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虚拟社会中人的存在的新时代特征 一文/毕君苟锐 摘要: 通过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存在论出发,论证了虚拟社会中人的存在、人们交往方式的演变,以及虚拟社会中人存在的新时代特 征,分析了虚拟社会给人们带来的各方面的改变,展望了越来越虚拟的现实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特点。 有助于改善我们的认识方式和实践 形式,从而全方位地改革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就其实质而言,它是在人类历史变革和 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历史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虚拟与现实世 界之间的界限正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进行模糊交融并且现实社会越 来越虚拟的当下,人的存在以鲜明的新时代特征呈现在世人面前。探明 人的存在方式的变革和更替,把握人的存在方式的新时代特征,有助于 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理论,并且对解决虚拟社会中出现的人 的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虚拟化对人的存在方式究竟有什么影响?虚拟社会中人的存 在有哪些新时代特征? ,一在 此人类透的文彻存在明地发深的展新入时的到代各我个特们历征生史存时、学期习,虚、工拟作从之来中没,探有像明虚现拟在社一会样如中 “我”,即所谓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先天的我,即按本能 行动的我,“自我”和“超我”则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陶冶的我。而随着 虚拟社会中虚拟空间的数字化、信息化、开放化、时空化、聚集化等新时 代特征的呈现,人的肉体被信息技术化地搁置了,已经信息化的主体性 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网我”展现完美的“本我”和“真我” 虚拟社会时代的到来,为“本我”完美的表现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 验方式。虚拟比现实社会中更易修饰和包装自己,在这里你可以“身体 缺陷”“个性张扬”“独树一帜”等,虚拟可以掩盖“本我”的缺点,彰显“真 我”的亮点。虚拟社会中通过展示“本我”的个性,利用虚拟资源促进自 身的需要满足,赢得虚拟的追随者,使“网我”成为虚拟社会中的“知名 人士”。 、虚拟社会中的交往由“人际交往”转为“人机交往” 随着虚拟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逐渐融人到人类的各种交往意 识中,人的交往方式、手段、内容等出现了虚拟时代的新形态。虚拟社会 中的交往方式由传统的具象化变为虚拟化,传统交往手段的单一化到 现代的智能化,传统交往内容的片面化到全面化。 传统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是“人一人”,交往的对象是具体 的个体或群体,并且是直观的面对面、能够感受到的“人际”交往关系; 在虚拟时代人的交往方式变为“人一机一信号一符号一机一人”,交往 对象被符号所代替,交往关系变为通过媒介进行输出的虚拟“人机”关 系。这与传统中人与人间的交往方式不同,是一种与机器互动的交往方 式。 (二)过分修饰的“网我”易使“真我”成为迷失方向的“电子人” 由于“网我”的虚拟空间具有自由化、随意性、群体化、虚拟资源丰 富性等特征,“网我”在此空间可以随意编加“真我”所不具有的物质特 性,可以把素未谋面的人联系在一起这使其很易产生过于夸大和过分 装饰现实的“真我”,使虚拟中的“网我”被无限放大,这样就会导致“网 我”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使“真我”成为迷失方向、孤独冷漠的“电子人”。 三、虚拟社会使“权利”进行重新赋予和分散 虚拟社会所带来的舆论自由是之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所无法比拟 的,它赋予人们关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审视自由,使权利敞开 于虚拟网络的大干世界之中,任我们何时何地都可以查阅和读取,促使 多领域“权利”多元化、民主化、平等化、全民化等。 虚拟社会中的“权利”是分散式的,普通个体都有权利使用虚拟的 全民化来弱化传统社会的权利集中化缺陷,使人的存在更具公平性。 现实社会越来越虚拟的社会中人的存在具有由人机到人际的交往 方式的转换、“网我”与“本我”的相互超越等显著时代特征,因此要求我 们能学会处理好特征内部间的双重矛盾,突出虚拟社会中人的存在的 健康、积极、向善、促进人类发展的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促进人的存在 与发展 传统的交往手段是单一的,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及网络技术的 普及,交往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借助于虚拟技术交往手段逐渐符号 化、数字化、智能化,如,在一台计算机上编辑简短的二进制代码通过 “信息高速公路”就能将信息遍布于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在相隔万里的 两地通过虚拟网络就能达到信息交流互通等。 传统交往需要特定的时间及场景,交往的内容也比较片而,而虚拟 社会中的交往不受时间和空间约束限制,交往内容也相对全面。虚拟的 交往使交往者通过虚拟实在的音像和传感系统产生身I 其境的虚拟幻 觉,在虚拟中实践;通过虚拟现场外的实在感知场景进行授课、展示、互动 等达到远程展示的效果;通过网络传输模拟画面及语音传输,使交往双方 都能亲身感受到对方的真实存在,达到交往的真实化,内容的全面化。 【参考文献】 …孙玉祥“网络时代”与人的存在方式变革[J],求是学刊 2001(01) 【2I朱敏网络社会与人的存在方式[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3(08 【3l郑元景虚拟生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二、虚拟社会中的“网我”对现实“本我”和“真我”的 双重关系 弗洛伊德把个体的“我”理解为一个具体的有内在心理结构的 【作者单位:毕君,西华大学 苟锐,西南交通大学】 100 I City.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