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知库网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学 年 论 文

题目: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问题

及对策

学生姓名: * * * 学 号:********** 所在院系:经济与法学学院 专业班级:思想政治教育102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

刘自莉

(陕理工经济与法学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02班级,陕西 汉中 723000)

指导教师:杨欣

[摘要] 中学生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占据教育的核心地位。它无论对学校、家庭、社会还是

个人,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还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此,本文将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促进中学生德育发展。

[关键词] 中学生 德育教育 现状及问题 原因 对策

引言: “百育德为先”,中学生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

展和进步,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国民道德却出现了诸多的不和谐甚至滑坡的现象:一些人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所抬头,见利忘义的事情时有发生;部分公民文明礼貌的习惯养成不佳,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一部分人思想价值体系混乱,在社会转型时期不知何由于去何从。因此,切实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前中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校德育教育方面的现状和问题

1. 以发展智育为中心,德育在实践中更多的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第 1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德育机构虚设,工作后劲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德育内容单调,重大节而轻小德。在当前的中学德育内容中,极多的政治化倾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大的思想理念的培养,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也轻视了中学生行为习惯,交流合作能力等品行方面的培养。而目前我国的德育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的内容的选取,注重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训练以及注重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实德育内容,实现我们的德育目的。

2. 德育以说服灌输为主,学生亲身实践活动甚少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

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重说教轻实践,学生德育行为能力薄弱。“尽管教育教学改革也提倡开展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有效地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

[2]

[1]

但是,受现在教育体

制的制约,德育实践探究活动是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的。而且教师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频率少并且实效性低,严重降低了师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使得很多老师的思想品德教学都是以“ 一颗粉笔一张嘴”

[3]

的传统方法得以实施。这种完全在教室里培育出的温室的德育之

花,往往是经不住现实的风吹雨打的,在现实的利益和诱惑下,他们会受其动摇。

3. 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客体不重视德育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缺乏主动积极的创造精神,消极被动对待。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学校各项教育中,德育位居首位,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改进和加强,对学校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中学德育工作中出现教师不重视德育发展,学生消极对待,主客体缺乏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使德育工作主客体出现脱离状态。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父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家庭德育教育应该予以重视,但近年来,各种变化使得家庭德育教育面临严峻的问题。

第 2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1.家长虽重视教育,但教育方法欠缺,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具科学性,实效性不强。传统的家长制作风与家庭权威性浓厚。特别是父亲,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认为孩子做什么事都不对。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束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对孩子十分严厉。

2.不信任孩子。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说清了来龙去脉,但家长不但不会安慰孩子反而会使事情更为严重;有时候孩子在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念头,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到;有时为了孩子而全面着想,家长又表现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3.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独生子越来越多,许多家庭把孩子看着掌上明珠,自己的心肝宝贝,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心态宠爱孩子,不仅如此,有的家长还不许别人来说教自己的孩子,甚至对孩子的恶习不加以制止反而助长,久而久之,使孩子逐渐成为不良少年。

4.家长重物质轻精神。家长只注重孩子在物质、技能及智力方面的培养,轻视精神、思想素质、德育方面的培养,家长从根本上不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21世纪的孩子无论是在物质条件下还是在受教育程度高的背景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正因为这样,很多孩子发展多才多艺必然是好的,但只重视了孩子的才能和技能,忽视了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

(三)社会德育的现状及问题

德育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反腐倡廉的开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应把德育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位,但社会各方面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传统的德育理论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社会德育教育工作遇到了新难题。

1.青少年越轨犯罪问题日益严重。联合国1989年在一份报告中悲观的指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卷入吸毒、偷盗、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为。很难对这些世界范围的发展趋势做出解释。”

[4]

青少年犯罪越轨问题离不开我们的社会风气恶习,我们应该对此引起重视。

2.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教育机制、用人机制等的改变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特别是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影响尤为突出。”

[5]

在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上,我们往往忽视了社会环境对其的影

响。其次,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发达具有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社会德育内容将比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更加宽泛,中学生对此有一定的适应期,而且我们还必须重视培养中学生分辨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不能让我们的学生轻易被信息所俘虏,成为信息的奴隶。

第 3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二、中学生德育教育病症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存在严重弊端。传统德育泛政治化使学校德育教育也深受其害,传统德育模式使人们脱离了现实世界,泛政治化的这种偏激的德育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轨,只停留在一层干枯的文字层面上。其次,传统德育模式太过理想化,使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一直处于分裂状态,使所谓的理想没有现实的根基,只成就了一堆不切实际的空谈。再次,我们的德育教育的实施者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教育者自身素质低,生活习性,行为习惯都影响着学生,对于这一点,学校应予以重视。最后,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德育教育只存在在口号层面上,脱离实践活动。总而言之,德育教育改革需要我们努力克服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弊端。

2.经济全球化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经济、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这直接冲击着我国的学校德育体系和意识形态领域,并给新时期学校德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全球化的发展,使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科学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还要不仅继承传统德育文化的优势,还要不断创新我国德育内容。最后还需要多样化、人性化和高效性的德育手段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3.信息化的发展使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中国已步入了一个初步的信息化社会。高科技网络已普遍使用,虽然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然而在人们享受高科技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随之而来的问题。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德育首当其冲:信息社会环境的开放减弱了学校对不良信息的控制力,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等等。因此,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网络文化的出现,我们中学德育也应该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新内容。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因此家长自身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由于许多农村家长从小没受过教育或受教育很少,学历较低,又很少自我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奠定一定程度的学习基础,只是一味要求孩子“学好人,做好人”,要么索性不管,认为“成才的树儿不用扶”,使孩子不能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其次,家长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第 4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2.独生子女的普及使德育对象本身发生了变化

现在,独生子女成为了家庭的“核心人物”。他们备受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了他们好吃懒做的习惯,而且自理能力差、性格偏执、心理失调,导致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家庭德育教育。新时代的独生子女都具有以下品德特征:第一,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这是独生子女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他们不会洗衣服,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的高校学生连自己的臭袜子都不会洗,独立生活能力非常差。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学生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第二,娇生惯养,任性,喜欢无理取闹。很多独生子女由于在家中备受溺爱,因此养成了固执,脾气犟,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这些往往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出现犯罪行为,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正常健康发展。第三,胆小、孤僻,抗挫折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现在高校自杀案例层出不穷,其中抗挫折能力差就是导致自杀的原因之一。总之,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中,应针对独生子女的这些特征采取有效的德育途径。

3.电子媒介产品的出现让家庭德育教育出现偏激

家长对其充分抵制,思想和行为及其极端,不能理性对待。近年来,由于电子媒介产品的出现,孩子对其不仅充满好奇,有的甚至开始偏爱,而家长片面认为电子产品只会对孩子造成危害,而看不到其优势。因此,家长对孩子使用电子产品非常反对,从思想上强制孩子使用,这也让家庭教育面临着新难题。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1.大众传媒的误导。 大众传媒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较大,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最终会影响到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近年来,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使其与大众传媒的根本目的发生分歧,出现了混乱和误导现象。比如说,近年来,像电视、报纸、广告灯大众传媒为了适应竞争,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为了创造巨大利润,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那些大众传媒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规则,给予有害的信息与发展趋势,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有些误导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形成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念。

2.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 据研究,“70名少年犯中,100%的人是在同学、邻居、朋友的影响下,染上抽烟、喝酒、赌博、打架等恶习的,85%的人第一次犯罪时有其他犯罪青少年陪伴指点”。

[6]

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社会风气混乱而且恶劣,不仅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极大

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又如社会上存在着的贪赃枉法、钱权交易、以权谋私腐败堕落现象,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学问贬值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等等,正严重危害着青少年

第 5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的心理,同时加重了社会价值观的迷乱程度,使社会价值观的澄清更加困难。而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代,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误途。

三、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一)学校方面的对策

1. 构建和完善具有层级化的德育体系

(1)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我们要树立全球性的,发展性的德育观念。其次,我们还要树立民主的,主客体互动的德育理念。我们要从片面德育观念转变为全面德育观念,从灌输式德育观转变为实效性德育观。

(2)创新,充实德育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创新德育内容,但我们不能忘本,我们还要保持和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德育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我们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等等。。

(3)优化德育教育方式。教育方式需要精细化,操作性强,生活化,要具有隐蔽性和易于接受性。努力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实现由单一式德育向双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发展性德育的转变;实现由单纯的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变等。

(4)加强德育队伍教育。我们可以从德育工作者工作环境,自身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入手,努力改善教育者的硬件设备以更好的传输德育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强化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建设,推进教育者的专业化进程,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优化选拔机制,强化竞争机制

2.学校领导思想上要重视德育,把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要真正使中学德育取得实效,还是得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学德育中唯分数论的状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当然,德育素质教育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要求教师转变德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探究性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从学科或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历经探索过程,获得理智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德育目标。品德评价要考虑受教育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同样一个事实,在不同年龄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身上,在不同情境中,其意义就不同。所以,评价不能根据千篇一律的标准,而是应当在参照一般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和因人而异动灵活的运用。

第 6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中学德育工作除了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气节,理想壮志等“大德”的教育外,也应该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沟通与交流,理解与尊重,等“小节”方面的教育。

切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由于中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成熟,加上目前社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都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对于一些用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德育问题,采用心理教育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3.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德育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创新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引导学生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德育教学。教师要跳出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传授基本靠“理论灌输”,“死记硬背”的层面,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争论中学习德育知识,发展品德情操。

“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中积极参与各种德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德育生成能力。例如在学习中质疑探究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在生活中“勿因恶小而为之,莫因善小而不为”的操守;在交往中“与人为善,与人为伴”的意识,明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和义工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培养“欲扫天下先扫一屋”的个性精神。

4.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搞好德育工作

学校可以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培训班,聘请法治副校长,德育辅导员定期到校上课等方式,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丰富性和感染力。通过参观访问,充分挖掘当地红色纪念场馆,养老院,戒毒所,监狱等潜藏的德育教育资源,使教学跨越课堂,跨越校门,帮助学生实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的结合,掌握比较完全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同时,学校和当地政府执法部门还应当对网吧,游戏室,书摊等进行检查清理和规范整治,优化中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用开放性的德育观念和优良的德育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庭方面的对策

1.应注重教育的内容的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学生在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时,常常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利他”和“利己”中作出正确的抉择,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7]

第 7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2)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而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形成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品质,将来担负建设祖国的任务。

(3)艰苦朴素的教育。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抵制好逸懒做,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恶习影响;提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身心卫生教育。培养卫生行为习惯,指导孩子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神经疾患,注重青春期心理卫生,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建立正常的交往和友谊。

(5)人格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2.应注重教育的方式的多种多样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以说服教育为主。说服相对一压制强制的方法而言,更能以理服人,是人心悦诚服,说服主要依靠雄辩的事实,道理的科学与精辟,榜样的鲜明与事实,语言的生动与富有感染力。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3.要注意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及文化科技水平

家长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准及文化科技水平,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也许就会出现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不会太好。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家长要培养孩子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教育孩

第 8 页 共 11页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子运用伦理道德准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要培养孩子朴实,勤奋,诚实,勇敢和坚强的毅力。在这些工作中,家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想及科技文化水平,才能针对孩子在德育方面出现的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三)社会方面的对策

“从社会维度看,社会需要凝聚和整合,社会需要秩序。对社会与个体关系的调节是德育的 主要职能,德育承载的社会理想、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就是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导向、规范和凝聚,增强社会向心力,防止社会因为太多的异质思想发生尖锐的冲突,使社会成为一盘散沙。” [8] 德育在社会层面上的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应予以重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政府功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政府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它可以对社会目标进行有效的全面调控。一个政府只有建设一个健康的社会,才能使学校德育形成大气候,也才能为我们中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的执行和监督力度,同时也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中学生德育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大众传媒必须予以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因此,对于大众传媒我们必须予以正确引导。我们的大众传媒必须高举马列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理论。其次,我还还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使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作用,以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引导社会。

3. 将德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活动中育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服务于社会;而社会又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舞台,让学生在多彩的社会实践中受到德育教育。

总而言之,中学生德育教育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而且具有层次性。“德育的层次性还表现在德育实施也要依赖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合作,也要既有主渠道,又有多学科的德育渗透的配合,更需要与现代社会传媒的良性互动。”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也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入手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在未来的发展岁月中, 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定将结出更为灿烂的果实, 在中国德育发展历程中书写更为壮丽的篇章 ;德育将成为人们生活世界中最具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的构成部分 , 它必将唤起人们对真 、 善 、美的追求, 对人类终极价值的深切关怀, 使人成为和谐发展, 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人 , 德育必将以彰显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引导社会和人的发展 。”为了这灿烂的果实,我们必须从重视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入手,一步一步向前发展,最终将德育教育发扬光大。

第 9 页 共 11页

[10]

[9]

陕西理工学院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加入WTO与我国高校德育内容创新》, [M], 华中师范大学,2003) [2] (丁玉祥,《教学与管理》,[J], 2002年第十三期,) [3] ( 《中国教育报》, [N], 2007年11月18日第1版)

[4] (《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待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S]纽约,1989年.) [5] (汪泳,《浅论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N],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 [6] (吴风岗,《青少年心理》,[M], 科学出版社,1990,)

[7] (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J]2008.)

[8] (赵纪宁,《现代科技发展与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9] ( 赵纪宁,《现代科技发展与高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M],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10](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M], 2010.)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s LIU Zi-li

( Economic and law institute,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 zhong 723000, shan xi , China .)

Abstrac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ccupy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education. It is no matter to the school, family, social or personally, has a pivotal role. However, the current high school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but also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affect the school education quality, and affect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even the serious influence to China's future talented person troop overall qua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from the school, family and society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moral educ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s, 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chool, family, social trinity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Middle-school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 reason ; countermeasure

第 10 页 共 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