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莫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来源:知库网
莫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在于提拔教诲结果,使大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学习并掌握高效工作的要领和规矩,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相识、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上风等多方面意义。我国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势重要是社会观察、专题调研等“项目化”社会实践,打工、实习等“体验式”社会实践,作品创作、辅导班等“学习创作型”社会实践,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一些社会办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虽然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置了社会实践运动的摆设,但在实际操纵中出现了应付性、形式化等现象,背离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产生了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了解有毛病。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是学校派发的使命,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实践活动是学校强加于学生的“负担”。在这种想法驱动下,实践活动变质为“观光旅游”,调研报告成为“纸上谈兵”。据南京工程学院2020年在校内发放并收回的84份电子问卷、593份纸质问卷显示,虽然多数人愿意存眷和相识社会实际,为将来的就业做充实的准备,但依然有26.19%的学生参加暑期实践仅仅是因为学校的要求,甚至有1.19%的学生以为社会实践没什么用。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选择的实践与本专业无关,这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运动的重要性。

二是学校、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有用的引导。当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运动的引导还不敷,学校对社会实践的研究、指导力度还不能满意学生的等待和要求,社会实践运动的主题设定、跟踪指导和总结查抄不敷科学和实时,部分大学生在寻找实践基地时或多或少会遇到题目,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环境时有发生。据南京工程学院

问卷调查表现,在实践的困难选项(多选)中,难以确定实践项目占比58.33%,找不到参与的伙伴占比45.24%,资金不足占比41.67%,不知道实践做什么占比45.24%,没有实践的途径占比58.33%,没有感兴趣的项目占比37.90%。这几项数据表现出,学校缺乏合理的社会实践引导机制,即便有兴趣愿意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也难“觅其门而入”。

三是缺乏有用的评价机制,功利性目的突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评估一般是由学校出具评分细则举行打分,通过社会认可度反馈和学生提交的实践陈诉来举行稽核,还有些学校将社会实践与学分、评优联系起来。而由于到场实践运动群体巨大、实践偏向漫衍遍及、数据量巨大零星等缘故原由,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稽核每每具有很大难度,评价机制缺乏灵活性,在学分、评优的诱惑下,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存在着功利性。比如一些学生实践还没开始就紧锣密鼓的接洽媒体报导,因为能否在媒体发表新闻关系着实践队伍是否能评上省良好实践队,对学生评干评优也有影响,在社会实践结果难以评定的环境下,媒体宣传成了一个紧张指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