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检测试题30

来源:知库网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帛 朝服(穿戴)衣冠

B、肉食者鄙(鄙视,小看),未能远谋。 且焉(哪里)置土石

C、能谤讥于市朝,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惩(苦于)山北之塞

D、吾妻之美(认为……美)我者,私我也。 聚室(家)而谋曰

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

( )

A、《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B、《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这篇寓言故事,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颂”是各地的民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国别体史书《战国策》,“讽”即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的意思。本文告诉人们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往往需要讲究策略的道理。

4、选出下列成语有关的一组作品。 ( )

①百废俱兴 ②世外桃源 ③妄自菲薄 ④诲人不倦 ⑤一鼓作气 A、①《岳阳楼记》②《桃花源记》③《出师表》④《论语》⑤《曹刿论战》

B、①《岳阳楼记》②《核舟记》③《捕蛇者说》④《孟子》⑤《左传》

C、①《醉翁亭记》②《桃花源记》③《出师表》④《论语》⑤《曹刿论战》

D、①《桃花源记》②《核舟记》③《孟子》④《捕蛇者说》⑤《左传》 5

( )

A、清华大学采用网络测试的方式,让考生在网上与教授“高谈阔论”,

然后由多名教授投票推荐,最后学校决定是否录取。

B、中国要加入WTO,参与国际竞争,急需把保护知识产权和执行商标法管理好。

C、微软拼音、双拼、全拼、五笔、智能ABC及郑码等输入法,是电脑用户中很受欢迎的中文输入法。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两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边。 B.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江而下。 C.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

D.李诗则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烟的春季。 E.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2)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7、名句填空

(1)宁为百夫长, (杨炯《从军行》) (2)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报君黄金台上意, 。(李贺。《雁门太守行》)

(4)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表达诗人为了国家利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的诗句是 , 。 8、古时候,有一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他到南方做官,在一次宴席上吃菱角,竟连壳一起吃下去了。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火。”有人问:“北方也生长菱角吗?”他回答:“山前山后,到处都是。”(注:菱角——一种生于池沼的草本植物,果实的硬壳有角,果肉可吃。) 这则寓言启示我们:(不超过20字) 20 9、仿照例句,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例: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

了)

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把秋天的门推开了。

10、小林同学化学成绩一直很好,但这次考试却意外不及格,她伤心得哭了。你作为她的同学、好友,该怎样安慰她?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 ( ) (2) 既克 ( )

12.分别选出与“故克之”中“故”和“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1) ( )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桓侯故使人问之。

C.温故而知新。 D.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 (

A.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B.辍耕之垄上。

C.永之人争奔走焉。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3.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这段文字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论述了鲁国取胜的原因。

B.论述取胜原因采用了先说结果后说原因的方法。 C.曹刿认为反攻的最佳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D.“辙乱旗靡”是有利于追击的时机。

1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答: (二)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子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的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搂和大楼里辉煌的

一切。接到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得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看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 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有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礼品盒往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

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看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6.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答: 17.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答: (2)终于一天,母亲颤抖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的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l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答: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答: 18.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 而流泪。第二次因为 而流泪。

19.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杨振宁

①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硕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②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

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③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④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美国的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你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太胆怯。 20、文中两处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各是什么?

[甲]处 [乙]处 21、选出对第①选段中的两个“相当”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22、简要概述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23、作者在第③选段中写自己“亲身的体验”,其目的是什么?

24、从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看,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 答:既要

;又

要 。

25、对中国式和美国式的教育,你更喜欢哪一种?用一句话说明理由。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