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的一种感觉,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称为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的直线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因此,美感是形象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
种崇高的美。作为戏剧中的一种样式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表现特定环境下的正义善良的任务遭受的邪恶势力的迫害而失败,甚至毁灭。揭示进步力量与美好事物受压抑、被摧残的矛盾冲突,并借以抒发忧患意识与悲愤情感。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是指那些既具有深刻思想意义,能揭示出某些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同时又能给予人美感,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和事物。它除了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深沉悲愤的情感外,还能引起人的深思,催人奋进,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最终产生审美愉悦。 3. 趣味无可争辩:这句谚语强调了
审美趣味的个体性,因为它是人们的个人审美发展的产物;也强调了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因为它是对审美现实的主观关系的表现。然而,这句谚语忽视了审美趣味的社会性,因为它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教育的产物;也忽视了审美趣味的客观性,因为它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的反映,它具有客观内容。趣味无可争辩。”趣味之所以无可争辩,按照康德的解释,是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趣味,”按照一个一定的客观原理检查和证明某种趣味,是绝对不可能的 4. 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
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在我国,自然美经历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自然美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的,如原始森林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的自然美,如农田、果园等。
5. 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 ,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美的规律就是美如何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规律,或者说作为实践主义的人如何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感性形式的规律
6. 虚静:所谓虚静是指一种不受任
何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干扰,专心致志,平心静气的精神状态。他最早有庄子提倡虚静,将虚静的精神称为“心斋”、“坐忘”。就是超越利害得失的考虑,保持一种清明洞彻的心境。虚静说强调审美主体要凝神专注,排除杂念,即“静而明”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有所得的境界。
7. 崇高:在美学形态中,崇高是指
物质形式和精神品质二者兼有的伟大、出众的现象,是主客体矛盾、内容突破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和谐的冲突美。它比一般的壮美更高级,是一种带有庄严、圣洁、伟岸色彩的神圣的美。同时,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的,而不是一种玲珑雅致。崇高最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某些自然事物中。
8. 移情说:是审美经验中最常见、
最富有真理的一种说法。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9. 距离说:“距离说”就是主张体验
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爱德华~布洛。„距离‟指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实际生活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以进行审美移情。心理距离的形成有时依赖于时空距离的拉开。不能拉开心理距离是无法进行审美活动的 10. .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
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净化一词原来在希腊文字里具医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含义,后来由亚里士多德首次引入文艺问题领域,表述文艺的一种特殊的接受状态。在文学上,净化是读者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精神调节
11. 中国美学史基本特点:经验性、非体系性、社会地位高 12. 中国美学的问题:美感论、艺术
论、儒释道分论 13. 蔡仪——典型说 ;朱光潜——主
客观统一 ;李泽厚——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
14. 美感的心理因素:直觉和表象、
想象和联想、通感 15. 距离说——雾海航行
16. 艺术就是“使石头成为石头”—
—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理论)
17. 老子最早提出虚静
18. 简述柏拉图美学思想及其影响
美学思想:(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他批判的总结了前人对美的各种看法,明确的反对了早已流行的对美的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解释,而是提出了“美本质”即“美的理式”这一概念。总结说“美是难得”。(2)他提出了著名的美是理念说或分有说,建立了他的本体论美学。(3)否认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他认为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而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4)提出和比例的、恰当的是美的。(5)认为美和美本身是两种不同的事物。
影响:柏拉图在美学史上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它最早创立了本体论的美学,揭示和肯定了美不同于平庸现实和感觉的高贵性的一面,从而使人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出的“美是理式”标志着西方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他对美感的分析则体现着实践思想的萌芽。他的美学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建设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9. 如何理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⑴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在自然中选择对象、发现对象,把自己全部生命的本质力量灌注进去,使对象活起来,成为自己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这时就产生了“对象化”。“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例:人和物,物就是人的情感的对象化。⑵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他的的本质力量首先是他的自然力和生命力,是他的自然禀赋和能力,是他的情欲和需要。其次,人之所以为人,主要还在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精神力量。如,思维力量、意志力量和情感力量。因此,人除了有自然的本质力量外,更是具有精神的本质力量。⑶美是人的本力量的对象化,就是说,人在审美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全面地在对象世界中展现出来。⑷当一个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于是就感满足、幸福、愉快,感到自己与现实的关系是和谐自由的,这时,就产生了美
20. 简述如何理解科学和艺术美的融合?
(1)求真与寻美。蔡元培先生说过“科学与美术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科学虽然与美术不同,在各种科学上,都可以应用美学眼光的地方”。美感对于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理论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求真与寻美一样,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对于高科技产品的发明,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2)艺术与科学的异同与融合。1,它们都产生于神话,后来发展成两支,成为人类文化的两翼2,创新性,没有创新,两者都将失去生命力,无法发展3,协同性,美感是科学家灵感的激发剂,而艺术亦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帮助。(3)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①创新需要多种思维②创新思维需要洞察力、想象力、审美鉴赏力③“求真寻美”是创新知识的动力和途径④科技美和艺术美在创新思维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简述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⑴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因此,实践特别是人在劳动过程中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⑵人类从动物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最基本的本能欲望,包括生存欲望和生殖欲望,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人类保存并发展了这两种本能欲望。美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由动物的快感进化而来的。就生存欲望来说,生存本能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人类不仅活着,而且能不断地创造着、欣赏着。正因如此,人不仅具有与动物一样的适应环境的快感,而且具有欣赏周围世界的美感。就生殖欲望来说,“性的选择”在人那里经过社会化的装饰和打扮,在形式上转化为有意识的对于形体美的追求,在内在含蕴上升化为爱情。⑶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的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的本能,它是在人开始制造工具、把自己从自然中分化出来后,对自己的生产和生殖活动所采取的观赏的态度。正是由于这种观赏性的态度,使得美感超越了物质的生理的需要,而成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22. 简述庄子的美学思想?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庄子美学纲领性的思想,有三层理解,一是大美,根本的美、本体的美;二是不言,无言之美不是沉默不语,不说话,指放弃人之言,达到天之言的境界;三是天地之美,天地大美以其不言得名,人一出言就是落入知识的窠臼,唯有天言才是自然而然的显现这一生命的世界。(2)“虚静说”,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是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一方面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包含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刻理解。(3)强调美在自然。一方面反对人为雕饰,提倡自然而然,顺其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崇尚朴素之美。(4)美的相对论和辩证法。相对论和辩证法是贯穿道家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道家美学的精神所在。庄子总结的音乐艺术审美从有声而入无声、从实境而入虚境的渐进过程,提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有无相生的审美理论。庄子关于有与无的辨证论述,昭示了其有无相生的审美辩证法思想,对中国艺术审美影响深远。(5)道家美学观的虚无主义色彩。 23.
格式塔同形同构说——创始人韦特墨等,20世纪初
发源于德国
美感的本质是社会性是根源是社会实践(马克思) 李泽厚——美感的本质是内在自然的人化 24. 美感自身的特性:个人直觉性、社会功利性、情感性、
愉悦性等
25. “美学研究不能脱离艺术,不能脱离艺术的创造和欣
赏,本能脱离看和听—宗白华 26. 接受美学—20世纪60年代-尧斯“读者的文学史” 车
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
27. 试论述马克思关于“两个尺度”的论述,并谈谈你的理解
1)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的一个命题。他说:动物只是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的,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2)两种尺度即:外在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外在的尺度从对象方面讲指事物的外部形态,从主体方面讲之人的外在肉体需要,内在尺度从对象方面讲,指事物的内在规律联系,表现为客体的内在规律,从主体方面讲,指人的高级精神需要表现为合主体的内在目的性(3)人的内在尺度应该以充分把握和尊重其他物种的尺度和内在价值为原则,避免把后者当做实现人的价值的纯粹手段,在两者之间建立平等和和谐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任何其他物种甚至与无机界的交互性对话以使万物的“内在目的”这一概念变得合乎逻辑;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整体观和主体性思想必须以扩大内涵的实践为逻辑起点,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以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并与人类长远和整体目的在根本上一致
28. 试述距离创造美感
距离是指事物和人的实际关系之间的分离。后由布洛提出距离说,从而使其发展为距离说 朱光潜《谈美》:美感的产生离不开距离的因素,注重强调的是美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没事不轻易得到的。我们在生活中总埋怨美离我们很远,可是没就在我们身边,这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是万万不可以一种实用或切乎利益的态度,因为美的差别是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这个距离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只有均衡、适当才能引起美感。
朱光潜没有用深奥的理论预言把我难题讲的云山雾罩,他首先个很具体的事例入手:从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来谈。同一科古松,木材商看到它值多少钱,植物学家看到它的生长结构,而画家则看到它的气质、风韵,也就是美感。这便是我们对待客观对象“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几种不同态度。通过木材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对一棵古松的不同态度,朱光潜指出“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乞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是无用的但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追求“无用上”。我们知道孔子说过颜回粗茶淡饭还能够不改其乐,这就是用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所以颜回也被尊为圣人。
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需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距离太远和太近,都看不清楚。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29. 结合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理论的探讨,谈一谈你对悲剧性质的认识
悲剧性的本质:悲剧是一种崇高美,是一种美学范畴。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跟》是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突破’”悲剧本质在于客观现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质疑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的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的说明。恩格斯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至今的悲剧性的冲突”悲剧的本质在于客观事实中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具有其客观的历史必然性。
鲁迅也曾说过,“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里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是指那些合乎历史必然性的人类进步要求和美好品质.这里说的毁灭是指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是指在历史条件下所遭受到的挫折失败和牺牲。在水煤种表现正面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1 )、悲剧的本质在于悲剧人物的悲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2) 、悲剧冲突的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和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 3) 、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30. 伊瑟尔——空白理论
31. 《画山水序》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山水画理论 32. 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 33.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
34. 晋人的美是魏晋时代美的高峰(追慕光明鲜洁晶莹发
亮的形象
35. 曲阜三宝:碑帖,楷雕,尼山砚 36. 黑格尔——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37.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模仿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