆的分布、陆地地形、世界气候类型与分布、重要海域与交通要道、重点国家地理与重要城市分布;三是中国地理中:中国概论,如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人口与民族,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河湖、自然资源等,中国四大自然区的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中国工业、农业、农作物的分布、铁路交通与港口。初中地理复习建议自编学案,可提供地图、列出复习提纲和探讨试题等。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①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②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③比较区域差异。④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⑤关注热点地区。在复习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要求学生:每日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4)选修模块要突出重点,不在琐碎的知识上下工夫,在重点知识、主干知识等方面有所侧重,强化教学与训练。

本阶段课本内容的复习要做到考纲具体化、内容考点化、考点题目化、题目典型化、答案规范化。用精心设计的各种类型的问题覆盖课本内容,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运用课本知识。

三、复习措施

总的复习策略:减量增效.具体做法:

1. 遵循课程标准,依据考试说明,优化教学内容

平时注重研究考试说明,加强高考试题和平时试题与考试说明的联系,用脚踩的知识点和近几年高考试题来诠释考试说明,使其教学化.复习中将具体知识逐一对准课标加以落实。资料:《创新设计》,但对题目进行必要的筛选和补充.主要参考资料:《讲与练》《考试报》。通过平时单元检测与模块检测对题目加以补充.所做题目尽力全批全改。对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

2. 以问题为核心,优化教学方法

强化问题目标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方向。对教材内容归纳处理,结合各种资料,总结后争取整理成学习卡的方式下发,并对学生严格要求,落实好基本知识.课堂上要及时加以检查提问巩固,然后引领学生注重运用。对于所做的主观题目必需落实到纸面上,并加大检查力度,杜绝只在选择题上打对号,主观性题目只看答案不动手的坏习惯。每次训练都要以笔答的要求为训练标准,要求语言精炼、要点全面、条理清晰,做到回答问题段落化、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坚决杜绝念书回答和死背书回答,答题思路要清晰,逻辑要严密,语言要准确,保证课堂提问按高考实战的要求,把对学生的规范化要求落实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答题技巧指导,对各种题型的基本要求和解题技巧,要结合具体实例讲解,尤其是对探究性和研究性题目的解题指导。

3。精选题目,限时训练,优化训练过程,

出题坚持适时适度适中的原则,并重点详略得当的讲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建立错题、疑难题笔记本,以备后来检索使用,杜绝错过的题照旧错的现象发生。讲评一要分析错因,错题分析的作用不仅仅是使学生弄清一道问题,而是要通过错题分析,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特别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4.加强备课与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要备到点子上,充分了解学生学情,强化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集体备课要突出重点:一是围绕两纲一题、基础的巩固、结构的构建、难点的突破、能力的提升、学案的设计、课堂的优化、重点问题的选取、题目的编选、学法指导等方面开展研究活动.二是备课组长做好分工和检查,按阶段、分课时将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好主备人,按照要求先周备课,形成具体的复习方案,集体讨论后分头执行.三是确定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形式要多样化,坚持“课后反思”的制度,强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研究,及时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加强与外地信息的交流.

5、复习要稳扎稳打,注重反思

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要盲目的去做题,每次练习后都必须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注意心理调节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应试的技巧和心理的训练要从高三的第一节课开始,要贯穿于整个高三的复习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老师在讲课时尤其是考试中主要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教育学生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每一次考试。

备注:此计划执行过程中可依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