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核汤
【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 【用法】日1剂,煎2次分服。
【来源】名老中医南通市中医院朱良春主任医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第1版.江苏: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
二、乳块消
【组成】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主治】乳腺增生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来源】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杜怀堂副主任医师(东直门医院编.学术论文汇编第一集.1983)。
三、乳癖内消丸
【组成】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 【功效】疏肝散结。
【主治】乳房结块,皮色不变,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动者。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3~5克,陈酒送服。 【注意】孕妇忌服,本品宜长期服用。
【来源】上海中医学院张赞臣教授(上海中医研究所.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四、乳癖汤
【组成】淫羊藿9克,甜苁蓉9克,玄参9克,白芍9克,橘核叶各9克,广郁金10克,陈香橼20克,当归12克。 【功效】疏肝和营,壮阳软坚。 【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来源】上海中医研究所夏少农教授(夏少农.中医外科心得·第一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五、逍遥蒌贝散
【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瓜蒌15克,贝母10克,半夏9克,南星9克,生牡蛎15克,山慈菇12克。 【功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乳癖、乳岩初期、瘰疬等。 【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来源】山西名中医赵尚华副主任医师(赵尚华.中医外科心得·第一版.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
六、乳核消
【组成】旋覆花(布包)、炒橘核、炒枳实、天葵子、赤芍、法半夏、浙贝母、制香附、青皮各10克,夏枯草60克,牡蛎粉、地丁、蒲公英各30克。 【功效】疏肝行气,化痰涤饮,软坚散结。
【主治】乳房痰核。症见乳房内单个或多个核状硬结,形状、大小不一,坚硬光滑,发展缓慢,多不痛。
【用法】水煎1.5小时,分3次温服,1日1剂,20剂为1疗程,两疗程间停药20天。 【来源】湖北中医学院已故名老中医张梦侬(张梦侬.临证会要.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七、活血逐瘀汤
【组成】丹参15〜30克,乌药6〜12克,白僵蚕6〜12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白芥子9~15克,厚朴6〜12克,橘红9〜15克,土贝母9〜15克,沉香1.5〜3克。 【功效】活血逐瘀,软坚内消。
【主治】腹部包块、乳房纤维瘤、体表小肿物或寒性脓肿、关节肿胀(鹤膝风)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院赵炳南教授(北京中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
八、乳中结核方
【组成】归尾、赤芍、白芍、川芎、贝母、桔梗、红花各9克,青陈皮、川楝子、连翘、茯苓各12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乳房纤维增生病变。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来源】北京中医院名老中医房芝萱(北京中医医院.房芝萱外科经验·第一版·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附:乳核内消片(汤)湖南中医研究所方
【组成】柴胡、当归各6〜9克,郁金(或用京三棱)、橘核、山慈菇、香附、漏芦各9〜12克,夏枯草、茜草各12〜15克,赤芍15克,青皮、丝瓜络各6克,甘草3克。 【功效】疏肝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乳腺小叶增生病。症见乳房胀痛,有肿块,月经前症状明显,经至又见好转者。
疏肝理气,化痰,活血软坚,今日又见壮阳散结,我的经验,用血府逐瘀汤加附子,温阳活血治疗乳腺增生引起的硬块,腋下疼,效果明显。(有一次,附子一药用完,没加附子,效差,证明附子温阳散结止疼作用确切)。
夏枯草 王不留 柴胡 香附 郁金 浙贝母,瓜蒌,薤白,玄参,牡蛎,当归,丹参,乳香 没药 这个是我师父常用的,效果很好, 我喜欢用逍遥丸加消瘰丸加减疗效非常好
治疗乳腺增生五法
我们从1969年至1986年采用理气散结、化瘀散结、祛痰散结、疏风散结、解毒散结等法治疗乳腺增生1296例均获痊愈,现介绍于下: 一、理气散结法:(共治378例)
证见乳房结块,块形漫平,肤色正常,质地较为坚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乳房胀痛,胸憋脘闷,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生气后症状加重。舌红苔白,脉弦。治则理气散结,方用十六味流气饮化裁。
案例:张某,女,40岁。1980年6月18日初诊。3个月前即觉乳房胀痛,生气则重,并触及到肿块。烦躁易怒,胸憋脘闷。经我院乳房摄片报告:双侧乳房腺管密度稍增高,乳后间隙存在,乳内未见明显块影及钙斑,乳头不凹陷,余(-)。印象:双侧乳腺增生。查体:眼观肤色正常,触之肿块漫平,质地较坚硬,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大。舌红苔白,脉弦。
方用十六味流气饮化裁:当归、川芎、赤芍、槟榔、白芷各10克,乌药、防风、枳实、桔梗、紫苏梗各6克,厚朴、生黄芪、广木香各15克,炙甘草、肉桂各4克,栝蒌、金银花各30克。
5剂药后症状减轻,肿块缩小,舌脉同前,前方去槟榔、枳实加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20剂药后诸症消失,X线摄片复查肿块平复。
二、化瘀散结法(共治218例)
证见乳房肿块,呈节结状,中等硬度,触之活动,边界清楚,肤色正常,乳房时有刺痛。月经后期或闭经,色黑有瘀块。舌绛苔白,脉紧。治则化瘀散结。方用加味神效栝蒌散。
案例:马某,女,35岁。1981年8月24日初诊。胸胁胀满,乳房刺痛,经期前、后疼痛加重。以左侧为主,左侧腋下淋巴结肿大约蚕豆大,触之乳内有结块,表面光滑,移动性大。月经后期行经不畅,有血块。舌绛苔白,脉紧。我院乳房摄片报告:左侧乳房乳腺管行走扭曲,显示密度增高,乳内未见明显块影及钙斑,乳后间隙存在,乳头不凹陷,余(-)。印象:左侧乳腺增生。
投加味神效栝蒌散:全栝蒌、当归尾各20克,制乳香、制没药、乌药、红花各6克,王不留行、苏木、穿山甲各15克,丹参、夏枯草各30克,计服22剂。症状完全消失,肿块平复。本院X线报告:两侧乳房等大、对称,密度均匀,未见肿块阴影,乳内脂肪线清楚。
三、祛痰散结法(共治165例)
证见乳房结块,行散于整个乳房内,形态多样或如鸡卵,或如棱角,或像棋子,质中等活动度大,月经期乳房发胀。胸闷烦热,眩晕,手足心热,饮食减少,食后腹胀,舌红苔白,脉滑。治则化痰散结。方用贝母栝蒌散加减。
案例孟某,女,43岁。1980年4月18日初诊。月经紊乱,乳房胀痛,全身潮热,手脚心发热8个月余。近两月乳房内结块增多,疼痛加重。检查:乳房肤色正常,触之有块,形如鸡卵,左侧多于右侧,表面光滑。心情烦躁,不思饮食,昡晕,全身滞重。舌红苔白稍腻,脉滑。
方用贝母栝蒌散加减:川贝母、全栝蒌各30克,桔红、天冬、海浮石、白术各10克,夏枯草、海藻、花粉、生苡米、地骨皮各15克,皂角刺、香附各6克。
5剂药后,症状减轻,纳食增加。唯肿块未见明显缩小。舌红苔白,脉弦,前方加穿山甲、王不留行各15克。另加芒硝50克,每晚用开水多半脸盆,将芒硝溶化后用毛巾蘸药液热敷双侧乳房,凉后再热,每次10min。经治半月,症状消失,肿块已触不到,原方加三倍量剂丸一料,每丸10克,每日早晚各1丸,以巩固疗效,经2年随访,病未复发。
四、疏风散结法(共治278例)
证见乳房结块,多为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等肿物,边界散漫,质硬而不坚,刺痛,双侧腋下疼痛。月经不调,头痛眩晕,月经期往来寒热。全身酸痛,痛无定处,胸胁及四肢瘙痒。舌红苔白脉浮紧。治则疏风散结,方用自拟消癖汤。
案例王某,女,37岁。1981年10月7日初诊。乳房憋胀刺痛,双侧腋下疼痛已半年,并伴有头晕眼花,胸背及四肢瘙痒。月经前期,量多,月经期往来寒热。患者面色不华,四肢可见散在丘疹。双侧乳房均可触及肿块,按之疼痛难忍,舌红苔白,脉浮紧。我院X线报告:乳房增大,结构紊乱,呈密度不高团块。印象:乳腺增生。
方用自拟消癖汤:白芷、防风、归尾、乌药各20克,北细辛、防已、莪术各6克,赤芍、桔叶、威灵仙各15克,栝蒌、柴胡、紫草、苦参各10克。
15剂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守方调治月余,症状完全消失,X线复查和前片比较乳腺均匀,结构正常。
五、解毒散结法(共治257例)
证见乳房结块,肿硬疼痛,肿块较大,肤色正常,抚之灼热,稍触即痛,乳晕发红,有的伴有乳衄。心烦失眠,头晕目赤,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则解毒散结。方用加减五味消毒饮。
任某,女,42岁。初诊1976年6月14日。患者面色潮红,乳房胀痛,触之肿块较大,左侧约6×7cm,右侧约直径6cm,皮肤灼热,乳晕发红,挤压有血样分泌物。心烦失眠,头晕目赤,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赤黄。舌红苔黄燥,脉数。某医院乳房摄片:左侧乳房较右侧乳房密度增高,左侧乳房内可见密度增高的阴影,余(-)。印象:双侧乳腺增生。
方用加减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当归各30克,赤芍、牛膝、红花、穿山甲各12克,天门冬、酒大黄各15克,木通、桔叶、地丁、王不留行各20克,龙胆草9克。
5剂药尽症状大减。腹泻数次,头晕目赤,口渴咽干减轻,乳房胀痛好转,乳衄已止,舌红苔白,脉数。前方去地丁、红花、木通,加黄药子、昆布各15克,并将龙胆草加至18克。5剂后,乳内结块已软,乳晕正常,疼痛消失。守方继服25剂,症状消失,X线复查,未见异常。
“肌瘤”“囊肿”“增生”调肾可消
子宫肌瘤、附件囊肿、乳腺增生均为良性肿瘤,沈氏女科认为女性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以心烦口苦、失眠多梦、腰酸背痛、舌红脉数多见,属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
3.乳腺增生 治重调肾活络
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川断10g,蛇床子10g 补骨脂10g,橘叶30g,蒲公英10g,路路通10g 丹参30g,山慈菇10g,浙贝母10g 加减:
痛重选加川楝子10g、玄胡10g、三七粉(冲)3g。 经期选加生地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 舌苔腻选加石菖蒲10g、郁金10g、全瓜蒌30g。 脉沉细选加冬虫夏草5g、生杜仲10g、肉苁蓉10g。
沈氏女科调肾疗疾常用一些如药浴、熏洗、冲洗、热熨等外治方法,以达到清热、消肿、止痛、止痒、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等目的。
沈氏女科有一首家传的药浴方:
蛇床子、菟丝子、黄精、川断、白菊花、补骨脂等量,根据水量的大小,每味药大约30g左右,煮2次水,然后把水倒进木桶里,泡药浴。此法男女都适用。
如果女性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可以加解毒、消肿、散结的山慈菇,解毒、清热、利尿的白花蛇舌草和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的夏枯草3味药。
:乳腺增生用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法似属常法,无甚特殊,但本文陈皮80g的用量还是让小编小吃了一惊。所谓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深感如此啊!
加味陈皮汤治乳腺增生
【主方】陈皮80g,夏枯草30g,王不留行30g,丝瓜络30g,皂角刺60g,海藻30g,甘草30g,麻黄5g。
【主治】乳腺增生和乳腺瘤等。
这个方子最初来源于河南省博爱县老中医吴启尧先生的验方,后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进行了增加,运用于临床治疗乳腺增生和乳腺纤维瘤效果很好,于是就收入了自己的秘囊中。
乳腺增生和乳腺纤维瘤之患,气血易理,痰邪难除,故非重剂不能胜任。加味陈皮汤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热,散郁结;皂角刺、丝瓜络通络化痰消肿;海藻、甘草、麻黄进一步加强化痰散结的作用;尤其重用陈皮,既有健脾燥湿之功,以绝
痰湿生化之源,更有理气散结,以消痰核之效,其性虽温,与夏枯草相伍,并无伤阴耗气之弊。全方集理气,活血,通络,散结,化痰于—体,针对病机,方专药重,故收效较速。
验案一:胡某,女,37岁。两乳房患乳腺增生,每乳房各有两个大如鸡蛋的包块,每次月经前都胀痛,曾在某专看乳腺病的老中医处,外贴膏药和内服中药达6个月之久,没有效果,经朋友介绍转治于我处。刻诊:人中等个子,面稍暗,脉浮濡,略滑,舌淡苔薄白,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肝气郁滞,痰凝团结。治以理气化痰,活血散结。
处方加味陈皮汤:陈皮80g,夏枯草30g,王不留行30g,丝瓜络30g,皂角刺60g,海藻30g,甘草30g,麻黄5g,青皮15g,香附子1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1周后复诊,乳块变软,已不胀痛。效不更方,上方皂角刺加到90g。14剂。
三诊,病人很高兴,说乳中大包块已变成若干个花生米大小的疙瘩,比原先小多了,见效真快。我笑曰,乘胜追击,上方略事加减,又服14剂,痊愈。后以逍遥丸善后。(《古道瘦马医案》)
下面是我的学生李中文用此方治疗乳腺增生的一则案例。
验案二:患者王某,女,35岁,哈尔滨人。患者3年前在哈尔滨医大二院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当时在那里开的药是天冬素片、乳腺康丸,同时肌注乳腺康注射液。开始用时效果还可以,后来就不见效了。
后经别人介绍来我这里治疗,当时患者面色红晕,精神状态极佳。自诉双侧乳房有包块,疼痛,尤其是月经前加重,月经基本正常。查舌质红,苔薄略黄,面部有散在的痤疮。
处方:陈皮60g,夏枯草50g,王不留行30g,丝瓜络15g,皂角刺60g,麻黄5g,海藻30g,甘草30g,青皮12g,蒺藜30g,天冬30g,鹿角霜15g,黄皮果核30g。先开7剂。病人吃完复诊时特别高兴,问我是否给她加止痛药了,我告诉她没有。这是西安王幸福老师的经验方子。
二诊时又加了蒲公英25g和天花粉20g,再开7剂,同时外用芒硝80g,五倍子粉50g,共研细末,醋拌外敷。病人用完后到医院检查结果左侧痊愈,右侧略有一点回声。患者特高兴。原方加1倍量为末蜂蜜制丸,每次9克,服完痊愈。(《李中文医案》)
验案三:本某,女,28岁,1992年3月24日初诊。患者2年前自觉乳房胀痛,按有一肿块,经钼靶拍片、病理切片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症,屡治效果不明显。
刻诊:患者精神抑郁,胸胁疼痛,嗳气频作,纳呆乏力。究其因,婚后5年未孕,夫妻不和,忧郁过极所致。
查体:右侧乳房外上方有一5cm×4cm×3.8cm肿块,表面光滑,推之可移,无红肿、灼热感,边缘清楚,压之疼痛,舌淡,苔白厚腻,脉弦。辨证属肝气郁结,痰阻血凝,治宜理气化痰、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药用:陈皮80g,夏枯草、海藻、橘核、王不留行各30g,丝瓜络20g,穿山甲、半夏、香附各15g,鹿角胶10g。患者服上药15剂,肿块明显缩小,疼痛大减,继出入加减60余剂,肿块全消,钼靶拍片右侧乳房未见异常而痊愈。(1996年《北京中医》)
散结最宜夏枯草
夏枯草性寒,味苦辛,入肝、胆经。苦能降泄,辛能开宣,辛苦合则有开宣气机,降泄浊阴,通畅结聚,调理阴阳之功。《本草经》言夏枯草有治寒热、瘰疬、鼠瘘、破癥、散瘿结气等用途。笔者用于治疗增生性病变所引起不同部位的肿块,取得满意疗效。
乳腺增生 某女,27岁。1年多来左侧乳房胀痛,时轻时重,每月行经前七八天肿痛较重,触压疼痛增剧。触诊左乳房外下压痛明显,有肿块大如栗子者3个,大如豆者五六个,椭圆形,边缘不明显,质韧而微硬,推之移动,腋下淋巴结不肿大。B超报告为乳腺增生。舌苔白,脉沉滑。
药用夏枯草30g,贝母15g,玄参15g,软坚散结为主。佐用柴胡10g,疏肝理气;王不留行10g,桔梗10g,祛痰活血为辅。3剂痛减,25剂肿块消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