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学习江泽民“四个应该”和“四个坚持”的体会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 所长 教授 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新世纪中国大学和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生的职责。
关键词:新世纪 中国大学 大学生 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国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的一贯思想。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知识经济和新世纪激烈挑战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以战略家的恢弘气度纵览全球,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精湛深遂的论断。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大领导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有远见的、成熟的、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又提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
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论断,为我国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向一流大学提出的“四个应该”和向全国大学生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是新世纪中国大学和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四个应该”是新世纪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四个应该”虽然是为一流大学提出的要求,但我认为,它对我国各类型各层次高等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不是说每所高等学校都要向一流大学看齐,而是强调每所高等学校都要按“四个应该”的要求积极发展,使自己成为所在地区、所在行业中的一流,使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一流。
(一)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以文明著称,但近代落伍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羁绊是蔑视人的创造性。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全赖于我们的教育要革故鼎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新世纪,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按照《学会生存》
所阐述的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适宜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中国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二)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德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就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因而大学是从事科学的机构,而非狭义的教育机构。“大学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在北大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卡斯帕尔(G·Casper)校长在谈到斯坦福大学成功的经验时提到,无论社会与大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伯代尔(M·Berdahl)校长在讲话中指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大学还必须增强研究能力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科研人员必须尽他们的最大努力通过国际合作解决诸如环境、疾病、运输与能源等全世界面临的可怕问题。”因此说,新世纪中国大学只有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才能不断地创造新思想,引导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大学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三)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知识的创新和创造性应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不仅要能培养出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还要成为向企业不断输送高新技术知识的源头,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温床。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讲,许多人都在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问题。中国科学院已提出一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旨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在这个体系中,有三个主要环节,即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其重要的位置,不论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是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四)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因为大学产生以来,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从来就是没有疆界的。然而,伴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进程正在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199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发起,召开的《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的专题研讨会上,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校长都明确提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他们甚至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日本早在1974年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在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就召开过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一个中心因素。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应当跨国界和跨大洲地交流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世纪,我国无论是重点大
学还是一般大学,都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大文化交流的力度,决不能搞“闭关自守”。今天,不论是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是科技进步提供的客观条件,还是“地球村”正在形成的大趋势,中国大学都必须也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同国际进行交流与合作。中国大学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二、“四个坚持”是新世纪中国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向北大同学和所有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向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四个坚持”是我国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全国青年的一贯要求。但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年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新世纪中国的面貌。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创造条件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做到“四个坚持”,青年大学生亦要自觉把“四个坚持”作为修学修身之本。
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指出,能否进入大学应取决于本人的品行,而不是优越的社会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21世纪教育报告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会做人。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史上强调做君子,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兼备才是圣人。
我们的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科教兴国的使命,要努力刻苦学习,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同时,要自觉陶冶情操,注重思想修养,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感和自信心来尽己之历史职责,以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之中,使自己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为此,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须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二)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强调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从根本上讲,实践是理论的动力和源泉,理论的目的全部在于实践。“实践出真知”。知识经济时代是高等学校由社会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高等学校要走出“象牙塔”,服从国家战略和社会需要,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就要求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要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
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并不矛盾,现代教育迅速冲出了校园走向整个社会,教育的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现代社会是学习社会、是教育社会,未来社会更是学习社会、教育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已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知识,投身社会实践也不仅仅是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是把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国际上许多教育专家认为,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70年代是学会生存,90年代乃至
21世纪初,不但要学会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价值观教育思想内涵包括: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正确处理各种矛盾,正确辨别各种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国尤其要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把个人的抱负与祖国和人民的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在“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指出,西方国家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也不是无限制扩大个人自由,相反,是加大个人对社会的责任。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西蒙教授认为,人类有许多自私的方面,他们力求保护自己的利益,但人类的天性还包含着个人对集体的强烈忠诚感。因此,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必须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四)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江泽民同志要求“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韩国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1996年出版了《广阔天地,大有作用》一书。他在书的卷首语中写道,这本书是献给有理想、有抱负、有志气的年轻人的。年轻人应该有理想,历史属于有理想的人。只有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社会和有理想的民族,才能成为历史的主人。要使远大的理想逐步化为现实,需要青年大学生艰苦奋斗。因为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许多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有坚忍不拔的充分思想准备、能知难而进、不气馁的人,才有希望到达理想的彼岸。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生的成就只有20%归于智商(IQ),80%受其情商(EQ)的影响,包括情绪控制、意志力、自信心等。情商较高的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优势,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大。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智商(IQ)外,还要通过学习和磨炼提高自己的情商(EQ),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三、新世纪中国大学的使命与大学生的职责
古希腊时代的大学是进行哲学思辩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是传授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只有到了20世纪,大学才成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将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的过程,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主导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大学自身的变革。
新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必将依靠大学的力量,充分发挥大学的作用。因为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产生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土壤,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孵化新型知识产业的基地,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灯塔。这就是新世纪中国大学责无旁贷的根本使命。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得里科·马约尔在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所号召的:“高等教育在进入21世纪之际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的挑战,要求各方面力量的参加并需要多种多样的观点和方法”。“所有有关方面加强合作以实现我们的共同目标——进一步发展作为人类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的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提出的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人类已经迈入一个充满梦幻的新世纪。今天已站在新世纪世纪门槛上,将要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面对新世纪社会的飞速发展,任何一位新世纪的大学生都会感到眩晕。急剧的社会变革是一条不断的创新洪流,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的主要竞争手段。因此,新世纪大学生的根本能力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文化素养。帕斯卡尔在《思想录》里说,人不过是能思想的芦苇,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全部力量也在于思想。思想和知识互动共同组成文化素养,思想是文化素
养的核心,创新便在这种互动中产生和释放。因此,我们说新世纪中国大学生的根本职责:学会思想、学会创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