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学科观念提出了艺术教育内容与结构

来源:知库网
以学科观念提出了艺术教育内容与结构

20世纪以来西方儿童艺术教育的目的逐渐分成两大体系为工具论与本质论。

工具论主要强调美术教育教育性价值,将美术当作教育工具,有助于促使小学生生长与发展。工具论过于重视创作过程,却忽略了创作结果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顺应小学生的自然发展能够以分析学生的成长特征为考量范围

“本质论”是20世纪60年代因为推翻工具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而发展起来的,它主张把美术当作一门学科,也就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思想。它最先起源于布鲁纳美术教育的智能发展论,然后到巴肯的以科目为中心的学说,到60年代艾斯纳的本质主义观,到最后艾斯纳把这三种美术教育观念融合在一起,经过分析和综合,最后提出以学科为基础的DBAE美术教育思想,本质论的本质观点是,教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开发学生的智能思维,丰富学生的视觉和知觉,注重美术学科的基础学习和严谨的课程结构。

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主要从4个方面来看待艺术与人的关系。在制作艺术作品、欣赏艺术品质时,将艺术置于超越时间的文化背景下,讨论和验证其对艺术特征、价值、重要性的判断。”美国学者艾森纳

(Eisner,E.W.)曾表示,该理论需要完成的4个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创作能力的技能和想象力;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评论艺术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价值所在。

因此,在美国的艺术课程中,无论是课程安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等,一切都以这个总体目标为出发点。“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理论中的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及美学4种课程,对应到高等教育影视专业教育就产生了影片创作、电影史、电影批评及美学这4个分支课程。影片创作课除了包括各种创作课程以外,同时也包括剧作、剪辑、摄影、录音、制片、后期等与创作相关的课程。而另一部分课程是电影史、电影批评及美学课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