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症候(zhâng) 确凿(záo) 一叶扁舟(piān) 水涨船高(zhàng) B.下载(zài) 讣(fù)告 宁缺毋滥(wù) 创巨痛深(chuāng) C.遂愿(suì) 口角(juã) 一针见血(xiě) 处心积虑(chǔ) D.款识(shí) 铜臭(xiù) 亲密无间(jiàn) 矫枉过正(j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熨贴 拮据 衍生品 钟灵毓秀 B.熟稔 摭拾 摄相机 世外桃源 C.贻误 蔓延 卸包袱 作茧自缚 D.暮霭 联袂 斑马线 修养生息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秋日的天空显得格外 。
②台湾当局向美国政府摇尾乞怜,显出一副 的奴才相。 ③李先生 了这次大会。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④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 ,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A.寥廓 十足 出席 扶持 B.辽阔 十足 列席 扶植 C.寥廓 实足 出席 扶植 D.辽阔 实足 列席 扶持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经济飞速发展,时代步伐快速迈进,国家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一体化浪潮来得生猛,中国也难独善其身。
B.本届亚运会上,大学城体育场馆片区云集了大大小小21个可以进行世界级比赛的竞赛场馆,其中新建的广州自行车轮滑极限运动中心以其独特的外观面目一新。
C.近日记者了解到,一汽奔腾B70、B50的车主投诉集中爆发,刹车失灵、变速箱乱档、打不着火、空调异响等故障不一而足,车主提供的出险经历更是触目惊心。
D.“海归”人才优势明显,他们就业其实很有市场,只是部分人好大喜功的求职方式堵住了自己的路。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马尼拉市被劫持事件中,本应在几十秒内完成的突击,菲律宾警方用时79分钟,被媒体称为“世界上用时最长的营救突击”。
B.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布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剂的黑名单。
C.一个半世纪的积淀,世博会历久而弥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积极性和热情。
D.中国广州市市长在亚运圣火传递活动即将举行之际接受记者专访,希望代表和平、友谊和进步的亚运圣火能传递人类共同的梦想,促进亚洲各国的友谊。 二、(共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为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
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6.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7.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C.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
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
之是非为是非。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
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余若水先生传 (清)张岱
余若水先生,讳增远,有明崇祯癸未进士。兄余武贞先生,讳煌,天启乙丑廷试第一人,为翰林修撰。若水筮仕,得淮安宝应知县。时东平伯刘泽清驻匝淮安,强知县行属礼。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丙戌,清兵渡江,武贞先生渡东桥自沉死。若水悼邦国之云亡,痛哲兄之先萎,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若水虽成进士,而家甚贫,敝庐三楹,与风雨鸟鼠共之。其旁僦①田二亩,率其家人躬耕自食,常至断炊,妻孥晏如,亦无怨色。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绍守道沈静澜,其故同年友也,自恃交谊,殷勤造请,称疾以辞。因直前托视疾,入门窥见若水卧绳床上,床上漏下穿,又有桯②无脚,四角悉支败瓦。闻客入,欲起逾垣。静澜先已豫虑之,则要其同年四五人与俱往。见若水走匿床,诸君即共前遮之,曰:“若水!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若水曰:“我非避世鸣高者,顾自料福薄,不堪谐世,聊
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今诸公赫然见过,将共张③之,是使我避名以求名,非所愿也。”客皆班荆④,主人墙隅烋烋然⑤,客从而睨之,有一破甑在瓦垆上,炊未熟;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客有壶箪,取之以进,为勉行二觞,强之亦不再举。客语及世事,俯若无闻。即间有问答,晴雨而已。日欲晡,辞客而退。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以此,诸长吏皆重违其意,亦未敢数造焉。不入城市者三十六年。岁庚戌,无疾而终。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有遗命葬于原隐之丁斗垄。
外史曰:人臣称委质故主,回面而改向,非忠也。激愤而殉,以明节也。义卫志,智卫身,托农圃之弃迹,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然其节概为人所难及者,兄死止水,弟不渡河,而安心农圃,扼腕终身,呜呼,若水可以为难矣!
(选自《琅嬛文集》卷之四,有删改)
【注】①僦:租。②桯(tīng):床前的小桌。③共张:又作“供张”,设帐张乐,盛礼款待。④班荆:布草而坐。⑤烋烋然:灰尘蒙积的样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知县行属礼 强:强令 .B.自恃交谊,殷勤造请 造:拜访 .C.诸君即共前遮之 遮:阻拦 .D.诸长吏皆重违其意 重:敬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痛哲兄之先萎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因直前托视疾 因击沛公于坐 ..C.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敛赀财以送其行 ..D.激愤而殉,以明节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余若水“明节避世”的一组是 ①若水不屈,莅任甫一月,即挂冠归 ②望水长号,誓不再渡,自是遂绝迹城市 ③聊引分自安,长为农夫以没世足矣 ④架上又蒙戎练裙,馀即无有
⑤明日具钱米往遗之,再三辞 ⑥身无长物,友人醵钱以殓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若水刚踏入仕途,就担任宝应知县,但他品性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刚上任一个月,就辞官回家,从此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
B.余若水亲自带着家人耕种,艰难度日,妻子儿女安然自在,没有怨恨之情。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办了丧事。
C.余若水清高安贫,朋友们一起来看望他,他想逃走;见了面,只谈论天气,不谈当时社会上的事。朋友救助钱和米,他也再三推辞。
D.张岱运用细节描写,把余若水刻画得神情毕现,并对其节操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反 映了他身为清初汉族文人的复杂心态。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吏多其义,因共就问之,亦罕见者,或拜门外以去。(4分) (2)人生会有交亲,子何避之深也?(3分)
(3)下可见故主,无辱先人,若余若水者足矣。(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联系全词,赏析“偏”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4分)
(2)“只有红尘无驿使”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曹操《观沧海》)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屈原《离骚》) ⑵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 。(韩愈《师说》)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⑷ ,破灭之道也 。(苏洵《六国论》)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新闻,概括新闻事实,然后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点评,点评要求观点明确,用语得体。两项都不能超过30字。(4分)
今年1月,号称大陆“首善”的富商陈光标率团赴台,进行“行善感恩之旅”。他到南投、桃园、花莲、高雄,为台湾低收入户发慈善红包,总共捐出新台币5亿元(折合人民币1.12亿元),估计上万人受惠。陈每到一处,都力邀各媒体跟随宣传报导他直接派红包的过程场面,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如国民党执政的新北市就拒绝接受。对此,陈光标说,一个人做好事如果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了十件好事,做好事需要传播,他在大陆是高调做慈善,来台湾当然也要“高调行善”。
(1)概括: (2)点评: 17.请找出下面请柬正文中用语不得体的地方并修改。(4分)
适逢家父60贵庚,特备薄酒,邀请您阖家光临雅风酒楼大快朵颐。5月20日12点整恭候大驾,务必赏光。
答:① 改为 ② 改为 18.根据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4分)
《新闻周刊》就新技术对年轻人成长影响的利与弊,分别征询与统计了全球65位经济领袖的看法,其结果见表1和表2。请概括这两个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表1(利)
因特网 92% 手机 5% 表2(弊)
因特网 6% 手机 8% 即时聊天 6% 电子游戏 80% 即时聊天 3% 电子游戏 0 答: 六、(18分)
随风吹笛 林清玄
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
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
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
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
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那一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选自《林清玄散文选》)
19.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20.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 (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21.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4分)
22.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6分) 七、(6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以“迟到”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A.应为zhǎng;B应为wú;D应为zhì) 2.C(A项,熨帖。B项,摄像机。D项,休养生息)
3.A(辽阔:辽远广阔,宽广空旷,多指地域。如:辽阔的土地、幅员辽阔等。寥廓:高远空旷,多指天空。如,寥廓的天空、视野寥廓。十足:(1)成分纯;(2)十分充足。“十足”意思是指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也可以是表示某种身份、想法的词语。如:“信心十足、干劲十足、十足的小人、十足的洋奴思想”等。实足:确实足数,只表示人、事物的属性或特征,具有区别或分类的作用如“实足分量”、“实足年龄”。出席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成员(有时也泛指一般人)参加会议。 列席,指参加会议而无表决权。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扶植:侧重于培植。
4.C(A.独善其身:做不了官,就搞好自身的修养。现也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不合语境。B.面目一新: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用于新旧对比之中,不合语境;C.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D.“好大喜功”,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指办事不切实际,喜欢铺张浮夸。这里应为“好高骛远”。)
5.D(A.中途易辙;B.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C.语序不当)
二、(9分,每小题3分)
6 .D(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AC 答题区域在第三段。)
7.C(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A、B、D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8.B(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D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三、(12分,每小题3分) 9.D(重:慎重,不轻易)
10.A(A项“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前一个“因”为“于是”,后一个“因”为“趁机”;C项前一个“以”表承接,后一个“以”表目的;D项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而”表递进) 11.C(④⑥两句说明他生活清贫)
12.A(“发誓不再渡江,隐居乡间”是在清兵渡江、兄长余煌投水死后) 四、(24分)
13.(1)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
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4分。“多”“因”“罕见”“去”各1分)
(2)人活在世上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要如此(决绝地)逃避呢?(3分。“会”“交亲”各1分,后句的句式1分)
(3)死后既可以(坦然地面)见旧主,又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3分。“下”“辱”“足”各1分)
14.(1)从结构上看,“偏”字呼应上阕的“可惜天教生处远”一句,同时从内容上凸显了杨
贵妃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追求个人享乐的情态。(结构、内容各2分)
(2)写道路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作古,为
贵妃送荔枝的驿使再也见不到了。词句中寓含了作者对玄宗、贵妃荒淫享乐、乱政误国的批判及对后人应以此为鉴的劝戒。(解释词句2分,写作意图2分)
15.⑴若出其里/岂余心之可惩
⑵师不必贤于弟子/银瓶乍破水浆迸
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昆山玉碎凤凰叫 ⑷赂秦而力亏/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分,每句1分,出现错别字或漏字,该句不得分) 五、(共12分)
16.(1)示例一:大陆“首善”陈光标台岛行善受益者上万,高调发红包新台币5亿惹来争
议。
示例二:大陆“首善”陈光标台岛行,巨款高调行善惹争议。
(概括出“大陆‘首善’陈光标台岛行”“高调行善”的事实1分,“惹来争议”1分) (2)示例一:毋惧争议,只要受者接受,行善高调又何妨。
示例二:施惠理应考虑受者感受(尊严),行善不妨低调。 (观点鲜明,紧扣“高调行善”点评1分,语言简明有力1分)
17.①“贵庚”改为“寿辰”。②删去“大快朵颐”或将之改为“赴宴”等词。③“务必”改为“敬请”。(答出两点即可,每空1分)
18.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经济领袖认为网络对年轻人的成长有利,而电子游戏对年轻人的成长是有害的。(每点2分,共4分) 六、(18分) (一)
19.(1)照应题目(2分)(2)为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引出下文“笛声”)(2分) 20.(1) 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让作者心存敬畏。(2分)
(2) 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态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2分) 21.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2分)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
林的交响”的美妙。(2分) 22.(1)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2分)
(2) 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2分) (3)人要亲近崇敬自然(2分)
七、(共60分) 参看2011年山东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余若水先生,名增远,是明朝崇祯癸未年的进士。他的兄长余武贞先生,名煌,是天启乙丑年廷试的第一名,担任翰林院修撰。余若水初出做官,便得到淮安宝应知县一职。当时,东平伯刘泽清率兵驻守淮安,强令知县向他行属下之礼。若水不服从,到任刚一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丙戌年,清兵渡过长江,余武贞先生走到东桥跳江自杀。余若水悲伤国家灭亡,痛惜兄长过早地死去,望着江水放声哭泣,立下重誓不再北渡,从此就不在城市中现身。
余若水虽然是进士出身,但家中非常贫困,住在三间破旧的房子里,房子不能遮风蔽雨,鸟鼠不时出入。他在房子旁边租了二亩田地,亲自带领家人耕种来养家,经常到断粮的地步,妻子儿女安然自乐,没有怨恨的神色。官吏们敬重他的节义,就一起去慰问他,也极少有人能见到他,(或:他也很少出见)有的人就在门外行礼后离开。绍兴守道沈静澜,是他同年中进士的朋友,依仗交情深厚,殷勤拜访,余若水称生病推辞。沈静澜就假托探病径直入内,进了门就看到余若水躺在一张胡床上,胡床破烂不堪,床边有一张无腿的小桌,桌子四角用破瓦支撑着。听到朋友进来,想起身跳墙逃走。沈静澜已经预先考虑到这点,就邀请同年中进士的四五个人和他一起去的。看见余若水从床上起身要逃走,他们就一齐上前拦住他,对他说:“若水!人生在世应该有朋友和亲戚,你为什么如此(决绝地)逃避呢?”若水说:“我并非隐居避世而自命清高的人,只是自己觉得福分浅薄,不能与世人融洽相处,姑且一个人按照自身的方式安然生活,长久地做一个农夫到死,就很满足了。现在你们如此显耀地来拜访我,还要盛礼款待我,这会让别人认为我避名是为了求取名望,不是我的愿望。”朋友们都席地而坐,他尘灰满面地坐在墙角,朋友们环视屋内,屋内有一个甑放在土台上,饭还没有蒸熟;衣架上散乱地放着破旧的衣裙,其它的便什么也没有了。朋友们带着酒和器具,拿出来倒上酒,他勉强喝了两杯,硬劝他喝,他也不再举杯。朋友们谈及当世之事,他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即使偶尔有问答,也只是谈论天气罢了。傍晚,辞别朋友退下。第二天,朋友们准备了钱和米送给他,他再三谢绝。因为这个原因,官吏们都不轻易违背他的心意,也不敢经常去拜访他。他不进城市有三十六年。庚戌这年,没有生病而死去。家中一贫如洗,朋友们凑钱为他下葬,按照他的遗愿埋葬在他生前隐居的丁斗垄。
张岱说:为人之臣称托身于旧主,却改变自己的志向,丧失操守,这不是忠。激愤而死,来表明自己的气节。用道义来捍卫自己的志节,用智慧来保全自己,托身于人迹罕至的乡间,死后可以坦然地见旧主,不辱没先人,像余若水的做法已经足够了。然而他的节操被人难以比得上的地方,在于兄长余煌死在了止水,弟弟余若水不再渡河。余若水一心隐居于乡间,空怀抱负终了一生,唉,他真是做了一件难事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